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下§3.7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的產生和消耗途徑;2、了解氧循環的途徑;3、了解自然界中氧循環的意義。一、知識點梳理:1、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生物的___________、各種物質的_____和微生物__________作用;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_____,超過了自身_____作用對氧氣的需要,其余的氧氣都以_____形式釋放到大氣中。3、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__________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__________。4、活動:取A、B兩個密閉的大透明罩,在A罩中放入一支蠟燭, B罩內放一盆綠色植物和一支蠟燭,然后將兩個鐘罩都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1)觀察A鐘罩內蠟燭持續燃燒時間 ;而B鐘罩蠟燭持續燃燒的時間 。(2)B鐘罩內蠟燭燃燒所需的氧氣是來自__________,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3)從實驗結果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二、例題講解例題1、在寒冷地區,每到冬季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會落下葉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并不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A. 天氣寒冷,人們都在室內活動 B. 由于寒冷,人們的呼吸作用減弱C.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全球性的 D. 在夏季植物釋放了大量的氧氣,儲存到冬季用例題2、下列關于自然界中氧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B.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氧氣C.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水例題3、生態球是家庭中常見的綠化美化飾品,置于陽臺上能較長時間穩定存在(如圖)。下列是生態球一天內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晴天,日出、日落時間分別為6:00和18:00),正確的是( )A. B. C. D.例題4、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在A、B鐘罩內分別放入完全相同的蠟燭,且在B鐘罩內再放入一盆植物,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同時點燃鐘罩內的蠟燭(如圖),存在氧循環的是 鐘罩(選填“A”或“B")。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種方法)。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7X-C05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7X-C05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5-kx1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5-kx170.TIF" \* MERGEFORMATINET(例題4圖) (例題5圖)例題5、有人曾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把密閉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適宜環境中。圖A是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燃燒,不一會,蠟燭熄滅了。圖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幾個小時后小白鼠死了。圖C是把一支蠟燭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蠟燭不熄滅。圖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小白鼠存活。(1)圖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2)圖D中小白鼠能夠存活的原因是 。(3)圖A對于圖C來說起 作用。(4)上述實驗說明了 。三、隨堂練習:1、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 )A.各種燃料的燃燒 B.動植物的呼吸 C.微生物分解有機物 D.以上都是2、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室內,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氣清新的是( )A. 開窗 B. 陽臺上種花 C. 屋內多種點花 D. 放空氣清新劑3、與自然界氧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反應 D.蒸騰作用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 B. 空氣中的氧含量處于動態平衡C. 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越高越好 D. 氧氣有百利而無一害5、下列有關綠色植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炎熱的夏天,植物的蒸騰作用能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B. 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唯一的條件C.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只能在葉綠體中進行D.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6、新疆地區日照長、晝夜溫差大。那里“棉花質量好”、“瓜果特別甜”,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夜晚呼吸作用的強弱情況分別為( )A.強、強 B.弱、強 C.強、弱 D.弱、弱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制作了以下4個密閉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環境中。請根據你學過的知識,判斷四個瓶中生物的生存時間最長的是( )8、科研人員利用紅外測量儀可以靈敏地測量一個密閉的小室中的CO2濃度。現進行如下實驗:在密閉但可透光的兩相同小室中分別放置葉面積都是10cm2的A、B兩種植物的葉片,小室的容積均為1升,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測量CO2的濃度,測量結果記錄于下表:(CO2的濃度單位:毫克/升)記錄時間(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A種植物葉片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B種植物葉片 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根據表中記錄到的數據回答下列問題:(1)從表中可以看出密閉小室中的CO2濃度變化趨勢是逐漸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2)從記錄的結果看,當CO2濃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維持在這個水平上,其原因是:。(3)如果將大小、長勢相似的A種植物和B種植物培養在同一個密閉的鐘罩內進行實驗,其他條件相同,一段時間后,生長較良好的是___________種植物。(填A或B)四、課后練習:1、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 )A.