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遵守社會規則第三課 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3.1 維護秩序 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規劃(一)主題名稱:遵守社會規則(二)主題概述:《遵守社會規則》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冊教材的語境是社會生活,井然有序的社會生活離不開社會規則。因此,在承接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第二單元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順序,第三課介紹了社會規則的一般知識,第四課、第五課分別介紹了道德和法律兩種具體的社會規則。教材從“為什么遵守規則?是不是所有規則都反映人們的意愿?規則能不能改進”等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從規則的制定、規則的運行、規則的修訂等角度全面深刻地認識規則,不僅引導學生自覺踐行規則,而且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了解本單元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單元立意后,我們需要清晰單元的整體架構。 2.通過分析課標及教材內容,梳理本單元知識結構,體現結構化(如下圖)(三)主題學情分析:在承接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第二單元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順序,第三課介紹了社會規則的一般知識,第四課、第五課分別介紹了道德和法律兩種具體的社會規則。教材先引導學生從總體上形成對社會規則的認識:了解社會規則,理解社會規則的意義和價值,知道如何遵守社會規則,學習維護和改進社會規則。再從道德和法律兩個維度具體展開,提出要遵守社會規則,提升道德修養,增強法治意識,從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也是本單元教材編寫的立意所在。教材內容望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社會規則,積極促進自己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成為規則的崇尚者、遵守者、維護者和積極的改進者。(四)開放性學習環境:學生實地走訪、圖書館、互聯網、多媒體設備、圖片和視頻等數字資源。(五)單元學習目標:本單主要是引導學生懂得社會規則對個人、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認識到道德和法律是調節人們行為的兩種主要社會規則,通過教學, 提高學生是道德修養,增強法治意識,從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六)單元評價建議:學習態度 1.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創意,引發同學積極思考或行動。2.能代表小組在課堂上發言,分享小組合作成果。3.在小組合作中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4.自己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了具體的思考與分享任務,效果良好。學習程度 知識獲取 1.能夠理解社會規則對個人、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認識到道德和法律是調節人們行為的兩種主要社會規則;2.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夠明辨是非善惡;通過體驗、認知和踐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3.增強法治意識,從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學習能力 1.對規則的社會功能具有高度認同感2.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三者密不可分3.樹立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價值觀念 1.遵守基本的社交禮儀,理性維護社會公德。2.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熱愛勞動等個人美德和優良品行。素養達成 政治 認同 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的傳統美德;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覺踐行。健全人格 遵守基本的社交禮儀,理性維護社會公德;理解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團結同學,寬容友愛;維護公共秩序,講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遵紀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個文明的社會成員。責任意識 樹立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能通過自覺遵守社會規則來維護秩序。二、具體課時設計:3.1 維護秩序1.新課程標準要求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理解遵守社會規則和維護社會規則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2.課時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第一框。教材由“社會生活有秩序”和“維護秩序靠規則”兩目組成,前一目強調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后一目強調良好的秩序需要規則,知識內容層層遞進。本課旨在培養、增強學生的秩序意識、規則意識、公共參與意識,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做到維護秩序,遵守規則,積極參與。3.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對“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觀點是認同的,也知道社會運行要有各種各樣的規則,這是本課教學的重要學情基礎。兒童向成人轉變,實現社會化,就需要了解、學習、掌握、遵守社會規則。遵守又分為兩種形式,即基于他律的遵守和基于自律的遵守。學生主要還處于他律階段,他們的規則意識是樸素、膚淺的,需要從他律向自律轉變。本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和認同規則的價值,讓學生了解遵守規則既是現實的需要,又是崇高的品行。4.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懂得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原因。(2)教學難點:理解社會規則是如何維系社會秩序的。5.核心素養目標(1)道德修養:通過旅游中的亂象分析,明白社會中的各種規則,知道如何才能讓規則成為秩序。(2)健全人格:通過旅游中違反規則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知道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正常運轉。