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葉嘉瑩逝世(簡介+頒獎詞+15個寫作角度及示例+精選時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葉嘉瑩逝世(簡介+頒獎詞+15個寫作角度及示例+精選時評)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葉嘉瑩逝世(簡介+頒獎詞+15個寫作角度及示例+精選時評)
【葉嘉瑩簡介】
葉嘉瑩(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1924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1945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國臺灣多所大學任教,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9年回國教書,最終定居南開大學。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2002年、2015年分別被香港嶺南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曾擔任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獲評“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曾自言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好為人師”,二是喜好詩詞。她說,她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里美好、高潔的世界,所以,要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里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
眾多身份中,她最珍視的是教師角色。1978年,聽聞中國恢復高考,已在加拿大教書多年的葉嘉瑩申請回國,她說:“我愿意自費回國教書,我自己出旅費,不接受國家一分錢,自己不要任何報酬。”于是她被批準到北京大學教書,不久后又就接到南開大學的來信。
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適合越洋,決定正式回國,定居南開。“我天生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說。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后站了整整70年。浮和沉,名與利,都不是她追求的東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為年輕人開一扇門,將美好的吟誦傳承下去。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葉嘉瑩的教學研究活動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之間架起了橋梁,她也成為中西文化的“擺渡人”,如辛勤的艄公,以一方講臺為舟,將一批批學子送到了知識的彼岸。世界權威漢學的馬漢茂、施吉瑞都是她門下的學生。在哥大教學的第二年,她被聘為終身教授,這在當時的北美是沒有過的先例,“這是我一生不幸中一次幸運的際遇”。
1991年葉嘉瑩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成為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201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成為文史館唯一的外籍館員。2016年,她榮獲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被公認為是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
長久以來,葉嘉瑩先生以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為己任,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西學修養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她說:“中華詩教要流播、要傳達給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們那樣偉大的成就。我們年輕人,要共同地向著這樣的高山去攀登。”
【感動中國--頒獎詞】
2021年2月17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舉行,“99歲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承古詩詞”上了微博熱搜。頒獎詞如下——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你發掘詩歌的秘密,
人們感發于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15個相關主題及運用實例】
主題1:堅守初心與學術追求
她歷經風雨,卻始終保持對古典詩詞的熱愛與執著。即便在困境中,她亦能“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用堅韌與毅力書寫著人生的華章。正如她所言:“古典詩詞的力量,能夠滋養心靈,提升品質。”葉嘉瑩的堅守與追求,不僅是對個人理想的執著,更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她用一生詮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真諦,成為我們堅守初心、追求學術的楷模。讓我們銘記葉嘉瑩的故事,用堅守與追求書寫屬于我們的輝煌篇章!
主題2:女性風采與學術貢獻
葉嘉瑩先生,猶如一株傲雪寒梅,在人生的風霜雨雪中傲然綻放,盡展女性之風采。她以女子之身,懷丈夫之志,不僅在學術殿堂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以堅定的信念與卓絕的才華,譜寫了女性的壯麗篇章。
她曾說:“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即便生活困頓,她依舊抱女忍淚,堅守內心的堅韌與溫柔。她的學術貢獻,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文化的夜空;她的女性魅力,則如春風拂面,溫暖而深邃。葉嘉瑩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智慧,將古典詩詞的精髓詮釋得淋漓盡致,她的風采與貢獻,如同明珠鑲嵌在人類文化的皇冠之上,永遠熠熠生輝。
主題3:教育事業與個人使命
她一生以翰墨為犁,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之上,將詩詞的芬芳播撒在學子心田。她歷經風霜雨雪,卻仍堅守著那三尺講臺,用知識的光芒照亮學子前行的道路。她深知,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雕琢與升華。她以詩詞為媒,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讓學子在古典的韻味中領略到人生的真諦。她曾言:“古典詩詞的力量,能滋養心靈、提升品質。”這不僅是她對詩詞的熱愛與推崇,更是她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與執著追求。
主題4:文化傳承與創新
其一生如同流星劃過夜空,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熠熠生輝,綻放無盡光華。她歷經風雨洗禮,卻似蓮花般從淤泥中綻放,純潔而高雅,堅守著對詩詞的熱愛與執著。她不僅深入骨髓地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更以獨具匠心的視角和筆觸,為古典文學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
她的詩詞,宛如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在人們的心田,洗滌著塵埃,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與品質。她的一生,如同一首氣勢磅礴的史詩,訴說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不朽傳奇,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斷探索。
她以智慧和才情為筆,以生活與情感為墨,譜寫了一曲曲華美的樂章,讓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她是我們心中的明珠,是我們永遠的驕傲,她的光輝將永遠照耀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讓我們在追尋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在創新中傳承民族的智慧。
主題5: 國際視野與文化交流
她以詩詞為舟,穿越千山萬水,將中華文化的璀璨星河播撒至世界每一個角落。她的智慧與才情,如同璀璨明珠,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殿堂。她的聲音,跨越國界,奏響了中西方文化和諧共融的華美樂章。正如葉嘉瑩教授所言:“古典詩詞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她以一生的堅守與奉獻,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靈得以相互觸摸、相互啟迪。
主題6:逆境中的成長與蛻變
有幾個人的人生像葉嘉瑩這樣悲苦:少年時,本該承歡父母膝下,而她卻母親亡故,父親不知所蹤;中年時,本可與丈夫相依為命,丈夫卻銀鐺入獄,即使出獄,帶給她的也絕不是溫存與依靠;臨近老年,總可以盡享天倫,以彌補早年的遺憾吧,可又遭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人生每個階段的不幸,這個女子卻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默默地承受。周國平說:“苦難磨純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但是,苦難不僅沒能磨鈍她、毀滅她,葉嘉瑩憑著堅忍的意志讓自己成為了一個“英雄”,成為了一首活生生的詩!