各種燃料的燃燒 B.動植物的呼吸 C.微生物分解有機物 D.以上都是2、兩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經過反復實驗,得出結論:植物在陽光下能使空氣變“好”,是因為植物能釋放出“活命空氣”。他所說的“活命空氣”應該是( )A.空氣 B.氮氣 C.氧氣 D.二氧化碳3、自然界中氧氣的產生與消耗,構成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環,下列選項不屬于氧氣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徑的是(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和動物的呼吸作用C.物質在空氣中的燃燒 D.物質在空氣中的緩慢氧化4、辯論:空氣中的氧氣會耗盡嗎?正方的觀點:“空氣中的氧氣會減少直至耗盡”。下列論點不應成為正方論據的是( )A.汽車越來越多,消耗的氧氣越來越多B.太陽能、風能、核能等能源的開發利用將耗去空氣中的大量氧氣C.有證據表明,在遠古時代的原始空氣中氧氣含量達30%D.隨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燒等耗氧也越來越多5、科學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遠古時代的空氣成分時發現,當時大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35%,而現在僅為21%,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大量巖石風化消耗氧氣 B.海水中溶解氧增加C.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D.氣候變遷引起森林大量減少6、在寒冷地區,每到冬季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會落下葉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并不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A.天氣寒冷,人們都在室內活動B.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全球性的C.由于寒冷,人們的呼吸作用減弱D.在夏季植物釋放了大量的氧氣,儲存到冬季用7、關于自然界中的“氧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自然界中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B.“氧循環”指得是氧氣的循環,多是物理變化C.對于相對穩定的大氣來說“氧循環”有沒有無所謂D.物質在空氣中的緩慢氧化是釋放氧氣的過程8、如圖所示為一個封閉透明的生態瓶,將該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魚仍能正常生活,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 )A. 水草能制造氧氣 B. 水草能制造有機物C.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第8題圖) (第9題圖)9、如圖為大自然中的氧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氧循環過程中有化學變化發生 B. 物質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C. 生物呼吸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 D. 植物光合作用的生成物之一是氧氣10、某同學設計了如圖的裝置(瓶中植株未經暗處理)。圖中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下列描述中,正確的組合是( )①該裝置可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 ②該裝置可驗證植物的呼吸作用能產生二氧化碳③丙內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內石灰水變渾濁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下列兩表為光與溫度對某植物莖生長之實驗結果,據此分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 )A.莖的生長與光質(不同種光)及溫度有關B.莖的生長與夜溫有關,與日溫無關C.理論上若要促進莖的生長,日溫30℃夜溫7℃并搭配遠紅光是最佳的選擇D.日溫30℃夜溫17℃處理比日溫23℃夜溫26℃處理有較高的光合作用及較低的呼吸作用12、如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分析不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A. 圖中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B. 圖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C. 在自然界中,生物遺體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環利用的D. 圖中①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第12題圖) (第13題圖)13、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質的平衡。如圖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環途徑,請認真觀察并根據圖示回答有關問題。(1)圖示中氧循環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空氣的主要成分中沒有參與圖中循環的氣體有 。(2)在維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徑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填字母)。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 B.空氣中的氧氣處于動態平衡C.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14、氧氣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廣泛,并不斷循環轉化。請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環示意圖,從①~⑥中選擇數字序號填空,消耗氧氣的有 ,產生氧氣的有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多選)。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 B.空氣中的氧氣處于動態平衡狀態C.每個人都在參與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D.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3)在地殼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質有二氧化硅、碳酸,鈣等,而在空氣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質有 (至少寫出2種)等。人體內存在的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高的是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A.任何情況下呼吸純氧均有益于人體健康B.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既以單質形式存在,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C.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氧化物D.氧氣有百利而無一害15、近年來張家界市新建了許多水果、蔬菜采摘園,春天可以到大棚里采摘草莓、蔬菜,秋天可以采摘葡萄等。到采摘園現場采摘,既給人們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又能體驗到采摘的樂趣。