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法不容情長,禮中講情遠——《鄉土中國》之“鄉土社會的社會規范”專題閱讀討論1.理解“禮治秩序”這一概念的內涵,對“禮治秩序”與“無訟現象”的深遠影響有充分的認識。2.在閱讀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能明確列出自己的閱讀中的疑惑,嘗試多種途徑破解疑惑。3.在討論疑惑的過程中深化自己對《鄉土中國》文本內容以及論證方法有新的發現,能用警句來概括自己的閱讀發現。重點1.掌握“人治”“法治”“禮治”核心概念和論證方法。2.明確禮治社會和法治社會對待訟事的區別。難點用“禮治”和“無訟”的觀點分析社會現象,提高思辨能力。1.全班分為若干個六人小組,整本書閱讀活動以個體精讀、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2.學生完成第五課時“學習任務單”,列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惑。篇名 核心觀點 關鍵概念 論證思路禮治 法治社會性質目標手段社會觀念人們對打官司的態度3.教師分類整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挑出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放到課堂上討論。傳統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有時也是我們邁向現代的巨大障礙。費孝通先生寫作《鄉土中國》的目的就是讓讀者對中國鄉土社會有宏觀的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志琴研究員在評論《鄉土中國》一書時說:“《鄉土中國》一書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這是對前現代中國農村生存環境和農民生活狀態最深刻、簡約的提煉。”這一評價的別致之處有三點:一是將禮治秩序放在了差序格局之前,二是注意到了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用“前現代中國農村”來指稱“鄉土中國”。今天我們就來研讀探討與此相關的《禮治秩序》《無訟》。▼任務一:梳理文本,了解禮治社會1.出示2份同學填寫的學習任務單,側重討論不同學生梳理關鍵概念時的差異。2.展示“學習任務單”示例。篇名 核心觀點 關鍵概念 論證思路《禮治秩序》 鄉土社會既非法治社會,也非人治社會,而是禮治社會 禮 禮治 人治 法治 先比較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再分析中國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特色。《無訟》 鄉土社會以調解(教化)解決爭端,反對訴訟。 禮治秩序 司法制度 無訟 先比較“訟師”與“大律師”的形象反差,說明鄉土社會推崇“無訟”;再借球賽來說明禮治的最高境界是人人都守規矩;最后討論驟然引進司法制度給鄉土社會帶來的危害。禮治 法治社會性質 都市社會 鄉土社會目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化民眾和維護差序格局手段 厘清權力,訴諸刑罰 調解教化,以儆效尤社會觀念 “平等”的觀念 “無訟”的觀念人們對打官司的態度 淡然 抗拒3.費孝通所說的“禮治”的禮指的是什么?“禮治”和“禮制”有什么區別?教師展示:明確:《說文解字》有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曾憲義教授在《中國法制史》一書指出: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旨在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禮制:禮儀制度《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孔穎達疏:“禮者,別尊卑,定萬物,總禮之法制行矣”。《漢書·成帝紀》:“圣王明禮制以序尊卑,異車服以章有德。”禮治:以禮儀制度和道德為準則,統治人民、處理國事,這是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張。3.重讀瀏覽課文,說說“法治”“人治”“禮治”這三個概念的內涵差異。明確:“法治”靠國家權力和法律條文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禮治”則依靠人人主動服膺的傳統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在作者看來,“法治”與“禮治”中都有人為的成分,因此“人治”這個對于概括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沒有特別的價值。4.前后關聯,說說“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無訟現象”這三者的內在聯系。明確:“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外在結構特點,“禮治秩序”則是中國鄉土社會內在治理模式,二者均因“鄉土本色”而產生,屬并列關系。“無訟現象”是“禮治秩序”治理下的社會必然會出現的社會現象,這兩者是因果關系。