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九上 第4章 代謝與平衡 單元知識大串講(知識點+易錯點)(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九上 第4章 代謝與平衡 單元知識大串講(知識點+易錯點)(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浙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
4.1 食物與營養
01 食物與能量
1、七大類營養素
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有 、 、 、 、 、 和 七大類。
2、探究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1)實驗原理: 、 和 三種營養素都屬于有機物,貯存著化學能,它們在生物體內通過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所需。將它們放在體外燃燒,可以快速釋放其中的能量,釋放能量的多少與其在體內氧化分解釋放的能量相等。將等質量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充分燃燒,釋放出來的熱量用于加熱相同的液體,比較 就能知道哪種營養素中貯存的能量多。
(2)實驗過程
①用天平分別稱取 的花生仁、大米、牛肉干各1克,并用小刀盡量 。
②在試管內加人5毫升水,在帶孔的橡皮塞上插入溫度計,再將 。
③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④測量 并記錄在下表中。
⑤將花生仁放在燃燒匙上,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直至花生仁開始燃燒,馬上放于試管下方。
⑥觀察并記錄試管里水的 ,將結果記錄在表中。
⑦分別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復以上步驟,將結果記錄在表中。
樣品 水溫(℃) 水溫變化(℃) 比較釋放的熱量
燃燒前 燃燒后
花生仁
大米
牛肉干
(3)實驗結果:用大米和牛肉干進行實驗時水的最高溫度相同(或相近),而用花生仁進行實驗時水的最高溫度要高些。
(4)實驗結論:同等質量的糖類與蛋白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相同,而同等質量的脂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要比蛋白質和糖類 ,因此富含脂肪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最 。
<名師指點> 本實驗注意事項:
①本實驗運用兩種科學方法: 、 (通過水溫的變化來比較釋放的熱量)。
②控制變量:花生仁(主要含脂肪)、大米(主要含糖類)和牛肉干(主要含蛋白質)的 ;試管要一樣(用大試管效果更好),試管中水的質量(或體積)、初溫要相同;要使用同樣的溫度計和同樣的燃燒匙等。
③為使這三種物質 ,火焰熄滅后要立即重新點燃,直到全部燃盡。為防止燃燒中斷,可在點燃前將這些物質切成小顆粒。
④燃燒過程中要注意擋風, ;注意要用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加熱等。
⑤溫度計 ,以免產生誤差。食物燃燒殆盡后還有余熱,一定要耐心觀察,等到試管內液體溫度不再上升時再讀數。
<名師指點> 1克營養物質在體內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能量
糖類:16.8千焦/克、蛋白質:16.8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即:每種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它們所含的能量往往各不相同。
1克糖類可釋放16.8千焦的熱量,同等質量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在體內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脂肪>蛋白質=糖類。
3、人體能量的消耗情況
(1)人體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 和 、 、 等系統的基本生理活動。
(2)影響人體能量消耗的因素
由于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和日常活動的激烈程度存在差異,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有差異。
①年齡:嬰幼兒期和青春期生長迅速,機體需要的能量相對較多。
②日常活動的激烈程度:活動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
02 營養素的作用
1、水
水不能提供 ,是構成 的主要成分,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進行,并且體內的養分和廢物必須溶解在 中才能進行運輸。
2、無機鹽
(1)種類:食物中含有多種無機鹽,其中包括鈣、鐵、碘、鈉和磷等元素。
(2)作用:無機鹽 ,卻是人體 的營養物質。
(3)各種無機鹽缺乏時的癥狀及其主要食物來源。
無機鹽 的種類 缺乏時的癥狀 主要食物來源
含 的 無機鹽 兒童缺鈣易患 (雞胸、X型腿或 O型腿) 中老年人特別是婦女缺鈣,易患 癥 奶類、綠葉蔬菜、豆類、 蝦皮等
含 的 無機鹽 厭食 、 、 等 瘦肉、魚類、奶類、蛋類、豆類等
含 的 無機鹽 缺鐵性 (乏力、頭暈等) 動物血液、肝臟、瘦肉、 魚類、奶類、蛋類、水果等
含 的 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智力和體格發育出現障礙 海帶、紫菜、蝦、海鹽等
含 的 無機鹽 味蕾功能下降,食欲減弱,生長發育不良 肉類、魚類、蛋類等
3、糖類
(1)種類: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
(2)主要食物來源:大米、小麥、馬鈴薯和玉米等食物。
(3)生理功能: 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有一半以上來自糖類。
4、蛋白質
(1)生理功能
①蛋白質是 的主要原料,占人體細胞千重的 。
②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 ,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 。
③蛋白質也能 。
(2)主要食物來源:肉類、禽蛋、魚、蝦、乳制品和大豆等食物。
5、脂肪
(1)生理功能
脂肪是生物體內 的主要物質,是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當人體內的糖類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能量時,才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
(2)主要食物來源:植物油、動物油、核桃和花生等食物。
6、膳食纖維
(1)組成:膳食纖維主要由 組成, 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物質。
(2)生理功能
①膳食纖維可刺激 ;
②膳食纖維可促進 ,有利于及時排便;
③適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
④適量攝取膳食纖維有助于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7、維生素
(1)特點:維生素的種類很多,除 外,其他維生素人體內都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
(2)生理功能:維生素不能提供能量,但它參與人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對保持人的身體健康作用極大。
(3)幾種常見維生素的功能、缺乏時的癥狀和食物來源。
種類 功能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維生素A 促進人體的正常發育,增強抵抗力, 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皮膚干燥、 (夜晚看不清東西)、干眼癥等 動物肝臟、魚肝油、黃色玉米、胡蘿卜等
維生素B1 維持___________ _________ 神經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腳氣病等 動物腎臟、稻麥等谷類的外皮、胚芽等
維生素C 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等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皮下、牙齦的血管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
維生素D 促進 的吸收和_________ 等 魚肝油、蛋黃、肝臟等
03 平衡膳食
1、人體需要營養素和能量
人的身體需要許多種營養素,而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最也不盡相同,營養過剩和不足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和能量,主要通過每天攝取食物得到供應和補充。
2、平衡膳食的概念
健康的飲食要求食物種類 、數量 、營養物質之間的比例 ,并且與身體消耗的營養物質保持 ,即所謂平衡膳食。
3、平衡膳食寶塔
2007 年,我國營養學會根據居民存在的營養問題制定了平衡膳食寶塔,這是適合我國人群的食物營養攝入指南。
平衡膳食寶塔直觀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大致比例。
4、平衡膳食寶塔的應用
應用平衡膳食寶塔時,每人每天各類食物攝人量應根據個人情況作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按時進食,三餐食量分配要合理,一般攝人比例為早餐占 ,午餐占 ,晚餐占 。同時建議輕體力活動成年人每天至少飲水1 200克,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做到“平衡膳食”。
