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木葉”【教材分析】本課主要分析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分析的是語言上的一字之差,在藝術形象上卻千里之別的原因。本文從談論的核心話題出發,引導學生切入文本,以探討“木葉(木)”與“樹葉(樹)”這兩個意象的概念意義和藝術形象中的意義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的思路展開,學習本文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詩歌語言尤其是詩歌意象的內涵。【學情分析】本文是在學生閱讀了一定數量上的文學作品,獲得一些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文章難度較大,需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讀,把整篇文章貫穿起來,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但最終要做到舉一反三,還需學生掌握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能辨析詩歌語言精微之處,并用這種方法去鑒賞詩歌。【學習目標】篩選整合文章的信息,理解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學習重難點】重點:了解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提高詩歌鑒賞能力。難點: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 引導點撥法【教學用具】PPT 課件 電子白板【學習方法】自主閱讀法 合作探究法【學習評價】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篩選整合文章相關信息,區別“木葉(木)”與“樹葉(樹)”在概念意義與藝術形象上的不同,填寫相關表格,評價目標1。通過課中對“木葉”藝術形象的品讀和龔自珍詩歌中“落紅”的意象的分析,評價目標2。通過拓展提升、反饋達標環節相關問題的解答探究,評價目標2。【學習流程】導入新課1. 無邊落木蕭蕭下 ,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⒉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己亥雜詩》學生補寫出上面兩句詩空缺的詩句,說出這兩句詩分別是出自哪位詩人的哪首詩(檢驗學生名句背默的能力及對詩人的熟悉程度)。補充出來的詩句中“落木”和“落紅”分別是什么意思?(明確:“落木”就是落葉,“落紅”就是落花。)兩位詩人為什么不直接說“無邊落葉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花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而要用“落木”和“落紅”呢?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當代著名學者林庚先生的《說“木葉”》一文,體會中國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整體感知找一找,說一說1.根據課文的題目《說“木葉”》,說出本文文體特征。明確:《說“木葉”》中“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要談論的對象,本文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知識補充:“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都屬于這一類文體。《說“木葉”》是議論文中的文藝評論。文藝評論是評論者在文藝欣賞的基礎上,在某些文藝理論的指導下, 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進而研究文學創作的規律,從而提高文學創作和鑒賞能力的文章。2.這篇文藝評論圍繞“木葉”要討論的核心話題是什么?請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明確:第7段(最后一段):“木葉”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金。一字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這句話即是全文議論的話題、中心觀點,同時放在全文最后也可以說是對全文議論內容的收束和總結。板書:(7)藝術領域,一字千金。3.“木葉”與“樹葉”, “木”與“樹”在概念上意思大致是相同的,你從原文中哪個段落看到類似的說法?明確:第二段開頭。“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4.第二段開頭這句話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承上啟下。既承接上文關于“木葉”的有關詩句,又聯系下文關于“樹”“葉”“木葉”“落木”等的相關詩句。(引導學生接觸文本,品讀詩歌)5.前3段作者引用諸多詩句并談自己的看法要告訴讀者什么信息呢?明確:列舉了我國詩歌史上的現象“木葉”為詩人所鐘愛。板書:(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三、合作探究讀一讀,填一填1.原文是通過哪幾個段落列舉典型的詩句來說明“木葉”與“樹葉”意蘊的區別的呢?明確:(4-6段)請大家用5分鐘時間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畫,盡量選用原文中的關鍵詞完成下面的表格。意象 場合 外形 顏色 質感 聯想(落) 木(葉) 秋風葉落 脫盡葉子 空闊疏朗 枯黃 干燥 離人的嘆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樹(葉) 春夏之交 枝葉繁茂飽滿綿密 綠(葉)褐綠(干) 飽含水分 密密層層濃陰滿地2.4-6段中在論述“木葉(落木)”與“樹葉”的區別時,重點闡述了“木”的兩個基本特征,這兩個基本特征是什么?請用原文中的話概括回答。明確:第4段結尾 “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第6段開頭“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想一想,議一議3.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確:不是,寫木葉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使詩歌語言具有啟發性、感染性。“語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義,而在于它的暗示,引發人去領悟。”“富于暗示而不是一覽無余,這是中國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所追求的目標。”——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板書:(4-6)“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4.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發現,經過了長時間的文化沉淀,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這個意象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中國詩歌語言的特點,就是注重語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盡。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給予讀者的暗示、啟發則是無盡的。回顧上課前龔自珍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用“落紅”而不用“落花”的語言現象,同樣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有關。