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代特征(一)夏商周時期(前2070C—前8C)經濟上:1.井田制盛行,實行集體勞作;2.官府壟斷手工業和商業,即“工商食官”;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政治上:1.實行分封制,開發邊遠地區,拓展統治區域;2.實行宗法制,族權與政權結合,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3.推行禮樂制,維護等級制度,穩定統治秩序;4.地方獨立性強,中央尚未實現權利高度集中;5.尚未出現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6.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文化上:1.“學在官府”,官府壟斷教育文化;2.人文意識增強;3.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4.敬天保民思想,開啟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5.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二)春秋戰國(前8C—前221年秦統一):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上:1.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2.井田制逐漸崩潰,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3.小農經濟形成與發展;4.推行重農抑商政策;5.商業有所發展,私商成為商人主體;6.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逐漸強大;2.列國紛爭,傳統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遭到破壞;3.各國通過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國君權威(但尚未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4.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思想上:1.學術下移,私學興起,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自由局面。階級上:1.“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2.新興地主階級崛起民族關系:1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2.華夏認同的觀念增強;3.民族交流與融合(三)秦朝(前221—前207)經濟上:1.封建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經濟聯系加強;2.推行重農抑商政策;3.統一貨幣度量衡,加強經濟管理;4.修筑馳道,交通便利;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思想上:1.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2.“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文化專制;3.國家認同感的增強,“大一統”意識逐漸形成;4.統一文字民族關系:1.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2.民族交流與融合(四)漢初(西漢建立——漢景帝時期)經濟上:1.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社會經濟恢復發展;2.土地兼并嚴重。政治上:1.漢承秦制,逐漸穩定;2.推行郡國并行制,造成王國問題、邊境問題嚴重;思想上:推行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五)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經濟上:1.小農經濟發展并長期占主導;2.推行重農抑商政策;3.手工業和商業逐漸發展;4.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繁榮;5.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平抑物價,增加財政收入政治上: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大一統局面形成; 2.實行察舉制,注重官員品行考核;思想上: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2.興辦太學,立五經博士;建立郡國學,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民族關系:1.民族交流與融合;2.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六)東漢(公元25年—220年)經濟上:1.土地兼并嚴重;2.田莊經濟大量涌現政治上:1.外戚、宦官專政,政治黑暗;2.豪強地主涌現,地方分裂割據文化上:1.佛教、道教傳播,沖擊儒學;(七)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經濟上:1.人口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開發;2.均田制推行,緩和土地兼并,促進農業生產;3.土地兼并嚴重,田莊經濟大量涌現政治上:1.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2.門閥士族勢力擴大,威脅中央集權;3.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創新;4.專制主義不斷強化;5.社會矛盾尖銳文化上:1.佛教、道教興盛,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2.三教在相互借鑒中并行發展;3.玄學產生;4.文學藝術承上啟下、豐富多彩民族關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2.華夏認同觀念增強;(八)隋唐(581年-907年)經濟上:1.農耕經濟繁榮;2.賦稅制度改革的推動;3.商品經濟發展;4.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繁榮;5.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政治上: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2.政策開明;3.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文化上:1.佛道沖擊儒學的正統地位,逐漸本土化;2.三教并立、三教合一;3.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民族關系:1.開明的民族政策;2.民族交流與融合;3.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軍事上:1.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九)宋元(960-1368年):(進步現象)政治上:1.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2.科舉制完善與發展;3.國家由分裂到統一經濟上:1.農耕經濟繁榮;2.不抑兼并,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3.商品經濟發展;4.抑商政策有所松動;5.對外貿易繁榮;6.經濟重心南移;文化上:1.宋明理學的影響;2.印刷術,推動文化世俗化、平民化;3.指南針的運用;6.重文輕武民族關系:1.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2.民族交流與融合社會生活:1.市民階層壯大;2.社會等級、門第觀念弱化;3.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十)宋元(960-1368年):(落后現象)政治上:1.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宦官專政,社會動蕩;2.多民族政權紛爭并立,戰亂頻繁;3.社會矛盾尖銳經濟上:1.小農經濟占主導,阻礙商品經濟發展;2.不抑兼并,土地兼并嚴重文化上:1.宋明理學束縛人們思想;2.功利思想盛行;3.推行重文輕武,導致積貧積弱;4.門閥觀念仍存在影響(十一)明清(15C中期—1840鴉片戰爭爆發前):進步現象政治上: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上:1.農耕經濟發達;2.高產作物的引進;3.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4長途販運貿易發展;5.賦稅制度改革;6.