4.2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01 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人體的消化系統是由 和 組成的。
(1)消化道:從上到下有 、 、 、 、 、 、 ,主要功能是進行食物的 和 。
(2)消化腺
①分布于 :唾液腺、肝臟、胰腺;
②分布于 壁上:胃腺、腸腺。
2、牙
(1)作用:牙是人體口腔內 和 的重要器官,可咬切和磨碎食物。
(2)分類:按出牙的時間,牙分為 和 。幼兒時長出的一組牙稱為乳牙,共20顆。約6歲起,乳牙逐漸脫落,換上恒牙,共 顆,一般恒牙脫落后就不會再長出來。
(3)結構
① :包裹在牙本質外側,它表面光滑而堅硬,是人體 的結構。
②牙本質:它是牙的 ,內部有一腔隙,內含 。當牙本質暴露后,就能感受外界冷、熱、酸、甜等刺激,從而引起疼痛。
③ :位于由牙本質圍成的牙髓腔中,由小血管和神經組成。
(4)齲齒:俗稱“ ”,是青少年中發生率很高的牙病。
①形成原因: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酸性物質,從而引起齲齒。
②形成過程:食物殘留在牙面上,牙釉質受到破壞,隨后牙本質受到破壞,最后是牙髓受到破壞。
③齲齒直接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消化道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內有牙、舌和唾液腺等附屬器官。牙齒有咬切、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舌具有 食物、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的作用。
(2)咽和食管
咽是食物和氣體進入人體的共同通道;食管是由肌肉構成的管道,能通過蠕動將食物推入胃中。咽和食管基本上無消化和吸收功能。
(3)胃
胃位于上腹部,是 中最膨大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 ,能通過蠕動使食物與胃腺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胃壁中有發達的平滑肌層,具有較大的伸縮性。胃的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其中有許多胃腺,能分泌 ,胃液有 、消化和保護胃壁的作用。
(4)小腸
小腸盤曲在腹腔中,長5~6米,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小腸起始的一段是十二指腸,其長度約有十二個手指寬度那么長,它的內側壁有膽總管和胰管的開口。腸壁有 ,能使小腸蠕動。
小腸是 的主要場所,它與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如下:
① :小腸長5~6米,食物在此處滯留的時間長,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
② :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這就大大增加了小腸的 ,有利于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
③ :小腸內有多種 ,肝臟分泌的膽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腸腺分泌的腸液均流入小腸,其中含有多種 ,能幫助消化食物。
④ :小腸絨毛壁僅由 構成,絨毛內分布著豐富的 和淋巴管,這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
(5)大腸
大腸位于腹腔的下部,能暫時貯存食物殘渣(糞便)。大腸基本無消化作用,可吸收少量 、
和 等營養素。
4、消化腺
人體共有五大消化腺,分別為 、 、 、 和 。消化道外的唾液腺、肝臟、胰腺和消化道壁上的胃腺和腸腺,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食物的消化。
(1)唾液腺:唾液腺能分泌 。唾液能濕潤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使一部分淀粉分解成 。
(2)胃腺:胃腺是由胃壁內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開口在胃壁的內表面,能分泌胃液,胃液直接流入胃里。胃液呈 ,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胃酸和黏液,有殺菌、消化和保護胃壁的作用。
(3)肝臟:肝臟是人體內最 的消化腺,具有解毒功能。肝臟能分泌 ,膽汁流入 濃縮和貯存。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但能對脂肪起 作用,將脂肪乳化成細小的微粒。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膽汁約有一升。
(4)胰腺:胰腺能分泌 。進食后,膽汁和胰液經膽總管和胰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胰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質,蛋白質就被分解為 ;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又可以促使淀粉和麥芽糖分解為 ;胰脂肪酶在膽汁的協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為 。
(5)腸腺:腸腺是小腸黏膜中的微小腺體,開口于相鄰的兩個小腸絨毛之間。腸腺能分泌腸液,腸液中含 ,如:淀粉酶、麥芽糖酶、脂肪酶等。通過這些酶的作用,進一步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使其成為可以被吸收的物質。
02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食物的消化
(1)概念:人體將食物中的 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2)類型
① :食物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只改變食物的形狀、大小,不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如牙齒的切割研磨(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膽汁對脂肪的 等。
②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經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即營養物質,此過程改變了食物的分子結構。
(3)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2、營養物質的吸收
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和些不需消化的營養物質(水,無機鹽,維生素)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
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
3、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口腔內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內經 的咀嚼、 的攪拌,并與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團,可進行對
的初步分解。食團經咽、食管的蠕動進入胃。平時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可減輕胃、腸的消化負擔。
(2)胃內的消化吸收
①當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可在胃里進行 。胃壁可進行有節律地收縮,并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初步消化 ;
②胃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很少,只吸收 、 和 。
(3)小腸內的消化吸收【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 】
①食糜進入小腸后進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小腸的長度長,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內表面積大,流入小腸的消化液種類多,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可在小腸內得到充分的消化,最終分別形成 等小分子營養物質。
②人體可吸收的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通過小腸壁被吸收的。
(4)大腸內的吸收
未被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最后進入大腸,人類的大腸沒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
,最后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名師指點>
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營養物質 淀粉 蛋白質 脂肪
開始消化部位 ______ ______ ______
完全消化部位 ______ ______ ______
參與的消化液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最終消化產物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強調:膽汁雖然不含有消化酶,但它可以將脂肪乳化為脂肪微粒,這實質上是一個物理消化過程;脂肪微粒在胰脂肪酶和腸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才是真正的化學消化過程。
