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學習目標] 1.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綜合思維)3.認識在可持續消費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行為。(地理實踐力)
知識點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的背景
2.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3.內涵
4.原則
原則 內容
公平性原則 _______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______________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
持續性原則 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_______之內
_______原則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可持續發展三原則的判別方法
判別三原則時,要注意體會和提取所給圖文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中,“公平性”側重的是“權利”,強調享有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側重的是“發展”,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共同性”側重的是“義務”,強調地球為一個整體,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
(2024·浙江臺州學業考試)2023年11月24日,某雜志發表的文章稱,全球現存巨型動物在第四紀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與智人(人科人屬智人種,僅存的人類物種,現代人都屬于智人種晚期智人亞種)的擴張有關,而不是氣候變化。完成1~2題。
1.材料中提到的第四紀( )
A.屬于中生代 B.屬于新生代
C.類人猿出現 D.裸子植物繁盛
2.由此可見,我國建立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非常必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D.階段性原則
(2024·江蘇徐州期中)人類社會從史前文明、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人口增長越來越快,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在改造環境和認識人地關系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據此完成3~4題。
3.“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句話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
C.持續性原則 D.階段性原則
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需要公眾調整自己的行為。下列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
A.提倡過節互贈紙質賀卡
B.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D.食用野生動物
知識點二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政府、企業、公眾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的關系
2.途徑
(1)消除貧困
①________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②從公平性原則看,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需要____________的共同努力。
(2)發展綠色經濟
①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平衡,強調__________、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
②中國的綠色經濟
(3)提倡可持續消費
①主要途徑:公眾的支持和________。
②倡導理念
③遵循原則:減量、______使用、回收、再生。
拓展延伸 循環經濟
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右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生產方式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的理念,說明其具體表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分析其對當地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山西晉中期末)循環型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某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最可能是( )
A.大量開采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南水北調 D.水窖集雨
2.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 )
A.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和階段性原則
B.通過產業多樣化和延長產業鏈,增加了經濟效益
C.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
D.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
(2024·河北石家莊月考)傳統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采用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2020年廣東清遠華清循環經濟園入選第一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逐漸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產業鏈。下圖示意“城市礦產”循環利用過程。據此完成3~4題。
3.“城市礦產”循環利用產生的積極作用是( )
①利于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 ②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③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促進資源充分利用 ④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是( )
A.各地建立多個園區 B.工業零廢棄物排放
C.提高大眾節約意識 D.建立完善回收渠道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梳理教材新知
1.環境 發展
2.后代人
3.生態 承載力 改善質量 社會
4.同代人 其他生物種群 承載力 共同性
落實思維方法
1.B 2.A [第1題,第四紀屬于新生代后期,A錯誤、B正確。靈長類動物中出現類人猿的時間大約距今3 000萬年,屬于古近紀,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代表植物,C、D錯誤。第2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需要加以保護,由此可見,我國建立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非常必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體現人和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公平,A正確。]