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外交上:1.新航路開辟,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文化上:1.明末清初進步思潮,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們思想;2.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和繁榮;3.西學東漸;4.重商思潮出現階級上:1.市民階級壯大;民族關系:1.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2.民族交流與融合(十二)明清(15C中期—1840鴉片戰爭爆發前):落后現象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封建制度衰落。經濟上:1.小農經濟仍占主導,阻礙新經濟因素的發展;2.政府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外交上:1.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文化上:1.宋明理學僵化,束縛人們思想;2.文化專制,阻礙社會發展社會生活:1.人地矛盾突出;2.人們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十三)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進步現象政治上:1.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深;2.救亡圖存運動的推動;3.階級矛盾激化階級上:1.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經濟上:1.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思想上:1.民族意識覺醒;2.####,沖擊了封建思想,使人們思想得到解放;3.西方###傳入中國;4.實業救國思潮推動外交上:1.華夷觀念逐漸被打破,外交逐漸近代化社會生活:1.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使中國的社會習俗、物質生活發生重大變化國內重大事件的影響: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推動)國外重大事件的影響:“一戰”影響個人:1.先進人士的推動;2.政府重視和支持(十四)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落后現象政治上:1.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深;2.社會矛盾尖銳;階級上:1.封建勢力強大。經濟上:1.小農經濟仍占主導;2.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逐漸加深,中國逐漸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思想上: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外交上:1.華夷觀念的束縛,固守傳統宗藩體制。(十五)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進步現象政治上:1.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3.國民大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經濟上: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思想上:1.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人們的思想;2.各種救亡思潮涌現,民族民主意識高漲;3.馬克思主義傳播,給中國革命指明新的方向;4.新三民主義,指導國民革命取得勝利。外交上: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3.華盛頓會議上,收回山東主權國際上:1.共產國際的推動(十六)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落后現象政治上:1.北洋軍閥專制獨裁,政治黑暗;2.資產階級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失敗;經濟上: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思想上:1.袁世凱尊孔復古;2.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外交上: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十七)土地革命時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37年七七事變)政治上:1.日本侵華,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主要矛盾;2.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國內環境相對穩定;3.“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4.國民黨推行一黨專政。經濟上:1.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2.幣制改革的推動;3.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3.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的壓榨;文化上: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外交上:1.改訂新約運動,收回部分國家主權,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2.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陷國內重大事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的推動國際環境:1.經濟大危機導致國際銀價上漲,白銀大量外流;2.出口受阻(十八)抗日戰爭時期(1931九一八事變—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政治上:1.日本侵華,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全民族團結抗;3.抗日戰爭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4.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促進西南部地區發展。5.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6.敵后根據地的發展,共產黨力量逐漸增強;7.共產黨政策的靈活調整。經濟上:1.日本的野蠻掠奪和官僚資本的壓榨,造成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日益萎縮;2.中共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既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又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工業內遷促進西南部地區工業發展,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文化上:中共七大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外交上:1.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列強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2.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十九)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政治上:1.國內階級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矛盾。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經濟上:1.美國的經濟侵略;2.國民黨濫發紙幣和內戰的巨大消耗,國統區經濟陷入崩潰;3.中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思想上: 1.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二十)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新中國成立—1956底三改完成)政治上:1.