(3)責任意識:通過撰寫文明旅游宣傳語,引導學生提高自覺遵守規則、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6.設計意圖“取消預約”是2024年國內暑期旅游市場的熱詞之一。近期,上海、北京、蘇州、成都、杭州等旅游熱門城市紛紛宣布,除部分重點景區、博物館外,其他景區取消預約要求。通過小呂的旅游日志分析,引導學生對規則的社會功能具有高度認同感,認同社會生活、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三者密不可分;樹立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7.教學過程:(1)課堂導入“取消預約”是2024年國內暑期旅游市場的熱詞之一。近期,上海、北京、蘇州、成都、杭州等旅游熱門城市紛紛宣布,除部分重點景區、博物館外,其他景區取消預約要求。這節課我們一起跟隨小呂的假期旅游所見所聞學習“維護秩序”。設計意圖:借助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自主學習:(3)新課講授環節一:聚焦秩序,悟生活需要秩序教師:小呂旅游的第一站去了上海迪士尼,但是卻看到了這樣的一幕:(視頻展示)小呂產生了一些疑問,請你幫他來解答一下:議一議:①視頻反映了一種什么現象?②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原因。③這種“現象”持續,會造成哪些影響?學生:①插隊,混亂無序。②各行其是。③產生矛盾,增加社會管理成本。教師總結:1.什么是社會秩序?含義: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議學活動:教師:小呂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消除心中的疑惑,繼續他的第二站,來到了上海的外灘,他看到外灘人也很多,但是卻沒有出現迪士尼的那種現象。工作人員告訴他,是經過大整改以后,才得到了改善。議一議:結合議學情境,請你談談社會生活為什么需要秩序?學生: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教師總結:2.為什么社會生活需要秩序?(作用)①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社會層面)每個社會成員在占據一定的社會資源和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才能避免混亂,減少障礙,化解矛盾,從而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②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個人層面)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有序、整潔、安全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享有人身自由和財產安全,享有公平的發展機遇,從而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發對生活的熱情。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觀看,讓學生能直觀的感受到有序和無序的區別,感悟維護秩序和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過渡語:我們看看小呂在游玩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煩心事?環節二:走進規則,析社會規則之美教師:小呂在旅游的途中,好朋友給他發來了這樣一則視頻,叮囑小呂要小心這樣的導游,小呂陷入了沉思。請你幫他解答一下疑惑。議一議:這名導游為什么會遭到處罰 ?學生:違反了規則。教師總結:3.社會規則的含義和分類?①含義: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②類型:道德、紀律、法律、風俗等。議學活動:火眼金睛:以下行為屬于社會規則的什么類型?教師:小呂在上海游玩了三天,準備啟程回家,但是在高鐵上他卻看到了不愉快的一幕:(視頻展示)議一議: 結合議學情境,請你談談面對占座這樣的行為,我們該如何應對?社會規則與社會秩序有怎樣的關系?學生:可以選擇告訴乘務員。社會規則保障了社會秩序的實現。教師總結:4.社會規則的作用?(社會規則如何維護社會秩序)①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安排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如何作為社會一員享有權利,承擔責任,處理好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從而使大家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得其所。②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社會規則明確了當有人破壞秩序時該如何處罰,從而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行。對違反社會規則行為的處罰,既有法律、紀律等規定的強制性措施,也有道德、習俗等包含的非強制性措施。知識提升:社會生活、社會秩序、社會規則之間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調查案例中提出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過渡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到文明旅游呢?環節三:維護秩序,共建社會之和諧【議學延伸】文明旅游,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社會和諧、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有效途徑。現請你撰寫兩條文明旅游宣傳語,與同學們分享。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通過課后拓展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在生活中樹立規則意識,自覺維護秩序和遵守規則,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8.板書設計9.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懂得了維護秩序靠規則,規則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紀律等。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10.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圖片、情境、新聞等形式揭示了生活需要規則、維護秩序靠規則;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了解了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社會規則對社會秩序的作用。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的含義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即可,不應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