3.C 4.B [第3題,“竭澤而漁”是人類與環境的對立行為。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材料體現的是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思想,屬于持續性原則。故選C。第4題,過節互贈紙質賀卡、使用一次性筷子、食用野生動物,均會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A、C、D錯誤;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利于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故選B。]
知識點二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梳理教材新知
2.(1)①貧困 ②國際社會 (2)①社會包容 節能減排
②資源 能源 (3)①參與 ③重復
探究核心知識
1.水稻田為田魚提供生存環境、食物;田魚為水稻除草、吞食害蟲、耘田松土;稻魚共生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投入等。
2.提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業;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
落實思維方法
1.D 2.B [第1題,該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地區,讀圖可知,①來自屋頂、地面收集的雨水,最可能是水窖集雨,不是開采地下水、海水淡化、南水北調。第2題,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沒有體現階段性原則,且階段性原則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A錯誤;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產業多樣化和延長產業鏈,增加了經濟效益,B正確;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廢棄物的低排放,不是零排放,C錯誤;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體現了社會持續發展,D錯誤。]
3.C 4.D [第3題,“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據此可知,“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可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③④正確;“城市礦產”循環利用不能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且對產業結構影響不大,①②錯誤;綜上可知,C正確。第4題,提高全社會對“城市礦產”的認知度,使廢棄物生產企業和居民參與到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處理中來,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D正確;建立多個園區是“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具體措施,不是前提,A錯誤;工業零廢棄物排放,提高大眾節約意識有助于減少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產生,但不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B、C錯誤。]第三節 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
課時1 建設主體功能區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學習目標] 1.通過資料,指出我國功能區的劃分依據,結合各類主體功能區的地理特征,說明其背景及發展方向。(區域認知)2.以我國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例,綜合分析其發展條件及戰略措施。(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建設主體功能區
1.主體功能區
(1)主體功能:一個區域所具有的多種功能中,最主要、最________的功能。
(2)規劃目的:促使區域發展依據主體功能因地制宜、____________。
(3)規劃依據:土地適宜開發的程度、自然資源的__________、生態環境的__________、經濟發展水平等。
2.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地理背景
3.主體功能區的類型
主體功能區類型 地域類型 發展條件 發展方向 主體功能
優化開 發區域 ________地區 優勢: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鎮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強; 不足:______________的承載能力已經接近飽和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_________的協調發展 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
重點開 發區域 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人口較為密集,__________初步形成; 不足:目前開發基礎較弱 未來的開發潛力大,是支撐全國__________的重要增長極
限制開 發區域 農產品主產區 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 保障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不適宜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 提供農產品
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態環境脆弱 保護和修復環境是首要任務 提供生態產品
禁止開 發區域 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散布在其他三類開發區域之中 提供生態和游憩產品、精神財富
(2024·浙江嘉興期末)2017年2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對北部灣城市群進行陸海統籌的主體功能區劃分。下圖示意北部灣城市群主體功能區分布。據此完成1~2題。
1.作為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主體功能是提供( )
A.工業品和服務產品
B.大宗農產品
C.優質生態產品
D.文化遺產等精神產品
2.M地劃分為限制開發區域的依據是( )
①人口密度較大 ②生態產品豐富 ③社會經濟落后 ④生態環境脆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4·湖南湘潭聯考)一個區域可以同時具有多種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稱為主體功能。按照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密度、發展潛力等因素,我國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主體功能區(如圖1)。圖2示意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讀圖,完成3~5題。
3.①功能區的主體類型為( )
A.荒山礦區 B.經濟開發區
C.農產品主產區 D.國家森林公園
4.福州、泉州、廈門三城區應屬于( )
A.優化開發區域 B.重點開發區域
C.限制開發區域 D.禁止開發區域
5.為擴大農產品生產范圍,福建省打算建設100個生態農業示范園,較適合的區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識點二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1.主要目的:逐步縮小我國區域__________。
2.典例——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1)發展背景:橫跨我國________三大區域,覆蓋________個省級行政區,面積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
(2)發展的優勢條件
條件 具體體現
