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第1課 社戲【導學目標】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3.學習小說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環境對表現主題的作用。4.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INCLUDEPICTURE"教學環節指導.TIF"INCLUDEPICTURE "../../../../../PPT已回稿/PPT%20重回稿/教案%20%20人8語文下Word/教學環節指導.TIF" \* MERGEFORMAT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教法指導: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主學習”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1)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自主學習”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2.合作學習(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學習”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題。(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串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在成人后,回憶這段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有一種永生難忘的體驗。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社戲》,去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吧!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絮叨(xù dao) 怠慢(dài) 攛掇(cuān duo)鳧水(fú) 潺潺(chán) 蘊藻(zǎo)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miǎo)糾葛(gé)2.詞語解釋歸省: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問候。行輩:排行和輩分。憚:怕,畏懼。禮數:禮節。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自失:聽得出神而忘了自己。旺相:茂盛。大抵:大多,多半。相仿:大致相同。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模糊起來的意思。歌吹:歌聲和樂聲。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3.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4.背景鏈接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的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的部分。這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1.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體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1)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全文內容。【交流點撥】寫“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后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理清思路。【交流點撥】線索:看社戲。脈絡:①看戲前1~3段寫平橋樂土,盼望看戲。②看戲中4~30段月下行船,船頭看戲。③看戲后31~40段月夜歸航,偷豆余波。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交流點撥】①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②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③看社戲前波折;④夜航看戲途中;⑤去趙莊看社戲;⑥看社戲后歸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③④⑤⑥;略寫的①②⑦3.朗讀1~3段,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流點撥】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這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4.社戲好看嗎?從哪里可看出來?【交流點撥】戲不好看,小伙伴們很失望。從“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破口喃喃的罵”“罵著老旦”可以看出來。5.如何理解“偷”羅漢豆這一行為?【交流點撥】“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交流點撥】主要人物——雙喜 其他人物:桂生、阿發、六一公公2.找出描寫雙喜的句子讀一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這個人物的印象。【交流點撥】看戲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寫包票”“拔前篙”,這些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①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②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3.說說你對桂生、阿發、六一公公這幾個人物的印象,并說說理由。【交流點撥】①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為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可見他的熱忱。②阿發建議小伙伴們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③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1.文中“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么心情?)【交流點撥】“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我”歡喜輕快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為什么說山“踴躍”?)【交流點撥】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用遠山來陪襯,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興奮、喜悅的心情。3.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交流點撥】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借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伙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1.總結課文一場似看非看的社戲寫完了,它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2.拓展延伸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交流點撥】誰家有喜事了:爺爺去表演皮影戲,叔叔阿姨吹嗩吶,奶奶剪花紙貼在窗子上,小伙子們舞獅子、走高蹺等等以示慶賀。【板書設計】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第2課 回延安【導學目標】1.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藝術特點。2.體會詩中運用比興方法和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比興方法和修辭方法。3.體會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源泉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摟(lǒu) 白羊肚手巾(dǔ) 糜子(méi)黍類(shǔ) 饃(mó) 喘(chuǎn)眶(kuànɡ)2.詞語解釋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字,表示數量多。課文中另有“一口口”“幾輩輩”等,都有“—……又……一……”的意思。二十里鋪:延安城東的一個村子。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離開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延安群眾曾經歡送到那里。糜子:一種形狀像小米、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雞毛信:抗戰期間流行于根據地的一種粘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留腳印:課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過,留下了革命的足跡。