4、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 :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
(2) :將小分子物質吸收到循環系統中。
(3) :將消化后產生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03 酶的催化作用
1、酶
(1)概述:酶是由生物的體細胞合成的,大多數的酶是 。酶在參與化學反應前后,其 性質不變,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2)命名和分類:消化液中含有的酶叫做 ,消化酶的種類很 ,一般根據其來源和所催化的物質進行命名。如:唾液中含有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的唾液淀粉酶。
2、探究酶的催化特點【實驗一】
(1)收集唾液:用清水漱口,然后用舌尖抵住上頜或下頜齒根后,微低頭,將試管口緊靠下嘴唇,讓唾液流入試管中,收集2毫升左右,用蒸餾水按1:1的體積比,稀釋唾液。
(2)制備淀粉溶液:稱取可溶性淀粉1克,放入燒杯中,加入99毫升蒸餾水,攪拌,緩慢加熱,溶解,制成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
(3)將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在3支試管中分別加入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2毫升。
(4)向A試管內加入2毫升唾液溶液,輕輕振蕩;向B試管內加入2毫升蒸餾水,輕輕振蕩;向C試管內先加入1毫升質量分數為5%的鹽酸溶液,再加入2毫升唾液,輕輕振蕩。
(5)同時將3支試管放入盛有37度水的燒杯里,進行 (用酒精燈加熱以保持溫度在37度左右)。
(6)經5~10分鐘,取出試管,分別往3支試管內滴加1滴體積分數為0.4%的碘酒溶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A試管內 (淀粉已經被 );
B試管內 (仍然為藍色,因為蒸餾水對淀粉不起作用,淀粉仍然 );
C試管內 (鹽酸使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 )。
實驗結論:①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
②酸堿度對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也有影響。
<名師指點>:關于探究酶的催化特點實驗注意事項
①設置B試管的目的是: ;
②為什么需將試管放入盛有37℃溫水的燒杯中?理由是:

③C試管中為什么要先加鹽酸后滴唾液?理由是:

3、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1) :酶能使人體細胞內的化學反應迅速進行,保證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 :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學反應。
(3) :人體內有很多種酶,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
4、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溫度、酸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適外界條件往往有所不同。
(1) :酶有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人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是37度。不同生物的體溫不同,其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一般不同。
(2) :不同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pH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是1.8,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接近7。
5、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實驗二】
(1)提出問題: ?
(2)建立假設:每種酶都有其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催化作用。
(3)設計實驗方案
本實驗的原理是 。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實驗方案中應至少設計3個組的溫度變化值;各組要保證唾液淀粉酶和淀粉先達到相應設計溫度值后再滴加碘液;各組的實驗結果要通過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得出。
(4)進行實驗
①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1~3號,分別加入2毫升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另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4~6號,分別加入1毫升新解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將6支試管的1號和4號:2號和5號,3號和6號編為3組,分別放人0℃、37℃和7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③將各組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人同組的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中,充分搖勻后,再分別放回原溫度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④往3組試管中分別滴人1滴碘液,然后搖勻。
⑤觀察并記錄3組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5)記錄結果,得出結論
①結果記錄:1號和4號組(0℃)的溶液 ,2號和5號組(37℃)的溶液 ,3號和6號組(60℃)的溶液 。
②結論: 。
(6)表達與交流
酶的催化作用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7)實驗反思
①實驗運用 、 的科學方法;
②探究“溫度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實驗中,第(2)(3)步能否對調?

<名師指點> :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pH也能影響酶的活性
步驟 項目 試管
1 2 3
1 注入等濃度新鮮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餾水 1mL -- --
3 注入氫氧化鈉溶液 -- 1mL --
4 注入鹽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注入碘液 1滴 1滴 1滴
7 觀察現象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實驗結論: ,在最適宜pH下,酶的活性最 ;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 。
酶活性受pH值影響示意圖
4.3 體內物質的運輸
01 血液
1、血液的功能
經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是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流向全身。
2、血液的成分
血液屬于 組織,由 和 組成。向新鮮的血液中加入抗凝血劑,靜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明顯的分層現象。上層透明淡黃色的液體是 ,血漿的主要成分是 (91%~92%),其次是蛋白質(7%左右)、無機鹽(0.9%)、葡萄糖(0.1%)等;下層暗紅色的物質就是 。
3、血量
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為體重的7%~8%。血漿約占人體血液的55%,血細胞的量約占人體血液的45%。
4、血漿的功能
血漿是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主要具有運載 、運輸 和 等作用。
5、觀察血細胞
血涂片制作步驟
(1)實驗室準備少量新鮮的豬血,存放在試管或小燒杯中。
(2)用吸管吸1滴豬血滴在清潔的載玻片略偏右一側。
(3)用左手拿著滴有血液的載玻片的兩端,用右手拿住另一載玻片的一端,在左手拿著的載玻片上由左向右移動接觸血滴,使兩個載玻片約呈 夾角,輕輕移動,使血滴呈一直線,然后由右向左推成一層均勻的薄膜。這樣操作既不會形成大的氣泡,也不會損傷血細胞。
(4)觀察: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三種血細胞,其中呈兩面凹的圓餅狀的血細胞數量最 ,體積最大的血細胞數量最 。
6、血細胞
(1)各種血細胞的類型和特點
血細胞 數量 形狀 大小 有無細胞核 功能 異常情況
紅細胞 最__ 呈兩面凹 的圓餅狀 較大 成熟的紅細胞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過少時:____ 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白細胞 最__ 多呈球形 形態多樣 _____ _______ 吞噬病菌、抗傳染,防御和保護 過多時:____ 注射或服用消炎藥
血小板 較少 不規則 _____ _______ 加速凝血 促進止血 過少時:________ 過多時:________
(2)血紅蛋白
①概述: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 的蛋白質,稱為血紅蛋白,它使血液呈現 。
