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單元《科技改變生活》作業設計一、選一選1.1712年,( )的發明,標志著蒸汽時代的到來,使人和貨物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A. 蒸汽機 B. 輪子 C. 飛機 D. 汽車2.1840年,德國化學家( )發明了人造肥料,給貧瘠土壤補充養分。A. 莫尼爾 B. 瓦特 C. 李比希 D. 拉瓦錫。3.有土栽培選用的栽培基質是( )。A. 泥炭 B. 珍珠巖 C. 土壤 D. 巖棉4.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是法國人約瑟夫·莫尼爾,他制造了第一個鋼筋混凝土( ),并于1867年取得鋼筋混凝土花盆以及鋼筋混凝土梁柱專利。A. 碗 B. 水壺 C. 花盆 D. 房屋5.下列家用電器中,裝有電動機是( )和( )。A.電燈 B.電熱壺 C.電動車 D.洗衣機6.制作簡易電動機不可替代的材料是( )。A. 木板 B. 回形針 C. 強磁鐵 D. 木質外殼。7.人造肥料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A.氣態 B.液態 C.固態二、判一判8.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9.建筑工程中用的混凝土都是鋼筋混凝土。( )10.電動機用途廣,大至重型機器,小至兒童玩具,都有其蹤跡。( )11.所有家用電器中都裝有電動機。( )12.無土栽培肯定比有土栽培好。( )參考答案第5單元《科技改變生活》選一選1. A 2.C 3.C 4.C 5.B D 6.C 7.B C二、判一判8.√ 9.× 10.√ 11.× 12.×第5單元《科技改變生活》單元設計核心概念 12技術、工程與社會。跨學科概念 物質與能量 系統與模型 結構與功能 穩定與變化單元結構學習內容 12.1 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 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2.3 科學、技術、工程相互影響與促進。內容要求 知道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響,舉例說明應用適當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初步認識技術與工程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應用儀器設備進行觀察并進行記錄,舉例說明科學發現可以促進新技術發明 (如激光的發明) 知道科學對技術與工程具有指導意義,初步認識現代科學、技術與工程越來越密不可分,高度融合。單元目標 1.科學觀念: (1)意識到有的科技產品對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知道化肥的重要性。 (3)意識到鋼筋混凝土這種特殊材料對現代建筑業所起的作用。 (4)意識到電動機作為現代工業核心產品的廣泛用途。 2.科學思維: (1)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了解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中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 (3)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 (4)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了解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活動會對環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自覺采取行動,保護環境。 (5)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3.探究實踐: (1)會制作“科技改變世界”的知識卡片。 (2)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3)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結論。 (4)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學小論文、卡片、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探究的過程與結論。 (5)能從具體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能依據證據概括鋼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4.責任態度 (1)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2)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 (3)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4)樂于與他人共同合作,并結合實驗結果,交流討論出實驗結論。學情分析 (1)學生通過討論、比較各種科技產品和手段,回憶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科技產品,比較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能夠意識到生活中的能源技術、通信技術、建筑技術、制造技術、生化技術、交通技術等對自己的影響。(2)鋼筋混凝土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不至于是全新概念,但日常生活接觸較少。 (3)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引導性探究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學生實驗的細節把握。 (4)六年級的孩子對于電動機已有一定的認識,平時喜歡動手的孩子一定拆解過小電機,對小電機的內部構造有一定的了解,但制作小電機的模型對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業要求 1.能說出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2.能舉例說出常用的發明方法,能說出一些工程中的主要系統和中國的一些大科學工程;能簡要說明技術與工程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能 嘗試利用儀器設備進行觀測和記錄。 3.能嘗試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簡單的裝置,能進行模擬演示并簡要解釋如何提高效率。 4.能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教學策略 1.任務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制作活動,經歷一系列的動手實踐環節,在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技術發明和技術產品的特點。 2.學習活動: 科普劇。扮演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認識同一事物,逐漸形成對事物比較全面的看法。例如,利用手抄報、電子文檔、短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進行表達與交流,介紹筆、書、觀察工具和交通工具等某一類產品或技術的發展歷史,從中了解技術與社會的緊密關系。 3.學習資源:教學PPT、每課分組學習材料、課時實驗觀察單等。學習評價 1.1946 年,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在( )誕生。 A.中國 B.美國 C.英國 D.日本 2.未來農業的主要特點是( ) 。A.使用畜力牽引B.靠天吃飯C.農業對天氣和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小D.人力勞動代替機械作業3.下列不可作為無土栽培基質的物質是( )。 A.巖棉 B.泥炭 C.珍珠巖 D.畜糞 4.在混凝土中加入鋼筋的作用是 ( )。 A.增加混凝土厚度 B.增加混凝土美觀度 C.增大混凝土抗壓強度 D.增加混凝土長度 5.鋼筋混凝土是( )發明的。 A.牛頓 B.伽利略 C.愛迪生 D.約瑟夫·莫尼爾 6.小明解決了簡易電動機的全部問題后,當連通電路時,( )。 A.因受到強磁鐵的吸引作用,線圈被吸引到強磁鐵上 B.線圈開始發光發熱,最后造成短路 C.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受磁場作用,線圈開始轉動 D.沒有現象發生 7.電動玩具車里有( ),是它帶動小車前進的。 A.車輪 B.電流 C.線圈 D.小電動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科技改變生活》作業設計.docx 六年級科學第五單元《科技改變生活》單元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