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視唱:神奇的八音盒》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神奇的八音盒》歡快、活潑的情緒,體會八音盒音樂的美妙與神奇,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感知水平。2. 通過聆聽、哼唱、視唱、節奏訓練等活動,讓學生準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節拍等音樂要素,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增強學生在音樂表現要素方面的掌控能力。3.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創編舞蹈動作、歌詞等,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音樂實踐能力與創意表達能力的發展,增進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文化理解與傳承意識。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能夠準確地視唱歌曲《神奇的八音盒》的旋律,把握歌曲的節奏和音準,用歡快、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展現出歌曲的獨特風格。2. 教學難點:體會歌曲中裝飾音的運用所帶來的音樂效果,如波音、滑音等,并能在演唱中準確表現;引導學生在演唱中表達出歌曲的歡快情緒,同時注意歌曲的強弱對比和速度變化,通過演唱傳達出歌曲豐富的情感內涵。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討論法、情境創設法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設備、鋼琴、八音盒實物或模型、教學卡片、節奏樂器(木魚、沙錘、響板等)、彩色綢帶、小道具(如仙女棒、星星貼紙等)五、教學過程(一)導入1. 播放一段多種樂器演奏的音樂混剪,其中包含八音盒演奏的片段,讓學生聆聽并辨別出八音盒的聲音。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剛才的音樂中,有一種聲音特別清脆悅耳,像來自童話世界,大家知道是哪種樂器嗎?”引導學生回憶并回答出八音盒。2. 展示八音盒實物或精致的模型,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教師介紹八音盒的起源:“八音盒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最初是貴族們的娛樂品,它的內部構造十分精巧,通過發條帶動一系列齒輪轉動,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接著,教師給八音盒上發條,播放一段經典的八音盒曲目,如《致愛麗絲》的八音盒版本,讓學生感受八音盒音樂的獨特音色和美妙旋律。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場景中,如在一片繁花盛開的森林中,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里傳出八音盒的音樂。(二)歌曲學習1. 初聽歌曲:播放歌曲《神奇的八音盒》的音頻,同時在屏幕上展示與歌曲意境相符的動態畫面,如一個精美的八音盒在星空中旋轉,周圍有閃爍的星星和飛舞的小精靈。讓學生整體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和旋律特點。聽完歌曲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提問:“同學們,聽完這首歌曲,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們覺得歌曲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旋律是起伏大還是比較平穩呢?”引導學生用詞語描述歌曲的風格,如歡快、活潑、俏皮、靈動等,并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歌曲的初步感受和想象。2. 復聽歌曲:再次播放歌曲,要求學生跟隨音樂輕輕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在哼唱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樂記號。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歌曲中的裝飾音,如波音(tr)、滑音(↑↓)等,先示范演唱帶有裝飾音的樂句,讓學生對比沒有裝飾音的唱法,感受裝飾音對歌曲情緒表達的作用。例如,教師演唱“5 6 5 3 2 3 | 5. 6 5 3 2 3 |”和“5 tr6 5 3 2 3 | 5. ↑6 5 3 2 3 |”,讓學生體會波音和滑音使旋律更加活潑、富有動感。同時,教師將歌曲的節奏型提取出來,寫在教學卡片上,如:×× ×× | ×× × | ××× ××× | ×× × | ,先帶領學生用拍手、跺腳等方式進行節奏模仿練習,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節奏接龍游戲,鞏固對歌曲節奏的掌握。教師可以先示范一組節奏接龍,如第一組學生拍“×× ××”,第二組學生接“×× ×”,第三組學生接“××× ×××”,第四組學生接“×× ×”,依次循環,看哪個小組節奏最準確、銜接最流暢。3. 視唱旋律:教師采用逐句教唱的方式,引導學生視唱歌曲的旋律。先讓學生跟唱教師的鋼琴彈奏,一句一句地熟悉旋律,每句唱完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分析該句的旋律特點,如“這句旋律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最高音和最低音分別是哪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旋律。然后逐漸去掉鋼琴伴奏,讓學生獨立視唱。在視唱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音準和節奏錯誤,對于較難的樂句,如包含大跨度音程或復雜節奏的樂句,可以進行反復練習。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攻克難點,比如對于大跨度音程,可以用柯爾文手勢輔助學生找到音高位置,或者將大跨度音程拆分成幾個小的音程進行練習;對于復雜節奏,可以先讓學生將節奏單獨念出來,然后再結合旋律演唱。(三)歌曲處理1. 力度處理: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歌詞內容和情感表達,將歌曲分成幾個段落,討論在演唱時每個段落應該如何運用力度變化來表現歌曲的情感。例如,在歌曲的開頭“神奇的八音盒,打開夢幻的鎖”,可以用輕柔的力度演唱,營造出神秘的氛圍;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音樂在流淌,快樂在飛翔”,則可以適當加強力度,以突出歌曲的歡快情緒;而在結尾部分“伴著音符入睡,夢也甜香”,可以逐漸減弱力度,使歌曲更具表現力。