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目標確定的依據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散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散文名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篇史論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行文特點,都堪稱中學生學習的典范,另外,學生認識“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對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高素養有著深遠的現實影響。學情分析 本階段的學生處于高二上學期,雖然已經學習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但并未經過系統的文言文復習訓練,基礎知識部分比較薄弱,仍需通過借助《文言文常用字字典》以及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文言文的翻譯。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是理科班,有很多積極好動的男同學,對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為意,所以學習這篇文章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學習目標 1 (1)學生通過查字典、看注釋,能解釋本文“......所以......”、“其”、“函”、“舉”、“莫”等重要文言詞語的用法,能指出“盛以錦囊”等狀語后置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能準確翻譯文中重要語句。(2)學生通過聽讀、自主瀏覽,篩選文中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2 學生通過聽讀課文、個人朗誦、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本文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法。3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在理解文意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懂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評價任務 通過課堂上“預習檢測”環節,檢查學生重點字音、實詞虛詞含義和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通過“合作探究”和“小組展示”環節,讓學生代表講解翻譯句子,判斷特殊句式的類型,檢驗文言詞的掌握情況。3、通過學生發言談論啟示,檢驗學生對“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的理解。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知識。難點: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展示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 前不久我們剛剛學習了《項羽之死》,“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和寶馬都無法保護,令人唏噓不已。項羽是怎樣看待自己失敗的原因的,大家還記得嗎?“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天命”。其實在中國古代,很多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也都把成功與失敗歸結為“天命”。歐陽修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了解。二、預習檢測 (一)字音(二)實詞、虛詞(三)詞類活用三、研讀課文 (一)聽課文教師有感情地背誦課文,學生聽的同時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根據什么提出的這一觀點?(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重點研讀1、在文中找出以下句子,判斷其屬于特殊句式中的哪一種。2、翻譯下列句子,標出每句中的關鍵詞。3、朗讀第二段,回答:晉王臨終托付的三支箭代表什么?拿著這三支沉甸甸的箭,莊宗是如何處理的呢?從中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度是?4、朗讀第三段,感受文中對莊宗“盛”、“衰”的描寫。四、合作探究 結合課文二、三段內容和課下注釋,完成以下幾個問題。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別發生了什么事?時間事件文中相關語句908年受三矢,繼父遺命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912年923年926年(2)由上表可見,莊宗盛的時候是那么的強大,失敗的卻又如此之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歐陽修從莊宗的成敗中得出了什么歷史教訓?(提示:結合課下注釋及導學案“知識鏈接”回答)五、拓展延伸 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可以作為格言警句?你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發?(學生暢談啟發)六、達標反饋 檢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七、課堂小結 無題[漢]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最后,我想借漢代的這首詩為本堂課做一個小結。(讀詩)這里的吳王、楚王同本課的莊宗一樣,他們身為統治者,不思勵精圖治、治理天下,而是沉溺于自己的一點小小的愛好里,玩物喪志!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敗亡的結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希望這樣的歷史不再上演,我也希望同學們能把本節課總結的歷史教訓借鑒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做一個謙虛、上進、有抱負的人!八、布置作業 搜集近三年高官因“困于所溺”而落馬的案例,精簡整理到積累本上,用到今后的作文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