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內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組織。3.作者簡介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家庭出身貧農,1940年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工作。1942年 5月,賀敬之同志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學習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體播放),老師提出要求:這首詩較長,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頓。2.把握感情基調。【交流點撥】積極進取、高度贊美的感情。3.提問:本詩有五節,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節的主要內容。【交流點撥】第一節: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第二節: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第三節: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第四節: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第五節: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試想想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交流點撥】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為線索。2.詩的第一節,是如何新穎地寫出作者臨近延安時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交流點撥】作者離別延安已達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現在回來看望她,正所謂“思鄉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動,但作者卻說:“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反襯出非同一般的興奮心情。一開頭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要盡快看到延安的心情。進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滾,思緒萬千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深沉的愛和眷念的表現。3.讀詩,想想第二節的比喻修辭運用有什么與眾不同?【交流點撥】“親山親水有親人”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鄉的山、水,親人。一個“親”字,突出了詩人與延安的親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更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1.第三節是如何描繪詩人和親人熱烈歡聚的動人情景的?【交流點撥】①熾熱的階級感情;②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③夸張、比喻連用。2.第四節運用哪種修辭,描繪延安城秀麗如畫的新面貌?【交流點撥】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紙上。此外還用了夸張和比喻修辭,表明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喜悅。3.第五節詩人歌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又表達了自己內心怎樣的愿望?【交流點撥】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愿望,革命戰士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奮勇前進。4.這首詩疊字的運用很有特點,有表事物的,有表數量的,有表情態和表顏色的,請從詩中找出疊字詞語,按上述類別加以分類?【交流點撥】①表事物的有:樹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②表數量的有:幾回回,幾根根,一口口,一條條,一排排,一座座等。③表情態的有:緊緊兒,飄飄,團團,高高地,滾滾等。④表顏色的有:白生生等。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1.總結課文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從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2.拓展延伸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的創作既需要作者有滿腔熱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學素養。賀敬之作為一個創作數量不多的詩人,二十多年來只有《放聲集》一冊不很厚的詩作,但它們大多有較高的質量。賀敬之是我國有嚴謹創作態度的詩人。【板書設計】回延安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第3課 安塞腰鼓【導學目標】1.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2.了解本文氣勢恢宏、詞語簡潔有力、句式鏗鏘激越的特點。3.感受本文所抒發的生命律動的激情。4.體味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深意。【課時計劃】1課時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它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今天我們就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進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自學互研 生成基礎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亢奮(kàng) 晦暗(huì) 羈絆(jī)冗雜(rǒng) 驀然(mò) 戛然而止(jiá)閉塞(sè) 飛濺(jiàn) 恬靜(tián)燒灼(zhuó) 驟雨(zhòu) 震撼(hàn)瞳仁(tóng) 輻射(fú)2.詞語解釋亢奮:極度興奮。晦暗:昏暗。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羈絆:纏住不能脫身,束縛。羈,約束。冗雜:繁雜。驀然:突然,猛然。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戛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3.作者簡介劉成章,陜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在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作品中《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聽課文錄音朗讀(多媒體播放),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并思考全文可分為幾部分。【交流點撥】文章按“鼓響前,鼓演中,鼓聲止”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段),第二部分(5~27段),第三部分(28-30段)。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也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請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二部分,先找出第二部分第一個“好一個安塞腰鼓”前寫的好的地方,抽取學生說說這樣寫的好處。1.作者把“但是”和“看”獨立成段的用意。【交流點撥】作者把“但是”和“看”獨立成段,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2.品味“一捶起來就發狠了,沒命了,忘情了!”的作用。【交流點撥】短句,用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3.“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運用了哪些修辭,起到了什么效果?【交流點撥】排比和比喻,用層出不窮的美好的想象和聯想來描繪鼓聲,思想大開大合, 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表達出了安塞腰鼓雄壯的場面,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1.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下面來感悟《安塞腰鼓》的精神內涵。【交流點撥】用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情的句式、瑰麗奇特的想象、急促爆裂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棒槌的文字,在那天地之間,在那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上,為我們鼓蕩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安塞腰鼓。