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瑪依拉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歌曲《瑪依拉》,掌握三拍子強弱規律、力度表情記號等音樂知識與技能。 (2)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運用聽唱法、聽賞法,提升音樂感知和演唱能力。 (3)感受哈薩克族民歌的風格,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情景模擬法教學重點(1)掌握《瑪依拉》的演唱技巧,包括三拍子強弱規律和力度表情記號。 (2)感受哈薩克族民歌風格,體會新疆民族風情。教學難點(1)對三拍子強弱規律的掌握,以及如何隨音樂用“lu”音哼唱。 (2)對歌曲中力度表情記號的理解與應用,如mp中弱、mf中強、漸強減弱等。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 隨著音樂表演新疆舞 教師播放一段熱情洋溢的新疆民族音樂,邀請學生跟隨音樂起舞(如扭動腰部,擺動手臂等)。通過這個活動,教師可以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學唱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學生表現出對舞蹈的興趣與投入,有的甚至開始自發地模仿教師的動作。) 介紹新疆,了解新疆民俗 故事性的講解方式能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展示多媒體設備中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簡要介紹新疆的地理位置、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色,特別是哈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藝術形式。例如,展示草原上奔跑的馬群、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以及他們獨特的樂器。(學生認真觀看并傾聽,有的同學提出問題:“為什么哈薩克族喜歡騎馬?”“除了唱歌跳舞,他們還有什么慶?;顒訂幔俊苯處熃獯疬@些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文化的深層意義。) 二、教學新課 簡介新疆民族風情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新疆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擁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歌曲《瑪依拉》就是來自那里的一首哈薩克族民歌?!保▽W生點頭表示理解)接著老師繼續講述:“新疆地域遼闊,居住著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這里的人們熱愛音樂和舞蹈,常常會在節日慶典時載歌載舞?!?學唱《瑪依拉》 聽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緒 播放《瑪依拉》的音頻文件,第一次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第二次讓孩子們跟著哼唱?!澳銈冇X得這首歌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覺呢?”(生:“很歡快!”“聽起來讓人想跳舞”)教師進一步提問:“你們從哪一部分聽出這種愉悅的感覺?”學生可能會回答:“歌聲高亢,旋律悠揚。” 熟悉歌曲旋律 ① 掌握三拍子強弱規律,隨音樂用“lu”音哼唱。 教師講解3/4拍的特點是強-弱-弱,并示范如何在每拍上分別用不同的力度發聲(教師示范:“咚—噠—噠 | 咚—噠—噠”)。然后帶領全班一起嘗試用“lu”跟隨節拍輕輕哼出旋律線條。(學生們嘗試后顯得更加自信了,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掌握節奏感。) ② 強調度量表情記號:mp 中弱、mf中強、漸強漸弱等。 老師指出樂譜中的幾個特別標記——動態變化指示器,“注意看這里有一個mf,意味著從這里開始聲音應該逐漸變大;而這個mp則表示之后又要慢慢減弱下去。”通過反復練習同一小節的不同處理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整首曲目的情感起伏。教師還可以設置具體情境:“想象你在美麗的草原上,遠處有歡騰的篝火,你的歌聲從微弱變得越來越有力。”(師生共同體驗不同表達方式帶來的藝術效果差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技巧。) 分段學唱歌詞 ① 集體朗讀歌詞。 全班一起大聲朗讀歌詞部分,確保每位同學都能準確記憶每個字詞。(學生積極參與,聲音洪亮。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前后的互動問答,加深學生對歌詞的理解。) ② 聽琴分段學唱歌詞。 教師彈奏電子琴伴奏,一句句教唱給學生聽。每教完一部分就立刻讓學生重復一遍直至掌握完整段落。(過程中遇到難以發音的詞語時,教師會慢下來耐心演示口型調整技巧,直到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順利跟上。教師還可以利用手勢輔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音符的變化。) 完整演唱歌曲 當所有部分都已經學會并且能夠順暢連接起來后,全體合唱一次完整的《瑪依拉》。在此期間,鼓勵大家放開手腳盡情表演,展現自己所體會到的歡樂情感。(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每個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教師可以在合唱過程中給予適時的指導,提醒學生保持節奏穩定性和音準。) 三、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這節課所學知識,回顧學習成果,并詢問學生們的收獲或疑問。教師再次強調《瑪依拉》這首歌曲背后的哈薩克族文化背景及其重要性,希望通過音樂能激發起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學生紛紛表示很喜歡這樣的上課形式,并希望能有機會了解更多類似的民族音樂作品。教師還可以安排一個小作業,要求學生回家查找一些相關資料,準備下次課上的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