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1.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數量級概念.2.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知道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大致歷程,并認識到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3.能用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知識對摩擦起電現象做初步的解釋.1.電子的發現與原子結構問題的提出科學家研究發現,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可再分了.1897年湯姆孫在研究稀薄氣體放電的實驗中,證明了電子的存在.電子的發現,對人類認識原子結構有重大意義,使人們認識到原子也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由原子中包含了帶負電的電子,而整個原子卻是電中性(不顯電性)的,可以推測“原子中可能還包含帶正電的部分”.那么,它和電子是怎樣的結構關系?于是人們就提出了關于原子結構的問題.教材深挖棗糕式原子結構模型湯姆孫在發現電子的基礎上,也曾提出原子的結構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球內,電子像棗糕里的棗一樣,鑲嵌在原子里面.人們把這種模型稱為“棗糕式原子結構模型”.2.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1)1911年,盧瑟福在 粒子散射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核上,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繞核做高速運動.(2)如圖所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體積很小,但密度很大,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的不同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就像太陽的行星繞著太陽運動一樣,所以這種模型也稱為“原子的行星模型”.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原子核的質子數(正電荷量)和核外的電子數(負電荷量)相等,因此整個原子不顯電性.素養培育1.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科學家根據實驗和推理提出的關于原子結構的假設模型,它能幫助我們認識原子的大致結構,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2.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實的基礎上,經過想象、類比等提出的.它的合理性、正確性,需經實驗進一步檢驗.典例1 [江陰期末] 研究發現,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負乙________和核外電子構成,核外電子帶____(選填“正”或“負”)電;科學家對原子的結構模型進行猜想和實驗,提出了多種模型,在如圖所示的兩種模型中,____(選填“甲”或“乙”)是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特別提醒摩擦起電的實質摩擦起電并不是產生了電荷,只是電子由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在電子轉移過程中,電荷總量保持不變,即摩擦起電的兩個物體,各自帶等量的異種電荷.典例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A.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說明絲綢上的正電荷轉移到了玻璃棒上B.橡膠棒與其他物體摩擦后,橡膠棒一定帶負電C.毛皮與橡膠棒摩擦,橡膠棒帶負電,則毛皮一定帶正電D.兩個物體相互摩擦后不出現帶電現象,說明這兩個物體都沒有電荷[解析] 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了轉移.絲綢與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帶正電,這是由于玻璃棒上的部分電子轉移到了絲綢上,選項A錯誤;橡膠棒與其他物體摩擦時,如果該物體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比橡膠棒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強,橡膠棒就會失去電子而帶正電,選項B錯誤;由于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了轉移,一個物體得到多少電子,另一個物體就失去多少電子,所以它們帶等量異種電荷,選項C正確;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如果它們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相同,就不會發生電子的轉移,而不是兩個物體都沒有電荷,選項D錯誤.1.探索微觀粒子的歷程2.微觀粒子的層次結構微觀粒子(從分子到核子)的層次結構如圖所示.分子 原子 原子核 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 原子 原子核 核子分子由多個 或單個原子 構成. 原子由原子 核和核外電 子構成. 原子核由質 子和中子構 成. 質子、中子統稱為核子,核子由夸克構成.. . . .典例3 [宜興期末] 為了揭示微觀世界的奧秘,無數科學家進行了不懈探索,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A.湯姆孫發現了電子,表明原子不是物質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單元B.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C.科學家發現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D.質子、中子、電子就是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解析] 質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稱為夸克的更小粒子組成的,即質子和中子可再分,電子沒有已知的內部結構,是不可再分的粒子,故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