新中國成立;2.1954年憲法頒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確立;3.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經濟上:1.土地改革,國民經濟恢復發展。2.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并開始改變工業落后局面。文化上:1.“雙百方針”的提出;2.毛澤東思想進一步發展。外交上:1.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參加日內瓦會議及亞非會議軍事上:1.抗美援朝戰爭打出國威和軍威,提高國際地位(二十一)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1956底三改完成—1976“文革”結束)政治上: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繼續發展與完善;2.“文化大革命”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經濟上:1.“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了三年經濟困難。2.國民經濟的調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沒有從根本上糾正“左”傾錯誤;3.三線建設提高國防能力,改善國民經濟布局,推動西部發展。文化上:1.“雙百”方針受到嚴重破壞。2.“兩彈一星”、雜交水稻研制成功,科技成就突出。外交上:1.中蘇關系惡化2.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3.中國調整與西方國家關系,打開了外交新局面。時代精神: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二十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上: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推動2.民主法制逐漸完善;3.祖國統一事業有重大進展經濟上:1.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城市經濟體制改革;5.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文化上:1. “雙百方針”的恢復;2. “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實施;3.科技迅速發展。外交上:1.實行對外開放;2.堅持不結盟政策;3.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二十三)古代希臘羅馬(公元前5世紀前后)政治上:1.雅典民主政治繁榮;2.羅馬法律體系逐漸形成。經濟上:1.奴隸制工商業發達。文化上:1.人文精神起源,打破了神學對人類的束縛。(二十四)古代世界的帝國(波斯大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疆土上: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政治上:1.推行君主專制;2.地方實行行省制;經濟上:1.奴隸制工商業發達;2.各地區經濟聯系與貿易發展思想上:1.希臘文明的推廣和傳播;2.亞歐非各文明交流與融合(二十五)中世紀西歐(始于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終于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落后現象政治上:推行封君封臣制度,造成地方割據,分裂混戰;經濟上:封建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控制西歐社會精神生活進步現象政治上:1.王權強化;2.議會興起;3.城市自治運動的推動;4.市民階級力量壯大;經濟上:1.工商業繁榮;2.城市興起思想上:1.大學建立,促進思想解放2.近代市民階級精神形成(二十六)中世紀東歐(拜占庭帝國、俄羅斯)政治上:王權強大,政教合一經濟上:1.封建經濟制度穩固;2.工商業繁榮思想上:信仰東正教(二十七)前工業文明時期(15C末新航路開辟——18C中工業革命開始前)經濟上:1.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政治上:1.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2.資產階級革命推動;3.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與完善。文化上: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推動了人文精神的發展;2.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與發展。3.重商主義盛行。(二十八)工業革命期間(18C中工業革命開始—20C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經濟上:1.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2.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4.貧富差距擴大;政治上: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完善;2.文官制度的建立與完善;3.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4.工人運動興起與發展。5.殖民擴張,帝國主義國家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加劇;6.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興起與發展文化上:1.人文精神的傳播;2.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3.馬克思主義,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政策上:各國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二十九)資本主義的調整和社會主義的建立時期(1917十月革命—1945二戰結束)經濟上:1.經濟大危機爆發;2.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3.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就;4.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政治上: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世界動蕩、國際局勢變化;3.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4.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文化上:1.馬克思主義傳播;2.自由主義思想失靈,凱恩斯主義盛行;(三十)兩極格局前期(1945二戰結束—197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經濟上:1.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2.第三產業的興起與發展;3.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4.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政治上:1.美蘇冷戰。2.多極化趨勢出現與發展。思想上:1.凱恩斯主義盛行;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三十一)兩極格局后期(197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1991蘇聯解體)經濟上:1.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滯脹;2.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政治上:1.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2.多極化趨勢發展。思想上:1.凱恩斯主義失靈;2。新自由主義盛行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三十二)多極化趨勢加強時期(1991蘇聯解體以來)經濟上:1.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2.第三產業的發展政治上:1.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 2.和平與動蕩并存,緩和與緊張并存。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