請根據所學的科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種植蔬菜的大棚內,通常要適時通風,這樣做是為了增加 的濃度,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在寒冷的冬天,大棚能為蔬菜的生長提供 。(2)在一封閉的草莓大棚中,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測量48小時內大棚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繪制了如圖所示的示意圖。①在曲線的ab段,二氧化碳濃度下降的原因是草莓的 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②為了提高草莓的產量,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建議果農:晚上適當增加光源;開花期間,在棚內放養蜜蜂;在如圖bc段時間范圍內還可以適當降低溫度,理由是 。(3)在草莓、葡萄的植株上會開很多花或結很多果,有經驗的果農并未全部保留,而是進行疏花、疏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保留的果實有充足的 供應,提高草莓和葡萄的品質。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1、呼吸作用 燃燒 氧化分解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氧氣 呼吸 氣體3、生物的呼吸作用 燃料的燃燒 光合作用 氧循環4、(1)較長 較短 (2)植物的光合作用 被 植物吸收(3)密閉小系統中,氧氣不斷被消耗同時也會不斷產生,實現了氧的循環利用二、例題講解:例題1、C解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在寒冷地區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停止時,其他區域植物光合作用照常進行,因為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全球性的,所以寒冷地區的人們不會感到缺氧。故C符合題意。例題2、A解析: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同時也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故自然界中的氧循環途徑: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二氧化碳,A符合題意。例題3、B解析:6:00日出后,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增強,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所以表示二氧化碳濃度的曲線呈下降趨勢,到下午18:00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最低;18:00日落以后,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所以表示二氧化碳濃度的曲線呈上升趨勢,直至黎明時分(6:00)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最高,6:00以后,有了陽光,植物又進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濃度會下降。故B符合題意。例題4、B;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解析:A容器內蠟燭很快熄滅的原因是小白鼠通過呼吸作用將容器內的氧氣很快消耗干凈,放出二氧化碳,因此罩內缺少氧氣而無法燃燒;B容器內蠟燭比A容器內蠟燭燃燒時間長,是因為B容器中有植物,而植物在陽光下能光合作用放出氧氣,蠟燭因有氧氣而持續燃煤,蠟燭燃燒放出的二氧化碳又可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也不會死亡。例題5、(1) 氧氣耗盡,窒息而死。(2)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3) 對照(4)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解析:(1)圖B中小白鼠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但密閉容器中,氧氣逐漸耗盡得不到補充,所以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氧氣耗盡,窒息而死。(2)圖D中小白鼠能夠存活的原因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3)圖A對于圖C來說起對照作用。(4)上述實驗說明了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三、隨堂練習:1、D 2、C 3、D 4、B 5、A 6、C 7、B8、(1)CO2被葉片光合作用吸收 (2)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和呼吸作用強度等 (3)B四、課后練習:1、D 2、C 3、A 4、B 5、D 6、B 7、A 8、A 9、B 10、B 11、B12、C 13、(1)二氧化碳;氮氣(2)光合(3)B;D14、(1)①②④⑤;③⑥(2)B;C(3)氧氣、二氧化碳;水(4)B15、 (1)二氧化碳 適宜的溫度 (2) 光合 溫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機物少(3) 有機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共25張PPT)第三章 空氣與生命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7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 氧循環教學目標科學觀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的產生和消耗途徑;了解氧循環及意義;科學思維:查找資料、讀圖分析、歸納,認識自然界中物質間的循環與轉化;探究實踐:通過用簡單的實驗來模擬復雜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去解釋自然現象;態度責任:樹立物質是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建立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增強可持續性發展和環保意識。復習鞏固1、光合作用時,綠色植物通過 ,利用 ,把 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并釋放 的過程。2、呼吸作用時,生物細胞內的有機物與 反應,最終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產物,同時把有機物中的 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 ,又相互 ,它們共同存在于統一的有機體中。葉綠體光能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氧能量對立 依賴新知導入在自然界中,綠色植物不斷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而生物則不斷地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那么,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會因此而增加或減少,而氧氣是否又會因此而減少或增加呢?蠟燭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如果得不到適當的補充,燃燒將無法繼續。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同樣,如果二氧化碳得不到適當的補充,植物也將無法正常生存下去。如果將燃燒著的蠟燭和植物放在一起,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探究活動:1)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如圖3-89所示,在A、B鐘罩中分別放入植物和蠟燭,然后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2)觀察A鐘罩內蠟燭熄滅的時間_______;B鐘罩內蠟燭熄滅的時間________。