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走近非遺》年級:七年級 單元:第五單元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時安排:一課時教材分析:本課是屬于“綜合·探索”領域,強調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在《走近非遺》中,可以融入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非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并樹立保護非遺的意識和責任感。非遺作為我們文化基石的一部分,承載著民族的起源、歷史和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因此,該教材的學習不僅是對古老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美術知識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的階段,他們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逐漸增強。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創作能力、欣賞探究能力和分析表現作品的能力。因此,在《走近非遺》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能力,引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非遺的世界。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分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2、藝術表現: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必要性,掌握欣賞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和技巧。3、創意實踐:利用所學方法和技巧設計非遺圖案,創作一件作品。4、文化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傳承意識,激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尊重。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欣賞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和技巧。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意義,并激發他們的傳承意識。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學具準備:紙/布、手工刻刀、剪刀、雕刻墊板、鉛筆、針線。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過程:視頻導入,引入新課通過觀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頻,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主題。師:在進入課題之前,老師想請大家看一個視頻,看完后請你告訴老師:視頻中哪些傳統藝術形式?(播放視頻)生:昆曲、剪紙、中國書法篆刻和榫卯。師:xx同學觀察得真仔細,掌聲送給你!現在老師的問題又來啦!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非遺》了解了解。環節一:非遺定義與分類師:非遺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表演藝術、傳統體育和游藝等。其分類有:口頭傳統和表達,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結合圖片解說)環節二:典型非遺技藝展示師:同學們,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非遺,下面讓我們繼續走進典型非遺,來一場視覺的盛宴,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吧!請觀看大屏幕。(依次出示圖片)師:好,這場視覺的盛宴就先到這,現在請你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剪紙,皮影。師:你的知識面真廣,老師給你一個贊!同學們,生活處處有非遺,在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歲月中,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林林總總的非遺項目涉及并展示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環節三:走近非遺的途徑師:我們怎樣更深入的去了解非遺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非遺博物館,參觀非遺展覽,體驗非遺項目和參與非遺活動吧!環節四:實踐、展示環節1.設計非遺圖案,用紙或布創作一幅作品。(如:刺繡、剪紙)2.展示作品并分享創作過程。課堂討論(非遺意義與保護)師:同學們,通過親自動手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我想大家對非遺都有不一樣的見解吧?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非遺意義與保護,以及怎樣傳承非遺?小組代表1:我們組認為非遺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平時應多開展非遺文化教育。小組代表2:我們組認為非遺文化是歷史的真實見證,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我們要保護和利用好非遺文化。小組代表3:我們組贊同前面兩組的說法,我們想補充一點:我們覺得對于非遺的傳承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創新。師:我們班級的團隊精神真是強!把掌聲送給自己!是的,非遺,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更是實用價值的典范,這一價值在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教育、立法等方式保護非遺。對于非遺的傳承:我們應在傳承方式上勇于創新,在傳承人培養上傾注心血,在社會參與上廣泛動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力量。環節五:作業布置及總結師:同學們,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講到這我們的課也快接近尾聲。由于時間關系,請同學們課后根據非遺項目背景歷史、傳承與發展、文化內涵寫一份非遺技藝調查報告,以上是報告內容與要求(展示報告內容與要求課件)。課堂小結: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