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木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文學性的語言風格,提高對詩歌意象的辨析、賞析能力。2.學習本文通過“木”意象在多個詩句中的使用,歸納出詩歌語言“暗示性”特質的方法——歸納法,培養邏輯概括能力。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4.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通過詩句與古人心靈交流。課前預習一、作者名片1.“盛唐氣象”的提出者——林庚(1)生平林庚,字靜希,我國現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年少時“清華四劍客”(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之一;年老時“北大中文四老”(吳組緗、王瑤、季鎮淮)之一。北大詩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學者詩人?!靶[時代的隱退者”。(2)評價①我承認在我的所有習作中,寫得最好的,還是我學習林庚先生的那些詩。林先生也許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終是我的詩歌啟蒙者和引路人。——謝冕②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二、背景透視本文選自《唐詩綜論》一書。林庚從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中,發現了詩人極少用“樹葉”一詞而大多用“木葉”一詞。從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細微用語中的差別入手,作者展開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藝術欣賞的大門,令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貌似平常的簡單用語的背后,是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是詩人的感情,是詩人精心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葉”上所下的功夫,對我們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它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該怎樣欣賞古詩詞,推而廣之,啟發我們去思考該怎樣欣賞文學作品。三、文學常識文學評論“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藝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文學評論又叫“文藝評論”,既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研究活動,又是指反映這種研究成果的一種文章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培養健康的藝術情趣。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課堂教學一、導入自由選擇“東方樹葉”和“東方木葉”兩種飲料,分析“木”“葉”二字,說明原因二、任務驅動·攻重點任務驅動一:梳理文章內容及結構【知識點撥】1.如何進行快速閱讀——①刪去例子②劃記觀點③整理脈絡2.如何闡釋概念——①尋找文中的概念所在區間。②理解文本對概念的界定: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描述法、內涵分析法、外延分析法、事例法)③注重分類歸納和對比分析:通過具體事例提煉概念內涵、闡釋概念比喻義。(1)作者說:“‘木葉’之于‘樹葉’,不過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試用表格的形式來分析“木(葉)”與“樹(葉)”,拍照上傳交流(2)我國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用“樹葉”而多用“木葉”呢?請從文中勾畫要點,概括回答。【明確】“木葉”在形象上具有兩個藝術特征。1.“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2.“木”不但容易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而“樹”則沒有。(3)課文第五段“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明確】所謂“暗示性”,就是指詞語的形象顏色和聯想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顏色不同,引起的聯想也不同?!澳尽本哂小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暗示著落葉。(4)“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難盡”和“富于感染性啟發性”?【明確】“一言難盡”是指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詩句的暗示性決定的。 “難盡”就是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難以窮盡,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的“潛在的力量”。“富于感染性啟發性”是說詩句的暗示性最能引發鑒賞者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受到感染。任務驅動二:分析標題妙處【知識點撥】分析標題的作用、效果:①詞語本身豐富內涵②手法技巧方面。③文章結構:設置懸念,交代寫作對象,線索作用等。④內容主旨。⑤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有人認為,本文題目“說‘木葉’”與文章內容不匹配,應改為“詩歌語言暗示性”;有人認為本文題目很好。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明確】不應改為“詩歌語言暗示性”。以“說‘木葉’”為題,先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再對“木”“葉”等概念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最后從中得出中國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這樣從現象談到本質,從個別談到一般,從具體談到抽象,既深入淺出地闡發了理論,又易于為廣大讀者所接受。三、比較鑒賞·破難點1.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對“樹”與“葉”“樹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意內涵做了十分明晰的區分。但對“落葉”著墨不多,只在第三段寫道:“‘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边@些意象各有自己的什么優勢?請談談你的看法。