3)B鐘罩內蠟燭燃燒所需的氧氣是來自于 ,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從實驗結果你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短較長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被植物吸收用于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討論交流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較長時間地燃燒下去,在設置實驗時,應注意什么?適當增加鐘罩內植物的數量和二氧化碳的濃度。這是因為蠟燭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在鐘罩內增加植物數量可以增強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從而補充因蠟燭燃燒而消耗的氧氣。同時,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為植物提供更多的原料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氧氣的生成量。視頻:氧循環的實例(點擊圖片播放)在以上實驗的密閉小系統中,氧氣不斷被消耗同時也會不斷產生,實現了氧的循環利用。那么,自然界中的情況又是怎樣呢?自1910年科學家開始測定大氣中氧的含量以來,氧的含量至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自然界中是否也存在著氧循環?它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氧循環的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自然界中也存在著氧循環,一方面生物在不斷地消耗氧氣,另一方面綠色植物又源源不斷地產生氧氣,維持著氧平衡。讀圖: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哪些?產生氧氣的途徑有哪些?動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燒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氧氣產生氧氣新知講解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環1、氧氣的產生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發現,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氣的需要,其余的氧氣都以氣體形式釋放到大氣中。2、氧氣的消耗途徑:①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③燃料的燃燒。新知講解3、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大自然中氧氣隨著生物的呼吸和物質的燃燒而減少,但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環。4、氧循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質循環。討論交流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屋內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空氣保持清新?方法1、多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方法2、白天在向陽處擺放綠色植物;……新知講解二、氧循環的應用舉例1、在我國北方的冬天,許多樹的葉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北方的人也不會有感覺缺氧。主要原因:(1)地球上的氧氣并非主要由樹木產生,而是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海洋中的藻類。這些藻類在全年都在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2)空氣是不斷流動的,可以從氧氣含量較高的地區流向較低的地區。即使某地光合作用減弱,其他地區的氧氣仍可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該地。(3)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物質可以在其中流通。氧氣作為一種氣體,也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布和再分配。(4)人類所需的氧氣主要來源于大氣中的氧氣,而不僅僅是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實際上起到的是調節作用,使得空氣更加清新。新知講解2、利用氧循環可以使塑料大棚里的農作物增產:植物不停地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白天(有光照時)又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產生氧氣;因此,適當補充二氧化碳,合理肥水管理,增強光照,夜間適當降溫等,都可以使大棚內的作物增產。新知講解3、生態瓶運用了氧循環原理: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在科學教學活動中,生態瓶是一種有趣、充滿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飼養、觀賞生態瓶中的魚和其他各種水生生物,這種飼養和觀賞可以增長知識,促進探究,增進理解,并帶來美的享受。隨堂練習1、在寒冷地區,每到冬季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會落下葉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并不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A. 天氣寒冷,人們都在室內活動B. 由于寒冷,人們的呼吸作用減弱C.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全球性的D. 在夏季植物釋放了大量的氧氣,儲存到冬季用C隨堂練習2、下列關于自然界中氧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二氧化碳B.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氧氣C.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二氧化碳D.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水A隨堂練習3、生態球是家庭中常見的綠化美化飾品,置于陽臺上能較長時間穩定存在(如圖)。下列是生態球一天內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晴天,日出、日落時間分別為6:00和18:00),正確的是( )B隨堂練習4、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在A、B鐘罩內分別放入完全相同的蠟燭,且在B鐘罩內再放入一盆植物,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同時點燃鐘罩內的蠟燭(如圖),存在氧循環的是 鐘罩(選填“A”或“B")。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種方法)。B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隨堂練習5、有人曾做過如圖的實驗:把密閉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適宜環境中。圖A是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燃燒,不一會,蠟燭熄滅了。圖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幾個小時后小白鼠死了。圖C是把一支蠟燭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蠟燭不熄滅。