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 “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寫作指導及范文展示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從獨自成長的大衛·科波菲爾到無人理解的聶赫留朵夫,從孤身在海上與鯊魚搏斗的圣地亞哥到命運詛咒的奧雷里亞諾家族,都表現出一種孤獨的生命形態。他們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無人對話,有的在孤獨中倔強成長,有的在孤獨中自我安慰。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可孤獨感卻并未因此減少。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你如何理解孤獨?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審題指導】第一段通過大衛·科波菲爾、聶赫留朵夫、圣地亞哥和奧雷里亞諾家族的生活狀態,引出了材料的核心“孤獨”,并指出了“孤獨”的內涵,孤獨可以是物理上的孑然一身,也可以是精神上孤獨。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了?有的人坦然面對,在孤獨中倔強成長,有的人在孤獨中自我安慰。第二段指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但是人卻更加孤獨了,由此引起學子們的思考。然后自然而然提出寫作任務,你如何理解孤獨?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任務明確。審題立意,我們可以認可孤獨,也可以不認可,并明確表明該如何面對孤獨即可。【辯證思考】闡釋概念內涵:我們需要理解孤獨的本質。孤獨并非與他人的隔離或分離,而是一種與自己相處的狀態。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我們時常會因為外界的壓力和干擾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而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聆聽自己的內心,思考和反思。正如周國平所說:“孤獨,是與自己的相處”。只有當我們敢于面對孤獨,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全面的觀點談孤獨:孤獨有時讓人難過悲傷,有時又可以成為我們發現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忙碌和社交所填滿,很少有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然而,當我們選擇面對孤獨,并愿意與自己相處時,我們就有機會與內在的智慧對話。通過思考和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并在追求它們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潛力。正如孟子所說:“孤立而不獨善其性,是與群獸無異。”只有當我們擁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聯系的觀點看孤獨:面對孤獨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聯系。當我們與自己相處,認識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時,我們就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孤獨能培養我們的內心力量和意志力,使我們更加堅強和自信。當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系時,我們會更加真誠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和理解。正如孤獨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真實溝通也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他們。只有當我們與自己和他人保持真實的聯系,我們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際關系,并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同成長。發展的觀點談孤獨:我們需要明確一個事實,孤獨并非永恒。我們不必害怕孤獨,而應該愿意在適當的時間和方式下面對它。孤獨是一個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和發現自己,但我們也需要與他人保持聯系和分享經驗。在孤獨中成長是我們的選擇,我們要敢于面對孤獨,相信自己就可以掌控人生的舵。正如周國平所說:“孤獨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但如何迎接孤獨、理解孤獨,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選擇。”【佳作展示】孤而不散,獨而不敗信息時代,人與人間構建起緊密聯絡的大網,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應該喪失了孤獨感。實際不然,孤獨也隨著時代發展有了新的含義,我們也應在新時代下學會征服孤獨,進而享受孤獨。正如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發現與探索自我是生命的本質,而惟有正視直面自我,才能從孤獨中打破孤獨,不為孤寂而與社會離散,不為獨處而被世界打敗,我們應有大衛·科波菲爾的意志,超越物質上的孤獨,實現真正的成長。孤獨是一封邀請函,是賜予你坦率無畏地面對自我,透析心靈深部的機會。南森曾言:“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與沉思。”這警誡我們向內發展的必要與意義,是邁向孤獨的第一步。海明威筆下的圣地亞哥一次次向自我揮拳,對獨自與鯊搏斗而吶喊;比較文學開創者樂黛云不顧外界的否定與離棄,于孤獨中踏上革命的征程又在孤獨中闖出了理想的天地。他們享受自我的孤獨,乘孤獨之翼向上。我們如若錯過了這份機會,被外界甚至自我遺忘才是真正的孤獨。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下,代際差異帶來的孤獨日趨明顯。98歲的老人曾敏吃穿不愁,生活體面有序,卻仍舊堅持聘請一位家庭陪聊,這是她對自我生命的尊重,也是在無欲無求的光陰里喚醒自我記憶,抓緊自我命繩的抵抗。我們也應關注自我精神的孤獨,擺脫表層的無意義。在面對孤獨之際,我們要以理性的思維向內發展,以勇敢的內心與孤獨和解。不要像奧雷里亞諾家族為既定的命運而沉溺于麻木的孤獨,應如聶赫留朵夫一般在掙扎中挑跳離束縛,于孤獨中實現復活。我們需以孤獨為劍,擊破生活的虛影,有“翻譯海德格爾的農民工”陳直跳脫出精神孤獨,有享受孤寂世界的沙耆創作出絕無僅有的中西融合之成就。