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棗兒》教學設計【課程標準】1、認真閱讀戲劇劇本,把握戲劇沖突,理解人物形象。2、品讀戲劇臺詞,深入理解主題,思考如何把自己對劇本的感受與理解在舞臺上表現出來。3.自選合適的劇本,組織劇組,明確任務,分工準備,合作排練。【學習目標】1.了解劇本形式上特點,把我戲劇情節;2.通過臺詞、舞臺說明等,把握劇本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自身特點;3.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劇本情節等,體會“棗兒”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的運用;4.了解劇本的社會意義,對劇本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有自己的見解。【重難點】1.了解劇本形式上特點,把我戲劇情節;2.通過臺詞、舞臺說明等,把握劇本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自身特點;【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拿出準備好的一袋棗兒和一盒巧克力,問:你會選擇什么?學生會選擇巧克力。繼續問:若是爺爺奶奶會選擇什么呢?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選擇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19課《棗兒》。二、明確學習目標。三、初讀劇本,整體感知問題導航:劇本圍繞什么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討論后明確:劇本圍繞“棗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四、精讀劇本,把握沖突精讀劇本。分組探討。問題導航:1.戲劇是一種以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臺藝術。可以說,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沖突,表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人物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沒有矛盾就沒有戲劇。那么《棗兒》這出戲劇,寫了那些人物?圍繞人物展開了哪些矛盾沖突?矛盾的雙方和焦點各是什么?(六人小組討論)(1)老人的等待,兒子的不歸;(2)男孩的期盼,父親的冷落;(3)男孩的“走”,老人的“留”;2.每個小組,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分角色閱讀,小組間的成員相互評價,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老人:善良和藹、熱愛家鄉孩子:天真可愛 好奇懂事老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五、品讀劇本,探究主題問題導航:1.思考一下文中的“棗兒”有哪些象征意義?作者想借“棗兒”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討論明確: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家鄉,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2.劇本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但出現的方式不同。結合童謠兩次出現時的情境,說一說:童謠在劇中起什么作用?兩次出現時的表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確:課文以這種富有民間特色的童謠形式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內涵。主題總結:借親情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老一輩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園,表現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六、作業設計1.各個學習小組,請從劇本中自選幾個典型情節, 依照劇本進行排練,注意仔細閱讀劇本,熟背臺詞,熟悉舞臺說明,注意表演時的動作、神態、語氣等,反復練習,熟練之后,進行展示。2.聯系現實生活,關注社會上出現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了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寫出一篇300字左右的習作。七、板書設計:(兒子(棗兒)) (老人)(情親故鄉 傳統精神家園) (象征) (父子) (男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