圖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小白鼠存活。(1)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2)D中小白鼠能夠存活的原因是 。(3)A對于C來說起 作用。(4)上述實驗說明了 。氧氣耗盡,窒息而死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對照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課堂總結1、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種物質的燃燒和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氣的需要,其余的氧氣都以氣體形式釋放到大氣中。3、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呼吸作用和燃料燃煤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氧循環。板書設計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氧循環大氣中的氧氣植物的光合作用氧 氣消 耗 氧 氣生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燒微生物的氧化分解金屬的銹蝕溶解于水中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作業布置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4、預習“碳循環”相關內容。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下科學§3.7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教學設計課題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八下教材分析 本節為浙教版八下第三章和第7節內容,主要有氧循環和碳循環兩大部分。這是在學習了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基礎上的后續,學生對氧-碳平衡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物質的相互轉化。氧循環與碳循環均分別通過其循環途徑作出其循環圖示,其中碳循環是在氧循環基礎上進行介紹,通過生活中的經驗入手講解氧循環,再由氧循環擴展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溫室效應,故而將本節課的內容完整聯系起來,通過學習,使學生對碳-氧平衡有一個完整的了解。本節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第1課時主要介紹氧循環,第2課時主要介紹碳循環。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的產生和消耗途徑;了解氧循環及意義; 科學思維:查找資料、讀圖分析、歸納,認識自然界中物質間的循環與轉化;探究實踐:通過用簡單的實驗來模擬復雜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去解釋自然現象;態度責任:樹立物質是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建立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增強可持續性發展和環保意識。重點 自然界的氧循環及其意義難點 自然界的氧循環途徑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光合作用時,綠色植物通過 ,利用 ,把 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并釋放 的過程。 2、呼吸作用時,生物細胞內的有機物與 反應,最終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產物,同時把有機物中的 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 ,又相互 ,它們共同存在于統一的有機體中。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在自然界中,綠色植物不斷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而生物則不斷地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那么,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會因此而增加或減少,而氧氣是否又會因此而減少或增加呢? 蠟燭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如果得不到適當的補充,燃燒將無法繼續。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同樣,如果二氧化碳得不到適當的補充,植物也將無法正常生存下去。如果將燃燒著的蠟燭和植物放在一起,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探究活動:1)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如圖3-89所示, 在A、B鐘罩中分別放入植物和蠟燭,然后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 2)觀察A鐘罩內蠟燭熄滅的時間_______;B鐘罩內蠟燭熄滅的時間________。 3)B鐘罩內蠟燭燃燒所需的氧氣是來自于 ,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從實驗結果你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視頻)參考:2)較短 較長 3)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 被植物吸收用于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討論交流: 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較長時間地燃燒下去,在設置實驗時,應注意什么?參考:適當增加鐘罩內植物的數量和二氧化碳的濃度。 這是因為蠟燭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在鐘罩內增加植物數量可以增強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從而補充因蠟燭燃燒而消耗的氧氣。同時,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為植物提供更多的原料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氧氣的生成量。 討論交流:在以上實驗的密閉小系統中,氧氣不斷被消耗同時也會不斷產生,實現了氧的循環利用。那么,自然界中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自1910年科學家開始測定大氣中氧的含量以來,氧的含量至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自然界中是否也存在著氧循環?它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氧循環的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讀圖: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哪些?產生氧氣的途徑有哪些? 參考:歸納: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1、氧氣的產生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 研究發現,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氣的需要,其余的氧氣都以氣體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2、氧氣的消耗途徑: ①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 ③燃料的燃燒。 