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音樂課湘藝版(2012)二年級上冊《(認識樂器)三角鐵 串鈴 響板 蛙鳴筒》教學設計課時1 課時 40 分鐘教材分析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均為常見的打擊樂器,各具獨特的音色與演奏特點。三角鐵音色明亮清脆,通過金屬棒敲擊不同部位可產生多樣音效;串鈴音色清脆悅耳,常見于民間音樂演奏;響板聲音短促有力,節奏感強;蛙鳴筒則能模擬蛙鳴,音色獨特有趣。教材將其認知與相關音樂活動相結合,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其基本特性,感受不同音色魅力,培養學生對打擊樂器的興趣,提升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及創造力,為學生后續參與音樂演奏和創作奠定基礎。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之前的音樂學習中,已對一些簡單的音樂元素有了初步認識。然而,他們對打擊樂器的了解可能較為有限。此階段學生形象思維活躍,喜歡通過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來學習。但他們的注意力易分散,需要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吸引。部分學生可能在節奏感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和訓練,逐步提升學生對節奏的感知與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對打擊樂器的熱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聆聽并辨別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的獨特音色,感受其在音樂中營造的豐富氛圍,體會不同音色帶來的美感差異,提升對音樂音色的感知能力。藝術表現學生能掌握這四種打擊樂器的正確演奏方法,準確模仿教師的演奏動作,運用合適的力度和節奏進行演奏,在演奏中表現出自信與活力,增強對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創意實踐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演奏,大膽發揮想象力,嘗試為簡單的旋律或節奏片段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創編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節奏型,培養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文化理解學生了解這些打擊樂器在不同音樂文化中的應用,感受其在民族音樂、民間音樂等領域的重要地位,理解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拓寬文化視野,激發對不同音樂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聆聽和實踐,清晰認識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的外觀形狀、音色特點及演奏方法,能夠準確辨別并模仿演奏,為后續音樂活動做好準備。教學難點啟發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根據音樂的風格和節奏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創編出富有創意和協調性的節奏型進行伴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具準備三角鐵、串鈴、響板、蛙鳴筒若干,多媒體課件,簡單的旋律曲譜(如《小星星》《兩只老虎》等),小獎品(如音符貼紙、音樂小卡片等)。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5 分鐘)教師播放一段熱鬧歡快的兒童音樂,如《春節序曲》的片段,音樂中包含多種打擊樂器的聲音。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提問:“同學們,在剛才的音樂里,你們聽到了哪些特別的聲音呀?” 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接著說:“這些特別的聲音是由一些有趣的樂器發出來的,它們叫做打擊樂器。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認識幾種特別好玩的打擊樂器。” 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環節二:講授新課(25 分鐘)感知教師依次展示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將樂器實物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其外觀形狀、材質和構造特點,引導學生用手輕輕觸摸,感受其質地。教師再次播放剛才的音樂片段,引導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特別關注這四種打擊樂器的聲音,提問:“現在,大家再仔細聽聽,能不能找出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各自發出的聲音呢?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一樣呢?” 讓學生通過對比聆聽,初步感受四種樂器音色的獨特性。探究教師拿起三角鐵,向學生介紹其名稱和基本構造,如由一根彎成三角形的細金屬條和一根金屬棒組成。然后,教師用不同的敲擊方式(如敲擊三角形的三條邊、中間部位等)演奏三角鐵,讓學生聆聽并觀察聲音的變化,提問:“同學們,你們聽,不同的敲擊方式,三角鐵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呢?哪種聲音更明亮呢?” 引導學生發現敲擊部位和方式對音色的影響。以同樣的方式,介紹串鈴(由多個小鈴鐺串聯而成)、響板(兩塊硬木片相互敲擊)和蛙鳴筒(通過刮動或敲擊產生類似蛙鳴的聲音)的構造和特點,并引導學生探究不同演奏方式下的音色變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發言,如 “串鈴快速搖動和緩慢搖動的聲音有什么區別呢?”“響板用力敲擊和輕輕敲擊的效果一樣嗎?”“怎樣讓蛙鳴筒發出更像青蛙叫的聲音呢?” 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示范教師坐在學生中間,面對學生,再次拿起四種樂器,放慢速度,清晰地示范每種樂器的正確演奏姿勢和基本節奏型。例如,演奏三角鐵時,左手提著系在三角鐵上的繩子,右手執棒在不同部位敲擊,示范節奏型:X X | XX X |;演奏串鈴時,雙手握住串鈴,上下或左右搖動,示范節奏型:XXXX | XXXX |;演奏響板時,左右手各持一片,相互敲擊,示范節奏型:XX | XX |;演奏蛙鳴筒時,左手持筒柄,右手持刮棒向下刮動,示范節奏型:X 0 | X 0 |。