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知道地殼變動會帶來火山噴發、地震等現象;了解火山的基本結構、火山噴發物和火山類型;了解地震的發生;了解震級、震源、震中等概念;了解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地震分布規律;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震前的一些先兆并能知道一般的自救措。科學思維: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并能對照地圖說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探究實踐:通過讀圖、模擬實驗等小活動,認識地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態度責任:通過地震防震知識的學習,樹立奮發學習,努力認識自然,戰勝災害的堅定信念;培養自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火山活動1、由于地球板塊不斷地相互碰撞和張裂,產生了火山活動和地震。2、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有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態(熔巖流)和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3、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外形呈圓錐狀、周期性噴發的活火山。4、目前,全世界已確認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 余座。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二、地震1、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震源是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 km處。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3、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任務點一:火山活動1、思考與討論:火山活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有利影響 不利影響◆任務點二:地震1、探索活動:取一根竹筷,雙手分別握住竹筷的兩端。雙手均勻用力使竹筷彎曲,直至斷裂。體會竹筷折斷時雙手的感覺。答:竹筷折斷時感覺到強大的振動2、探索活動: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對照中國地震分布圖,看看我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3、思考與討論: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1)快速撤離到室外開闊的地帶(2)伏而待定:在室內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1.【答案】D【解析】【分析】火山噴發有利也有害,火山會燒毀森林、房屋、覆蓋田野、污染空氣,火山噴發也會在地下形成鐵、金剛石等礦藏。【解答】火山噴發的物質來源于地幔上部的軟流層地,D符合條件。故答案為:D2.【答案】D3.【答案】D【解析】【分析】火山多發生在地殼巖層比較薄的地方,一般是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巖漿來源于軟流層,火山的噴發物主要有熔巖流、火山灰和氣體噴發物;【解答】A. 火山一般是由②火山口、③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正確;B. 火山的噴發物主要有④熔巖流、①火山灰和氣體噴發物 ,正確;C. 巖漿來源于⑤軟流層 ,正確;D. 火山多發生在地殼巖層比較薄的地方,錯誤;故答案為:D.4.【答案】C5.【答案】C6.【答案】C【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解答】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地震發生時躲到較小的房間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的地震不會造成破壞;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大都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綜上分析,①③④正確。故答案為:C。7.【答案】C【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解答】地震前都有一定的預兆,常見的有雞鳴狗叫、螞蟻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動物行為反常。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明顯升高。用儀器測得該地的地球磁場、電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等,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8.【答案】B9.【答案】(1)活躍(2)活火山;軟流層10.【答案】(1)六大;軟流層;張裂;碰撞;張裂(2)亞歐;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解析】【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解答】(1)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喜馬拉雅山是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形成的。(2)2024年6 月 3 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這里屬于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中的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1.【答案】B【解析】【分析】發生地震時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將身邊的書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應及時離開教室,跑到室外空曠的地方;在離開時,不要慌亂以致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如:為了迅速離開從高處跳樓逃生等;離開后要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人埋在廢墟里時,要注意保存體力,不要急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求救援,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傳遞自己的信息。【解答】突發地震時,若在家里,來不及逃跑,要躲在衛生間狹小的空間里,雙手包頭;若在教室里,要躲在課桌下,用書包頂在頭上,保護頭部不受傷害;在室外活動時發生地震,要迅速躲到比較開闊的地帶。據圖可知,此次演習針對的災害是地震。故答案為:B。2.【答案】A【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地殼變動的證據,海陸變遷、巖層的斷裂以及巖層的彎曲,這些都可以對地殼變遷的證據。【解答】圖一說明高山曾經是海洋,屬于海陸變遷,反映了地殼的變動。圖二巖石的斷裂是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反映了地殼在運動。圖三巖層的彎曲是地殼水平運動擠壓的結果,反映出地殼在變動。圖四是風蝕的巖石,反映的是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不能反映地殼在運動。故答案為:A3.【答案】B4.【答案】A【解析】【分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各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由尼泊爾所處的位置及板塊運動的方向判定,尼泊爾地震是由于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解答】A、大地震一般發生在板塊邊界附近,如尼泊爾地震是由于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A符合題意;B、大地震不一定引起海嘯,B不符合題意;C、大地震不一定引起火山噴發,C不符合題意;D、主震發生之后,不一定會發生余震,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答案】C6.