主題7:文學與人生的相互映照
她的一生宛如一幅雋永的畫卷,繪就了文學與人生交相輝映的絢爛景致。她以妙筆勾勒世界萬象,用深情織就人生華章,使得每一行詩句、每一次起伏,都仿佛是她靈魂的傾訴與生命的交響。
她曾言:“文學是心靈的港灣,人生是文學的源泉。”在她的筆下,文學與人生相互映照,互為表里,共同演繹出一曲曲動人的樂章。葉嘉瑩教授以文學為魂,人生為韻,將二者交織成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她的生平,不僅是對文學與人生相互映照的最佳詮釋,更是對追求精神豐盈與生命美好的永恒贊歌。
主題8:終身學習與自我完善
葉嘉瑩教授,一生以學為航,以知為帆,航行在智慧的瀚海之中,是終身學習與自我完善的璀璨明珠。她歷經風霜,卻如蓮花般不染塵埃,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熾熱追求與對自我的不懈磨礪。她深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在古典文學的殿堂里,她孜孜不倦地汲取著智慧的甘泉,讓心靈在知識的熏陶下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葉嘉瑩教授以自身經歷,詮釋著終身學習的真諦與自我完善的魅力,她的人生,便是一首不斷譜寫、不斷升華的華美詩篇。讓我們以她為榜樣,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綻放自我完善的絢爛之花。
主題9: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
她的一生恪守學術道德,秉持嚴謹學風,其崇高品格猶如明月高懸,輝映學術的星河。她以深厚的學術造詣,鑄就了不朽的學術豐碑,為后世學者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她曾言:“做學問,需心如止水,筆耕不輟。”這不僅是她個人的學術追求,更是對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的深情呼喚。葉嘉瑩教授以一生的堅守與執著,詮釋了學術的純粹與崇高,讓我們感受到學術的莊嚴與神圣。她的生平,是一部贊美學術道德與學風的華美詩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共同守護學術的凈土,綻放智慧的芬芳。
主題10:古典詩詞的力量
她以才情為筆,以心靈為墨,繪就了一幅幅動人的詩篇。她曾深情地詠嘆:“古典詩詞,是人類靈魂的庇護所,是心靈的甘露。”在她的故事中,古典詩詞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黑暗,溫暖了寒冷。它們如同甘泉,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如同烈火,點燃了人們的激情。葉嘉瑩教授的一生,便是古典詩詞力量的最好詮釋。她以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詩詞之美,心靈之韻,讓我們在繁華世界中,尋得一方寧靜與慰藉。
主題11: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文化魅力。
樂于奉獻,知行合一,中國面孔是勇于擔當的時代楷模。葉嘉瑩先生教書育人,身體力行,她以柔弱的身軀擔起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她的身上延續著千年的文明和雅致,流淌著清麗的風韻。她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她選擇的更是一種骨子里的修養,在生命的末路上仍在尋找明燈,尋找星光。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嘉瑩是將中國傳統文人精神與現代學者情懷糅合于一身的知識分子,這是她的可貴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作為新時代青年,須心中銘記責任,知行合一,方可有所作為。
主題12:生命的意義在于對他人和社會的奉獻。
魯迅先生曾說:“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是的,奉獻有時是一種犧牲,但是,唯有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靈魂的價值才能得以升格。葉嘉瑩先生畢生所向是將中國古詩詞發揚光大,她不僅身體力行,還將畢生積蓄捐出,用以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好的榜樣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當以葉嘉瑩先生為榜樣,借“鏡”自觀,學習她的精神,把熱愛、奮斗、奉獻的鮮明品格刻印在人生的跑道上,為自己畫好像,讓愛國之行有更強勁的動力。
主題13:淡泊名利,桃李天下
自1979年,回國講學的申請得到批準后,葉嘉瑩便將自己的身心都傾注在傳播中國古典文學上。她不要任何報酬,也不要任何優待,只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講學、著書的工作中去,不遺余力地擔起傳承弘揚中華古典文化的使命。為推廣詩詞教育,葉嘉瑩多次捐出自己的積蓄。
面對紛至沓來的贊美,她從不自傲,總是簡簡單單說一句:“我是教了一輩子書,一無所長,就是個教師。”但就是這樣一位教師,用自己的淡泊與擔當,為祖國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學人才。
三尺講臺,一站就是七十余年;詩詞研究,一鉆就是七十余載。葉先生心許古典詩詞,一生不休,不僅使古典詩詞“再生”,也將“為往圣繼絕學”的精神品格發揮到極致。
主題14:持守私心,在苦難中亭亭