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以________為軸線,是承東啟西的紐帶,多條南北____________在此交會,配合建設較完善的高速公路網,接南濟北
資源儲量充足,種類豐富 __________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生物資源豐富
工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 是我國重要的________區,是高度發達的____________地帶
城市密集,市場廣闊 城市分布密集,數量超過全國城市數量的1/3,人口眾多,________________相對較高,市場廣闊
3.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空間格局
4.發展重點
拓展延伸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重要,要推進協同發展,強調創新驅動,共同構建城鄉空間格局、文化網絡體系和國際開放平臺。
材料一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一道兩廊三群”,即大力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發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下圖為長江經濟帶示意圖。
材料二 城市群的競爭力包括先天競爭力、現實競爭力和成長競爭力。先天競爭力主要指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發展空間、勞動力數量和移民規模等。
1.[區域認知]評價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指出長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并簡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地協調觀]為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建設沿江綠色發展軸,應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江蘇南通期中)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下圖為“長江經濟帶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與長江下游經濟圈相比,長江上游經濟圈發展的地理優勢有( )
①土地廣闊,價格較低 ②礦產資源豐富 ③水能資源豐富 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今后長江經濟帶發展最為重要的兩大主題是( )
①交通運輸建設 ②生態環境保護 ③經濟協同發展 ④自然災害防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湖北襄陽期末)某區域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變化可反映該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下圖示意1999~2017年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圈第三產業占比情況。據此完成3~4題。
3.與京津冀經濟圈相比,長江經濟帶第三產業占比更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科研人才較少 ②農業、副業生產發達 ③私營工業比重較大 ④資金投入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京津冀經濟圈中北京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定位 B.科研人才集中
C.名勝古跡眾多 D.金融行業發達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建設主體功能區
梳理教材新知
1.(1)核心 (2)有序開發 (3)豐富度 脆弱度
2.土地 不均 脆弱 平衡
3.城鎮化 資源和環境 城鎮群 城鎮體系 較弱 經濟增長
落實思維方法
1.A 2.D [第1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為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A正確;提供大宗農產品和優質生態產品的是限制開發區域,B、C錯誤;提供文化遺產等精神產品是禁止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D錯誤。故選A。第2題,M地位于北部灣城市群的西北部,喀斯特地貌廣布,該地區生態產品豐富且生態環境脆弱,②④正確;與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不大,①③錯誤,故選D。]
3.D 4.A 5.D [第3題,①功能區主要位于武夷山脈東側附近地區,主要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應屬于禁止開發區域,結合區域特點,劃設為國家森林公園可能性最大,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D正確;保護區不能隨意開礦、發展農業,建設經濟開發區等,A、B、C錯誤。第4題,福州、泉州、廈門城區位于東部沿海平原地區,國土開發密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有減弱的趨勢,且這三個區域均屬于城鎮化地區,應屬于優化開發區域,A正確,B、C、D錯誤。第5題,①功能區屬于禁止開發區域,②功能區屬于優化開發區域,不宜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A、B錯誤;農產品主產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占地面積大,④比③面積更大,同時限制開發區域表現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的條件不夠好,④比③更適合,D正確,C錯誤。]
知識點二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梳理教材新知
1.發展差距
2.(1)東中西 11 (2)長江 鐵路干線 地表水 農業 綜合性工業 居民收入水平
3.長江黃金水道 滬瑞 滬蓉 成渝
4.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綜合立體交通 大城市 產業
探究核心知識
1.有利:長江水運能力大;區域交通運輸方式多樣;交通運輸網密度大;運輸線路等級高;各種交通運輸銜接程度好;經濟帶走向與長江航運方向一致。
不利:長江中上游地區航道季節變化明顯;沿長江東西向鐵路較少,影響運力。
2.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長江的入海口,水陸交通便捷;地勢平坦開闊,腹地寬廣;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城市群對外開放程度高,能吸納大量國內人口和海外移民。
3.上游植樹造林,保護植被,保持水土;促進流域產業結構優化,減少對流域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提高環保意識。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第1題,與長江下游經濟圈相比,長江上游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土地廣闊,價格較低,①正確;長江上游經濟圈礦產資源豐富,②正確;地勢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③正確;地勢起伏大,交通建設相對滯后,交通不便,④錯誤。故選B。第2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今后發展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②正確;長江經濟帶各經濟圈有各自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發揮優勢,應該加強經濟協同發展,③正確;交通運輸建設和自然災害防御不是今后長江經濟帶發展最為重要的主題,①④錯誤。故選C。]