【答案】B【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園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解答】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海洋都會經歷圖示的生成和發展階段。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有感地震約5萬次,破壞性地震10多次) , 絕大多數都發生在這里;全球現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 基本上也都分布在這兩大地帶。故答案為:B7.【答案】B【解析】【分析】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這些屬于地球的內部力量。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這些屬于地球的外部力量。【解答】地球上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表現為火山、地震。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故答案為:B。8.【答案】B【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解答】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發生時震中受到的影響最大;地震發生時,教室里的同學應該快速跑到操場或躲到課桌下面。故答案為:B。9.【答案】C【解析】【分析】日本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運動活躍,火山、地震頻發。【解答】地震發生時不能立即進入室內搶救物品;地震發生時不一定會引發泥石流;日本處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能登半島會發生火山活動。故答案為:C。10.【答案】A【解析】【分析】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解答】A. 現代科學技術仍然不能夠準確預報地震,A錯誤;B. 地震時,室內的同學可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B正確;C.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C正確;D. 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D正確;故答案為:A.11.【答案】A【解析】【分析】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緣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結構地動是因為巖層斷裂產生變位、錯位,在地質結構上產生宏大變更而產生的地動。火山地動是由火山迸發時所惹起的能量打擊而產生的地殼震動。淪陷地動是因為地層淪陷惹起的地動。【解答】現代科學技術不能準確預報地震;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過程;地震時,室內的同學可用書包等保護頭部;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故A錯誤,但符合題意;BC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2.【答案】B【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解答】A、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都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方式,A正確;B、震中并非地震的發源地,而是地震發生時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點。地震的發源地實際上是震源,即地球內部產生地震波動的地方,B錯誤;C、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這是一個地質活動頻繁的區域,容易發生地震,C正確;D、當發生地震時,如果身處平房或樓房一層,應該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避難;如果身處樓房高層,則應躲進衛生間等狹小且有承重墻的空間,以避免被掉落的物體砸傷,D正確。故答案為:B。13.【答案】(1)地球內力;斷裂;錯位(2)震源;震中(3)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4)D【解析】【分析】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對于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而不是預測地震。【解答】(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但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2)地震的發源地稱為震源,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稱為震中,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3)從全球范圍看,地震主要集中發生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4)A.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地球內力的作用,與人類的活動關系沒有那么密切,A錯誤;B. 大部分地震我們都不能感知,所以我們對地震的認識不深,B錯誤;C.目前人類不可以預測大部分地震,C錯誤;D.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也越大。D正確;故答案為:(1)地球內力;斷裂;錯位(2)震源、震中(3)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4)D14.【答案】(1)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北;東(3)D(4)B15.【答案】(1)B(2)D【解析】【分析】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認為,地幔物質在裂縫帶下因軟流圈內的物質上涌、侵入和噴出而形成新的洋殼,隨著這個作用不斷進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質把原已形成的洋殼向裂谷兩側推移擴張,致使洋底不斷新生和更新。【解答】(1)根據題干內容可知,距離主島1越近的島嶼形成的時間越晚,距離主島1越遠的島嶼形成的時間越早,所以由2到4島嶼的年齡越來越古老,故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海底擴張學說認為,造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為熱地慢上涌,和其余選項無關,故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16.【答案】(1)唐山位于板塊內部(2)唐山所處的華北平原東部因太平洋板塊向下俯沖,破壞地下(3)A;B;D【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解答】(1)世界地震帶主要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上,但是唐山并不在這兩個地震帶上,但是距離兩大地震帶不遠。(2)由題中材料可知,唐山所處的華北平原,東部太平洋板塊向下俯沖,破壞地下巖層,導致地殼變形。(3)A、克拉通破壞理論建立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上,無法解釋板塊內部出現的地震現象,故A正確。B、華北克拉通地區由于地質運動導致的大規模巖漿活動,可能多礦產,可能有黃金,故B正確。C、華北地下克拉通被破壞,巖層不會變厚,故C錯誤。D、克拉通破壞理論建立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上,故D正確。故選AB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知道地殼變動會帶來火山噴發、地震等現象;了解火山的基本結構、火山噴發物和火山類型;了解地震的發生;了解震級、震源、震中等概念;了解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地震分布規律;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震前的一些先兆并能知道一般的自救措。