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絲綢之路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在學習《絲綢之路》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能識別樂曲中的不同音色,了解音色在表現音樂情境中的作用。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欣賞與分析,學會從旋律、音色、演奏次數等方面去分析音樂作品,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3)感受《絲綢之路》中濃厚的中國情調與現代氣息的融合,體會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培養對不同音樂文化包容與欣賞的態度。教學方法講授法、聽覺感知法、討論法、分析比較法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從音色等方面分析《絲綢之路》的音樂特色。 (2)讓學生理解音樂如何表現古代絲綢之路的情境。教學難點(1)學生對于合成器模仿的自然界音色的辨識與分析。 (2)理解并感受《絲綢之路》中融合的中國元素與現代電子音樂的結合點。教學過程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探討了電聲樂器和電聲樂隊的組成形式。誰能幫助大家復習一下這些知識呢? (生:電聲樂器主要包括電子琴、電子鼓、電吉他等,而電聲樂隊一般由這些電聲樂器和其他傳統樂器組合而成。) 通過回顧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銜接今天的學習內容,那就是欣賞日本著名音樂人喜多郎先生的作品《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賞析 (1) 賞析引入 師:首先,請大家一起聆聽一段《絲綢之路》的完整樂段。(播放《絲綢之路》的一個完整樂段)大家能聽出主旋律選用了什么音色嗎?它會讓人想到哪個國家的音樂? (生:感覺有點像簫的聲音,應該是中國的音樂。) 師:很好!你們的感受非常準確。這首樂曲的名字就叫做《絲綢之路》,是由日本著名音樂人喜多郎先生為紀錄片系列“絲綢之路”創作的主題曲。那么,誰愿意為我們講講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呢? (生: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從中國漢朝都城長安出發,經中亞國家到達地中海,是一條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2) 詳細分析 師: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人們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例如,穿越沙漠時會遇到風沙、熱浪等惡劣氣候條件。現在,請大家再仔細聆聽整首《絲綢之路》,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特別的聲音效果,并嘗試分析這些聲音表現了什么。(完整播放《絲綢之路》) 師:聽完之后,大家發現了哪些特別的聲音呢? (生:我能聽到駝鈴的聲音,還有風的聲音;第一次主題演奏了兩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只有一次;特別是在伴奏部分,有的地方感覺好像在搖晃,像是走在顛簸的路上。另外,樂曲結束的時候是逐漸減弱的。) 師:非常好!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確實,在這首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來模擬自然界中的聲音,比如駝鈴聲和風聲,這些都是為了再現那些在絲綢之路上艱苦跋涉的旅行者所面臨的環境。特別是合成器模仿出來的沙漠里的駝鈴聲以及風聲等自然界的音色,加上主旋律采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樂器音色,如笛子或簫,使得整個作品不僅充滿了濃厚的東方韻味,同時也帶有一種現代感。(注:此處可引用范例中的描述:“樂曲采用合成器演奏,聲音色彩、層次豐富,具有樂隊般的音響效果。作品富于濃厚的中國情調,同時又具備強烈的現代氣息。”) 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聆聽這段音樂,在腦海中想象自己正跟隨著遠古時期的商人走過這片荒涼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吧。(再次播放《絲綢之路》,引導學生跟隨音樂情境展開聯想) (3) 互動討論 師:聽完這段音樂后,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我覺得這首歌讓我仿佛看到了一片遼闊的沙漠景象,還有那些勇敢的人們騎著駱駝穿行其間……) 師:很棒!看來大家已經能夠從音樂中獲得很多靈感了。那么,在你們眼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承載了怎樣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呢?請大家分組討論并準備發言。(小組討論環節約5分鐘,教師巡視指導) 師:各組代表可以開始匯報討論結果。第一組代表:我們認為,《絲綢之路》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這種跨文化的碰撞是非常寶貴的歷史遺產。第二組代表:它還反映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與智慧,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還是人為挑戰,總有人愿意去冒險尋找新的生活可能。第三組代表:此外,此曲也傳達出了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盡管旅途中充滿艱辛,但最終的目的地總是溫暖祥和的。 師:三位同學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充分展現了大家對于這段音樂背后深層含義的理解。喜多郎先生正是希望通過這樣一部作品,讓大家關注到那些曾經發生在遙遠過去的故事,并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三、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了《絲綢之路》這首美妙而又富有深意的樂曲。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希望大家不僅能夠感受到現代電子音樂的獨特魅力,還能進一步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希望大家今后也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并嘗試從中發現更多精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