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塘連北京》教案-2024-2025學年人音版(五線譜)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分類 教學內容一、教材分析 《巴塘連北京》是一首具有鮮明藏族風格的歌曲,在人音版(五線譜)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歌曲旋律優美流暢,節奏富有特色,如典型的藏族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賦予了歌曲強烈的律動感與舞蹈性。其歌詞描繪了巴塘的美麗風光以及藏族人民對北京的向往與熱愛之情,展現了藏族人民的質樸和對祖國大家庭的深切情感。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學生能夠深入領略藏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不同民族音樂的風格差異,提升對音樂旋律、節奏、歌詞意境等方面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與欣賞。二、核心素養目標 1. 審美感知:引導學生聆聽《巴塘連北京》,感受歌曲中藏族音樂元素所營造的獨特美感,包括悠揚的旋律、特色節奏以及富有詩意的歌詞,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審美特質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細膩感知。2. 藝術表現:教授學生正確的演唱技巧,如發聲、氣息控制、音準把握等,使學生能夠用優美、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通過歌聲準確傳達藏族人民的情感;鼓勵學生在演唱時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表情等,增強表演的藝術感染力。3. 創意實踐:組織學生開展創意實踐活動,如為歌曲創編舞蹈、設計樂器伴奏或進行歌詞改編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促進音樂與舞蹈、樂器演奏、文學創作等多藝術形式的融合。4. 文化理解:介紹藏族的音樂文化特色、民俗風情以及歌曲創作背景,使學生理解音樂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感受藏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民族大團結的情懷,增強學生對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認同感。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歌曲的旋律特點,尤其是藏族特色節奏的演唱;幫助學生理解歌詞意境,用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演唱技巧,如氣息支持下的發聲,以保證演唱的質量。2.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演唱中能夠自然流暢地處理歌曲中的節奏變化,尤其是復雜的附點和切分節奏;引導學生在創意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具有藏族風格且與歌曲情感相契合的作品;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藏族音樂文化內涵,并在演唱和藝術創作中得以體現。四、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 1. 教學策略: (1)情境創設策略:通過播放藏族風情視頻、展示藏族地區圖片等方式,營造濃郁的藏族文化氛圍,助力學生理解歌曲意境; (2)示范教學策略:教師進行演唱示范、舞蹈動作示范等,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參照; (2)合作學習策略:在舞蹈創編、樂器伴奏等環節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與交流溝通能力。2. 學習方法: (1)聆聽法: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感受音樂要素與情感;(2)模仿學習法:學生模仿教師的演唱、動作等進行練習;(3)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歌曲的創作背景、音樂特色等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五、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巴塘連北京》音樂音頻、視頻;鋼琴;藏族特色樂器(如手鼓、熱巴鼓等);藏族地區風景、民俗等圖片資料;繪畫工具、紙張用于學生創意實踐;多媒體教學設備。2. 學生準備:提前了解藏族的一些文化習俗,準備好筆記本和筆記錄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現藏族自然風光(如雄偉的雪山、廣袤的草原、湛藍的湖泊)和民俗活動(如熱鬧的藏歷新年慶典、歡快的鍋莊舞)的視頻。播放后,提問學生對藏族的印象,引導學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和內心感受,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巴塘連北京》,告訴學生歌曲表達了藏族人民對北京的特殊情感。設計意圖:借助視頻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直觀感受藏族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藏族文化的好奇與興趣,為學生理解歌曲情感和意境筑牢基礎,使學生在情感上貼近歌曲,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 歌曲初聽: 播放《巴塘連北京》全曲,要求學生安靜聆聽,同時閉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體情緒、速度、旋律走向和節奏韻律。