科學思維: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并能對照地圖說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探究實踐:通過讀圖、模擬實驗等小活動,認識地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態度責任:通過地震防震知識的學習,樹立奮發學習,努力認識自然,戰勝災害的堅定信念;培養自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火山活動1、由于 ,產生了火山活動和地震。2、典型的火山一般由 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有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 (熔巖流)和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3、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外形呈圓錐狀、周期性噴發的 。4、目前,全世界已確認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 余座。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以及 。二、地震1、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 是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 km處。 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 是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3、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 ,以及 。◆任務點一:火山活動1、思考與討論:火山活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有利影響 不利影響◆任務點二:地震1、探索活動:取一根竹筷,雙手分別握住竹筷的兩端。雙手均勻用力使竹筷彎曲,直至斷裂。體會竹筷折斷時雙手的感覺。2、探索活動: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對照中國地震分布圖,看看我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3、思考與討論: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1.火山噴發的熔巖來源于 ( )A.地殼 B.地核C.地幔的底部 D.地幔的軟流層2.某日凌晨2時左右,位于日本的新燃岳火山再次噴發,威力也顯著增強,煙塵高度達4500m,還出現了罕見的“火山雷”現象。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B.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C.火山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D.日本位于環印度洋的火山、地震帶上3.據火山噴發示意圖,判斷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火山一般是由②火山口、③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B.火山的噴發物主要有④熔巖流、①火山灰和氣體噴發物C.巖漿來源于⑤軟流層D.火山多發生在地殼巖層比較厚的地方4.地震發生時,選擇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 ( )A.在室外的人們要立即跑進堅固的樓內躲避B.住在高樓中的人們要選擇乘坐電梯盡快逃生C.上課時發生地震,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旁D.如果被埋壓在廢墟下,要盡力呼喊,以便向外發出求救信號5. 下列關于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火山噴發的熔巖流會破壞建筑物,甚至毀壞城市 ②火山噴發時,大量火山灰和氣體到達空中,會影響氣候 ③火山灰土是肥沃的土壤 ④火山活動可使地下礦物富集到地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②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地震會造成破壞③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 ④地震發生時躲到小空間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7.現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能對地震作出準確、及時的預報,但地震發生前是有預兆的。下列與地震預兆無關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緊張B.雞鳴狗叫、老鼠出洞等動物行為反常C.該地的地球磁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升高8. 2024年年初,日本及周邊海域連續發生多次地震,給當地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地正好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全球每年發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是極其輕微的C.震中距就是震源到震中的距離D.地震發生前通常沒有任何預兆9.當地時間 2023 年 5 月 21日,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噴發,導致西西里島東岸卡塔尼亞的機場停飛。埃特納火山高約 3330 m,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科學家們長期對該火山進行監測,以確保附近居民的安全。請回答下列問題:(1)埃特納火山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 (填“穩定”或“活躍”)。(2)埃特納火山在歷史上已發生500多次噴發現象,屬于 (填“活火山”“死火山”或“休眠火山”),它噴出的巖漿來源于 。10. 讀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全球由 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不斷發生碰撞和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2)2024年6 月 3 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位于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 。1.如圖為某校開展安全應急演習畫面,同學們雙手抱頭躲到課桌下。據圖可知,此次演習針對的災害是( )A.火災 B.地震 C.臺風 D.泥石流2.圖中的現象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如圖所示為火山噴發時的情景。下列對火山的認識,錯誤的是( )A.火山的噴發物存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式B.火山噴發多發生在板塊內部C.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D.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4.地理科學探索是正確認識地理現象和事物的途徑之一,一般包括“觀察發現—大膽假設—尋找證據(實驗驗證)”等過程。尼泊爾大地震發生之后,愛動手的李明上網查找了近幾年全球發生的6級以上的地震,并在板塊分布圖上標注了位置。據此,你認為李明在查找資料之前,作出的合理假設是( )A.大地震一般發生在板塊邊界處附近B.大地震很容易引發海嘯C.發生地震的地方容易噴發火山D.主震發生之后,還會發生余震5.日本傳統民居,多使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其目的是( )A.便于運輸 B.減少施工量C.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 D.降低成本6.“印尼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智利大地震”、“日本大地震”……人們戲言“地球進入了地震模式”,下列關于地震說法錯誤的是( )A.