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作文高分點撥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技巧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溫習第五單元經典課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的特征。2.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一定技巧,有詳有略逐步展開說明 。3. 學會細致觀察身邊的事物,慧眼辨別其特征,做一個善于發現的人。教學重點抓住事物的特征,運用一定技巧進行說明。教學方法講練法、課本與寫作結合法、合作交流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猜謎語:全身蓋著一層雪白的毛,它像別的哺乳動物一樣,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腿,有尾巴。請你根據說明內容,猜猜它的是哪種動物?二、明確寫作說明文的要點:(一)為何猜不出謎底呢?(學生回答)明確:沒能說清這種事物自身獨有的標志。(二)改一改:你來把這則謎語做一定改動,心中想著一個動物,把它的獨有特征說出來。1.鼓勵學生積極出謎語、猜謎底。2.教師出示一則:長著一身柔軟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雙眼睛又紅又亮,兩只耳朵很長,尾巴很短。——兔子3.一個事物區別其他事物的獨有標志,叫做事物的特征。所以,我們在說明一樣事物的時候,只有抓住它的特征,才能把它說清楚。三、技法引路(一)細致觀察1.水果(1)出示西瓜圖片,讓學生觀察其形狀、顏色,完成填空出示寫作小貼士:觀察的內容: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長短、方位、規模等。既要觀察其總體面貌,也要觀察其局部特征。(2)小練筆:出示荔枝圖片,細致觀察,運用剛才所學技巧,給荔枝寫一段說明。不少于100字。(3)范文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從遠處看一大片紅色掛在枝頭,因而常被比做“珊瑚珠”(顏色)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頂端渾圓或尖圓。(形狀)緊貼殼的內壁有一層白色薄膜。明代徐勃有一首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結構:膜)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正如白居易詩中所寫“瑩白如冰雪”。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結構:肉)明確:從顏色、形狀、內部結構幾方面詳細說明荔枝的特征技法點撥:介紹植物,著重說明它的外形、結構和用途。2.建筑(1)名篇引領《中國石拱橋》“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從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三個方面說明盧溝橋的特征《蘇州園林》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即使是不起眼的角落,作者也細致觀察,突出蘇州園林的特征:注重圖畫美《故宮博物院》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點撥:選定一個立足點(方臺),從前到后再兩邊,先平視再仰視,通過多個角度細致的觀察來說明太和殿布局的恢弘精美。(2)感悟技法介紹建筑物,著重介紹它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以及建筑歷史、裝修陳設等方面的特點。可采用由主到次,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等方位變化的方法進行觀察。(3)改病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橋身是水泥筑成的。橋面很寬,可以并排行駛七八輛汽車。橋洞也比別的橋大,所以路面也很寬,起碼能并排走四五輛汽車。這座橋是建橋工人冒著酷暑建的。從一開工,他們就晝夜不停地干,假日也沒見他們休息過。指出問題:說明對象的特征不明確。文中既對橋的形態進行了說明,又對橋的建設者進行了說明,泛泛而談,造成兩個特征都沒說清楚。應該緊扣一個特征,從不同的角度來寫。大家都來改一改:10分鐘出示例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是在原來的路面上建起來的。橋身全是水泥筑成的,長達200多米,橫向馬路從橋的上面通過,縱向馬路從橋的下面穿過。這座橋的橋面很寬,可以并排走七八輛汽車,橋下面的馬路雖然窄一點,但起碼也能并排走四五輛汽車。橋洞的兩側,各有一塊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像半個扇面一樣,由路邊漸漸向一頭低下去……從遠處看,這座橋顯得十分雄偉。技巧點撥:舍棄了對建設者的說明,將筆墨集中到“橋的形態”這一點上,這樣事物的特征更集中更清晰。3.動物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它們雖然有時也捕捉鳥雀,卻不是肉食動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櫸實和橡栗。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外形特征)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飛鳥一樣住在樹頂上,滿樹林里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它們在樹上做窩,摘果實,喝露水,只有樹被風刮得太厲害了,才到地上來。在平原地區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們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樹叢里,只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聽到松鼠在樹上跳著叫著,互相追逐。它們好像很怕強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窩里歇涼,晚上出來奔跑,玩耍,吃東西。(生活習性)(1)感悟技法介紹動物,著重抓住動物的外形和生理特征,生活習性等。因為它屬于動態事物,觀察時不僅要注意它的靜態特征,還要注意它的動態特征。(2)小練筆出示小狗的圖片,細致觀察,寫一段狗的介紹,200字左右提示:抓住主要特征:先寫外形,再寫生活習性,如 怎樣吃食,怎樣游戲,怎樣睡覺……完成后小組交流、展示。教師出示一則錯誤的文體(寫成了記敘文)4.小結寫作小貼士:介紹動物,抓住動物的外形和生理特征,生活習性等。介紹植物,著重說明它的生態和用途。介紹某種器物著重說明器物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等。介紹建筑物,著重介紹它的外形特征、內部結構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點。