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音樂課湘藝版(2012)二年級上冊《(演唱)交城山》教學設計課程名稱《(演唱)交城山》課時1 課時 40 分鐘教材分析《交城山》是一首富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歌。歌曲為徵調式,旋律大多下行,起伏跌宕、委婉曲折,生動展現了晉中地區的音樂風格。其歌詞簡潔樸實,第一段以真摯的情感贊美了交城的山水風光,第二段則描繪了大山里迎親的喜慶場景,充滿生活氣息。全曲僅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且每個樂節起始都用主音,音樂性格鮮明而穩定,具有獨特的旋律風格。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學生能夠感受山西民歌的魅力,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升對民族音樂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對唱歌充滿熱情,且已具備一定的節奏感和音準基礎。然而,他們在演唱較長樂句和把握復雜音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此階段學生好奇心強,喜歡通過有趣的方式學習知識。對于山西民歌,學生可能較為陌生,但他們對不同地區的文化充滿探索欲望。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幫助他們克服演唱難點,感受歌曲的魅力,培養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聆聽并感受《交城山》優美的旋律、獨特的節奏以及濃郁的山西地方風格,體會歌曲所表達的對家鄉山水的贊美和迎親的喜慶之情,感知民族音樂的獨特美感。藝術表現學生能用自然、明亮的聲音準確演唱歌曲,熟練掌握歌曲的節奏和音準,通過歌聲生動地展現交城的風土人情,同時合理運用表情、動作等增強演唱的表現力。創意實踐學生能積極參與歌曲演唱和相關音樂活動,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歌曲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或打擊樂伴奏,嘗試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歌曲,并能與同伴合作完成表演,提高創新和協作能力。文化理解學生了解山西的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感受歌曲中蘊含的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理解音樂與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系,從而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尊重,培養多元文化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用自然、明亮的聲音準確演唱《交城山》,熟練掌握歌曲的節奏特點,感受山西民歌的風格,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生動表現交城的山水風光和迎親場景。教學難點啟發學生在演唱中準確把握音準,尤其是包含清角和變宮的七聲調式部分,通過歌聲、表情、動作等多種方式,充分展現歌曲的藝術魅力,提升音樂表現力,同時深入理解山西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認同感。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打擊樂器(如木魚、響板等)、山西風景圖片、自制山西方言卡片。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5 分鐘)教師播放一段山西風光的視頻,視頻中有雄偉的太行山、古老的平遙古城、熱鬧的晉商大院等,同時播放具有山西特色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提問:“同學們,看了這段視頻,你們知道這是哪個地方嗎?” 鼓勵學生積極回答,營造出山西的地域氛圍。教師接著說:“山西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動聽的民歌。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學習一首山西民歌《交城山》,讓我們一起走進交城,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 從而引出課題。環節二:講授新課(25 分鐘)感知教師播放歌曲《交城山》的音頻,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同時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體情緒、速度和節奏,想象歌曲所描繪的畫面,如交城的山水景色、迎親的熱鬧場景等,提問:“同學們,聽了這首歌曲,你們仿佛看到了交城的什么景象呢?” 鼓勵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的想象。再次播放歌曲,鼓勵學生跟隨音樂輕輕晃動身體,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如節奏的快慢變化、音符的長短組合等,體會歌曲強弱規律(如某些強拍上的強調),提問:“大家覺得這首歌曲的節奏是怎樣的?有沒有讓你們感覺特別突出的地方呢?” 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對節奏的感受。探究教師結合歌曲,介紹山西民歌的特點,如徵調式的運用、旋律的下行走向等,通過拍手、跺腳等方式,引導學生模仿歌曲中的典型節奏,感受其韻律,如模仿歌曲中較長音符的節奏(X - | X - |),體會其與歌曲情感的聯系,提問:“同學們,想想看,這樣的節奏是不是讓歌曲聽起來更有韻味呢?”引導學生觀察歌曲的歌詞,提問:“歌詞里都描寫了交城的哪些地方和場景?你們覺得歌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如 “歌詞里提到了交城的山山水水,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 等。然后,教師展示自制的山西方言卡片,教學生一些歌詞中的山西方言詞匯,如 “灰毛驢”“山藥蛋” 等,讓學生感受山西方言的韻味,提問:“同學們,用山西方言說這些詞是不是很有趣呢?大家試著說說看。”