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八年級上冊)課標導航核心素養 1.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健全人格) 2.關心社會,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具有較強的責任感。(責任意識) 3.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道德修養)主題教育 1.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形成親社會的行為。(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2.辨別媒體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網絡環境中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等合法權益。(法治教育)學業質量描述 具有親社會行為。(健全人格)第一課 豐富的社會生活1 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2 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3 我們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 4 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 5 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6 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考點一 感受社會生活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教材P4)(1)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隨著身體的成長、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我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不斷延展,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2)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3)我們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考點二 個人與社會1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材P4~7)(1)個人是社會的一員。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接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怎樣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 )(2)個人在社會中成長。①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②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同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社會對個人成長的作用)2 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教材P5)血緣關系 如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地緣關系 如同鄉、鄰居等業緣關系 如同學、同事等考點三 親社會行為1 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教材P8) 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2 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必要性和意義。(教材P8)(1)必要性: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2)意義:①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②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③有利于體驗社會生活,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④有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3 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教材P8) 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1)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2)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3)要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 親社會行為的實例。 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主動參與街道清掃;義務植樹;去敬老院幫扶老人;給災區捐款捐物;參加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等等。1.人與人之間都是靠血緣關系維持的。(×)正確說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血緣關系,還有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2.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無關。(×)正確說法: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1 (2024·天津)學校定期組織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這可以幫助我們 ( )①學會合作共享,增強勞動觀念 ②豐富社會關系,推動社會發展 ③走進社會生活,養成親社會行為 ④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 (2024·河北趙縣期末)意大利洞穴專家毛里奇·蒙佩爾曾獨自住進一個地下溶洞。一年中,蒙佩爾在設備優越、起居舒適卻封閉的環境中,看了100部錄像片,在健身車上騎了1 600多千米。一年后,當走出溶洞時,他臉色蒼白,情緒低落。盡管他渴望熱鬧、渴望與人相處,但已經喪失了交際能力。這說明 ( )A.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B.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立的C.人需要在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D.參與社會的過程是在實踐中發展成就自己的過程3 (2024·河北保定期末)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下列句子反映的社會關系類型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 (2024·宿遷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前,一些中小學生形容自己的假期居家生活往往用“宅”和“懶”:“(我)不怎么出去玩,要么就是和同學互相串門打游戲”“在家除了打游戲就是看電視,出去活動太累了”“我太懶了,只想待在家里玩手機玩游戲,就是很宅”……“無社交”正在成為一些中小學生的童年缺憾。社會生活需要交往。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通過不斷創造美好的情感體驗,才會使我們的生命更有力量。請簡要闡述“無社交”缺憾對青少年成長帶來的不利影響。【詳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題體驗1.C 解析: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學校定期組織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這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合作共享,增強勞動觀念,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我們能夠走進社會生活,養成親社會行為。①③④符合題意。②中的說法夸大了該活動的作用和意義。故選C。2.C 解析:本題考查個人與社會關系。意大利洞穴專家毛里奇·蒙佩爾獨自住進一個地下溶洞,一年后的變化說明,每個人都需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C的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故選C。3.B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關系的類型。社會關系的類型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同鄉、鄰居屬于地緣關系,①④屬于一類;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屬于血緣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屬于業緣關系,②③不屬于一類。故選B。4.①缺乏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導致青少年的溝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得不到鍛煉和提升。②長期缺乏社交可能導致孤獨感、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③缺乏與外界的接觸和交流,可能導致青少年的視野和思維局限,難以全面了解社會。④通過與他人的互動,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缺乏社交可能導致自我認知不足。解析: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從分析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信息:"無社交"正在成為一些中小學生的童年缺憾→可鏈接導致社交能力下降、心理健康問題、視野和思維局限、自我認知不足。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第二課 網絡生活新空間1 網絡豐富日常生活,網絡推動社會進步。 2 網絡是把雙刃劍。 3 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4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 5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考點一 網絡改變世界1 網絡的積極影響。(教材P10~12)(1)網絡豐富日常生活。(2)網絡推動社會進步。2 網絡豐富日常生活的表現。