②特點:在氧濃度 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濃度 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
③功能:紅細胞運輸功能與血紅蛋白有關。血紅蛋白既能幫助紅細胞運輸 ,也能運輸一部分 。
(3)血細胞的產生
人體內的血細胞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衰老死亡和再生的過程,具有造血功能的 擔負著血細胞的再生任務。
(4)血液常規檢查
報告單的說明,正常成年人在健康狀況下,血液中的血細胞含量基本穩定。當人的年齡、生活條件等發生改變或患病時,各種血細胞的含量會發生變化。
7、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輸送 、 、各種營養物質及 的功能,還能起到 和
等作用。
02 心臟和血管
1、心臟
(1)位置和形態:心臟位于胸腔內(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外形像桃子,大小與本人的拳頭相似。
(2)功能: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工作起來就像一臺 ,通過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沿著一定的方向不間斷地流動;心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泵”。
(3)結構
(4)心臟中的瓣膜
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 ,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叫 。它們的功能都是控制血液向同一個方向流動,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動脈瓣控制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血流總的方向是 → → 。
<名師指點> 規律總結 口訣記憶
①四腔四管兩瓣膜:心臟有四個腔,每個腔連有一種血管,有房室瓣、動脈瓣兩種瓣膜;
②室連動,房連靜:心室和 相連,心房和 相連;
③房房不通,室室不通:心房和心房 ,心室和心室 ;
④室房同側通:只有同側的心室和心房相通;
⑤ 進, 出:血液從靜脈流進心臟,從動脈流出心臟。
(5)心臟的工作過程
①當左、右心房收縮,左、右心室舒張時,會將心房的血液壓入心室,而心房和心室間的瓣膜(房室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如圖 4-23所示)
②當左、右心室收縮,左、右心房舒張時,左心室便會把血液壓入主動脈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右心室將血液壓入肺動脈送往肺部,動脈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如圖 4-24所示)
③心房和心室都處于舒張狀態,此時,房室瓣打開,而動脈瓣關閉。這時,血液從靜脈回流到心房,其中,肺部的血液經肺靜脈回流人 ;全身各處的血液經上、下腔靜脈回流人 。這樣心臟就完成了一次工作過程,心臟通過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
心臟收縮和舒張一次的時間是不同的,若表示一個心跳為75次/分鐘的成年人,則此人每次心跳的時間為0.8秒(每一格代表0.1秒),他的心房收縮一次約需0.1秒(1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7秒(7個空格)。在心房開始舒張的同時,心室開始收縮。心室收縮一次約需0.3秒(3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5秒(5個空格)。從圖中可以看出心臟收縮和舒張的規律: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時收縮,但能同時舒張,也能交替收縮。
2、血管
(1)血管的分類:人體內的血管分為 、 和 三種; 分流, 合流。血液流動方向: 血管→ 血管→ 血管。
①動脈血管【從心臟運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管腔 ,管壁 、彈性 ;血流速度 。一般分布較深處,也有較淺處,如頸部與腕部的動脈。
②靜脈血管【從全身各器官運送血液回到心臟的血管】
管腔 ,管壁 ,彈性 ;血流速度 ;分布有較深處、也有較淺處,大靜脈管腔內有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③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數量大,分布 ;管壁 ,只有 圍成;管腔 ,只允許 通過。
<名師指點>: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
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 ,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 ,紅細胞排成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2)毛細血管處的物質交換
毛細血管管壁很 ,血液流動速度 ,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能經過細胞間隙進人組織細胞中,供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所需;而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也能經過細胞間隙進人血液中,從而完成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
03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
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叫做 。
2、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包括 。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
3、血液循環的途徑
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 次,血液循環可分為 和 兩部分。
(1)體循環: → → → → ;【口訣:左出右回】
血液變化: 血→ 血。
(2)肺循環: → → → → 。【口訣:右出左回】
血液變化: 血→ 血。
4、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比較
動 脈 血 靜 脈 血
組 成 血紅蛋白與氧________ 血紅蛋白與氧________
特 點 含氧豐富,顏色____,含二氧化碳較____ 含氧較少,顏色____,含二氧化碳較____
分 布 肺循環中的______,體循環中的動脈 肺循環中的______,體循環中的靜脈
<名師指點> 辨析
動脈里流的是動脈血,靜脈里流的是靜脈血。( ) 理由: 。
5、血液循環的功能
不斷地將氧氣、營養物質和激素運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將各個組織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廢物運送到腎臟等排泄器官排出體外,以保證機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6、注射藥物問題進入血液循環問題【補充】
(1)藥物靜脈注射到肺:經過心臟 次,肺 次;
(2)藥物靜脈注射到全身(器官):經過心臟 次,肺 次。
<名師指點> 例:某人腳背發炎,醫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藥物,此藥運至足部的途徑是什么?

7、急救問題【補充】
(1)動脈出血,近心端止血;
(2)靜脈出血,遠心端出血;
(3)被蛇咬:扎在近心端,防止毒素隨血液流入心臟。
04 心率、脈搏和血壓
1、心率
(1)概念: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稱為 。
(2)正常范圍: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約為 次/分鐘,正常范圍是60~100次/分鐘。
2、脈搏
(1)概念:心臟每次收縮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這個壓力會沿動脈向前推動血液,隨著心臟節律性地收縮和舒張,動脈管壁出現相應的擴張和回縮,形成 。同一個人的脈搏次數與其心率是 的。
(2)測脈搏的方法:把手指按放在腕部的橈動脈處觸摸脈搏。
(3)應用: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常通過“切脈”,根據“脈相”來診斷疾病。
3、血壓
(1)概念: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 叫血壓。
(2)測量及單位:血壓可用血壓計在上臂肱動脈處測定,單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3)收縮壓和舒張壓
①收縮壓:當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達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健康成年人的收縮壓變動范圍為12~ 18.7 千帕。若個人的收縮壓經常低于12千帕,則認為是 。
②舒張壓:當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張壓。健康成年人的舒張壓變動范圍為8~ 12千帕。若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超過18.7千帕或舒張壓經常超過12千帕,則可能是 。若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低于12千帕,則認為是 。
(4)血壓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分式表示,如16/10.7千帕,表示收縮壓是16千帕,舒張壓是10.7千帕。