3.C 4.A [第3題,農業、副業屬于第一產業,私營工業屬于第二產業,長江經濟帶由于農業、副業生產發達,私營工業比重較大,第一、第二產業比重比京津冀經濟圈比重大,因此第三產業比重更低,②③正確;長江經濟帶科研人才較多,資金投入多,①④錯。故選C。第4題,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城市功能定位使北京第三產業在京津冀經濟圈中占GDP比重最大,A正確;科研人才集中、名勝古跡眾多、金融行業發達不是北京市第三產業在京津冀經濟圈中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B、C、D錯。]課時2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維護海洋權益
[學習目標] 1.結合海域分布圖,辨識海洋權益的相關概念,說明我國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區域認知)2.在地圖上確定南海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準確位置,并說明其是我國固有領土的證據。(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了解我國海洋的基本國情,并說明國家海洋權益、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地理實踐力)
知識點一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1.主要目的:開發________________、建設海洋強國。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海域遼闊,__________漫長,__________寬廣,島嶼眾多。
(2)自北向南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季風特征顯著,________________影響大。
(3)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4)____________種類多。
(5)擁有多種海洋____________類型。
(6)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3.戰略措施:拓展____________空間,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
4.總體要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清晰規劃____________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間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
(2024·山東濟寧期末)2023年5月1日12時至8月16日12時,廣東省管轄的北緯12°至“閩粵海域交界線”的南海海域(含北部灣)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據此完成1~2題。
1.實施“伏季休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檢修漁船,發展生態漁業
B.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問題
D.推動近海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2.我國把海洋開發活動限制在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主要是為了( )
A.維護海洋權益
B.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C.創新海洋科技
D.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2024·江西南昌期末)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開發是我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依托。下圖示意渤海和黃海局部地理事物分布。據此完成3~5題。
3.甲地海水深度可能為( )
A.25 m B.45 m
C.65 m D.85 m
4.乙地建設曬鹽灘地的優勢條件有( )
A.距河口近,河流帶來鹽分多
B.夏季伏旱時間長,曬鹽條件優越
C.鵝卵石多,增溫快,利于曬鹽
D.春季干燥多大風,利于海水蒸發
5.與乙地相比,丙地附近冬季海冰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因為丙地海冰( )
A.資源更豐富 B.開采更方便
C.運輸更便捷 D.需求量更大
知識點二 維護海洋權益
1.海洋權益
(1)概念:是指國家________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權利和利益。
(2)范圍
(3)有關海洋權益的概念
名稱 劃分 相關權益
內水 ________向陸地一側的水域,包括沿海國沿岸的河口、港口、海灣、海峽等 與陸地領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權
領海 鄰接_____________的一帶海域。其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最寬不超過12海里 沿海國在領海內享有的主權及于其領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
毗連區 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其寬度不超過_____海里 沿海國在其毗連區內具有防止和懲治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生的法律和規章事項的管制權
大陸架 包括沿海國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國享有勘探、開發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其他國家享有在大陸架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權利,以及航行和飛越的自由
專屬經濟區 領海以外并鄰接____的一帶海域 沿海國享有勘探、開發、養護、管理等權利和從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等管轄權。所有國家享有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從事危害沿海國主權和安全的活動
公海 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對所有國家開放,對于公海上的海盜行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國都可依法行使管轄權
國際海底區域 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產
2.南海諸島
(1)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組成部分的原因
①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__________多年歷史。
②中國最早發現、________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并對其行使主權和管轄。
③中國最早確立了在南海的____________和相關權益。
(2)中國對南海諸島的權利
3.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1)在歷史上
①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人最早發現、______和利用的。
②中國漁民歷來在這些島嶼及其附近海域從事________活動。
③早在______朝,釣魚島等島嶼就已經納入中國海防管轄范圍。
(2)在地質上
①釣魚島地處我國東海________,是臺灣東部山嶺的自然延伸。
②釣魚島與琉球群島以沖繩海槽隔開,是我國臺灣省的____________。
4.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1)中國政府的主張:與相關國家通過____________,公平合理地解決海洋爭端。
(2)意義
材料一 2021年4月26日,自然資源部在官方網站發布其組織編寫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基于長期的歷史調查數據,并采用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等調查方式,獲取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海島和30 m內淺海區域最新地形數據。下圖為釣魚島的位置示意圖。