(網絡對個人生活的積極影響)(教材P10~12)(1)網絡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2)網絡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了人際交往。(3)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3 網絡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教材P12~13)(1)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①互聯網大大促進了人才、資金、技術、物資的流動,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新工具、經濟貿易的新途徑。②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推動了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新業態,提升了經濟發展水平。(2)網絡促進民主政治的進步。互聯網豐富了民主形式,拓寬了民主渠道,使人們更加便利、有序地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對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發揮著重要作用。(3)網絡為文化傳播和科技創新搭建新平臺。①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界限,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內容、場合及范圍,提高了文化傳播的速度。②互聯網促進了科技創新所需的物質與信息資源快速流動,加速了各種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與共享。③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眾多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 網絡推動社會進步實例。經濟:網絡直播帶貨等。政治:網絡問政等。文化:網課、云演出、云博物館、云音樂會、空中課堂等。4 網絡的消極影響。(教材P15~16)(1)在網絡時代,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會誤導大眾,侵犯他人人格尊嚴,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會穩定,造成惡劣影響。(2)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3)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信息泄露、手機竊聽、窺密偷拍等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會給被侵權人造成困擾和傷害,給社會帶來恐慌和不安。 網絡謠言有哪些危害 (1)擾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2)破壞互聯網的形象和公信力,影響互聯網的健康發展。(3)污染網絡環境,擾亂網絡秩序。(4)危害公共安全,損害公眾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等。考點二 合理利用網絡1 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青少年應怎樣合理利用網絡 )(教材P17~19)(1)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2)學會“信息節食”。(3)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2 如何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 (教材P19)(1)網絡無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2)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不制造和傳播謠言;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不宣泄負面情緒;等等。3 如何傳播網絡正能量 (教材P19~20)(1)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就身邊的一些公共事務向有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表達我們的訴求,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網絡成為匯聚民智、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渠道。(2)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請你就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網,提出合理化建議。(1)國家: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②依法取締非法網吧;③強化監督管理,加大執法力度,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2)學校:①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②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③開通校園綠色網站,教育學生文明上網,自覺抵制不良誘惑。(3)家庭:加強對子女的引導和監督,積極引導未成年人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抵制不文明上網行為,履行對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義務。1.互聯網擴大民主權利。(×)正確說法:互聯網豐富了民主形式,拓寬了民主渠道,但沒有擴大民主權利。2.網絡無限,我們可以任性而為。(×)正確說法: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我們在利用網絡時,不能任性而為,必須遵守道德和法律。1 (2019·河北)在京張高鐵、京雄城際等智能高鐵建設中,云計算、大數據、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高鐵智能建設、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這表明( )①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②科技創新改變生活 ③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 ④我國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 (2024·天津)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流量成了“新農資”,手機成了“新農機”,直播成了“新農事”。可見,網絡能 ( )A.快速消除城鄉差距 B.拓寬人際交往渠道C.促進民主政治進步 D.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3 (2024·重慶B卷)凈化網絡生態。以下對“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的部分要求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推導不正確的是 ( )要求 甲: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加大對虛假擺拍信息的識別和清理力度 乙:“自媒體”發布涉國內外時事等相關信息時,必須準確標注信息來源 丙:平臺對開通營利權限的賬號,以身份證件號碼等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 丁:對疑似無底線博流量的信息,預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視情暫停評論、點贊等互動數據增長影響 ①入駐平臺的“自媒體”誠信帶貨,消費者財產權得到一定保障 ②平臺虛假信息被依法依規清理干凈,造謠傳謠賬號不會再出現 ③“自媒體”主播自覺規范自身行為,按照相關要求上傳合法合規視頻 ④執法機關快速鎖定信息來源,有效甄別信息真假,及時懲治違法行為A.甲→① 丙→①B.甲→② 丁→②C.乙→③ 丁→③D.乙→④ 丙→④4 (2023·河北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某在小區微信群中,對不文明養犬人進行了評論。林某對李某的言論感到不適,在群里制止李某并呼吁鄰里之間要相互尊重。李某情緒失控,隨后在群里發表了林某就是不文明養犬人的不實言論,并使用侮辱性語言貶損林某,導致爭論升級。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林某在與各方協調無果的情況下,將李某起訴至當地人民法院。法院判決李某在小區微信群向林某賠禮道歉。經過執行法官審定,李某在小區微信群向林某賠禮道歉。至此,小區微信群里的風波平息。上述案例對我們參與社會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詳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題體驗1.C 解析:材料表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科技創新改變生活,①②③符合題意。我國正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④錯誤。2.D 解析:本題考查網絡的積極作用。材料表明網絡能夠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D符合題意;A錯誤,網絡雖然對鄉村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不能消除城鄉差距;B、C正確但與材料無關。故選D。3.B 解析:本題考查對合理使用網絡相關知識的認識。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加大對虛假擺拍信息的識別和清理力度,有利于入駐平臺的“自媒體”誠信帶貨,能一定程度保障消費者財產權,故甲→①正確;平臺對開通營利權限的賬號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也有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故丙→①正確;對疑似無底線博流量的信息采取限制措施,能促使“自媒體”主播規范行為,故丁→③正確;“自媒體”準確標注信息來源,有利于執法機關快速鎖定信息來源等,故乙→④正確,丙→④正確。A、C、D正確。采取措施清理虛假信息并不能絕對地說虛假信息被完全清理干凈且造謠傳謠賬號不再出現,甲→②,丁→②的說法過于絕對,B錯誤。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故選B。4. 合理調節情緒;理性參與網絡生活;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依法維權。解析:本題屬于啟示類試題。材料告訴我們在參與社會生活中要合理利用網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學會依法維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