顧貞觀有言:“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猶茂。”葉嘉瑩無疑是后者,是峭壁上最挺拔堅韌的一株蒼松。少年喪母,婚姻不幸,老年喪女,百病纏身,身處動蕩時期,不得不流離顛沛,輾轉于異鄉他國。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難,多數時候,葉嘉瑩都是瘦弱而枯槁的,仿佛雪中顫枝,雨中孤葉。然而,雪落孤松,孤松挺且直;雨打青竹,青竹堅且韌。王國維那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無疑是葉嘉瑩一生的真實寫照。
葉先生寸心如水,恬靜淡然,在走過充滿曲折和泥濘的重重苦難之后,不忘初心,始終向往著、追求著個體更高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自由。
主題15:熱愛如炬,信仰之火
講臺上的葉嘉瑩,衣著得體,氣質優雅,亭亭而立,清澈的眼神里寫著堅毅,方正的下頜里蓄著風雅,繡口張合間,是紙墨渲染的盛唐和妙筆獨造的宋世,也是爽朗逸舉的明詩和沉潛內斂的清詞。難怪學生們會說,站上講臺的葉嘉瑩,便是一首活生生的詩。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指引著青年們以修身矯思為弓矢,在人生定向之時奠定理想之基。 這就是葉嘉瑩,一個學者,一個文人,有其卓識,更有其風骨。歷盡冰霜偏未死,青云之志不肯失。
【精選時評】
1.葉嘉瑩:在時代的罅隙輾轉,在詩詞的國度療愈
文/土土絨
11月24日,古典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百歲人生,堪稱傳奇。葉先生一生的所學所著所為,成就卓著,早有公論。在南開大學的訃告中,這樣概括道:“葉嘉瑩先生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西學修養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構建了以‘興發感動’為核心的、特色鮮明的詩學體系,在弘揚傳統與文明互鑒中作出了獨特的巨大貢獻,同時實現了詩學探索與人生修行的交融。”這一結論堪稱公允。
然而,拋開事業上的成就不談,如果我們把她放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有很多的感慨。葉嘉瑩一生與古典詩詞為伴,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這樣的人物應該是花前月下、低吟淺唱,悠游自在地度過一生。而事實卻恰好相反,她的人生稱得上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葉嘉瑩出生于書香門第,但隨著戰火四起,一家人四處離散,在讀中學的時候,母親就早逝,父親又杳無音訊,亂世之中,她只能跟隨伯父伯母生活。大學畢業后,葉嘉瑩從家鄉北平來到南京,又跟隨丈夫從南京逃往上海,不久再次隨丈夫工作調動遷往臺灣。然而,一再漂泊也并沒有找到“樂土”,反而是打擊一個接一個到來,小家庭在臺灣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很快被捕入獄,葉嘉瑩也頻頻接受盤問,并失去工作,困窘到只能帶著女兒睡在丈夫姐姐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獄后性情大變,動輒打罵妻子,生活也沒有變得更好……
國家動蕩,社會亂離,家庭不幸,如果我們代入葉嘉瑩的人生,會發現她承受的苦難如此之深重。或許,這是那個年代人們的共同宿命。不久前去世的華裔女作家聶華苓,與葉嘉瑩的人生軌跡頗為相似,同樣從大陸至臺灣,由臺灣而美國,同樣的婚姻不幸,只不過,聶華苓在人生的下半場遇到了靈魂伴侶保羅·安格爾,而葉嘉瑩則把一生獻給了古典詩詞。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亂世之中的女性命運往往更為艱難,就像葉嘉瑩所說:“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隨命運的撥弄和拋置。”但苦難并沒有打倒她,反而讓她更加認清了自己的使命,并一再展現出堅韌與才華,“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擇一事,終一生,葉嘉瑩是最好的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研究與傳承,從未有所動搖。詩詞不光是她的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療愈甚至是救贖。她說: “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正是在中國傳統文學之美的熏陶下,輾轉漂泊的她仍能欣賞“布谷聲中艾葉長”“隔簾唯愛棗花香”;正是出于對古典詩歌發自內心的愛,她才能忘記現實生活的困苦,以近乎“癡”的態度投入到自己的事業和夢想中去,“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
在一次采訪中,葉嘉瑩也對年輕人提出了類似的期望:“我覺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進入的一個‘門’……年輕人尤其應該注意你自己選擇進到哪個‘門’,而且應該終身持守住你的選擇。”
在葉嘉瑩的人生排序中,她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如今,葉先生早已桃李滿天下,她在古典詩歌、傳統文化傳承上的貢獻,更是成為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在未來必將不斷展現出其價值。
此時此刻我們追憶她,既懷著崇敬,也懷著悲憫。令人驚嘆的,是她在苦難中奮發,在奮發中營造了一個詩學的國度。在這個國度,她的身影散發出奪目光輝。