(5)影響血壓的因素:人的血壓值與年齡和性別有關。一般男性血壓高于女性;年齡越大,血壓越高。高血壓和低血壓對人體都是有害的。
05 血型與輸血
1、血型
(1)凝集原和凝集素
在人的紅細胞膜上存在著叫 的蛋白質類物質,而血清中含有與之相應的特異性蛋白質類物質,稱為 。
人類的紅細胞含有兩種凝集原,分別稱為 凝集原和 凝集原;人類血清中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稱為 凝集素和 凝集素。當含有某種凝集原的紅細胞和抗該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就會發生 ,從而引起紅細胞大量凝集,如:A凝集原與抗A凝集素、B凝集原與抗B凝集素。
(2)血型的決定和分類
血型是由凝集原的種類決定的,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可以把人類血液分為四種類型。紅細胞上只含有A凝集原的叫做 ;只含有B凝集原的叫做 ;A、B兩種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 ;A、B兩種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 ,這就是ABO血型系統。
(3)ABO血型系統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自身紅細胞上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因此,血型為A型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 凝集素,血型為B型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 凝集素,血型為AB型的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 ,血型為O型的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 ,具體如下表所示。
2、輸血
當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時,最有效的搶救方法是 。
(1)原則:輸血的時候應以 為原則。
(2)異型血輸血:在沒有同型血而不得已進行異型血輸血時,必須先進行 試驗。交叉配血試驗主要考慮供血者的紅細胞上 是否會和受血者血清中的 發生凝集作用。異型血輸血時 。
(3)舉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人少量的O型血; AB型血的人,除可輸入AB型血外,也可輸人少量的O型血、A型血或B型血(如上表)。但在大量輸血時,仍需遵循輸 的原則【O型血萬能 ;AB型血萬能 】。
3、無償獻血
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 ~ 4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作為一個健康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獻愛心。
4.4 能量的獲得
01 獲得能量的途徑
1、呼吸作用:指在細胞內氧化分解 、 和 等有機物,并釋放出 的過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指在 的參與下,有機物的分解較為徹底,并釋放出較多能量的呼吸作用方式。有氧呼吸是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 。
有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 。
(2)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每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多來源于 ,也有一部分來源于脂肪,極少數來源于蛋白質。
3、無氧呼吸
(1)概念:細胞在缺氧的條件下,將糖類等有機物分解成未徹底氧化的產物,釋放出 能量的過程稱為無氧呼吸。
(2)動物(包括人)的無氧呼吸
動物組織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糖類會在相關酶的作用下分解為 ,并釋放出 的能量。當大量的乳酸在肌肉組織里堆積時 ,就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
動物無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 。
(3)高等植物的無氧呼吸
高等植物在缺氧(如水淹)的情況下,也能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糖類被分解為 和 ,并釋放出 的能量。
植物無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 。
<名師指點> 水稻等植物長期淹水后,容易出現“爛根”現象,該如何這一現象?
解釋:

(4)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有些微生物能長期進行無氧呼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 。人們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來生產食品。如:酵母菌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無氧的情況下則進行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
項 目 內 容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區 別 反應條件 _________ _________
物質變化 有機物徹底分解 產生_________ 有機物分解不徹底 生成__________或生成_________
能量變化 釋放_______能量 釋放_______能量
聯 系 實質上都是分解_________,釋放_______
02 多樣的呼吸器官
1、低等無脊椎動物
大多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它們只靠 進行氣體交換。如:草履蟲、變形蟲等。
2、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
已經開始出現專門的 ,如:蝗蟲用氣管呼吸、對蝦用鰓呼吸等。
3、水生脊椎動物
魚類是用 呼吸的。魚的鰓位于咽的兩側,鰓蓋關閉時,水從張開的口流人咽,接著口關閉,口腔收縮,壓迫水流通過鰓并從立即張開的鰓蓋后緣流出。雖然水中的氧氣含量很低,但由于水流不斷通過布滿血管的鰓,魚類還是能獲得足夠的氧氣的。
4、陸生脊椎動物
已經有專門的呼吸器官—— 。不過不同的陸生脊椎動物的肺的結構和復雜程度不同。
(1)兩棲動物:肺比較簡單,如青蛙的肺僅是一層薄壁的囊,呼吸功能較差,還需要通過 的輔助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
(2)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已經真正地適應了陸地生活,肺的結構復雜化,肺中出現了肺泡,這在很大程度上 。由于鳥類的肺結構十分致密,并與特殊的氣囊相通,使鳥類能夠進行雙重呼吸,為其飛行提供了充足的氧氣。
<名師指點> 典型生物的呼吸器官
類別 動物名稱 呼吸器官
無脊椎動物 (原生動物)草履蟲、變形蟲 _____________
(環節動物)蚯蚓 _____________
(節肢動物)蝗蟲 _____________
脊椎動物 (魚綱)對蝦、魚類 _____________
(兩棲類)青蛙 _____________
(爬行綱)蜥蜴 _____________
(鳥綱)鳥類 _____________
(哺乳類)牛 _____________
4.5 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
01 營養物質的利用
1、糖類的吸收和利用【糖類代謝】
(1)吸收
攝入人體的糖類(主要是淀粉)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 后,被小腸吸收進入循環系統。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 。
(2)利用
①血糖一部分被組織細胞氧化分解為 ,并釋放 供組織細胞進行生命活動;
②一部分在肝臟與肌肉等組織細胞中以 的形式貯存起來;
③還有部分多余的血糖轉變為 貯存起來。
2、脂肪的吸收和利用【脂肪代謝】
(1)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 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
(2)利用
①部分可直接被組織細胞利用,分解成為 ,釋放 ;
②另一部分脂肪貯存起來備用,當人體中的糖類供能不足時,貯存的脂肪可以被分解釋放 ,供細胞利用。
3、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蛋白質代謝】
(1)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 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
(2)利用
①在各種組織細胞中,可重新 人體所特有的蛋白質;
②可以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 ,同時產生 ,如尿素等;
③可以合成 。
4、體內的能量代謝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人體組織細胞中不斷地進行著合成與分解,新舊物質的不斷更替,伴隨著能量的貯存和釋放。因為能量貯存在有機物內,所以人體內物質的增減與能量的變化密切相關,可用下列式子表示:獲得的能量= 。
(1)能量的獲得 > 能量的消耗→有機物積累增加(人的體重增加→生長發育)
(2)能量的獲得 < 能量的消耗→有機物貯存減少(人的體重減少→變瘦、衰老)
02 泌尿系統
1、排泄
(1)概念:人體的代謝廢物通過一定途徑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 。
(2)代謝廢物
是指人體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氧化分解有機物時產生的對人體有害或多余的物質,包括
