資源簡介 課題:認識自己 課型:新授所在教材位置: 主備教師: 上課時間核心素養目標 1.不斷提高自我認識程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引領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知道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掌握正確認識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3.學會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形成客觀、完整的自我概念教學重點 人貴自知 教學 難點 多把尺子量自己“牽手”課堂教學流程設計教學過程 “牽手” 學習方式設計 設計 意圖 時間分配一、導入新課 斯芬克斯之謎 有這樣一個傳說,眾神居住的地方叫作奧林匹斯山,眾神的主神是宙斯,奧林匹斯山上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一句箴言。宙斯想把這句箴言告訴給人類,于是,他派斯芬克斯來到人間。斯芬克斯把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謎語讓人們猜。斯芬克斯來到古希臘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候在城堡唯一的井口旁,要求每一位前來打水的人猜這句謎語,凡是沒猜中的,斯芬克斯馬上把他吃掉。這句謎語給當時拜森克城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謎語是:什么東西早上4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3條腿走路? 謎底:人。 箴言:認識你自己。 師:同學們,當色彩斑斕的青春世界向我們敞開大門,面對悄然而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我們怎樣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呢?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分鐘 二、新課講授 1.你的“自我”在哪里(教材P26) (1)閱讀體驗:讓學生閱讀材料,體會作者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 (2)思考交流:讓學生嘗試回答材料中提出的問題,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教師總結歸納:進入初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不僅將目光投射到更廣闊而精彩的外部世界,而且越來越關注自我。 2.小剛與隊友 (1)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小剛和隊友進行對話,體會小剛和隊友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2)思考交流:讓學生思考小剛對自己的認識是怎樣的?他這樣的認識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 提示:小剛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他只看到自己的優勢,沒有看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認識會使小剛的自信心膨脹,看不到自身的缺點,不利于小剛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小剛和同學們的正常交往。 教師總結: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 3.名人堂 愛因斯坦在20世紀50年代,曾被邀請擔任以色列總統,但他拒絕了。他說,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公正地對待別人的能力,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大文豪馬克·吐溫曾經經商,做過打字機生意,辦過出版公司,結果虧了30萬美元。他的妻子深知丈夫雖沒有經商的本事,卻有文學的天賦,便幫助他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重走寫作之路,馬克·吐溫很快擺脫了失敗的痛苦,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左右手討論,左手回答,右手補充 左右手配合,小組設計 , 引導學生覺察外在的環境的改變、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中學生更加有條件、有能力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自我探索對中學生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正確認識自己的作用 名人堂的內容讓學生更深體會友誼的意義 10分鐘1.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認識自己 (1)尋人啟事。 (2)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看看你對自己的認識與別人對你的認識是不是一樣的。 (3)例句: 我是誰?我是一個愛笑的人。 我是誰?我是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我是誰?我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 我是誰?我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白紙。 (4)請同學們從外形、性格、優點、缺點、特長等多個方面,模仿上述的例句格式,分別寫出5句話。(強調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來寫) (5)將紙收齊后放入一個小紙箱中,老師抽取一張紙,并念出紙中句子。問:請你猜猜這張紙描寫的是誰?為什么?(3-5人回答) (6)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示范,抽紙提問。 2.材料鏈接 長頸鹿:“我個子高,能吃到樹上的葉子,你可吃不到。”羊:“我能穿過門洞,吃到欄桿外的草,你卻吃不到。” (1)說一說上面這段對話給你帶來什么啟發? 3.不同的“我”(教材P30) (1)閱讀體驗:體會對同一個人他人會有不同的評價。 (2)思考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人對“我”的評價各不相同,你怎么看待這些不同?你覺得“我”該如何對待這些評價? 左右手配合 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明白了解自己的途徑 明白該如何對待他人的評價,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10分鐘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及途徑和方法,還掌握了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等內容。同學們,探尋這些問題,不僅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有意義,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精彩時段,做更好的自己吧! 2分鐘 鞏固練習,學生反思,暢談收獲 左右手總結,左手回答,右手補充 4分鐘教 學 反 思 本節課能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系列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認識自己不僅僅要自我認識,還要從他人和集體的評價中認識自己,以及如何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等基本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