這鼓聲鼓景,表達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鼓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贊美之情,歌頌了陜北人民的粗獷、豪邁情懷。2.文章想要表達的主旨是什么?(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點撥】①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②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③歌頌陽剛之美;④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1.課堂小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秀美的山河,悠久的文化,燦爛的文化,都令我們無比的自豪。黃土高原上有壯闊、豪放、火烈、雄渾、激蕩、磅礴、沖破束縛、阻礙、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而江南有姿態各一、百船競渡、氣氛熱烈、爭先恐后的龍舟賽。這些形式各一的表演,鑄就了我們中華的燦爛文化。2.拓展延伸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令你想到這種不可阻擋的生命力量?【交流點撥】劃龍舟比賽、足球比賽、田徑比賽等。【板書設計】安塞腰鼓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第4課 燈籠【導學目標】1.領會燈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2.理解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的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3.認識文中所表現出的鄉情民俗,詩詞典故,進而升華出的情感變化。【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卻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斡旋(wò) 幽悄(qiǎo)霍驃姚(piào) 悵惘(chàng wǎng)2.詞語解釋斡旋:調停,調解。家來:方言,即回家來。垂珠聯瓏: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幽悄:幽深寂靜。3.走近作者吳伯蕭(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散文家,教育家。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體播放),邊聽邊思考:課文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是從哪些角度來抒寫燈籠的?【交流點撥】作者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 從文化和情感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交流點撥】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第11段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交流點撥】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怎樣理解作者圍繞“燈籠”所抒發的感情?【交流點撥】作者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而表現國難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這種情感在我們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板書設計】燈籠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第一單元寫作 學習仿寫【導學目標】1.初步領會形同神似的仿寫要求。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學生習作,集體評議。精彩導入 激發興趣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這么重要的仿寫,我們該如何去寫呢?先看一篇例文。例文引路 掌握要點流年匆匆,母愛相隨天空依舊蔚藍,遠山依舊爽朗。踏著羊腸小道,按捺不住滿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腳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門而望……母愛,又何只會在短暫的分別后凸顯,當記憶的涓涓細流靜靜淌過,我發現,原來它一直與我相隨。小時候,母親是那溫馨的小屋——我靜靜地坐在小屋內,小腦袋不時向窗外探望著。每天的此時,媽媽總會那么神奇地出現。腳步聲!我驚喜地跑到門前。“吱——”門被輕輕推開,門外是那熟悉的身影。雖然夜色已深,我卻感覺到那身影帶著光亮,帶著溫暖。“我回來嘍——”媽媽快步向我走來,微笑著,輕輕蹲下,緊緊摟住我。“肚子餓了沒?”“冷不冷?”“一個人在家想媽媽嗎?”媽媽的雙眸中充滿無盡的擔憂與心疼。溫馨的小屋內,無盡的母愛在蕩漾。后來啊,母愛是那雙拭淚的手——我拒絕一切光亮,關掉所有的燈,獨自忍受著考試失利的心痛……“啪”,燈照亮了眼前的試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數。于是,我再也無法忍耐,放聲大哭。淚眼朦朧中,媽媽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頭,媽媽的眼眸中分明滿含著疼惜……“媽媽——”我更加心痛。突然,一雙印記著勞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間,我的臉好溫暖。媽媽的手指輕輕在我的眼角滑過,帶走那已變涼的淚水,帶來了那滿是鼓勵的話語:“從頭再來,哭泣不屬于你,要贏得微笑,媽媽相信你!”那雙手,總在黯淡的日子里為我擦亮心情。而現在,母愛是那幸福的叮嚀——吃完早餐,媽媽早已為我拿好了書包,在清晨的陽光中,笑著送我。她陽光下的笑容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我被幸福地觸動著。“到轉彎處要小心啊”“中午早點兒回來吃飯啊”……于是,我帶著清晨陽光般的幸福,奔向學校……時光點滴逝去,母愛如泉涌來!思緒從記憶中回到現實,猛然發現,我離家更近了!離母親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想一下子飛到家中,依偎著母親,繼續讓那愛包圍著我,永隨著我……點評:巧化名詩領片段,鏡頭分呈著華章。像電影鏡頭一樣,作者為我們截取了三幅簡單小巧、溫情彌漫的畫面:“小屋守望,母愛蕩漾”“痛哭流涕,母親拭淚”“離別之際,叮嚀不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選用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中的三個經典句子“小時候……”“后來啊……”“而現在……”領起下文,完美和諧地將幾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片段串接起來,線索清晰洋溢著濃濃的流年匆匆之感嘆、母愛相隨之幸福。文題展示1.《安塞腰鼓》中運用反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 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2.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描繪人物形象,給人印象深刻。選擇一個人物,模仿這種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寫法指導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結構。比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葉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寫起,回憶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寫這些事情之前,先總說葉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別從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和“嚴”兩方面展開敘述。文章雖然寫了不少事情,但都圍繞“寬”和“嚴”兩方面選材,篇章結構比較清晰,這些事情并不顯得雜亂。寫人物時,可以模仿這樣的篇章結構,圍繞人物的特點,從多個方面組織材料進行刻畫。其次,還要注意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們在寫作中也常會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試著模仿這種句式,看看表達效果是否更好。總之,學習仿寫,要根據所寫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對于你覺得精彩的地方,要細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樣去仿寫,最好還能有些變通和創新。仿寫只是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真正學會寫好文章,還有待自己進一步的創造。【板書設計】學習仿寫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 社戲.doc 第2課 回延安.doc 第3課 安塞腰鼓.doc 第4課 燈籠.doc 第一單元寫作 學習仿寫.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