等。
(3)排泄的途徑
排泄途徑 排出的廢物 廢物排出的形式 占比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少量的水(水蒸氣) 氣體 10%
___________ 一小部分水、__________和________ 汗液 10%
___________ 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 尿液 80%
2、泌尿系統的組成:泌尿系統由 、 、 和尿道組成。
① 是形成尿液的場所,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②輸尿管是 的通道;
③膀胱具有 的作用;
④尿道是將 的通道。
(1)腎臟的結構
包括三個部分,自外向內依次是 (顏色較深)、 (顏色較淺)以及腎髓質里呈漏斗狀的部分腎盂(與輸尿管連通)。腎臟的外面連著三根管道: 、 和 。
(2)腎單位
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含有100多萬個腎單位。腎單位主要由
和 組成,其中腎小體是由 和 組成的。
①腎小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 彎曲盤繞而成的,這些毛細血管最后匯成出球小動脈。
②腎小囊是一種雙層壁的囊,腎小囊腔與 相連。
③腎小管細長曲折,分布在腎皮質和腎髓質中,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里流動的都是 ,出球小動脈比入球小動脈細,一方面由于入球小動脈中的血液部分轉化成 ,血液量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增大腎小球內的壓力,有利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3、尿液的形成
(1)腎小球的 作用形成原尿
腎小球是由毛細血管網組成的血管球,通透性較強,當血液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時,除
和 外,其他物質(如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都能通過濾過作用進入腎小囊,形成 。
(2)腎小管的 作用形成尿液
腎小囊中的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 、部分 、全部 和 等,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進入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而原尿中的其余成分如水、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最終形成尿液。
注意:血液流經腎小球時,沒有發生物質交換,只是血漿中的一些物質轉移了位置;因此,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和出球小動脈里流動的都是 ;血液流經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時發生物質交換,血液也就由動脈血變成了 。
4、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區別
成分 血 漿 原 尿 尿 液
大分子蛋白質 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葡萄糖 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氨基酸 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無機鹽 ___________ 有 有
尿 素 有 有 ___________
5、尿液的排出
尿液先進入腎盂匯集,再經輸尿管運送到膀胱暫時貯存,最后通過尿道排出體外。
6、排尿的意義
(1)排出代謝廢物;
(2)調節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7、常見的尿液疾病分析【補充】
(1)尿液中有血細胞(血尿)—— ;
(2)尿液中有大分子蛋白質(蛋白尿)—— ;
(3)尿液中有葡萄糖(糖尿)—— ;
(4)尿毒癥:慢性腎衰竭,腎功能不可逆的退化;
(5)尿液發黃除與食物有關外,主要與尿色素濃度有關。
8、人工腎、腎透析
(1)類似腎單位,只有 作用(無重吸收)。
(2)透析液的成分:水、無機鹽(略小于0.9%)、葡萄糖(與體內血糖濃度相等)。
03 水鹽平衡
1、水的平衡
(1)途徑:人體通過飲水進食、細胞的呼吸作用等方式獲得水分,通過呼吸、流汗、排尿、排糞等途徑排出水分,從而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平衡。調節水分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
(2)水分平衡的調節
當體內水分過剩時,腎臟就會產生大量的尿液將體內多余的水分排出;當體內水分不足時,腎臟只產生少量的尿液。腎臟就是這樣來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
2、鹽的平衡
(1)必要性
人體細胞周圍的液體細胞外液,含有一定量的無機鹽,而且它們的含量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正常生活。
(2)過程
如果我們喝很多水,又不增加鹽分,腎臟會產生鹽含量較 的尿液。如果我們攝人的鹽較多,又不多喝水,腎臟就會產生鹽含量較 的尿液,把體內多余的鹽分排出。腎臟就是這樣來調節體內的水鹽平衡,保持水和鹽的相對穩定的。
(3)途徑:除了腎臟對水鹽平衡起到的重要作用外, 和 也承擔了部分功能。
3、腎臟對水鹽平衡的調節能力
腎臟雖然對體內的水和鹽的濃度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 的。如果超出了腎臟的調節能力,人體內水鹽平衡就會失調,甚至導致人體死亡。
4、代謝的多樣性
活的生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代謝,一旦代謝停止,生命便告終結,因此 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特征。在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才能表現出生長發育、繁殖、遺傳和變異等其他生命特征,因此代謝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04 代謝
1、概念: 是生物體生命活動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代謝類型
(1) 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會不斷地從 吸收營養物質,合成新的自身組成物質,并 能量的過程。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打下了物質基礎。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將生物的營養方式分為
和 。
①自養:各種植物能通過 ,將無機物直接制造成有機物并 能量,這種營養方式叫自養。(注意:光合細菌等也可以進行自養生活)
②異養:人和動物等通過攝取 來獲得營養,不能直接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種營養方式叫異養。
③不同生物獲得營養的方式不同
a. 人和多數動物以 方式攝取營養。
b. 多數真菌和細菌等都可以從已死亡的、腐爛的生物體中獲得營養,這類生物為腐生生物,這種生活方式叫 。
c. 蛔蟲、病毒和結核桿菌等生活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從其體內或體表獲得營養,這類生物為寄生生物,這種生活方式叫 。
(2) 作用
異化作用是指生物體不斷地氧化分解 , 能量,并不斷排出代謝廢物的過程。如 是生物異化作用的主要過程。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也為其他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
(3)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項 目 同化作用 異化作用
區別 與環境的關系 從外界 營養物質 向外界 廢物
物 質 代 謝 自身新物質 自身物質
能 量 代 謝 能量 能量
聯 系 兩者在活細胞內同時進行,物質代謝過程中伴隨著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了 ,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了 。
(4)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的相對強度變化
①如果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身體就會 ;
②如果異化作用>同化作用,身體就會逐漸 。
正常情況下,青少年的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身體迅速生長;老年人的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身體逐漸消瘦。但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強度的大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因此,青少年要想健康成長,必須攝入一定量的營養物質。
01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1.(2024 溫州模擬)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肝臟,它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
B.②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島素里面含有多種消化酶
D.④是大腸,吸收少量水分和無機鹽