其實“落紅”就是“落花”,但是什么從古至今有那么多的詩人愛用“落紅”而不直截了當地用“落花”呢?“落紅”與“落花”的區別在哪里呢 套用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課中的說法,關鍵在一個“紅”字上。這個“紅”可以直指花的顏色,亦可以聯想為鮮艷、奪目的事物的象征。當鮮艷、奪目的事物凋落、逝去,我們就會感到無可奈何,更增傷感之情(龔自珍借“落紅”還要表達甘心奉獻精神的)。再者“落紅”比“落花”更顯雅致。又如:“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宋 辛棄疾《摸魚兒》)“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 宋 張先《天仙子》)小結: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說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四、拓展提升中國古典詩歌中許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彩,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除了文中提到的“木葉”外,比如“柳”的意象,行人從柳樹下行走會被其細長的柳條牽絆,像是受到挽留一樣,而且柳和“留”諧音,所以“柳”在古詩詞中常出現在分別的場合,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就具有這樣的含義。請你列舉出兩例古典詩歌中類似的語言現象,并指出該詩中某個意象本身有什么特點,常出現在什么場合,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什么樣的感情。(設計目的: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了解更多詩歌中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1.一提到“月”,我們馬上會想到月的明亮皎潔,不管是古人今人還是身處異地的親人,共賞一輪明月,明月常寄托著思念,詩人常借助月表達思鄉懷親的感情。⑴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⑶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古)》)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2. 因為酒飲多了能使人醉得不省人事,暫時忘記人生的煩惱憂慮等,所以古詩詞中“酒”這種意象常與愁這種感情相并存。⑴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⑵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⑶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⑸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李清照《聲聲慢》)3. 流水的特點是纏綿婉轉、綿延不絕、浩瀚無邊,所以水常被用來表達依依惜別,戀戀不舍的情感。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贈汪倫》)⑵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⑶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⑷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⑸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反饋達標設計目的: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學習鑒賞該詩并解答問題。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2012年天津卷)野菊(宋)楊萬里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②隨流俗作重陽。政③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注】①糗(qiú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況:何況,更不肯。 ③政:通“正”。鑒賞引導: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菊花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怎樣一種形象?你所熟知的與菊花有關的詩句有哪些?菊花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怎樣的情感?這首詩描寫的野菊的外部特征與內在特點分別從哪些字眼可以看出來?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明確:描繪了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高潔的野菊形象。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明確:尾聯化用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飲酒“結廬在人境”》)。 表達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脫俗的志趣。六、課堂小結“做詩最忌太直、太露,讀詩最忌太滯、太鑿。一覽無盡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拘守章句的讀者也不是真正的鑒賞家”。(袁行霈《言意與形神》)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最后希望大家知詩讀詩,悟詩品詩,詩意的學習和生活。作業布置請自選角度賞析楊萬里《野菊》一詩的頸聯。(本題考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賞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辭方法、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結構、詩歌突出特點等。)參考答案:修辭:對偶 借代煉字:“逢”“忙”等色彩:“碧”與“黃”映襯情感:喜愛之情。示例:從色彩方面賞析,“半山碧”與“一枝黃”色彩互相映襯,半山碧更襯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畫面優美,寄意幽遠。八、附板書設計說“木葉”林庚1—3段:發現問題——“木葉”為古代詩人所鐘愛4—6段:分析問題——“木”的藝術特征詩歌語言的暗示性7段:總結全文——藝術領域,一字千金九、教學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藝評論,重點探討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探究文字與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學生雖然從小就讀背中國古詩詞,但是對這種文藝評論性質的文章很少接觸,加之文章引用了不少古代詩詞,所以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這篇課文件讀起來并不輕松。晨讀時學生依據導學案進行40分鐘的課文預習,但從導學案的完成情況來看學生依然存在不少困惑,所以在課堂上對于“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特點”、反饋達標練習的處理等問題上,教師引導的多了些。以后的教學中對學情的準確把握還是課前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到老,學到老”,學生理解有難度的課文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還是我要探究的課題。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