示范教師坐在鋼琴前,邊彈邊唱歌曲《交城山》,用自然、明亮的聲音和富有感情的演唱,為學生示范正確的發聲方法、節奏把握和情感表達,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在唱高音時,引導學生保持氣息通暢,像輕輕吹氣球一樣,使聲音更加飽滿、明亮,提問:“同學們,注意看老師唱高音時的氣息是怎么運用的,你們也來試試。”逐句教唱歌曲,重點示范唱準包含清角和變宮的七聲調式部分,引導學生注意音準和音程的準確,如在唱到這些特殊音時,可以用手勢輔助學生感受音高的變化,提問:“大家聽,這個音和我們之前學的音不太一樣,仔細聽老師唱,感受一下它的高度。”教唱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柯爾文手勢輔助唱準音高,如唱 “5” 時,手掌心向下,手指向右上方伸展;唱 “3” 時,手掌心向內,手指向右平伸等,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概念,提高音準能力,提問:“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做柯爾文手勢,看看能不能更好地唱準音高呢?”環節三:鞏固延伸(10 分鐘)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為歌曲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鼓勵學生根據歌詞內容和山西民間舞蹈特點,發揮想象力,如模仿毛驢行走的動作、迎親隊伍的步伐等,提示學生動作要大方、舒展,體現山西人民的豪爽性格,提問:“同學們,想一想,在歌曲里唱到灰毛驢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么樣的動作呢?”分組展示創編成果,其他小組進行欣賞和評價,教師給予肯定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評價時可以從動作的協調性、創意性、與歌曲的契合度等方面進行引導,如 “這個小組的舞蹈動作很有創意,把迎親的喜慶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和歌曲配合得非常好” 等。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如木魚、響板等)為歌曲伴奏,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哪種樂器適合表現歌曲中的歡快節奏?哪種樂器可以用來強調歌曲中的重要節拍呢?” 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確定各樂器的伴奏節奏型,如木魚演奏(X X | X X |)模擬輕快的腳步聲,響板演奏(X - | X - |)強調歌曲的節奏重音等,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再進行合奏,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合作能力,演奏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傾聽整體效果,控制好力度和節奏,提問:“同學們,聽一聽我們合奏的聲音,是不是讓歌曲更加生動了呢?大家覺得哪里還可以改進呢?”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歌曲《交城山》的演唱技巧、山西民歌的特點、同學們的創編成果等。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強調音樂能夠傳遞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情感,希望同學們在課后繼續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作業回家后,為家人演唱《交城山》,并用山西方言給家人介紹歌曲中的一些詞匯,分享山西的文化。搜集其他山西民歌,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并說說喜歡的原因。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山西風光視頻和特色音樂,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為感受歌曲的情緒、意境做好鋪墊。初次聆聽歌曲時要求學生閉眼感受,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聆聽音樂的習慣,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力構建音樂畫面,初步體驗音樂的美感,通過提問鼓勵學生分享想象,激發學生的思維。探究音樂環節介紹山西民歌特點并引導學生模仿節奏,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其韻律,加深對節奏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通過與歌曲情感的聯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結合歌詞提問和方言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對地域文化的感知能力,使他們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音樂表現力。鞏固延伸環節組織學生分組創編舞蹈動作和用打擊樂器伴奏,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根據歌曲特點進行創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展示和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板書交城山歌曲情緒:優美、抒情、喜慶節奏特點:(舉例說明如典型節奏型)演唱技巧:發聲方法:自然、明亮七聲調式(清角、變宮):音準控制音準輔助:柯爾文手勢文化內涵:山西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需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和表現,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尤其是在小組活動中,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對于學生在演唱技巧、音準把握和情感表達上存在的問題,應給予更多耐心和針對性的訓練。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創造力,提升音樂教學質量。同時,還應不斷加強自身對不同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