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力度變化的示意圖,如用線條的高低表示力度的強弱,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演唱練習,嘗試不同的力度變化,感受其對歌曲情感表達的影響。2. 速度處理:根據歌曲的情緒變化,與學生一起探討合適的演唱速度。在歌曲開頭部分,可以稍慢一些,比如用每分鐘 60 - 70 拍的速度,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隨著歌曲的推進,逐漸加快速度,到高潮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 100 - 120 拍,表現出八音盒音樂的靈動與活潑;結尾部分再逐漸恢復到稍慢的速度,如每分鐘 60 - 70 拍。教師可以通過節拍器輔助學生感受不同的速度,先讓學生在不同的速度下分別演唱歌曲的片段,然后討論哪種速度最能體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最后確定整首歌曲的速度變化方案,并讓學生進行完整的演唱練習。3. 情感表達:教師講述一個與八音盒有關的童話小故事,如“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小女孩在森林中迷路了。突然,她發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八音盒。當她輕輕打開八音盒,美妙的音樂響起,周圍的樹木變成了一個個小精靈,它們拉著小女孩的手,在月光下歡快地跳舞。小女孩忘記了恐懼,沉浸在這神奇的音樂世界里,隨著音樂的流淌,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夢想。”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女孩,帶著這種美好的想象和愉悅的心情演唱歌曲。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表情示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在演唱歡快的部分,教師可以面帶微笑,用輕快的動作引導學生;在演唱抒情的部分,教師可以閉上眼睛,做出陶醉的表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歌曲的情感。(四)拓展與創作1.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如果自己是音樂制作人,會如何為這首歌曲創編舞蹈動作或設計舞臺表演形式。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和記錄小組的創意。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如“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八音盒的旋轉?”“怎樣通過舞臺布置營造出歌曲中的夢幻氛圍?”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給予必要的啟發和建議。例如,對于表現八音盒旋轉的動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八音盒的外形,啟發他們用身體的旋轉和手臂的擺動來模擬;對于舞臺布置,可以建議學生使用彩色綢帶、星星貼紙等道具來營造夢幻氛圍。2. 創編實踐:各小組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舞蹈動作創編或舞臺表演設計的實踐活動。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些道具,如彩色綢帶、小道具(如仙女棒、星星貼紙等)、節奏樂器(木魚、沙錘、響板等)。學生可以利用這些道具豐富自己的表演。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繼續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如舞蹈動作的協調性、舞臺道具的使用技巧等。同時,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膽創新,不要局限于傳統的表演形式。例如,有的小組可能會將節奏樂器融入舞蹈動作中,邊演奏邊舞蹈;有的小組可能會設計出獨特的舞臺造型,如用彩色綢帶搭建一個八音盒的框架。3. 展示與評價:每個小組依次上臺展示創編成果,其他小組的學生作為觀眾進行欣賞和評價。在展示前,教師可以提出評價的標準,如舞蹈動作的協調性、創新性、與歌曲的契合度、舞臺表現力等。展示過程中,教師引導觀眾認真觀看,尊重每個小組的創意。展示結束后,先讓觀眾小組進行評價,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提出優點和建議。然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對每個小組的表現給予具體的表揚和鼓勵,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方向。例如,教師可以說:“第一小組的舞蹈動作非常整齊,而且創意十足,特別是用仙女棒模擬八音盒的魔法棒,非常形象。不過在與歌曲的節奏配合上,還有一些小的瑕疵,可以再加強練習。”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全體學生進行一次簡短的交流分享,讓學生談談在本次創編活動中的收獲和體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創作和表演的理解與認識。(五)課堂總結1.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包括八音盒的知識、歌曲《神奇的八音盒》的演唱技巧、歌曲處理方法以及創編活動的成果等。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如“同學們,誰能說一說八音盒的發聲原理是什么?”“在演唱歌曲時,我們在力度和速度上是如何處理的?”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回顧過程,加深記憶。2.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八音盒音樂,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嘗試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其他音樂作品的學習和表演中。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八音盒音樂作品或包含八音盒元素的音樂給學生,如久石讓的《八音盒與鋼琴~人生的旋轉木馬~》等,并布置一個簡單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聆聽推薦的音樂作品,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這樣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持續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