示范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教師的手部動作、力度控制和節奏把握,鼓勵學生模仿練習。教師示范演奏一段簡單的節奏組合,如:三角鐵:X X | XX X |;串鈴:XXXX | XXXX |;響板:XX | XX |;蛙鳴筒:X 0 | X 0 |,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演奏進行模仿練習,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姿勢和節奏,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環節三:鞏固延伸(10 分鐘)教師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為每個小組發放一套三角鐵、串鈴、響板和蛙鳴筒,同時在黑板上寫出或展示一段簡單的旋律曲譜(如《小星星》的簡譜)。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根據旋律的節奏和情感特點,為其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參與討論,提供指導和建議,提醒學生注意節奏的配合和整體的和諧性,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如 “想一想,在小星星閃爍的時候,用哪種樂器的聲音來表現會更合適呢?”“歌曲的高潮部分,我們可以怎樣選擇樂器和節奏來增強氣氛呢?” 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小組演奏展示。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聆聽,欣賞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提問:“大家覺得這個小組的演奏怎么樣?他們選擇的樂器和節奏與旋律搭配得好不好?有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改進呢?”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從樂器選擇、節奏把握、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對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小獎品獎勵,如音符貼紙、音樂小卡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團隊榮譽感。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四種打擊樂器的名稱、外觀特點、音色和演奏方法,強調正確演奏姿勢和節奏把握的重要性。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和小組合作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總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發現和收獲,如不同敲擊方式對音色的影響等,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其他打擊樂器的奧秘,感受音樂的無限魅力。作業回家后,用自制的簡易打擊樂器(如用筷子和碗模擬三角鐵、用易拉罐和豆子制作響板等)為家人演奏一段熟悉的歌曲,分享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樂趣。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可以發出類似打擊樂器的聲音,嘗試用這些物品創編一段簡單的節奏,并記錄下來,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包含多種打擊樂器聲音的音樂片段,創設生動有趣的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聆聽和感受音樂中的打擊樂元素。讓學生觀察樂器實物并再次聆聽音樂辨別樂器聲音,將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對四種打擊樂器的初步印象,為后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探究音樂環節讓學生親自傳遞和觸摸樂器,增強學生對樂器的親近感和探索欲望。教師通過詳細介紹和示范不同樂器的構造及演奏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樂器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思考和發現。通過提問和對比,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演奏方式對音色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探究精神,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樂器知識。鞏固延伸環節小組合作創編伴奏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讓學生根據旋律自主選擇樂器和創編節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運用能力。小組展示和評價環節,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在互動中共同提高音樂素養。板書認識打擊樂器三角鐵外觀:彎成三角形的細金屬條音色:明亮清脆演奏方法:左手提繩,右手執棒敲擊節奏型示例:X X | XX X |串鈴外觀:多個小鈴鐺串聯音色:清脆悅耳演奏方法:雙手握住搖動節奏型示例:XXXX | XXXX |響板外觀:兩塊硬木片音色:短促有力演奏方法:左右手各持一片敲擊節奏型示例:XX | XX |蛙鳴筒外觀:圓筒形,一頭有柄音色:類似蛙鳴演奏方法:左手持筒柄,右手持刮棒刮動節奏型示例:X 0 | X 0 |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參與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節奏。對于部分理解能力較弱或節奏感稍差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個性化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在小組活動中,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加強團隊協作,提高溝通效率。同時,應鼓勵學生在課后持續探索打擊樂器的世界,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和學習積極性。—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