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B.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C.主要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D.是板塊相互運動的結果7. 火山和地震的相同之處是 ( )①地球內部能量的劇烈釋放②多發生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 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④是地球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8.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4.0級地震。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B.我國臺灣省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C.地震發生時震中受到的影響最大D.地震發生時,教室里的同學應該快速跑到操場或躲到課桌下面9.當地時間2024年1月1日16時許,日本能登半島連續發生多次地震,最強達7.6級,并引發海嘯。以下說法或推測正確的是( )A.地震發生時應立即進入室內搶救物品B.地震發生時一定會引發泥石流C.日本處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D.能登半島不會發生火山活動10.下列關于地震說法錯誤的是( )A.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準確預報地震B.地震時,室內的同學可用書包等保護頭部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D.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11.今年 12 月 18 日 23 時 59 分,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 6.2 級地震 此次地震位于甘東南地區,下列關于地震說法錯誤的是( )A.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準確預報地震B.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過程C.地震時,室內的同學可用書包等保護頭部D.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12.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 年 6 月 26日 16時19分,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羊坪鄉落雪坪村附近,發生 4.5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距離縣城約15千米。此后又分別發生3.3級和4.4級兩次地震,該縣境內均有明顯震感。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B.震中是地震的發源地C.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D.發生地震時,應該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或躲進衛生間等狹小空間1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 的作用下,發生 或 而引起的震動現象。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但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2)地震的發源地稱為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稱為 ,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3)從全球范圍看,地震主要集中發生在 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 一帶。(4)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A.地震的發生和人類活動關系密切B.大部分地震我們都能感知,所以我們對地震的認識很深C.目前人類可以預測大部分地震D.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也越大14. 2023年11月 4 日,尼泊爾西北部偏遠地區發生地震,地震的震級為里氏 5.6級,500 km外的印度首都新德里都能感受到此次震動。面對地震,同學們應掌握更多的防震抗災知識,從而保護自己,救助他人。請運用學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從地震的分布來看,地震一般易發生在 ,而此次地震就屬于這個區域帶。(2)根據材料,寫出此次尼泊爾地震震中,位于 (填“北”或“南”)半球、 (填“東”或“西”)半球。(3)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下同)。A.地震的發生和人類活動關系密切B.大部分地震我們都能感知,所以我們對地震的認識很深C.目前人類可以預測大部分地震D.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一般也越大(4)地震來臨時,位于四樓的教室里的學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為____。A.立即跑向室外 B.護頭蹲下并躲在桌子旁邊C.跑到窗口處大聲呼救 D.立即從窗戶跳樓逃生15.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態在持續的改變中。如圖是夏威夷群島主島(編號1號)與其三個鏈狀火山島嶼(編號2、3、4號)的分布示意圖(未按比例繪制)。許多科學家認為,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不斷噴發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的方向)造成的,噴出的巖漿冷卻凝固逐一形成這些火山島嶼。請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圖示最能代表從火山島嶼2、3、4到夏威夷群島主島1巖層年齡分布情形的是 。(2)依據這些科學家的觀點,造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為____。A.大陸漂移 B.地球自轉C.潮汐效應 D.地幔的熱對流16. 小張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后,產生濃厚興趣并閱讀課外書籍,獲得以下信息:材料一:國際上將地球陸地板塊上缺乏明顯火山活動或大地震的大陸,稱之為克拉通( Craton)。研究發現,其能保持長期穩定,源于地殼下巨厚而剛性的古老巖石圈地幔。材料二:我國華北的唐山市位于亞歐板塊內部,40 多年前曾發生7.8級地震,造成超過 24.2萬人死亡,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時至今日中小規模地震仍時有發生。材料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帶領團隊研究發現,華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塊俯沖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破壞,容易出現大規模巖漿活動、地殼變形、形成礦藏等克拉通破壞現象。根據克拉通破壞理論,我國在膠東地區地下 1 000 米處發現了 800 噸黃金礦床。(1)根據世界地震帶的主要分布,唐山地震發生地的特殊之處是 。(2)根據材料,試分析唐山市地震發生的主要地質原因是 。(3)通過上述材料,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A.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板塊內部出現的地震現象B.華北克拉通地區可能存在著豐富的黃金礦藏C.華北克拉通地區的地下古老巖石圈正在不斷變厚D.克拉通破壞理論拓展了板塊構造學說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4.4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2課時)學案(學生版).docx 【核心素養】4.4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2課時)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