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丑末寅初(片段)教學目標1.聆聽京韻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國說唱音樂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 2.通過聆聽與賞析,加深對京韻大鼓風格的體驗;同時了解相關歷史、藝術家等曲 藝文化,感受和體驗唱段中所表現出的情緒,并對我國說唱音樂產生興趣。教學重點: 1.體驗京韻大鼓的風格特點。2.了解相關歷史、藝術家等曲藝文化。教學難點: 1.了解我國曲藝音樂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教學過程一、導入 師:同學們好,我是來自德清縣新安鎮下舍中心學校的聞老師。 同學們,你聽說過曲藝嗎?曲藝又稱說唱藝術(有唱著說出來之意,可不是我們平時聽到的Rap哦),說唱藝術歷史悠久,亦如這樽擊鼓說唱俑,早在兩千年前的東漢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說唱藝術。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她曾歸于"宋代百戲"中,在勾欄、瓦舍進行表演;到了近代,則歸于"什樣雜耍"中,大多在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可以說雖然歷史悠久但卻一直沒有一個很穩定的地位,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已經發展成熟的說唱藝術才有了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 "曲藝",還可以進入劇場進行表演。(課件呈現什么是曲藝?)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近400種的曲藝種類中,共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說為主,包括快板、相聲、評書等,還有一類是以唱為主,包括:鼓曲、彈詞等。 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曲藝藝術。 二、京韻大鼓 1、教師示范表演(教師演唱《丑末寅初》)(丑末—輝煌) 師:現在老師來唱上一段兒,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該段屬于曲藝中的哪一類?屬于南方還是北方?(京韻大鼓音樂響起,教師表演《丑末寅初》)。 2、介紹京韻大鼓 師:同學們,你知道答案了嗎? 是,鼓曲,北方。老師在表演的過程中,使用了什么樂器? 他們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檀板、書鼓,檀板是用左手搖晃擊打的,書鼓則是用鼓踺子擊打鼓面與鼓邊。那么,老師剛才的表演方式是怎樣的?能否用幾個字來概括?是,一人站唱、自擊鼓板(ppt呈現——表演特點:一人站唱、自擊鼓板) 定義:我國幅員遼闊,曲藝在南方的代表是彈詞;北方的代表是鼓曲,而鼓曲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源于清末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 ,形成于京、津兩地,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等 。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唱詞之生動美 師:老師剛才演唱的這段,就是京韻大鼓的經典唱段《丑末寅初》,唱段中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出現了哪些人物?為我們展現了怎樣一幅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藝術家演唱的《丑末寅初》,在欣賞的同時,請跟隨旋律合著節拍,找一找京韻大鼓的韻味體現在哪里?(播放《丑末寅初》音樂) 師:《丑末寅初》以極其簡練的筆觸,形象的描述了清晨三四點時,漁翁、樵夫、山僧、農夫、學生、佳人、牧童各色人物的種種活動,展現一副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風情圖景。傳達了一種清晨即起、各盡其責、勤奮向上的人生態度。那么,從語言上,京韻大鼓的韻味兒又體現在哪里,你發現了嗎?對的,其語言形象生動、朗朗上口,其曲詞極其優美,辭格多樣,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師:疊詞、頂針、排比、嵌字(加入襯詞)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平常的景物徒增嫵媚,堪稱雅俗共賞的典范。同時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都是押韻的,京韻大鼓的曲詞大都是一韻到底的。所以說,韻轍豐富、辭格多樣是京韻大鼓曲詞中的顯著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得京韻大鼓在百年的傳承中,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同時不失文學性色彩。 4、體會曲調之靈動美 師:那么他的曲調韻味又體現在哪里 讓我們再次聆聽下第一句,仔細聽,看看你能不能簡單的哼唱出來? 師:你能唱出韻味兒嗎?我們知道京韻大鼓流行于京津一帶。 師:京津方言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字正腔圓。