材料二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歷史現實:大陸架是陸地國土的自然延伸部分,其外延按物質來源劃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
1.[地理實踐力]說明我國外交部關于“中方有關船只在釣魚島附近海域進行正常海洋科考,是行使中方正當主權權利”的科學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日本遠隔重洋,卻千方百計想竊取釣魚島的主權,目的是想竊取哪些海洋權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中國海洋調查船“東方紅2號”在釣魚島海域進行科考,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一項措施。分析我國維護海洋權益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完成1~3題。
1.N海域與甲國距離超過200海里,則甲國在N海域( )
A.享有主權
B.有勘探、開發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
C.享有開發定居生物的主權權利
D.與其他國家平等地共同使用
2.波的尼亞灣為波羅的海北部海灣,南北長725千米(約390海里),東西寬80~240千米(約43~130海里)。則海域M( )
①其歸屬需乙國和芬蘭通過友好協商確定
②污染嚴重 ③赤潮頻發 ④位于世界最大的石油航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乙國和芬蘭對于波的尼亞灣應( )
A.共同開發所有的海底資源
B.尊重其歸屬國合法利用海洋的權利
C.公平分擔保護每一寸海洋國土的義務
D.共同遏制海洋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
(2024·湖北宜昌期中)2016年12月24日至2017年1月13日,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首次完成跨海區、跨年度訓練和試驗任務。讀“遼寧艦航母編隊首次跨海區、跨年度訓練航行路線示意圖”,回答4~5題。
4.結合該航行路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黃海是我國的內水 ②東海是我國的領海 ③臺灣島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我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具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此次遠航訓練告訴我們( )
A.對于有爭議的海域需要單純通過武力解決爭端
B.為捍衛國家海洋權益,必須建設強大的現代化人民海軍
C.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應盡可能占領更多海島
D.只有開展遠航訓練的海域才是我國的領海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梳理教材新知
1.海洋國土
2.(1)海岸線 大陸架 (2)熱帶氣旋 (4)海洋災害 (5)生態系統
3.藍色經濟
4.海洋空間
落實思維方法
1.B 2.B [第1題,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主要目的是為魚類的繁殖、生長提供時間,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第2題,我國把海洋開發活動限制在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主要是為了保護海域、海島、海岸線的生態環境,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3.C 4.D 5.A [第3題,根據已有等深線數值判斷,圖中等值距為30 m,甲地外圍等深線數值為-50 m,該閉合等深線位于-20 m等深線與-50 m等深線之間,甲地等深線數值范圍為-80~-50 m,因此甲地海水深度應為50~80 m。故選C。第4題,由圖及所學知識可知,乙地沒有靠近河口,且河流水為淡水,鹽度低,不利于曬鹽;乙地位于華北地區,夏季伏旱天氣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圖中顯示乙地為淤泥質海岸,沉積物顆粒較小,鵝卵石較少;華北地區春季氣溫回升快,多大風,雨季未到,空氣干燥,利于海水蒸發,有利于曬鹽。故選D。第5題,丙地緯度比乙地更高,冬季海水溫度更低,海冰更豐富;乙、丙都是淤泥質海岸,且均位于近海地區,海冰開采條件差異不大;乙靠近京津地區,社會經濟條件更好,交通和市場需求更有優勢。故選A。]
知識點二 維護海洋權益
梳理教材新知
1.(1)領土 (3)領海基線 陸地領土和內水 12 領海
2.(1)①2 000 ②命名 ③領土主權 (2)主權 大陸架
3.(1)①命名 ②生產 ③明 (2)①大陸架 ②附屬島嶼
4.(1)雙邊協商 (2)海防 和平
探究核心知識
1.釣魚島位于沖繩海槽以西,是臺灣東部山嶺的自然延伸,與琉球群島以沖繩海槽隔開,因此釣魚島是我國臺灣省的附屬島嶼,而不是琉球群島的組成部分。
2.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自然資源及其管轄權。
3.維護海洋權益可以鞏固國防,維護對外貿易航運通道,營造海上安全秩序,為海洋開發活動提供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落實思維方法
1.D 2.A 3.D [第1題,N海域與甲國的距離超過200海里,屬于公海,則甲國在N海域與其他國家平等地共同使用,D正確。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以及題干信息可知,該海域南北狹長,東西寬約43~130海里,東臨芬蘭,西臨乙國,該海域的歸屬需要乙國與芬蘭通過友好協商來確定,①正確;該海域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污染嚴重,②正確;該海域所處緯度較高,水溫較低,赤潮發生頻率較低,③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區與開發區位于西亞波斯灣地區,該海域并非位于世界最大的石油航線,④錯。故選A。第3題,波的尼亞灣水域污染較嚴重,乙國和芬蘭應共同遏制海洋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而不是共同開發所有的海底資源,D正確,A錯;波的尼亞灣屬于芬蘭和乙國共有,不屬于某一個國家,B、C錯誤。]
4.B 5.B [第4題,黃海海域不全是我國的內水,東海海域只有一部分是我國領海,①②錯誤。臺灣島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具有無可爭辯的主權,③④正確。第5題,我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友好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海洋爭端,而不是單純依靠武力解決,也不能靠多占海島的方式維護國家海洋權益,A、C錯誤;為捍衛國家海洋權益,必須建設強大的現代化人民海軍,B正確;此次訓練不只在我國領海進行,D錯誤。]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學習目標] 1.說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并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地協調觀)2.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并說明環境問題的地域差異。(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出某區域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1.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對________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__________所導致的結果。
2.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1)填寫圖中字母代表的含義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說出圖中箭頭表達的含義
①人類通過________活動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________。