我們需看清自我進而理解孤獨、征服孤獨。孤獨不再只是遠離喧囂的落魄與無措,它更是挖掘自我內心的境界,我不再是茫然于人群的聯系,更要體會內心的力量,實現孤而神不散,獨而戰不敗。 孤獨凜冽掛寒風,赤誠孤勇照長冬孤獨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態,如大衛·科波菲爾的物理意義的子然一身,也如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的無人理解;如何面對孤獨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挑戰,像圣地亞哥那樣倔強成長亦或是如馬孔多那樣在風雨中凋亡,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孤獨的感受誠然難熬,如漫漫長夜又似凜冽寒冬,迷失于孤獨則會墮于黑暗或凍于路旁。或許當你舉目四望,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這是淺層的孤獨;而后你的心靈因缺少陪伴、鼓勵而無人理解,這是深層的孤獨。淺層的孤獨有時無法避免,但應對好深層孤獨或許會讓你獲得更多動力。正如羅茲所言:“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只有一個人擁有赤誠的初心而永葆堅定的勇氣,才能在長夜中舉明燈堅毅前行,于寒凍中爆發熾熱的能量,在孤獨中倔強成長,在孤獨的人生路上走出絢爛的自我之道。孤獨如無邊長夜,惟有永葆一腔赤誠與堅定初心方能在黑暗中找到前進方向。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踐行與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在身邊朋友、戰將乃至先帝都逝去后,仍狐獨地走在復興蜀漢之路上,在中國人心中烙上了智慧的象征、丞相的代言;我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年,或也曾感受那無邊孤寂,但他堅守為國鑄劍的初心,為中國筑成了萬年的剛強。赤誠與初心實為面對孤獨之精神之基。孤獨似凜冽長冬,惟有懷揣一腔勇氣與決心方能在黑暗中燃燒熾熱的能量。殲20的總師楊偉及他們的團隊面對美西方的技術封鎖,用勇氣與技術造出殲20,如一柄利箭刺穿黑暗,用一腔孤勇披銀甲破長風,于孤獨中破浪而行, JK羅琳在《哈利波特》中描寫哈利三人在食死徒籠罩的孤獨中用格蘭芬多的勇氣保護魔法世界安危。由此觀之,勇氣與決心乃為直面孤獨之利劍。作為新一代青少年,我們傳了華夏之魂,也愛得那么深沉,我們應永葆赤誠的初心與堅定的勇氣;高舉赤誠與勇氣之炬,照亮寂寞孤獨之夜,在迎難而上時適應并克服精神上的孤獨。我們應以隱姓埋名之堅定初心,勇于承擔的北伐赤誠,勇于挑戰之一腔孤勇,拔出閃亮格蘭芬多之劍的勇氣迎擊孤獨。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吾輩青年應以赤誠孤勇于孤獨之夜中不懈前行,于狂風雨急中 堅定站立,在浮舟滄海中立馬昆侖。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約翰·多恩那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雖道出了人性的社會性本質,卻忽略了人在獨處時那份獨特的韻味與成長。孤獨,這一看似被冷清包裹的狀態,實則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一是物理空間上的獨處,二是心靈深處的無人理解。它們皆源于個體與周遭環境的微妙排斥,仿佛油滴難溶于水,卻也是個人化挑戰為機遇,砥礪前行的黃金時機。若能在“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孤獨中默默耕耘,終將迎來“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輝煌時刻。何必畏懼孤獨?在當下搭子文化盛行的時代,許多人費盡心機地尋找歸屬的集體,以低質量的社交為精神慰藉,這實則是對自我價值追求的誤解。這種淺薄的社交,只會遮蔽你的視野。與其如此,不如脫離塵世的喧囂,直面孤獨,或許這樣才能真正發掘自身的價值。陶淵明遠離官場世俗,在“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中培養出高潔獨立的品格;李白仕途受挫,卻在孤獨中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之音。由此可見,孤獨并非意味著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相反,它可能是你前行路上的指引燈塔。孤獨能使人更加獨立與強大。強者往往誕生于獨立的環境中,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磨礪自己,積累經驗。而那些過度依賴集體的人,則如同溫室中的花朵,脆弱不堪。海倫·凱勒自幼失去視覺與聽覺,在孤獨的黑暗中茁壯成長,她沖破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偏見,在寫作中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任正非在創立華為之初,債臺高筑,瀕臨破產,昔日伙伴四散而去。他在孤獨中堅定信念,奮力一搏,最終成就了華為的輝煌。因此,孤獨是一個人磨礪自我的契機,它讓你更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次次自我挑戰中超越過去的自己。當代青年,正值青春年華,如同初升的太陽,充滿無限可能與希望。面對孤獨,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擁抱它,視之為成長的禮物。在孤獨中,我們可以更加專注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獨立與自由——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享受那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與美好。 享受孤獨,笑對人生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但孤獨感卻并未因此減少。孤獨是人生的主旋律,有時是物理上的孑然一身,有時是精神上的無人對話,因此如何理解并面對孤獨便成為人生的必修課。在我看來,孤獨是人發現自我的階段,我們應享受孤獨,笑對人生。生如逆旅,孤獨是常態,人在這場旅途中追尋自我,發現自我的價值。《百年孤獨》的作者曾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強立存在。”人的一生都將在孤獨中度過,在孤獨中追尋自我便是人生這場旅途的意義。明代王陽明,在被流放至南贛出任巡撫時,面對孤獨審視自我,格物致知,領悟人生,開辟了“陸王心學”成為一代偉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孤獨是一個停下腳步,審視自我的機會,接納孤獨,享受追尋自我的旅程。既然無法逃避孤獨,何不借此機會,停下腳步思考,享受孤獨。