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美術上冊教學設計2.5彩塑課型 造型·表現 課時 1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彩塑的藝術特征,體會彩塑不同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 2.學習不同彩塑的藝術特點和制作方法感受民間彩塑的魅力 3.通過對彩塑作品的欣賞,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彩塑的種類及不同彩塑的藝術特色 2.難點:掌握彩塑的制作方法,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欣賞法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 展示一些彩塑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并思考這些作品運用的是什么藝術形式 (二)新知講解 1.介紹彩塑的基本概念 彩塑又稱“泥塑”“泥玩”,它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 彩塑發源于寶雞市鳳翔縣,流行于陜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2.彩塑的制作方法 黏土里加入少量的纖維物、水,揉合均勻后捏制各種造型的泥坯,放在陰涼通風處自然晾干(若暴曬會產生裂紋),之后進行填縫、打磨,再著色彩繪。 3.自主學習:彩塑有哪些種類 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4.天津“泥人張”彩塑 (1)名字由來 泥人張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創始于清代末年,創始人叫張明山,生于天津。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 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2)藝術特色分析 ①塑繪結合 “泥人張”的作品是塑與繪的兩大結合。先塑造后繪色。 在泥塑過程中塑大體為關鍵,先將人物大的形體動態塑造出來,才有大的感覺,然后刻畫衣紋表現質感,又不傷其骨格。 在繪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國繪畫中的工筆書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 “塑造”與“繪畫”這兩者巧妙的結合,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實而有力的生命,使人們在一般中看見美,在枝節、片段中看到無限。 ②題材廣泛、形神兼備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于《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③用料講究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柔而成為“熟泥”,其特點是粘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 (3)代表作品 《夢娃》《惜春作畫》《黛玉》 5.無錫“惠山泥人” (1)泥人簡介 惠山泥人是一種產于無錫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創始于明代,發達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造型簡練飽滿、線條流暢明快、色彩鮮艷奪目、構思巧妙細致,作品多為兒童玩具和擺設陳品。 (2)作品分類 惠山泥人分為兩大類:粗貨和細貨。 粗貨是用模具印制的,大部分是吉祥題材的玩具,主要供兒童玩耍,比如《大阿福》《一團和氣》等。 細貨是用手捏制的,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比如《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3)藝術特點分析 ①粗貨特點 由于粗貨用模具印制而成,藝人在造型時,為了便于脫模而讓作品變得圓渾,并以高浮雕的手法來表現作品的輪廓起伏。這樣既可以適應印坯制作,又可以保證彩繪的起筆順暢。 因此造型簡練夸張,頭大身短、方盤大臉、口鼻方正,具有渾厚樸質的藝術特征。 ②細貨特點 手捏戲文多來自民間技藝,造型精致。 由于江南富庶,相對其他地區而言,生活方式更為精致,民間工藝順應生活時尚,往往精美細巧。 手捏戲文采用精致藝術語言,無論捏塑、彩繪,都精工細作,具有玲瓏俊秀的特點。 (4)代表作品 《大阿福》《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6.講解彩塑的制作要訣:三分塑,七分彩 “三分塑,七分彩”是彩塑制作的要訣。其中的含義是泥塑造型追求簡約,形象夸張概括,以色彩來豐富和完善造型。如省略人物肢體的細節,使主體形象更加突出。再采用民間喜歡的大紅、大黃、大綠、青蓮、玫瑰等色彩和花形圖案彩繪,五彩繽紛,形色俱佳。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對彩塑有了一定的認識,彩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對于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相信中國的彩塑一定會在同學們的傳承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掌握了不同彩塑的藝術特色。但在對鑒賞彩塑作品過程中表達能力不足,需要加強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板書設計彩塑 1.種類:石窟,廟宇,陵墓,民俗 2.天津“泥人張” 3.無錫“惠山泥人” 4.制作要訣“三分塑,七分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