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第二單元 算法與程序設計第一節 算法與生活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甘肅省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八年級《信息科技》教材的知識內容,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探討、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的方法與步驟,了解算法的概念;讓學生通過體驗、觀摩形象直觀的生活實例,學會建立數學模型,了解變量的概念,理解計算機處理問題的一般過程;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初步了解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學生情況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雖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使用經驗,但大多數是與軟件的使用和網絡應用有關,算法以及程序設計對他們是嶄新的、具有挑戰性的知識。而且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時期,很多時候仍需要感性思維的支撐。因此在教學中應強調算法與生活的關系,注重啟蒙和興趣的培養,并以趣味性的練習、富有引導性的教學語言、明白流暢的教學思路調動學生的情感,逐步建立程序的邏輯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對算法和程序設計的理解。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課程目標:本課通過探討、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的方法與步驟,了解算法的概念,知道流程圖的圖形名稱和含義,掌握用自然語言、流程圖描述算法。學習目標:1.理解算法和變量的概念2.掌握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3.了解計算機語言的發展階段,理解二進制的特點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算法和變量的概念,掌握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2.教學難點:結合問題的處理過程了解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教法學法1. 學法:自主探究、討論合作。2. 教法:任務驅動、課件輔助、引導啟發、講解演示、情境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說明:行距、列距可根據內容調整,欄目不能改動,個人批注直接寫在空白地方。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復習、引入 一、游戲導入教師提問:算法是什么?[熱身活動]:1.體驗“傳教士過河”游戲。活動要求:有三個傳教士和三個野人都在B岸,要將三個傳教士都運送到對岸A岸,只有一條船,船上最多能載兩人。活動規則:在同一岸的傳教士數量如果少于鬼的數量,那么傳教士會被吃掉。請成功過河的同學描述一下操作過程。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代表描述操作過程。2.田忌賽馬同學們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嗎?我們可以想到,不同的方法會有不同的效率,所以在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一定要開動腦筋,多想一想,盡量找到最優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3.揭示課題面對這些問題,人們總會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剛才同學描述的過程、步驟我們稱之為“算法”。 觀看課件,熟悉規則,躍躍欲試,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操作過程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 趣味游戲導入,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體驗算法,并引出本節課課題新課學習 二、生活中的算法生活中處處都有算法,如有兩瓶不同的液體(如圖所示)。需要進行互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驟:(1)問題分析。甲瓶和乙瓶分別裝有不同的液體,現要將兩種液體互換容器,可引進第三個空瓶丙來解決,如圖所示。(2)確定算法。具體的交換步驟如下:①先將甲瓶中的液體倒入丙瓶。②再將乙瓶中的液體倒入甲瓶。③最后將丙瓶中的液體倒入乙瓶。總結:算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自然語言)思考:試從自己的身邊舉一些算法的例子?二、試從自己的身邊舉一些算法的例子?使用計算機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時,首先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確定算法。再編寫一組計算機能夠執行的指令,即程序,讓計算機按人們指定的步驟有序地工作。(1)問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2)確定算法(3)編寫程序(4)調試程序(1)問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 用變量X、Y、T分別表示甲瓶、乙瓶、丙瓶,用兩個不同的數值(如1和2)分別表示兩種液體。(2)確定算法 交換變量X、Y值的步驟,用自然語言描述如下:①定義三個變量X、Y、T。②把1賦值給變量X,把2賦值給變量Y(賦初值)。 ③把X中的值傳遞給T,再把Y中的值傳遞給X,最后把T中的值傳遞給Y。④結束(3)編寫程序 選擇一種計算機語言,將算法轉換成程序。(4)調試程序 運行程序,反復調試。知識鏈接: 變量是指數據的存儲單元,其中存儲的數據在程序執行過程中是可變的。例如,變量X賦初值1后,在程序執行過程中再次賦值2,變量X的值就變為2。親身體驗:(1)用自然語言描述三個瓶子相互交換液體的算法。(2)x=1 y=2 x=x+y y=x+y 最后,x、y的值分別是多少?三、計算機語言自從1946年出現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以來,計算機技術便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計算機語言是人與計算機之間傳遞信息的媒介。從計算機發明以來,計算機語言從機器語言發展到高級語言(如圖所示)。 機器語言 匯編語言 高級語言四、算法的描述描述算法就是將解決問題的步驟用一種可理解的形式表現出來。算法的描述方法有很多,如自然語言、流程圖、計算機語言等。1.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2.用流程圖描述流程圖是一種常用的表示算法的圖形化工具,用流程圖描述算法直觀易讀,問題解決步驟清晰簡潔,便于理解。五、隨堂練習練習1:給你4個盤子,其中3個盤子上裝有蘋果、橘子、香蕉,希望通過盡可能少的步驟,使每一個盤子上的東西與原來不同。請用自然語言來實現轉換的算法。練習2:用沒有刻度的3毫升杯和5毫升杯如何量出1毫升的水?請寫出算法。六、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算法的概念。學生思考、舉例,理解算法無處不在。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用語言描述。學生觀察同一個問題的算法的不同描述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為下面的內容做鋪墊。 學生思考、舉例,理解算法無處不在。觀看課件,思考教師問題展示用時最短的算法觀看課件,體會最優算法的概念嘗試編寫程序,解決實際問題,體驗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觀看課件,聽教師講解,結合剛才自己的算法實踐,體會算法的力量師生總結熟悉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熟悉流程圖 ,使用流程圖,體會用流程圖表達算法 師生交流生活中的算法,算法無處不在,消除算法的神秘感,為后面學習做鋪墊 讓學生知曉不同算法表達方式的優劣,在適當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在游戲中體驗最優算法,讓學生明白不同算法的效率可能差別非常大。作為決策者,應該選擇最優算法。 回歸程序設計,讓學生體驗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拓展提升 熟悉流程圖 ,使用流程圖,體會用流程圖表達算法課堂小結 算法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3.計算機語言4.算法的描述板書設計分層作業教學反思4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