▼任務二:思辨探究禮治社會的存在根源及利弊屏幕顯示本班同學聚焦率最高的四個問題,小組投票選擇探討其中一個問題。由組長召集同學討論該問題,把討論結果或進一步的疑惑記錄下來,交給全班討論。問題示例1:文中說,“禮”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傳統”是如何維持這種規范的?明確:“傳統”通過如下幾種方式施展其力量:(1)家族內部的長幼之序,長者對幼者耳提面命,讓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浸潤在“傳統”之中,習慣成自然;(2)家規族規都有對于違反傳統者的懲戒條例,一旦違背傳統,就會受到嚴厲的懲處,讓人們不得不屈從于傳統。問題示例2:作為一種治理模式,“禮治秩序”有太多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成分,為何它還能在中國持續那么長的時間?明確:首先,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思想教化的鄉土社會百姓不會像西方社會那般把自由平等當作畢生追求;其次禮治社會對于違反者的懲處有很多殘酷的手段,讓人不敢抗爭;第三,一旦發生戰亂,社會秩序不穩定,“禮治秩序”也就難以維持,中國并非數千年來一直維持“禮治秩序”。問題示例3:在《無訟》一章中,作者認為在推行司法、訴訟前要先在鄉土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進行改革,否則只能有害而沒有益處。但為何如今我國以“依法治國”為治國方略,推行司法下鄉,并未對鄉土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進行改革,也沒有產生司法下鄉的副作用呢?明確:1949年之后,中國農村先是進行土地改革,后來又推行公社制度,再后來又實施包產到戶,鄉土社會結構和百姓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系列的改變為“依法治國”方案的順利推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即便如此,在我國少數邊遠地區,百姓遇到利益紛爭還是盡量選擇調解,而不愿到法院里一爭勝負。▼任務三:拓展延伸,思考“禮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閱讀下面文段,分析“無訟”對鄉土社會造成的影響。材料一而且仍然是衛老婆子領著,顯出慈悲模樣,絮絮的對四嬸說:……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老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就會斷送在傷寒上,本來已經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飯,復發了。幸虧有兒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養蠶都來得,本來還可以守著,誰知道那孩子又會給狼銜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誰料到?現在她只剩了一個光身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好在她現在已經再沒有什么牽掛,太太家里又湊巧要換人,所以我就領她來。--我想,熟門熟路,比生手實在好得多……。——魯迅《祝福》小說的背景是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你是小說中這位無子守志的寡婦的權利代理人,你打算通過哪些途徑為她維護權利?活動提示:同學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和禮俗途徑,或者以上兩個途徑相結合。共同預演討論以上途徑的可能性。教師與學生一起搜集相關佐證材料。參考材料如下:清朝法律規定:“婦人夫亡無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須憑族長擇昭穆相當之人繼嗣,其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面,并聽前夫之家為主。”——白凱《中國婦女與財產:960-1949》《民國民法典》:“宗祧不是繼承的必要條件,而要看配偶之間的利害關系。”——謝振民編著,張知本校對《中華民國立法史》知識支架:宗祧是指家族相傳的世系,因而宗祧繼承可以理解為家族傳承,包括“接續香火”、祭祀祖先等。(2)《祝福》這篇小說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共鳴。但是不管按照清朝的法律,還是民國的法律,夫家的大伯都沒有權力侵奪這位夫亡無子守志的婦女的財產,更無權力將她從她的房子里趕出去。在小說中魯迅先生為什么還要這樣寫?活動提示:同學可能有很多思考角度,我們都要給予鼓勵。一方面,這樣寫可以體現夫家大伯的蠻橫強暴,更加彰顯祥林嫂命運的可悲。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從“無訟”的現實和觀念來解釋,古代到近代中國其實都存在著兩個社會,一個是都市社會,一個是鄉土社會。自古以來直到解放,一直有“王權不下縣”“天高皇帝遠”之說,鄉土社會中自有它的社會結構和規則。(3)閱讀《論語》中的這句話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請同學們談談你的看法。