①“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中,但更多的情況是委頓于地;“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澳救~”造成的聯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干落盡葉子,干枯的形象;“落葉”則僅僅集中于落下的葉子本身,并且常常是飛舞空中或落在地面。②因為“木”這個字,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干冷、蕭索。“落葉”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并不肅穆,比較輕松。2.別的詩歌是否也有這種現象?請查找相關詩文并分析,拍照上傳提交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洌┣邦^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采桑子·九日納蘭性德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樹葉仇遠不知何樹葉,紅潤極鮮明。一片風吹落,幾番霜染成。止啼誠誑語,題字亦閒情。把玩真堪惜,攜歸予繡枰。3.由此過程中,可否總結出一種方法?從“木”外在的形象到枯萎蕭瑟、清秋疏朗(蕭瑟凄涼)的意境,從事物的象延伸到事物所表達的情感(心理感覺),即通過聯想,由淺到深,從外在的物理形態,到內在的心理情態四、遷移運用·促實踐學習知識性讀物,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利用閱讀所得探究一些具體問題,“暗示性”在古代詩歌中其實并不罕見。1. 體味下列詩句中各意象潛在的意義,把它們各自表達的情感連線起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期間旦暮為何物,杜鵑啼面猿哀鳴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離別之情怨恨之情思念之情憂愁之情脫俗之境高潔傲岸2.品讀下列詩句,探究古代詩詞中的“柳”經常出現在什么樣的場景中,能引起哪些聯想,具有怎樣的暗示性。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羅隱《柳》)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周邦彥《蘭陵王》)五、作業布置請查找“梅”“月”“鴻雁”等具有暗示性意象的相關詩句,仿照林庚先生的《說“木葉”》,寫一篇“說XX”,不少于500字補充資料主旨歸納林庚先生首先點明中國古典詩歌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現象,又用事例說明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并深入挖掘“木”字外形和顏色所帶來的情感方向,從而闡發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指詩人在創作詩歌時,除了使用物象的概念意義,即詞典意義或字面意義之外,還由表及里、由物象到情感,發揮聯想想象,暗示著與之相聯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豐富的潛在內容,所賦予物象的某種特定內涵。技法總結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言近旨遠,深入淺出,通過引子,接引出談論的話題2.逐層深入,說理科學,運用大量例證,使對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據3.引用豐富,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蘊林庚先生此文揭開了鑒賞詩歌創作的神秘面紗。作者在文中沒有擺出“理論”的面孔,沒有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對古詩中“木葉”意象的闡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奧的道理附著并滲透于具體的詩句中,在對一個個鮮活的例句的解讀中引導讀者領悟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妙處。這樣,讀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領悟深蘊其中的道理。拓展應用一、素材聚焦·挖教材詩人學者——肩挑的林庚他是一位詩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是一位學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給后人“太陽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導師,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導師,始終堅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過平常日子。他一生布衣蔬食,淡泊無爭。他以“遠離功利,抗拒誘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門人弟子。國內外的一切邀請,他都拒絕;一切媒體,他都回避;一切榮譽,他都不要。 從不涉足權力名利,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談名逐利,他是壓根兒就沒有這些概念。詩歌和學術,才是他一生的修行。[運用角度]追求極致;一切源于熱愛;堅守;修心。二、人文主題·背名言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②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宋)朱熹③大凡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宋)黃庭堅④學者的工作就是通過向大眾提示存在于現象中的事實來鼓舞大眾、教育大眾、引導大眾。——(美)愛默生⑤不要把許多雜亂的詞句塞在腦子里,而是要啟發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從這種能力之中流瀉出;像從活的泉眼流出一樣——一條溪澗(知識)來。。——夸美紐斯高考鏈接——古詩鑒賞題意象分析一、考點解讀·知考向詩歌功能為表情達意,“立象以盡意”,所以意象可以作為鑒賞的切入口,一方面了解作者所記錄的外部客觀世界,另一方面明晰詩人的主觀世界,從而通曉詩意,體悟情感。古詩鑒賞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讀詩時可以以意象為了解詩人內心情感突破口。二、原題呈現·知內容(2018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陸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問題】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三、答題指津·知路徑讀詩,要讀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語言的暗示性,從概念領域進入到藝術形象領域,才能讀出詩歌豐富的內涵。1.文化心理暗示文化傳統、歷代文學作品、典故所構成的文化氛圍。2.自身特點暗示外部形態、顏色質地、生長環境、習性特點3.知人論世從普遍的意象中品讀作者的獨特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