《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因海難孤身流落至荒島,孤獨的他在荒島上生活了數年。在無數個孤獨的日夜中,他不斷發掘自身能力,享受追尋自我的過程,最后成功獲救走出荒島。流落在人跡罕至的魯濱遜無疑是孤獨的,但他并未因此絕望,而是享受孤獨,享受自己用雙手創造價值的過程,笑對荒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樂觀豁達,笑對人生。長時間的孤獨之后,是無邊的寂寞和空虛,樂觀對待孤獨便成為享受孤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獨在異鄉為異客”出任密州地方官的蘇軾,用“休對故人思故國”抒發內心思鄉之愁,孤獨之苦,但他最后以樂觀心態相待,”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以詩酒自娛,自我排遣,笑對人生孤獨。可見,樂觀豁達的心態成為蘇軾笑對人生孤獨的關鍵,更是他享受孤獨,寫下壯麗詩篇的秘訣。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有人陪伴。青年應當學會享受孤獨,于孤獨中追尋自我,于孤獨中整裝待發,以“我孤身一人,身后似有一萬雄兵”的氣概面對人生苦難,以樂觀豁達之心態笑對孤獨,笑對孤獨的人生。【他山之石】周國平《孤獨的價值》文章節選:1.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斯托爾引用溫尼考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于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2.事實上,無論活得多么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個例子是居喪。對喪親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勸慰,而是在獨處中順變。正像斯托爾所指出的:“這種順變的過程非常私密,因為事關喪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別人沒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居喪的本質是面對亡靈時“一個人內心孤獨的深處所發生的某件事”。如果人為地壓抑這個哀傷過程,則也會導致心理疾病。3.人類精神創造的歷史表明,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我們難以斷定,這一點是否對所有的人都適用,抑或僅僅適用于那些有創造天賦的人。我們至少應該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創造力的潛質,區別僅在量的大小而已。4.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種情形是牢獄之災,文化史上的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里。例如,波伊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莫爾的《紓解憂愁之對話》,雷利的《世界史》,都是作者在被處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內寫作的。班揚的《天路歷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也是在牢獄里醞釀的。另一種情形是疾病。斯托爾舉了耳聾造成的孤獨的例子,這種孤獨反而激發了貝多芬、戈雅的藝術想象力。在疾病促進創作方面,我們可以續上一個包括尼采、普魯斯特在內的長長的名單。太史公所說“左邱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等等,也涉及了牢獄和疾病之災與創作的關系,雖然他更多地著眼于苦難中的發憤。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于創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5.不過,對于大多數天才來說,他們之陷于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氣質。大體說來,藝術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憂郁型氣質,而孤獨中的寫作則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說:“我寫憂郁,是為了使自己無暇憂郁。”只是一開始作為一種補償的寫作,后來便獲得了獨立的價值,成了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創作過程無疑能夠抵御憂郁,所以,據精神科醫生們說,只有那些創作力衰竭的作家才會找他們去治病。但是,據我所知,這時候的憂郁往往是不治的,這類作家的結局不是潦倒便是自殺。另一類是思想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牛頓、康德、維特根斯坦,則相當自覺地選擇了孤獨,以便保護自己的內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擾地專注于意義和秩序的尋求。這種專注和氣功狀態有類似之處,所以,包括這三人在內的許多哲學家都長壽,也許不是偶然的。6.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7.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過程中,孤獨的經驗都起了關鍵作用。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后,而且是在離開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獨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樹下連日冥思,而后豁然徹悟的。耶穌也是在曠野度過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齋月期間,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隱居。8.我們目睹的事實是,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知道,斯托爾的描述至少對于西方人是準確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的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作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里曬太陽,或者作為旅游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于,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