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 第一單元 課題 1.小蝌蚪找媽媽 課型 新課教學內容 學生了解青蛙由小蝌蚪逐漸變化,最后長成大青蛙的過程,并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教學目標 會認本課15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本課的10個生字。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生詞。教學難點 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課件。教學流程 個性化修改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板書課題)二、初識圖意。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2.逐圖出示另二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3.提問: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4.小結: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四、講讀第一自然段。1.講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五、課堂作業: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一、講讀第二段。1.看插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么樣,所以就游過去問。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里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1.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生讀第三自然段。2.學生回答,師板書。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1)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2)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生聯系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征,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么?先讀再說。(自由讀后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三、鞏固練習。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2.完成課后第一道題。 3.完成課后第三道題。作業布置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2.完成課后習題3。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 → 變 → 青蛙大腦袋 → 長了兩 → 長了兩 → 尾巴 → 不見黑灰的身子 條后腿 條前腿 變短 尾巴長尾巴 ↓ ↓ 找媽媽 → 鯉魚 → 烏龜 → 大青蛙 → 捉害蟲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