(二)查閱資料1.“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中國石拱橋》點撥:馬可·波羅的文字,進一步突出盧溝橋的特征2. 《那飄著泥土香味的“寶貝”—砂鍋》因為具有保鮮保質的效果,凡生產砂器的地方,燉肉都用砂鍋。這方面文學作品多有描述。如《水滸傳》第三回的《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魯智深在小酒店)猛聞得一陣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時,只見墻邊砂鍋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智深道:“你家見有狗肉,如何不賣與俺吃?”由此惹出了“大鬧五臺山”的事端來。《紅樓夢》本身蘊藏著養生和美食的大學問,其中也寫到了許多食法都是以沙具為器的。點撥:借助文學作品中的描述,突出砂鍋的特征:保鮮保質(三)使用說明方法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國石拱橋》)——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石拱橋的外形特點2.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蘇州園林》)——作比較,突出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圖畫美”3.出示一杯水與一杯豆漿的圖片,學生通過比較說一說它們各自的特征,還可與誰作比較。出示例文: 水的性質水是液體。石塊和木塊有一定的形狀,無論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形狀,都是固體。水就不同,放在圓杯子里就成為圓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水是無色透明的。有人說水是白色的,這話錯了。拿水同牛奶比較一下就會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顏色也沒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們就看不見它。而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們能夠透過清水看見插入的筷子。水是無嗅、無味的。怎樣來區分無色透明的燒酒和水呢?光憑肉眼是毫無辦法的。只要聞一聞,嘗一嘗就能正確無誤地區分了。燒酒有酒的氣味和味道,而水卻什么氣味、什么味道也沒有。4.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最后要歸功于人工選擇。自然選擇進程緩慢,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示它的作用。人工選擇大大加快了它的進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舉例子5.雨林以每分鐘27萬平方米(相當于40多個足球場)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雨林的毀滅》)——列數字6.小練筆:《我的房間充滿 氣息》要求:給橫線處補上一個詞語,體現出自己房間的一個特征。寫一段話,運用至少兩種說明方法,突出這個特征。7.例文寫法借鑒:魯迅故居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檔間是魯迅母親的住所。中間向后擴建的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先生稱之為“綠林書屋”,俗稱“老虎尾巴”。室內陳設簡單,北邊窗下有一張床,上面鋪著單薄的被褥。靠東墻放著一張三屜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著毛筆、筆架、硯臺、馬蹄表、喝茶的蓋碗等,旁邊還放著一盞煤油燈。④屋內西墻上掛著寫有《離騷》詩句的題字,上書:“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魯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時間,在這間小屋里,在這張書桌上,在這盞煤油燈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寫作。魯迅先生在這間斗室里寫下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篇》《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點撥:魯迅故居的特征是普通、簡單,屋內的題字和先生作品的介紹突出了魯迅的勤奮惜時和驚人的藝術創造力,詳略處理恰當。四、范文引領筷子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占40%;用筷子夾的占30%,用刀叉的也占30%。中國早在殷商時代就開始使用筷子,不過,最初不叫“筷”。在《先秦文獻》中作者把筷子稱為“著”。隋朝時期,筷子又被稱為“筋”。筷“這個稱呼是怎樣出現的呢?據明代陸容在《菽目雜記》中說,江南吳中稱“著”為”“快兒”。稱帆布為“抹布”這是因為行船人忌諱“住”和“翻”。大約在明朝以后,快字上又加了個“竹頭”,成為“筷”。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數是用竹子做的緣故吧。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我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下圓上方的。當筷子傳到日本時,日本人就把筷子制成圓錐型。筷子雖然簡單,但中國人在筷子的材質和雕飾上卻做了不少文章。先秦時已有了象牙筷和銅筷,隋唐以來,宮廷,官府和富豪之家,用金銀做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飾筷子。考究的筷子還要鑲個銀頭,這是用來試驗食品是否有毒。如果有毒,銀頭立刻會變成黑色或綠色。中國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國人,西方近年興起了“用筷熱”。還出現專門教人用筷子的“培訓中心”。有的醫學家認為,使用筷子能帶動人體的30多個關節個50多處肌肉,有助于手的靈巧和腦的發達。也有人說,中國人手特別巧,與從小就使用筷子有很大的關系。據說,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館”在德國。那里展覽了一萬多種產地不同,質地不同,以及時間不同的筷子,真可謂一應俱全!技法點撥:小作者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查閱了相關資料,運用了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追溯歷史,從外形特征寫到功能地位,較全面地介紹了筷子。五、布置作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書籍、電視機、手機、自行車等。選取你最熟悉的一種物品作為寫作對象,查閱相關資料,以說明對象為題,寫一篇說明文,不少于5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