②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把______排放到環境中。
③人類社會通過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影響環境。
④變化了的環境反作用于人類社會。
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原因 問題
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________能力 自然資源枯竭、____________等
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身的________能力 環境污染等
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 具體分析
人為原因 人類掠奪自然資源
向環境排放廢棄物
自然原因 地形 封閉低洼的地形,使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擴散,易產生大氣污染
逆溫 空氣的垂直運動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劇了大氣污染
水域條件 相對封閉的水域,水體更新速度較慢,水體的自凈能力較低,水污染嚴重
下圖為“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界中獲取所需的資源。箭頭b表示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產生的廢棄物被排放到環境中。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各項中,可以用圖中箭頭a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嘯
C.臺風、寒潮
D.森林資源、礦產資源
2.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只要有箭頭b存在,就一定會產生環境問題
B.人類會影響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可能影響到人類
C.如果箭頭a、箭頭b表示的人類活動力度較大,都可能產生環境問題
D.由圖可知,人類與自然環境是對立的,無法相互協調
(2024·寧夏吳忠期末)讀下列景觀圖片,回答3~4題。
3.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成因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自然資源枯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表現
1.環境問題的表現
主要環境問題 具體表現
自然資源枯竭 森林減少、__________危機、礦產資源短缺等
生態破壞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減少等
環境污染 ________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等
2.環境問題表現的區域差異
(1)城市與鄉村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
地區 主要問題 形成原因
城市地區 以___________為主,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等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業活動排放大量廢棄物
鄉村地區 以___________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森林減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利用______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
地區 主要問題 形成原因
發展 中國家 以_____破壞為主 ①多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__________很快,環境承受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②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_____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發達 國家 以____________帶來的環境影響為主 發達國家消耗了世界大多數的自然資源,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
3.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1)有些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界和地域的界線,甚至發展成__________環境問題,如酸雨、____________、全球變暖等。
(2)有些環境問題,如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水體污染等,有從____________的趨勢。
拓展延伸
1.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
表現 全球變暖 酸雨 臭氧層破壞
分布 全球 西歐、北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南極上空、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成因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森林面積大量減少 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氣體 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烴等制冷劑
危害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濕狀況發生變化 使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蝕建筑物、危害人體健康 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加,致使皮膚癌發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導致全球變暖
對策 增加森林覆蓋率;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利用新能源 對燃料脫硫處理,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鼓勵使用新能源 禁止或減少氟氯烴的使用和排放
2.環境問題的防治
主要問題 具體措施
環境污染 ①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經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 ②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 ③對于全球性問題,加強國際合作
生態破壞 ①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措施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
資源短缺 ①開源:加強替代資源的開發、儲量勘探等。 ②節流: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資源循環利用等
霧是由于近地面水汽凝結而形成的無數小水滴;霾是指懸浮在近地面大氣中的大量煙塵。近年來,我國受霧霾天氣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空氣污染嚴重,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很大影響。下圖是某年10月28日8時至29日8時我國霾區預報圖。
1.[區域認知]分析我國甲地區秋、冬季節霧霾天氣多發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簡述嚴重霧霾天氣可能產生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地協調觀]分析為控制和減少霧霾天氣的出現應該采取的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日小明同學在他的家鄉郊游時看到,山區坡地上多臺挖掘機正在作業,這些挖掘機將山坡林地開鑿成一階一階的。下圖為“挖掘機作業場景圖”。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當地人用挖掘機開鑿山坡林地主要是為了( )
