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自學指導要求:先自主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做好標注,然后同學相互交流,矯正、補充、完善答案1.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影響?2.促進文化交流的要求?3.文化交融的作用?文化交流的含義文化交流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傳播,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注意:①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既要“引進來”,歡迎外來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堅持“走出去”,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注意: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雙重的在文化交流中要吸收和借鑒各國有益文化,;同時堅決抵制外來文化中落后腐朽的成分,警惕文化滲透。補充:①文化交流的途徑(文化怎樣傳播)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還包括旅游、聚會、政治、經濟活動等②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文化靠什么傳播)口語--文字----大眾傳媒(例如:電視、網絡、廣播、報刊等)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譯經19年,共譯經74部,豐富了祖國的文化。 他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親身經歷的110個和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的歷史和地理,成為今天研究中古時中西交通和中亞、西亞、南亞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他還把秦王破陣樂和老子的《道德經》介紹到印度。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馬可·波羅游記》(又名《東方見聞錄》)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后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中外文化交流利瑪竇是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期間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官員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技知識。與徐光啟等人共同翻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帶給中國許多科學知識,許多中文詞匯,如點、直角、垂線、平行線、圓、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并沿用至今。1405至1433年間,鄭和前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亞非兩大洲沿海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傳播的橋梁。把明代中國的歷法、技術、習俗和書籍傳播了所經各國,同時也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利瑪竇:溝通中西方文化第一人1583年(明萬歷年間),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1552–1610)來華(明末西學東漸之始),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深受中國士大夫敬重。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技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期間,共有一百五十余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利馬竇繪制的獻給明朝萬歷史皇帝的《坤輿萬國全圖》、他出版《四書》的拉丁文譯本,將孔子思想傳入意大利。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與徐光啟等人共同翻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許多中文詞匯,例如點、線、面、平面、直角、垂線、平行線、、三角形、圓、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并沿用至今。利瑪竇帶著傳播福音的使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其最大成功卻不在基督的事業,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的淵博學識和較系統的西學體系,為中國知識分子打開了見識近代科學的門戶。這條偉大的道路溝通了中國、印度、希臘三大文明,全長7000多千米,東起西安,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經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極大促進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流的意義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障礙,反而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③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2、怎樣促進文化交流?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④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BY YUSHEN文化交融的含義指兩種不同文化接觸后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整合,進而形成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沈繡又名仿真繡,美術繡,是以沈壽命名的蘇州刺繡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獨特之處是在蘇繡的基礎上以西洋油畫的人物肖像、風景等為繡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關系等技法,使得繡品立體感強、生動逼真,典型地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結合。BY YUSHEN里有番茄丁、生菜絲、蛋黃沙拉醬和墨西哥風味莎拉醬。老北京雞肉卷里有黃瓜條、京蔥絲、甜面醬和漢堡醬。前提、基礎升華、發展傳入中國——文化交流創造出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交融文化交融的含義指兩種不同文化接觸后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整合,進而形成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二、文化交融 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融的原因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2、文化交融的意義①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②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豐富本民族文化;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繁榮世界文化注意:不能說成文化趨同或逐漸統一。3.如何進行文化交融①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P105)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補充)項目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定義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個過程,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有無,即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是一個結果,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側重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發展的狀態不同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 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 【概念比較】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文化的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前提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前提必然結果文化發展動力推動文化多樣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發展之間的的關系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三、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習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8.1 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8.2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8.3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文化具有民族性(2)文化具有多樣性基礎前提(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2)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2)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要 求有利于 維 護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前提發展、升華基礎必須推動文化發展知識回顧:一. 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錯誤觀點(1)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接受任何外來文化和新文化。是“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表現。(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全盤西化論: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撞中產生的。其認為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是不能放棄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堅決反對西化主張,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情景探究魯迅在《拿來主義》中寫道:“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談談你對魯迅這段話的體會,并思考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一、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1)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2)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之一名詞解釋: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類產品。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產業:以盈利性為目的,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如:影視音像、圖書出版、游戲動漫等產品。注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1、原因(1)必要性: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2)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二)、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之二2、要求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閱讀與思考宋明理學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借鑒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學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回歸儒家原典,從儒家文本中尋找闡發“形上之道”的經典依據,為儒家建立了一個包含宇宙社會人生、貫通形上形下的龐大哲學體系。這使得理學具有思辨化、重義理的鮮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化程度。理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來文化為我所用的能力。王明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他從莫斯科歸國后,教條主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重大損失。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王明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犯了什么錯誤。(1)王明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即盲目照搬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原則、觀點和方法。(2)盲目照搬外來文化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因此,要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2、積極推動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4、立足國情,交流互鑒。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5、要克服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兩種錯誤的傾向,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知識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