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歌唱美麗的家鄉》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歌唱美麗的家鄉》是一首苗族的“飛歌”。這首歌曲為徵調式,音調高昂,節奏自由,結構短小,旋律悠揚起伏,長音可任意延長,句內常用滑音級進。歌曲包括四個樂句,全曲旋律以第一樂句為基礎;第二樂句運用色彩音b3,具有別致的苗族飛歌特色。歌曲真摯質樸,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苗族同胞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熱愛。二、教學目標審美感知:通過反復聆聽,初步感受苗族“飛歌”在旋律、節奏上的特點。藝術表現:能夠準確唱出滑音記號、特色音b3,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完整演唱歌曲,表現苗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創意實踐:能以《歌唱美麗的家鄉》為題,分小組創編歌詞,提高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體現團隊精神。文化理解:通過學習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豐富文化底蘊,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苗族“飛歌”的風格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夠自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延長音和滑音的運用、特色音b 3的音準、5/8拍節奏。四、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教師用歌曲第一句旋律配以歌詞:同學們,上課了。師生問好;隨后創設情境,帶來學生去往西南苗族。觀看飛歌視頻(苗族人在山間演唱)。思考:這首歌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介紹飛歌,引出課題《歌唱美麗的家鄉》。【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創設情境,引入課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聽感知聆聽苗族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思考:旋律、音調有什么特點呢?回答:旋律起伏大、音調高昂。苗族地處云貴高原,高原山地眾多。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練就了苗族人民“引吭高歌”的習慣,介紹“飛歌”。再次聆聽歌曲。思考:歌曲的節奏有什么特點?歌曲由幾拍子構成?回答:節奏自由寬廣,2/4、3/4、5/8拍構成。活動實踐:用“手肩手肩肩”的方式聯系拍擊5/8拍。思考:這首歌曲分為幾個樂句?回答:4個樂句。【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能力。通過總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關注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特點。】(三)學唱歌曲嘗試跟隨老師逐句學唱歌曲。第一樂句。邊唱邊畫出旋律線,提示旋律起伏很大,注意音準。2.第二樂句。鋼琴彈唱,畫出旋律線。發現色彩音b3,對比演唱3與b3,感受色彩的變化,講解飛歌特色音。3.第三樂句。鋼琴彈唱,畫出旋律線。與前兩句相比開始旋律是相同的,主題音調不變,句尾發生了改變。活動實踐:介紹苗族喊山,以喊山的方式與學生對話,后以喊山的形式演唱第三樂句。第四樂句。聽一下第四樂句的音頻,再次感受節拍上的變化。跟鋼琴視唱。活動實踐: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用簡單的苗族舞蹈動作來表現第四樂句。(擺手向左兩步點地,擺手向右兩步點地)【設計意圖:通過畫旋律線的方式讓同學們感受飛歌旋律的起伏和相對自由的節奏,充分調動學生歌唱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合作探究的學歌環境,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完整演唱歌曲。活動實踐:播放音頻,男女生用喊山方式對唱,并在第四樂句加入苗族舞蹈動作。【設計意圖:利用舞蹈動作結合分角色歌曲演唱的具體措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鞏固歌曲的學唱,加深學生對西南少數民族民歌的體驗感。】創意實踐請學生以《歌唱美麗的家鄉》為題,小組討論后為歌曲即興創編歌詞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表現自己對家鄉的熱愛。【設計意圖:提高藝術表現能力與創造力,體現團隊精神;體現知識的聯系與潛移。】(四)拓展聆聽欣賞《苗嶺的早晨》。思考:你能在這首樂曲中找出熟悉的旋律嗎?簡介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設計意圖:將課堂所學與課外知識相關聯,拓寬藝術視野,豐富審美體驗】五、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學習,打開了西南音樂的一扇窗。下節課將繼續探索西南地區其他有特點的民歌作品,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的大歌、歡快熱烈的彝族酒歌,去感受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與博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