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上24三顧茅廬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是一篇自讀課文。課后的“閱讀提示”概述了課文內容與《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的區別,并提出了閱讀要求,掌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本文并不是純粹的白話語言,而是通俗語,文言味較重,課下注釋比較詳細。學情分析:閱讀過《三國演義》的學生學習本文難度應該不大,沒有閱讀過的學生閱讀本文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閱讀水平不一,可在課前督促自主閱讀,解決生字新詞,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力求基礎相同。教學設計:自讀課文應盡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閱讀小說,積累小說的閱讀技巧。從課后的“閱讀提示”中可提煉出三個信息:一、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性,這需要補充閱讀相關的資料,輔助學生理解;二、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可分析課文中對劉備的語言、動作等正面描寫,還可分析對張飛、關羽的描寫,理解側面烘托的作用;三、欣賞諸葛亮雄才大略;可分析諸葛亮見面前的試探,探究“隆中對”的內涵。最后引導學生梳理閱讀小說的技巧。教學目標:1.通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2.跳讀文章,一詞串珠,理解人物形象,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積累文言文詞匯,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學重難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理解人物形象,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課時安排:2課時課前準備: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主閱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初步讀懂文章。2.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3.學生嘗試提出閱讀方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閱讀“閱讀提示”,篩選主要信息。1.聽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引出課題。2.了解《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1)《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爭戰興廢、朝代更替等為基干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2)【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3.閱讀課后“閱讀提示”,篩選主要信息。預設:(1)情節曲折(2)人物形象:劉備:求賢若渴;諸葛亮:雄才大略二、通讀文章,積累字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1.通讀文章,結合課下注釋,積累詞語。2.通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預設:文章敘述了劉備第三次到茅廬拜謁諸葛亮,與諸葛亮在隆中對話的過程。3.補充故事背景,感受情節曲折: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于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去曹營前薦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后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于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本課記敘的便是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情景。4.小結:情節曲折:借助資料三、閱讀文章,從文中圈畫能體現劉備“求賢若渴”的句子,并做簡要分析。1.呈現與劉備相關的語句,朗讀分析: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語言描寫,斥責張飛,立場堅定)“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動作描寫,恐驚擾,尊重有加)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語言描寫,內心喜悅)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語言描寫,得知先生未醒,不讓童子通報,尊重)“拱立階下” “半晌后” “猶然侍立” “又立了一個時辰” “又半晌”(耐心等候,誠意滿滿、禮賢下士)“淚沾袍袖,衣襟盡濕”(神態描寫,情真意切)“涿郡愚夫” “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自降身份,虛心求教)“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雄心壯志)小結: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正面描寫2.圈畫與關羽、張飛有關的語句,分析關羽、張飛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描寫他們有何作用?預設:關羽: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云長再三勸住”(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不理解但支持,冷靜)張飛: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語言描寫,暴躁,魯莽,講義氣)小結:側面烘托,襯托出劉備的誠心誠意第二課時一、閱讀文章,從文中圈畫能體現諸葛亮“雄才大略”的語句,并做簡要分析。1.分析諸葛亮的四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暗示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寫出了諸葛亮淡泊名利。這四句詩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2.朗讀諸葛亮對劉備的應答語句,并說說這一段話是如何體現諸葛亮的雄才大略?(1)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一論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避開)二論孫權:據有江東、國險而民附,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結交)三論荊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將軍可取。(交通發達,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只能做外圍,不能作為主要根據地)四論益州:民殷國富、沃野千里但劉璋暗弱(愚昧軟弱)不懂存恤賢才,如有賢明者可得。五論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人和)(2)擬定的終極目標清晰可達:“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目標明確,操作性強)諸葛亮:隱居隆中,卻對天下大勢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懷天下的抱負。3.文章如何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預設:“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 “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動作描寫)“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語言描寫)“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劉備視角)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后,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劉備贊譽)小結:諸葛亮:謙虛謹慎、智慧過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知識貼士:小說常見的人物出場方式主要有:①“單刀直入”(開篇就讓人物走出場來);②“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③“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追問: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諸葛亮的出場屬于哪一種,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預設:屬于鋪墊渲染。例如,首段劉關張三人的不同意見;路遇諸葛均;階下侍立等晝寢的諸葛亮醒來等。在出場前對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張力和神秘感,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二、概括主旨,提煉寫法。1.概括主旨:本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也展示了諸葛亮未出山便知曉天下事的雄才大略。2.本文寫法:(1)塑造人物形象:正側面相結合。(2)鋪墊渲染人物出場。(3)作者善用詩句對所敘之事,所刻畫之人進行評點,又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三、延伸拓展,升華主題1.聯系《馬說》,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對“劉備與諸葛亮”成功與成才的看法。2.自由講述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3.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相關章節。課堂總結禮賢下士,劉備一片赤誠而三顧草廬;雄才大略,孔明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一次隆中對,注定了一場令人動人的君臣之誼。板書設計24三顧茅廬劉備:禮賢下士 、謙恭真誠、心懷天下諸葛亮:氣質非凡、雄才大略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側面描寫 襯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