比如曲中的前八個字,讓我們一起念一下吧。丑—末,寅—初,日—轉—扶—桑。你是不是還沒有放輕松,讓我們先來吆喝一嗓子:“燒餅,麻花”。 師:現在,請同學們伸出你的手指,把字的聲調比劃出來。再找找聲調與旋律之間有什么聯系。丑—末,寅—初,日—轉—扶—桑。有沒有發現,字的聲調與旋律的走向比較相似。 師:讓我們一起再次把旋律的走向畫一下,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的相似,我們把這個特點叫做依字行腔(PPT出示:曲調特點:依字行腔),就是依照字的讀音來創作旋律。那么接下來,我們不妨學習曲藝傳承方式,口口相傳,來學唱一下京韻大鼓也就是老師唱一句,同學們跟唱一句。 師:經過學唱,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八個字的旋律特點體現在哪里? 師:是不是有很多變化音,那這些變化音在曲譜上是怎樣呈現的 是倚音、顫音,我們從譜例中不難發現,大量的裝飾音的運用使得這一唱腔更加靈動、華美。而這種裝飾音均是由演出者即興發揮,以顯出京韻大鼓的高低疾徐、跌宕起伏。(PPT出示:曲調特點:多裝飾音) 5、鼓板演繹 師:京韻大鼓的表演除了唱,還離不開鼓、板,沒有鼓板的演奏不算完全會唱京韻大鼓。下面我們試著加入鼓板來演唱。我們用響板代替檀板,在曲譜上,檀板代表打板,書鼓代表打鼓,兩個一起出現是一起擊打。先跟著老師來學一下第一句的鼓板演奏吧。現在,讓我們跟著視頻打兩遍老七點,再把第一句合進來吧。 這么短的時間,京韻大鼓就多了這么多的傳承人,為自己鼓掌吧。 6、節奏之張弛美 師:《丑末寅初》講述了九個人物場景,下面我們繼續來欣賞其中一個唱段,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關注其節奏和板式特點? 師:你覺得節奏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嗎?不是,我們會發現其實在這個唱段中,唱詞有的地方寬松、有的地方緊密,是先演唱慢板,再唱快板,最后以慢板結束,形成了舒展的起句——緊湊的若干垛句——再次舒展的落句這樣的結構,何為垛句呢?就是在樂句中插入若干字數大體相當的排比短句,這段垛板節奏感強,是該樂段中最精彩的部分。聽老師唱一下這段。是不是這樣噠,于是節奏的特點我們把它總結為疏密相間、張弛有度。(PPT出示:節奏特點:疏密相間、張弛有度) 7、流派特點 師:京韻大鼓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各種不同的風格流派,其中最初形成的是劉、白、張三大派系,這三大流派的表演均以“說”為主。后來,駱玉笙在“劉派”的基礎上,又集其他流派之長,形成獨具一格,以“唱”為主的“駱派”。 8、唱腔之寬厚美 師:同學們,京韻大鼓自1870年由鼓王劉寶全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歷經了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傳承和創新,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來自著名的京韻大鼓駱派創始人駱玉笙先生在八十多歲高齡時錄制演唱的《丑末寅初》。聽聽她演唱的京韻大鼓在唱腔上有什么特點?她的演唱給你什么感覺呢? 師:駱先生的演唱令人不經拍案叫絕,她既有高亢的嗓音,又有女聲的婉轉,可以說是剛柔并濟(PPT出示:唱腔特點:剛柔并濟)。她在演唱時不僅可以在高音區控制音色高亮不尖,也可以在中音區表現的寬厚深沉(PPT出示:唱腔特點:寬厚深沉) 9、認識駱玉笙 師: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藝名“小彩舞”,她嗓音甜美,音域寬廣,韻味醇厚,被稱為“金嗓歌王”。代表作品有:《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劍閣聞鈴》等。 三、其他曲藝音樂 師:同學們,我國曲藝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這些曲藝說的唱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除了剛才我們所欣賞的京韻大鼓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呢?讓我們通過一段視頻再來認識兩種曲藝形式,想一想,他們分別是屬于南方還是北方的? (播放視頻蘇州彈詞、河南墜子) 師:很明顯,蘇州彈詞屬于南方而河南墜子屬于北方,我們知道,北方人都是比較豪爽的,南方人則比較婉約,從而,在曲藝上也體現了不同地區演唱的風格特點。我們也發現了,南北方曲藝的共同點,都是用方言來演唱的,而且都有說有唱、自彈自唱。 四、拓展與思考 師:縱觀歷史長河,京韻大鼓曾經大師輩出,一代代京韻大鼓演員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個經典的藝術形象,但今天,傳唱度不高已成曲藝發展中暴露的現實問題。為此,一批老藝術家們向所有的年輕人們發起了呼吁。(課件) 師:這樣優秀的藝術形式,遇到了什么問題呢?對,是傳承。 所以這節課我們不是在簡單的學唱,而是在傳承,我們需要承擔起保護、傳承與振興曲藝的責任。 五、課堂結語 師:京韻大鼓是中華曲藝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融合了北方曲藝藝術的精華,其藝術價值之高深受肯定,讓我們感受到了其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讓我們一起守護好民族文化,從關注我們身邊的曲藝音樂做起,讓中華文化得以延續,讓京韻繁花綻放華夏大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