聽完后,請學生分享初步感受,如歌曲很優美、旋律流暢、節奏有特點等。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歌曲形成初步整體感知,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聆聽習慣和基礎感知能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音樂的初始印象,開啟音樂審美之旅,為后續深入學習做好鋪墊。3. 音樂要素分析: 再次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分段聆聽并剖析音樂要素。聆聽第一段時,著重分析旋律起伏,如旋律線的高低變化,讓學生體會旋律如同藏族山水般的優美與靈動,可引導學生用手比劃旋律走向;分析節奏,重點講解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讓學生通過拍手、跺腳等方式體會其獨特韻律,感受這些節奏對藏族音樂風格的塑造作用;聆聽第二段時,關注歌詞內容與情感表達,引導學生理解歌詞描繪的巴塘美景以及對北京的向往,如 “巴塘北京緊相連,巴塘北京緊相連” 所蘊含的深情;在歌曲高潮部分,分析旋律音高變化和節奏緊湊感,引導學生體會情感的強烈抒發,感受藏族人民對祖國首都的熾熱情感。設計意圖:通過分段聆聽與精細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音樂要素,體會其在情感表達與意境營造中的獨特功能,提升學生音樂分析能力與審美深度,助力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內涵與藝術魅力。4. 學唱歌曲: 教師范唱第一段,學生輕聲跟唱,感受演唱風格與發聲方法;教唱旋律,逐句教唱,先唱譜糾正音準,后填詞演唱,引導學生用優美、連貫聲音演唱,如 “東方架起彩虹啰”,氣息均勻、聲音圓潤;講解氣息控制,如深吸氣、慢呼氣,像聞花香吸氣、吹蠟燭呼氣,讓學生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撐;分組練習第一段,組內互相傾聽糾正;用同樣方法教唱第二段和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演唱時引導學生加強氣息支持,保證聲音明亮且情感飽滿又不失優美。設計意圖:借助教師范唱、逐句教唱、分組練習等方式,讓學生逐步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演唱能力,培養學生用聲音精準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詮釋歌曲內涵。5. 情感體驗與討論: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歌曲情感,鼓勵結合藏族文化了解和生活經歷分享理解,如藏族人民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引導學生在演唱中通過聲音強弱、快慢及表情、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如唱 “巴塘北京緊相連” 時,眼神充滿向往、身體稍前傾,表現出期盼之情。設計意圖:促進學生思想交流與情感共鳴,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情感內涵,并通過多種方式準確表達,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與藝術表現能力,使音樂與生活相聯,培養學生情感表達素養。6. 創意實踐: 引導學生依歌曲意境創編舞蹈,結合藏族舞蹈特色動作(如長袖揮舞、踏地為節),用肢體語言展現歌曲情感與藏族風情;組織學生選藏族特色樂器(如手鼓、熱巴鼓)或其他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依節奏特點設計伴奏節奏型,分組練習后合奏;開展歌詞改編創作,以家鄉或向往之地為主題重新創作歌詞后分享。設計意圖:通過創意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融合音樂與舞蹈、樂器演奏、文學創作等藝術形式,拓展學生藝術創造力與表現力,提升綜合藝術素養,培育跨學科思維與創新能力。7. 文化拓展: 介紹藏族音樂文化特色,如獨特的調式音階、豐富的民間歌曲類型;講述藏族民俗風情,如傳統服飾特色、飲食文化、重要節日(藏歷新年、雪頓節)等;介紹《巴塘連北京》創作背景,包括作者靈感來源、在藏族文化交流中的意義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歌曲承載的民族文化內涵。設計意圖:豐富學生音樂文化知識,讓學生從文化高度理解歌曲,感受音樂與民族文化交融,增強對多元民族文化尊重與認同,拓寬文化視野,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交流。七、板書設計 《巴塘連北京》板書1. 歌曲介紹:藏族風格,表達巴塘與北京情感紐帶2. 音樂要素分析- 旋律:優美流暢,起伏傳情- 節奏:附點、切分彰顯藏族特色- 歌詞:描繪巴塘風光,抒發對北京向往3. 演唱技巧- 發聲:優美、連貫- 氣息:深吸慢呼,穩定支撐4. 情感表達:藏族人民對北京的熱愛與期盼5. 創意實踐成果展示區(展示學生創編的歌詞、舞蹈動作、樂器伴奏等)八、教學反思 在本次《巴塘連北京》教學中,情境導入環節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視頻展示讓學生對藏族文化有了直觀感受,為歌曲學習奠定了良好情感基礎。音樂要素分析與學唱歌曲環節使學生逐步掌握演唱技巧和音樂特點,多數學生能較好表現藏族音樂風格與歌曲情感。創意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展現出一定創造力,提升了綜合藝術素養。然而,教學也存在不足。部分學生演唱時氣息控制仍不穩定,影響聲音質量,后續需強化氣息訓練。創意實踐活動里,個別小組作品與歌曲情感和藏族風格契合度欠佳,需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曲內涵以優化創作。文化拓展環節,學生雖對藏族文化有初步了解,但對音樂與文化深層次聯系理解不足,今后應增加互動討論與實例分析,助力學生更好把握音樂與文化內在關聯,提升音樂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