2.(2023秋 上城區期末)山楂是一種常見的水果,它不僅美味,還含有糖類、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元素及膳食纖維。結合圖片,分析正確的是(  )
A.②是消化吸收山楂的主要場所
B.④不能吸收山楂中的膳食纖維
C.①分泌的膽汁能初步消化山楂中的糖類
D.③分泌的胰液不能促進山楂中蛋白質的分解
3.(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期末)如圖是人體部分消化系統的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分解脂肪的酶
B.②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C.③分泌的胰島素進入小腸幫助分解淀粉
D.④內的消化液有膽汁、腸液和胰液
4.(2023 臺州模擬)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用于診斷胃腸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設備(如圖),患者將智能膠囊吞下后,它即隨著胃腸肌肉的運動節奏依次通過消化道的各個結構,同時對經過的胃腸道進行連續攝像。結合圖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顯微膠囊依次經過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
B.顯微膠囊進入結構④時,結構④的蠕動屬于物理消化
C.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顯微膠囊進入到結構⑥處時,⑥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5.(2023秋 紹興期末)2021年5月20日是第32個中國學生營養日,主題為“珍惜盤中餐,粒粒助健康“,旨在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宣傳合理膳食、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如圖一為人體消化系統形態結構示意圖,圖二是中國居民的“平衡膳食寶塔”,請據圖回答:
(1)腸腺和    (填圖一中的序號)分泌的消化液對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
(2)某學生因偏食出現牙齦出血等癥狀,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建議該學生多攝入圖二中的第    層食物。
(3)小紅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其患有貧血,建議她多吃含    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6.(2023秋 杭州期中)消化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系統之一,請結合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圖1中的    (填序號)表示的是胰腺,它除了分泌胰液外,還能分泌胰島素,使人體內的血糖濃度維持穩定。
(2)人體小腸長度有5~6米,但表面積卻達200平方米,這是因為小腸在結構上具有皺襞和    ,增加了小腸內的表面積。
(3)圖2中A、B、C、D依次表示消化道相鄰的幾個器官,曲線X、Y、Z表示三大類營養物質在上述器官中被消化的程度。小明的早餐是三個饅頭,圖2中    曲線表示其在消化系統中被消化的程度。
02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7.(2023秋 柯橋區期末)下列是蛋白質在人體內代謝的思維導圖:
其中a、b、c、d各字母表示的生理過程依次是(  )
A.攝食、吸收、運輸、分解
B.消化、吸收、合成、分解
C.攝食、吸收、合成、分解
D.消化、吸收、合成、排泄
8.(2024 寧波自主招生)如圖表示人體消化吸收過程,①~⑤分別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縱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④和⑤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
B.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
C.②與③中分別含有消化蛋白質和脂肪的酶
D.X表示大腸,是吸收a、b、c的主要場所
9.(2023秋 義烏市期末)特色美食胡辣湯,是用骨頭湯作底料熬制而成。胡辣湯進入人體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才能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和大量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膽汁中的消化酶參與胡辣湯中脂肪的乳化
B.胡辣湯中的蛋白質可被消化系統直接吸收
C.胡辣湯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
D.喝胡辣湯出汗與劇烈運動出汗的原因相同
10.(2023秋 東陽市期末)如圖曲線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E表示)中被消化的過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
A.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腸
B.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最終消化產物是葡萄糖
C.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胃蛋白酶可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
D.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參與的消化液有膽汁、胰液和腸液
11.(2023秋 上城區校級期中)圖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內逐步分解的示意圖,圖乙曲線(X、Y、Z)分別表示三大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1)圖甲中,淀粉經過①和②過程,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參與此消化過程的消化液是    。
(2)圖乙中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的曲線是    (選填“X”“Y”或“Z”)。
03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2.(2024 新昌縣模擬)其他條件適宜,探究pH對小麥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由實驗結果分析,可知該淀粉酶的最適pH為13
B.由圖可推斷,該淀粉酶在pH=3時比pH=5時活性低
C.強酸不會使淀粉酶變性失活
D.在一個反應體系內,將pH連續從13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變化會逐漸增快
13.(2022 麗水模擬)如圖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設計,圖中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與②對照,可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變藍色、②③不變藍色
C.本探究實驗的變量不唯一,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D.②與③對照,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饅頭消化的作用
14.(2023秋 舟山月考)如圖中甲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加快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該酶加快反應速率隨pH或溫度變化趨勢。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在A點適當提高溫度或在B點適當增加酶的濃度,反應速率都將增大
B.圖中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
C.研究淀粉酶或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均可得到上圖曲線
D.短期保存該酶,適宜條件對應于圖中的D點
15.(2023秋 椒江區期末)小金為探究pH對人體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取5支試管分別裝入2mL濃度相同但pH不同的淀粉糊,再分別加入1mL濃度相同的唾液,充分振蕩后置于25℃的水浴中。10分鐘后,分別滴加等量碘液,5支試管的顯色結果如下表:(“+”表示藍色的程度)
試管號 1 2 3 4 5
pH 5.6 6.2 6.8 7.4 8.0
顯色結果 ++ + 不變藍 + ++
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利用淀粉遇碘變藍色的性質來檢測淀粉的存在
B.此實驗可說明酶對淀粉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C.在5個pH中,pH為6.8時,該酶的活性最強
D.為縮短實驗時間,可將試管充分振蕩后置于37℃的水浴中
16.(2022 西湖區模擬)如圖表示的是pH值對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題圖表示的是3種脫氫酶(A、B、C)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從題圖中可以知道pH=6左右時植物淀粉酶的活性達到最大
B.從題圖中知道酶C活性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不斷增強