A.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B.減輕坡地水土流失
C.增加農民就業機會
D.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2.圖中山坡林地的開鑿可能會產生的環境問題有( )
①礦產資源枯竭 ②大氣污染加重 ③森林資源減少 ④水土流失加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針對小明家鄉開鑿山坡林地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節約淡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B.因地制宜,禁止陡坡開荒
C.開發風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D.修建蓄水工程,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2024·廣西桂林月考)露天開采是指移走煤層上覆的巖石及覆蓋物,使煤炭敞露地表方便開采。通常將井田劃分為若干水平分層,自上而下逐層開采,在空間上形成階梯狀,是煤炭開采的一種主要生產方式,具有單井規模大、效率高、集約性強、事故率低等顯著優勢。下圖示意2020年我國部分省份露天煤礦數量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新疆大規模露天開采煤炭可能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有( )
①高山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水資源短缺 ③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嚴重 ④水土流失嚴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我國露天煤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集中分布于( )
①西北地區 ②華北地區 ③東南沿海地區 ④西南地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梳理教材新知
1.環境 做法
2.(1)人類社會 物質能量 廢棄物 環境 (2)①生產 資源 ②廢棄物
3.承受 生態破壞 凈化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第1題,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對應森林資源、礦產資源,D正確。第2題,由材料可知,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箭頭b表示人類通過生產和消費活動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如果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的速度超過自然環境所能供給的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類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就可能產生環境問題,A錯誤,C正確;人類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作用的,B錯誤;人類保護環境,對資源合理利用可以實現人地協調,D錯誤。]
3.C 4.A [第3題,當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可能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圖示①是森林破壞,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氣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屬于環境污染問題。故選C。第4題,當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枯竭問題。①是森林破壞,隨著森林的破壞會導致森林資源的減少,最終出現自然資源枯竭問題。故選A。]
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表現
梳理教材新知
1.水資源 生物多樣性 大氣
2.(1)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資源 (2)生態 人口增長 發達 過度消耗資源
3.(1)全球性 臭氧層破壞 (2)生物多樣性銳減 局部向全球蔓延
探究核心知識
1.大量燃煤發電及冬季燃煤供暖,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煙塵;汽車數量眾多,排放大量尾氣;重化工業集中分布,排放大量廢氣;建筑工地產生灰塵多;秋季農田燃燒大量秸稈,產生大量煙塵;秋、冬季節降水少,晴天多,天氣干燥;有逆溫現象發生,大氣層結構比較穩定。
2.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上升,危害人體健康;空氣能見度下降,易發生交通事故,影響交通出行;加重大氣污染程度,擴大污染范圍;使人居環境惡化,阻礙經濟發展。
3.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建立跨地區聯防聯控機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節能減排,防治大氣污染;發展公共交通,合理控制私家車上路數量;禁止焚燒秸稈,做到秸稈回收綜合利用。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3.B [第1題,根據圖示及材料可知,當地人用挖掘機將山坡林地開鑿成一階一階的,主要目的是將山地開墾為梯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D正確;開發礦產資源不會將山坡開鑿成一階一階的,A錯誤;把林地開鑿成一階一階的,會破壞植被,加劇坡地水土流失,B錯誤;該工程會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但不是主要目的,C錯誤。第2題,開墾山坡林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開發礦產,不會造成礦產資源枯竭,也不會加重大氣污染,①②錯誤;梯田雖然有減緩山坡水流速度的作用,但由于開墾山坡林地造成森林資源減少,地表變得裸露,會加劇水土流失,③④正確。第3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開墾山坡林地造成森林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加劇,針對這些問題可因地制宜,采取禁止陡坡開荒等措施,B正確。節約淡水資源、開發風電、修建蓄水工程對解決該地環境問題作用不大,A、C、D錯誤。]
4.D 5.B [第4題,新疆高山地區煤炭開采條件差,不適宜露天開采,故新疆露天開采煤炭對高山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①錯誤;新疆深居內陸,氣候干旱,全年少雨,露天開采煤炭會導致開采區及其附近地區徑流量減少甚至消失,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缺乏,②正確;露天開采煤炭會產生一定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③正確;新疆露天開采煤炭一般選擇在海拔較低、地勢起伏小的平坦地區(盆地),且新疆干旱少雨,水土流失較輕,④錯誤。故選D。第5題,由圖可知,我國露天煤礦在西北地區分布的數量最多,如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省份,①正確;其次集中分布在華北地區,如山西等省份,②正確;再次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區,如云南、貴州等省份,④正確;東南沿海地區基本沒有露天煤礦分布,③錯誤。因此露天煤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集中分布于西北、華北、西南地區,選B。]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