斯人已逝,芳華永存。
2.葉嘉瑩去世:她讓現代人重新感受斯文的力量 | 新京報快評
撰稿 / 唐山(媒體人)
“在創作的道路上,我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者,那是因為我在這兩條道路上,都沒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學的道路上,雖然我也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確實實為教學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生命。”這是葉嘉瑩先生說過的話。
走過整整一個世紀,2024年11月24日,葉嘉瑩先生仙逝了。她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我們該如何記住她?她的路將怎樣向前延伸?
葉嘉瑩先生畢生的功業,聚焦于“詩教”復興。與當代中文系的教育相比,古代“詩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教學體系。
當代中文系較少關注學生的寫作水平,更注重文學史知識、文藝理論的學習,所謂“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的,而是培養學者的”,這被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批評為“貌似的博學”。
也因此,當代中文系學生掌握大量文學背景知識,對不同作家的創作風格了如指掌,擅長將審美感覺升華為理論分析,卻寫不好古詩,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審美趣味也不足。
“詩教”則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從具體詞句、音韻入手,逐級向上,通過對古人創作技巧的反復拆解與模仿,最終實現突破。所以,古代大詩家多有傳承,他們的弟子也往往以詩鳴世。
“詩教”有缺點,有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規范,難普及。好師傅未必出好弟子,好弟子未必遇好師傅,“口傳心授”也可能抑制弟子的創造力,使他們很難做顛覆性創新。
“五四”以降,“詩教”傳統更漸行漸遠,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自強圖存才是第一要義。然而,時代在前行,歷史使命在改變,今天又有重勘“詩教”的必要。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在孔子看來,“詩教”是提升國民素質、創造美好社會、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
誠然,沒有李杜詩篇,何以言盛唐;沒有宋詞絢爛,我們為何眷戀宋朝;沒有竇娥的感天動地,誰會談到元朝;沒有《紅樓夢》的奇偉瑰麗,明清又是什么?王國維先生說,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
“詩教”不是讓人會寫詩、會讀詩這么簡單,而是后代獲得身份認同、提升人格、承繼前賢的必經之路。或許,世界上只有中國人能真正看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其中蘊含的“異代同調”的悲涼。
從這個意義上說,葉嘉瑩先生幫助一代人找回了對中國文化的自尊——我們有那么偉大的傳統,一代代前賢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們的孤獨、狂放、掙脫、悲憫、爆發與才情,如驚濤拍岸,作為后人,我們有義務背負起這一切。
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學中,葉嘉瑩先生也創造性地引入了現象學、新批評等當代學術方法,使“詩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臺。葉嘉瑩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復著“新文化運動”的部分偏頗,讓現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
現代主義建立在持續的批判之上,卻未許諾一個合乎邏輯的終點。因此,更重要的是,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對于突破現代主義困局亦有啟迪價值。
世界需要祛魅,以使我們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以使我們更感性。理性與感性相加,才是完整的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葉嘉瑩先生用“詩教”,架設了一條通往永恒的橋。
先生雖去,但人類“生于塵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由此知傳統必將回歸,“詩教”必將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镇雄县| 前郭尔| 惠州市| 翁牛特旗| 新蔡县| 韶山市| 松溪县| 台东市| 阆中市| 苏州市| 桓仁| 广南县| 浦东新区| 临泽县| 平陆县| 株洲市| 西乡县| 锡林浩特市| 阿尔山市| 平果县| 泽库县| 西丰县| 怀仁县| 大石桥市| 寿宁县| 龙江县| 新宾| 敦煌市| 兖州市| 平湖市| 潞西市| 新竹市| 遂平县| 抚远县| 鹰潭市| 宜都市| 广丰县| 平原县| 新余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