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演唱)鑼鼓歌教學設計課時1 課時 40 分鐘教材分析《鑼鼓歌》是一首流行于河南沁陽一帶的兒童學習鑼鼓時演唱的歌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歌曲曲調為宮調式,音域在五度以內,適合兒童演唱。歌詞中的 “咚” 代表鼓,“鏘” 代表大鑼,生動形象。全曲共八個樂句,旋律由 “do、re、mi、sol” 四音構成,通過反復等手法,將演奏鑼鼓的方法融入其中,并用聲勢模仿象聲詞配合,展現了兒童學鑼鼓時熱鬧歡快的場景,使學生能在演唱中感受民族童謠的風格特點,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對音樂充滿好奇和熱愛,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表現欲望。經過一年多的音樂學習,他們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如簡單的節奏型、音符等,但在音準、節奏把握和二聲部演唱上仍有待提高。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鑼鼓歌》這種具有民族特色且生動有趣的歌曲,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過,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節奏不穩定、聲音控制不好等問題,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和糾正,逐步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學生通過聆聽和演唱《鑼鼓歌》,感受歌曲歡快熱烈的節奏和活潑的旋律,體會其中蘊含的喜慶氛圍,感知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藝術表現學生能夠用甜美、圓潤、富有彈性的聲音準確演唱歌曲,把握好節奏,通過歌聲和聲勢動作生動表現歌曲的熱鬧場景,展現良好的演唱技巧和表現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歌曲的演唱形式創新,嘗試用不同的樂器或身邊物品為歌曲創編節奏伴奏,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文化理解學生了解河南地區的音樂文化特色,理解鑼鼓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義,增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學會用自然、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鑼鼓歌》,準確把握節奏,尤其是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理解歌詞內容,感受歌曲所描繪的熱鬧場景,能生動表現。教學難點通過聲勢模仿和律動參與,準確表現出鑼鼓的節奏特點,增強歌曲演唱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風格特點,感受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鑼鼓等打擊樂器(或自制打擊樂器替代品)、節奏卡片教學過程導入新課(5 分鐘)播放一段熱鬧的鑼鼓表演視頻,畫面中人們歡快地敲鑼打鼓,充滿喜慶氛圍,提問:“同學們,在視頻里聽到了什么聲音?看到了什么場景?” 引導學生積極回答,激發學生興趣。教師簡單介紹鑼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用途,如節日慶典、婚禮等場合,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鑼鼓歌》,讓學生對歌曲有初步期待。講授新課(25 分鐘)感知(5 分鐘)教師播放《鑼鼓歌》音頻,學生安靜聆聽,同時引導學生跟隨音樂輕輕晃動身體,感受歌曲的整體節奏和情緒,提問:“歌曲的速度是快還是慢?給你們帶來怎樣的感覺?” 鼓勵學生分享感受。再次播放歌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歌詞,提問:“歌詞里都有哪些象聲詞?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樂器?” 幫助學生理解歌詞與鑼鼓聲音的對應關系。探究(10 分鐘)教師展示節奏卡片,上面寫有 “x x x x | x x x x | 咚咚咚鏘 | 咚咚咚鏘” 等節奏型,引導學生模仿拍打,感受鑼鼓節奏的韻律,同時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樣的節奏,鑼鼓還可能有其他節奏嗎?”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創編簡單節奏。分小組討論歌曲中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特點,如 “咚 鏘”,教師通過示范對比,讓學生體會其與普通八分音符節奏的不同,提問:“附點八分音符的加入讓歌曲節奏有了怎樣的變化?”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節奏。示范(10 分鐘)教師范唱歌曲,同時用簡單的手勢和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和情感,讓學生直觀感受演唱技巧和歌曲風格,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表情和聲音變化,提問:“老師在演唱時,聲音是怎樣的?表情有什么變化?”逐句教唱歌曲,對于較難的樂句,如 “敲起那個鼓兒咚咚咚鏘”,教師放慢速度,反復示范,讓學生模仿跟唱,及時糾正發音和節奏問題,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唱。鞏固延伸(10 分鐘)學生分組練習演唱歌曲,一組同學演唱,另一組同學用自制打擊樂器(如用小鼓棒敲擊桌面、拍手等)模仿鑼鼓節奏為其伴奏,然后交換,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聲音和諧統一,避免過于吵鬧,強調團隊配合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進行創意表演,如加入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或變換演唱形式(如領唱、合唱等),展示表演后,師生共同評價,重點評價演唱技巧、節奏把握、創意表現等方面,教師給予肯定和建議。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鑼鼓歌》,總結歌曲特點、演唱技巧和節奏型,表揚學生的積極表現和進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作業回家后為家人演唱《鑼鼓歌》,并嘗試用家中物品為歌曲創編新的節奏伴奏;收集其他地區具有特色的民間歌曲,下節課分享。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鑼鼓表演視頻,營造熱鬧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聆聽和觀察,初步感受歌曲的節奏、情緒和歌詞內容,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能力。探究音樂環節利用節奏卡片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深入探究鑼鼓節奏特點和附點八分音符節奏,培養節奏感和音樂分析能力。鼓勵創編節奏,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鞏固延伸環節分組演唱和伴奏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演唱技能,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節奏感。創意表演環節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自信心,拓展音樂學習空間。板書鑼鼓歌歌曲信息地區:河南沁陽類型:兒童學習鑼鼓時的童謠節奏型x x x x | x x x x | 咚咚咚鏘 | 咚咚咚鏘附點八分音符:咚 鏘歌詞象聲詞咚:鼓鏘:鑼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鑼鼓歌》表現出較高的熱情,積極參與各項活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學生在節奏把握和演唱技巧上有了一定進步。但部分學生在演唱時聲音控制不夠好,后續應加強聲音訓練。在創意實踐環節,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但有些創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節奏不穩定等問題,今后應給予更多指導和練習機會。總體而言,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