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我們走在大路上》年級:七年級 單元:我們在一起學習領域:欣賞·評述 課時安排: 1教材分析: 《我們走在大路上》是湘美版“我們在一起”這一單元中的內容,其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同學們知道“藝術是認識他人和世界的重要方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中提出的構圖、動勢、變化與層次以及聚焦中心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構圖的分析方式,提高藝術欣賞水平。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思維開闊,學習興趣高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賞析作品的能力,對現代藝術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加強對作品的知識背景介紹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研究作品的創作手法,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情感。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欣賞優秀作品,感受構圖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2、藝術表現:了解作品構圖、動勢、變化與層次以及聚焦中心,運用構圖的分析方式,嘗試創作一幅“我們在一起”主題繪畫。3、創意實踐:發揮創意思維,從構圖表現人物關系,創作出極具表現力的作品。4、文化理解:了解藝術是“思維的行走”,提高學生對作品人文內涵的領悟能力。教學重點:了解藝術家是如何通過構圖表現人物關系,突出作品表現力的。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構圖分析方式,創作出一副主題繪畫。教具準備: 相關圖片和音頻資料、多媒體課件。學具準備: 課前查閱相關資料、鉛筆、橡皮等繪畫工具。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講解演示法、問答交流法等。教學過程:P1p2環節一:音頻欣賞,引入新課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聽完這段音樂之后說一說你有怎樣的感受?生:熱情的音樂,產生一種自豪感。師: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我們走在大路上》。1962年周恩來總理同中央部委領導來沈陽開會。晚會結束后,總理邀請時任遼寧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長、作曲家安波和李劫夫一同到他的住處談話。總理向他們講述了當前國家的經濟形勢,總理表示大家要相信黨和國家能夠帶領人民繼續前進。李劫夫對此觸動非常大,于是他按總理講話的精神進行創作,把總理說的‘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用到歌里。因此,歌名《我們走在大路上》也就定了下來。這首歌曲從聽覺上給我們帶來了慷慨激昂的情緒,接下來我們從視覺上再來欣賞這幅《我們走在大路上》美術作品。環節二:欣賞分析,作品鑒賞作品:《我們走在大路上》 潘世勛P3問題一:同學們,在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生:一群年輕的藏族修路工人邊走邊唱P4問題二:手中揚起來的衣服在畫面中有什么作用,你有何感受?生:這位手拿衣服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參加建設的藏族人民朝氣蓬勃、感受到她們熱情高漲的精神面貌。總結:西藏婦女過去確實是倍受苦難的,但她們都很能干,能忍辱負重,但也很樂觀。我覺得選擇畫她們更加能夠突出西藏的變化,中間那個婦女形象雖然加了些理想的成分,但是,總的來說,這張畫的氣氛還是真實的,沒有虛構做作的東西,因為生活本身就很動人,包括西藏的那種陽光燦爛的感覺。P5、6問題三:作品構圖中運用了哪些基本形從重心、方向等方面分析這種方式對于突出主題的作用?生:對角線構圖: 具有方向感“之”字形走位,左側人回頭,機器往回走,車往回,往前往回來,又是之字形。總結:作品運用了斜線構圖,著意塑造的幾位藏族青年女工的形象,以及他們那堅實有力、充滿動感的步態都充分體現了此作品所要表達的時代主題。P7環節三:小試牛刀,鑒賞分析同學們,請嘗試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步鑒賞法,分析作品。環節四:欣賞分析,探索新知作品:《飄動的白云》 蘇新平P9問題一:什么是動勢?生:畫面的主要動態師:繪畫中,動勢是指藝術家通過線條、形狀和色彩等元素傳遞出來的一種流動感和方向感。共同的動勢不僅僅體現物體的運動,也可以體現出情感和意境,使畫面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P10問題二:同學們,在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生:畫面中的三位人物一齊回首,望向身后飄動的白云。P11問題三:欣賞這幅作品的動勢,你有什么感受?生:人物同步一致的動作與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畫面富有動感,又不失統一感。作品:《草原上》 馬常力P12問題一: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生:三名藏族美女在優雅表演打酥油。問題二:作品構圖運用了什么基本形?生:三角形構圖便于穩定問題三:作品構圖與主題表達有何關系?生:人物同步一致的動作與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畫面既富有動感,又不失統一感。以抒發對人與自然和諧世界的向往。P13練一練:嘗試畫出該作品的構圖示意圖作品:《喜遇》 陳一峰P15問題一:什么是變化與層次?生:近大遠小、近實遠虛師:當畫面有多個人物時,處理好人物之間的關系能讓畫面富有層次感。畫面主體人物一般處于顯要的位置,刻畫得更深入;其他人物處于次要位置,刻畫適當簡約。這樣畫面才能有主次、大小、虛實的變化,層次感更強。P16問題二:根據畫面提示,嘗試在虛線方框中描述相應的對象。生:主題人物是三位背著背簍的朋友,背景有房屋和次要人物以及動物等。P17問題三:變化與層次在畫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運用虛實關系、疏與密、強與弱等手法來體現主次關系·近實遠虛,越近的物體越實,相反越遠的物體越虛也會更灰,對比會弱化!·前后物體對比的虛實變化,凸顯主次關系。作品:《人民和總理 》 周思聰P19p20問題一:什么是聚焦中心?生:畫面的主要元素或焦點在一個中心位置,讓觀者的目光和注意力自然地被引導過去,能夠加強畫面的組織性和視覺沖擊力,從而讓觀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情感。P21問題二:你知道畫面上描繪的是什么內容么?生:周總理在慰問老百姓師:在1979年,畫家周思聰根據邢臺地震期間周恩來三赴災區指揮救災工作和鼓勵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歷史事件,創作了國畫《人民和總理》。該作品也成為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P22問題三:畫面聚焦中心在哪里?生:周恩來總理關切地攙扶著老人,神色凝重。濃重的墨色讓他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P23問題四:畫面的構圖與動勢如何?生:倒三角向前移動的動勢,將大家的視線不知不覺地引到總理的位置上。P24欣賞:該作品的構圖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生:人物視線的方向一致。P25環節五:合作創新,動手實踐回憶和親朋好友、同學、老師在一起的時光,運用本課中對構圖的分析方式,嘗試創作一幅“我們在一起”主題繪畫,與同學們相互展示、交流。P26環節六:欣賞評述,課外延伸一個班里從來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不同的外貌、舉止、個性,既各自揮灑、盡情展示,又相互交集。美術創作中的群體美感,從不來自千人一面的疊加。恰是眾多鮮明個體的互為呼應,匯成了生機盎然的“在一起”之美。板書設計:我們走在大路上共同的動勢:流動感和方向感變化與層次:主次、大小、虛實聚焦中心:主要元素、中心位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