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活動提示:這句話大概意思是說,應該用“禮”來治理天下,而不應該用“刑”。禮不僅可以約束百姓行為,還可以讓百姓有羞恥心;“刑”只能讓百姓免于犯罪,卻讓百姓沒有羞恥心。同學的回答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贊同者可以著重于闡述正統的儒家理論和理想,反對者可以從法家思想和現代法治理念入手批駁。2.運用你從《禮治秩序》《無訟》中學到的知識,推斷這個小說片段所寫內容以及故事結局。 慰老爺接過“屁塞”,坐下,用指頭摩挲著,轉臉向莊木三說話。 “就是你們兩個么?” “是的。” “你的兒子一個也沒有來?” “他們沒有工夫。” “本來新年正月又何必來勞動你們。但是,還是只為那件事,……我想,你們也鬧得夠了。不是已經有兩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結的。愛姑既然丈夫不對,公婆不喜歡……。也還是照先前說過那樣:走散的好。我沒有這么大面子,說不通。七大人是最愛講公道話的,你們也知道。現在七大人的意思也這樣:和我一樣。可是七大人說,兩面都認點晦氣罷,叫施家再添十塊錢:九十元!” “…………” “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到皇帝伯伯跟前,也沒有這么便宜。這話只有我們的七大人肯說。” 七大人睜起細眼,看著莊木三,點點頭。 明確:這是魯迅小說《離婚》中的一個片段。愛姑的丈夫對婚姻不忠,作為受害者的愛姑卻不得不接受被休,而且只得到很少賠償的結局。魯迅先生借這個故事表達對封建禮教壓迫婦女的控訴。另一方面,這個片段也展示出鄉土社會“無訟”的特點,解決家庭事務糾紛,并不是通過官司,訴諸法律,而是通過當地有名望的人來進行裁決。3.白鹿原上,李寡婦先后將自家的一塊水地賣給了鹿子霖和白嘉軒。為了爭奪這塊地,白、鹿兩家劍拔弩張,都聲明絕不就此罷休,傾家蕩產也要打贏官司。可白鹿書院的朱先生卻用兩張紙條(內容一樣)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在白鹿原上,無訟的方式為何可以解決民事糾紛?你能據此總結無訟的特點嗎?致嘉軒弟 / 致子霖兄倚勢恃強壓對方,打斗訴訟兩敗傷。為富思仁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丈。參考:朱先生在白鹿原德高望重,為人倚重,由他出面進行調解,白、鹿兩家心服口服。同事朱先生字條中的“打斗訴訟兩敗傷”一句警醒兩家人,如果雙方再爭斗下去,鬧上衙門,進入司法程序,對于白鹿村“仁義村”的名義和兩家的名聲都會有損傷。“無訟”的特點:①在鄉村,處理“案子”的方式是“評理”(即調解)。②強調禮治,漠視法治。③注重禮的自覺,反感法的干預。④認為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強調禮治、注重教化正是“無訟”的深層根源。4.電影《秋菊打官司》中,村長最后被拘留,秋菊為何“望著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如果你是當時法律下鄉的推行者,你覺得法律下鄉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你認為無訟的調解方式在當下是否還有積極意義?請舉出相關事例談談自己的看法。(播放 2 分鐘《秋菊打官司》的情節梗概短視頻,學生小組討論。)參考: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土社會的推行中會遭遇固有觀念、體制漏洞等重重障礙,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辯證來看,無訟的調節方式雖然陳舊、落后,但在法治社會的當下,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尊重、禮讓,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和諧,少一些爭斗;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丑惡。5.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請你寫一段話,說說在這一過程中“禮治秩序”能為中國的社會發展發揮哪些積極作用。 參考:“禮治秩序”強調人對于傳統的主動服膺,為了合乎“禮治”,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特別強調“修身”。就空間而言,法律一定會留下漏洞;就時間而言,法律只能事后追究。而“修身”則沒有空間的漏洞,又能在事前讓自己遠離罪惡。強調“禮治”“修身”會讓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傳統,必須有一個全盤清理。我們必須用科學方法把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生活方式中所養成的觀念加以說明。有了這筆清清楚楚的賬才能使我們走下一步時不致再像目前這樣的艱難而浪費了。——費孝通 當今社會我們大力推進法治建設,中國正在走向一個更強大的法治社會,“禮治”與“無訟”的調節方式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請結合實際寫一段600字左右的文章表達自己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