3、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大自然中氧氣隨著生物的呼吸和物質的燃燒而減少,但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環。 4、氧循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質循環。 討論交流: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屋內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空氣保持清新? 參考:方法1、多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 方法2、白天在向陽處擺放綠色植物; ……二、氧循環的應用舉例 1、在我國北方的冬天,許多樹的葉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北方的人也不會有感覺缺氧。 主要原因: (1)地球上的氧氣并非主要由樹木產生,而是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海洋中的藻類。這些藻類在全年都在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 (2)空氣是不斷流動的,可以從氧氣含量較高的地區流向較低的地區。即使某地光合作用減弱,其他地區的氧氣仍可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該地。 (3)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物質可以在其中流通。氧氣作為一種氣體,也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布和再分配。 (4)人類所需的氧氣主要來源于大氣中的氧氣,而不僅僅是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實際上起到的是調節作用,使得空氣更加清新。 2、利用氧循環可以使塑料大棚里的農作物增產: 植物不停地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白天(有光照時)又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產生氧氣;因此,適當補充二氧化碳,合理肥水管理,增強光照,夜間適當降溫等,都可以使大棚內的作物增產。 3、生態瓶運用了氧循環原理: 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在科學教學活動中,生態瓶是一種有趣、充滿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飼養、觀賞生態瓶中的魚和其他各種水生生物,這種飼養和觀賞可以增長知識,促進探究,增進理解,并帶來美的享受。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看起來對立的關系,引發問題,空氣中的氧氣是否會減少?二氧化碳是否會增加?通過實驗來說明氧循環知識但這個實驗也不是課堂上就能很快完成的,視頻彌補此不足實驗中氧循環,推廣到自然界中也存在氧循環通過讀圖,同時認識到消耗氧和產生氧的途徑雖然看起來消耗氧的途徑更多些,但是氧氣的減少與增加是循環進行的正常情況下自然界中的氧含量相對穩定通過舉例,掌握氧循環原理的應用,鞏固知識、內化所學課堂練習 1、在寒冷地區,每到冬季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會落下葉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并不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C )A. 天氣寒冷,人們都在室內活動 B. 由于寒冷,人們的呼吸作用減弱C.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全球性的 D. 在夏季植物釋放了大量的氧氣,儲存到冬季用 2、下列關于自然界中氧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 )A.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B.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氧氣C.植物→呼吸作用→氧氣→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氣→呼吸作用→水3、生態球是家庭中常見的綠化美化飾品,置于陽臺上能較長時間穩定存在(如圖)。下列是生態球一天內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晴天,日出、日落時間分別為6:00和18:00),正確的是( B )A. B. C. D.例題4、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在A、B鐘罩內分別放入完全相同的蠟燭,且在B鐘罩內再放入一盆植物,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同時點燃鐘罩內的蠟燭(如圖),存在氧循環的是 鐘罩(選填“A”或“B")。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種方法)。[參考:B;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 ]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7X-C05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7X-C05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5-kx1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樣文件\\教與學八年級科學下(浙教版)教師用書\\15-kx170.TIF" \* MERGEFORMATINET (第4題圖) (第5題圖)例題5、有人曾做過如圖的實驗:把密閉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適宜環境中。圖A是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燃燒,不一會,蠟燭熄滅了。圖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幾個小時后小白鼠死了。圖C是把一支蠟燭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蠟燭不熄滅。圖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裝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小白鼠存活。(1)圖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2)圖D中小白鼠能夠存活的原因是 。(3)圖A對于圖C來說起 作用。(4)上述實驗說明了 。[參考:(1) 氧氣耗盡,窒息而死。(2)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3) 對照(4)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課堂小結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氣的途徑主要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種物質的燃燒和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氣的需要,其余的氧氣都以氣體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3、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呼吸作用和燃料燃煤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氧循環。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 學案.doc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pptx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教學設計(表格式).doc 小老鼠與蠟燭、植物實驗.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