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美術第三單元第 2課《蝸牛的堅持》說課稿 課型 新授 課時 1 序號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美術第三單元第 2 課《蝸牛的堅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蝸牛的堅持》是一節充滿童趣與教育意義的美術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材以蝸牛這一可愛的小動物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蝸牛的形態特征,運用簡單的繪畫工具和材料進行表現,同時借助蝸牛堅持不懈的形象特點,啟發學生理解堅持的品質內涵,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感受美、創造美的同時,領悟到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階段,他們對小動物有著天然的喜愛之情,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但他們的繪畫技能還處于初級階段,手部精細動作的控制能力較弱,繪畫表現往往較為簡單和稚拙。在認知方面,他們開始逐漸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但對于抽象的“堅持”這一品質的理解需要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引導。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仔細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包括螺旋形的殼、柔軟的身體、觸角等,并能運用簡單的線條和圖形在畫面中表現出來。 學會運用不同的色彩來描繪蝸牛及其生活環境,提高色彩感知和運用能力。 掌握基本的畫面構圖方法,能夠合理安排蝸牛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大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美感。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示范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繪畫創作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手部精細動作和造型表現能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蝸牛的形象和生活場景進行個性化的創作。 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學習、交流,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繪畫蝸牛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奇妙與美好,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和對自然的保護意識。 通過了解蝸牛堅持不懈的爬行特點,引導學生樹立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信念,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深入觀察蝸牛的外形結構和色彩特點,能夠準確地用繪畫語言表現出來。 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簡單的構圖知識,創作一幅以蝸牛為主題的繪畫作品,畫面主題突出、布局合理。 2. 教學難點 如何啟發學生在繪畫中體現蝸牛堅持不懈的精神特質,將抽象的品質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形象或情節。 指導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運用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線條來表現蝸牛的形態和質感,提高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五、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通過展示蝸牛的實物、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蝸牛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為繪畫創作提供形象依據。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或通過多媒體進行繪畫示范,直觀地向學生演示繪畫的步驟和技巧,如如何畫蝸牛的殼、身體、觸角等,讓學生更易掌握繪畫方法。 2. 情境教學法:創設與蝸牛相關的情境,如講述蝸牛在草叢中艱難爬行的故事,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展示富有童趣的蝸牛生活場景圖片等,將學生帶入一個充滿想象和情感的藝術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情感共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現蝸牛的堅持精神。 3. 啟發式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如“蝸牛的殼像什么形狀?”“它在爬行的時候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可以用哪些顏色來表現蝸牛的可愛?”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小組合作法: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和合作創作,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共同完成繪畫任務。小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產生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六、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5 分鐘) 1. 教師播放一段有趣的蝸牛爬行視頻,視頻中蝸牛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緩慢而堅定地爬行,同時播放輕松歡快的背景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小朋友們,剛剛我們看到的小動物是什么呀?它爬得快不快?它在爬行的時候有沒有放棄呢?”引導學生回答出蝸牛,并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蝸牛堅持不懈的特點。 3. 教師接著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畫一畫這只可愛又有毅力的蝸牛吧!”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蝸牛的堅持》。 (二)觀察與認知(8 分鐘) 1. 教師展示一只真實的蝸牛(放在透明盒子里),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的殼、身體、觸角、眼睛等部位,并鼓勵學生用手輕輕觸摸盒子,感受蝸牛的爬行。 2.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仔細看看蝸牛的殼是什么形狀的?像不像一個螺旋?它的身體是什么顏色的?軟軟的還是硬硬的?”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 3. 教師展示多幅不同角度、不同姿態的蝸牛圖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蝸牛外形特征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在不同環境中的樣子,如在樹葉上、在花朵旁、在草叢中等,豐富學生的創作素材。 4. 教師簡單介紹蝸牛的生活習性,如蝸牛喜歡潮濕的環境、喜歡吃植物的葉子等,讓學生對蝸牛有更全面的了解,為繪畫創作中的背景設計提供依據。 (三)繪畫技巧講解與示范(7 分鐘) 1.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蝸牛,邊畫邊講解繪畫步驟和技巧。 首先畫蝸牛的殼:用一個大大的螺旋線來表示蝸牛的殼,從中心開始,一圈一圈地往外畫,注意線條要流暢、圓潤。 接著畫蝸牛的身體:在殼的下方畫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形狀,這就是蝸牛的身體,身體的一端要稍微尖一些,用來表示蝸牛的頭部。 然后畫蝸牛的觸角和眼睛:在頭部上方畫出兩條細長的觸角,觸角頂端畫兩個小圓點表示眼睛。 最后給蝸牛上色:教師選擇一些鮮艷的顏色,如紅色、黃色、綠色等,為蝸牛的殼和身體上色,同時向學生講解色彩的搭配原則,如對比色、鄰近色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不同顏色搭配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2. 教師示范完后,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畫紙上嘗試畫一個簡單的蝸牛輪廓,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繪畫姿勢和線條運用問題。 (四)創作實踐(15 分鐘) 1. 教師布置創作任務:“小朋友們,現在請你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一幅關于蝸牛的畫。可以畫一只蝸牛,也可以畫很多只蝸牛,它們可以在草地上、花園里或者森林里,別忘了要表現出蝸牛堅持不懈的精神哦!” 2. 學生開始創作,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 4 - 6 人,鼓勵小組內成員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教師巡視指導,針對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構圖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協調、形象不準確等,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 引導學生在構圖時,要把蝸牛作為畫面的主體,可以畫在畫面的中心位置或者稍微偏上一些,背景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線條和圖形來表示草地、花朵、樹木等。 提醒學生在色彩運用上,要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同時注意畫面的整體協調性,可以先從大面積的顏色開始涂,如背景色,再涂蝸牛的顏色。 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為蝸牛的故事添加一些情節,如蝸牛在比賽、蝸牛在搬家等,使畫面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 (五)作品展示與評價(5 分鐘) 1.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將小組內的優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評價,首先讓小作者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和想要表達的故事內容,如“我的蝸牛在努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峰,它雖然爬得很慢,但是它一直沒有放棄。” 3. 然后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從畫面構圖、色彩運用、形象塑造、故事性等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我覺得這幅畫的蝸牛畫得很可愛,顏色也很漂亮,但是如果背景再豐富一些就更好了。”教師給予總結和肯定,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創作熱情。 (六)課堂總結(2 分鐘) 1.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蝸牛的外形特征、繪畫技巧、構圖方法以及蝸牛堅持不懈的精神內涵。 2.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同時提出希望:“小朋友們,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蝸牛一樣,遇到困難不放棄,堅持到底,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且在繪畫創作中較好地表現出蝸牛的外形特征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特質。在教學過程中,直觀演示法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和感受蝸牛,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小組合作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個別學生在繪畫技巧方面仍較為薄弱,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個別輔導;在評價環節,雖然學生參與度較高,但評價方式還可以更加多樣化,例如增加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比重,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作品。此外,在教學內容的拓展方面,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將蝸牛的形象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如手工制作、繪本創作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稿,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