C.從題圖中可知若細胞由酸性變成堿性時,淀粉酶活性逐漸升高
D.從題圖中可知活性溫度的范圍最廣的酶是B
17.(2023秋 柯橋區期末)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在保證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可能會發生移動。請據圖回答:
(1)當淀粉的量減少時,e點將    (選填“上移”、“下移”或“不變”)。
(2)當pH=a時,d點將    (選填“左移”、“右移”或“不變”)。
18.(2024秋 拱墅區校級月考)山山為探究唾液淀粉酶經pH影響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復,他先查閱資料獲得pH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如圖。再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如表。
步驟一:取5支試管編號,各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將pH調節為特定值。
步驟二:靜置5分鐘后,再將5支試管內液體的pH調至X,使實驗現象最明顯。
步驟三:往每支試管中滴加質量相同被稀釋過的淀粉溶液并各滴加一滴碘液,使試管中液體呈藍色。
步驟四:再次調節試管內液體pH至X。
步驟五:37℃水浴后,記錄   。
試管編號 ① ② ③ ④ ⑤
pH值 4.0 5.0 5.8 6.8 7.4
時間 無法褪去 358s 241s 248s 354s
(1)步驟2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   。
(2)請補充步驟五。
(3)根據上表數據山山認為該實驗無法確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會恢復,你認為他的理由是   。
19.(2024 吳興區校級模擬)湖州盛產淡水鮮魚,有“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研究性學習小組嘗試對草魚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進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1是18℃時在不同pH條件下草魚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圖可知,在各自最適pH下,三種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2)資料表明草魚人工養殖溫度常年在15~18℃之間,學習小組假設:草魚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他們設置15℃、16℃、17℃、18℃的實驗溫度,探究三種酶的最適溫度。
①胃蛋白酶實驗組和幽門盲囊蛋白酶實驗組的pH應分別控制在    。
②實驗結果如圖2,據此能否確認該假設成立,并說明理由:   。
(3)研究還發現,草魚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養殖投放的飼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的比例,以減少對河流的污染。
20.(2024 浙江模擬)專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時,比較常見的癥狀是發燒。發燒時,身體中的酶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為驗證該說法,小舟配制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內含胃蛋白酶)備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質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變澄清)。具體實驗方案如下。
①利用37℃水浴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②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38℃、39℃、40℃、41℃、42℃,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
(1)結合實驗方案分析,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
(2)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    。
(3)實驗中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
(4)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    。
21.(2024 溫州模擬)酶片屬于助消化類藥物,是胃蛋白酶和胰酶的復方制劑。其中胰酶含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小科在吞服多酶片時,產生疑問:pH會影響胰酶的活性嗎?為此小科用胰淀粉酶開展以下實驗:
編號 4 5 6
試管內所添加的物質 1mL胰淀粉酶+1mL5%的鹽酸     1mL胰淀粉酶+1mL5%的氫氧化鈉溶液
①將6支試管在37℃水浴5分鐘后如圖甲將試管兩兩混合后,再將試管1、2、3繼續37℃水浴5分鐘。
②將三組試管取出,分別滴入1滴碘液,搖勻,觀察記錄各試管顏色變化情況。
(1)請將試管5內所添加的物質補充完成    。
(2)若水浴前就將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試管中混合并保溫,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
(3)進一步的實驗證明pH會影響胰酶的活性。為了讓多酶片正常發揮作用,在制作過程中,先用腸衣包裹胰酶,然后包上胃蛋白酶,最后再包上糖衣,如圖乙。為使胃蛋白酶能在胃中起作用,而讓胰酶在小腸中起作用,“糖衣”和“腸衣”的材料應符合什么要求?   。
04 血管的結構、功能
22.(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期末)下列為毛細血管、小靜脈、小動脈,其敘述錯誤的是(  )
A.流速最快的是② B.管壁最薄的是③
C.②內一定流動脈血 D.人體器官內血液流動方向②→③→①
23.(2023春 濱江區校級月考)小高在“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實驗中,觀察到如圖所示的血液流動情況。對于該實驗,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最好選擇顏色深的部位觀察
B.必須用高倍鏡才能看到血液流動情況
C.圖中的三種血管中,③為靜脈
D.為了方便觀察,選擇死魚觀察更好
24.(2024 浙江模擬)在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中,將小魚用濕紗布包裹住魚頭和魚身,如圖1將魚頭朝左放置在載物臺上,在視野中觀察到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方向如圖2所示。
(1)動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   (填“<”“>”或“=”)靜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
(2)如圖2,動脈血管為    (填“①”或“②”)
25.(2023秋 鎮海區期末)血液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態的“晴雨表”,通過對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身體的許多生理狀況,所以體檢時常需抽血化驗。
(1)抽血前,在受試者的手臂穿刺部位以上的6厘米處系上止血帶,然后要求受試者緊握和放松拳頭幾次,使血管變粗、隆起。由此可知抽取血液的血管是    。
(2)抽血后,用脫脂棉球按住穿刺點,傷口很快就可止血,在此過程中,血液中的    起著重要作用。
(3)血管丙內血液流動特點是:血流緩慢,只允許    。
26.(2021秋 溫州期末)運動姿勢不當容易導致扭傷,圖甲是小明腳踝扭傷的照片,圖乙是受傷部位三類血管分布和特點示意圖。
資料一:溫度會影響血管的舒縮,溫度升高時血管擴張,血液流速變快,反之則變慢。
資料二:扭傷往往會使血管破裂而緩緩出血,導致局部緩慢腫起并淤血,血液流速越快,淤血越多,一般24﹣48小時血液會凝結并修復血管。之后,腫脹部位淤血會通過代謝而逐漸消失。
(1)人體代謝的廢物從血液到尿液,經歷的生理過程有    。(寫出1個)
(2)根據上述資料和所學知識,判斷小明腳踝扭傷時破裂的血管是    。
(3)小明扭傷后,為了盡量降低損傷,快速恢復,同伙們給出了四條建議:
①每天用冰塊冷敷: ②每天用毛巾熱敷; ③48小時內冷敷,然后再熱敷:
④冷敷和熱敷每隔2小時交替進行。
你認為哪條建議最合理?說明理由:   。
05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
27.(2024 西湖區校級二模)人體血液日夜奔流在血管中,把各器官、系統聯系在一起。如圖為心臟及相連血管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為肺靜脈,里面流的是動脈血
B.②與③之間的瓣膜是房室瓣
C.③處周圍的肌肉最為發達
D.①②③④結構中血液含氧量最高的是④
28.(2023秋 新昌縣期末)如圖表示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所需的時間,每一格約0.1秒,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第0.1秒內,房室瓣關閉
B.第0.2秒到第0.4秒,動脈瓣關閉
C.心臟每跳動一次,心房、心室收縮的時間均比舒張的時間長
D.心臟每跳動﹣次,心室收縮時間比心房長,是因為心室需要把血液運向全身
29.(2023春 椒江區校級期中)心臟一生都在為我們努力工作,它就像抽水的泵一樣將血液泵至全身各處。如圖為心臟工作示意圖。下列相關描述錯誤的是(  )
A.圖甲中,心房收縮、心室舒張,房室瓣打開,血液由心房進入心室
B.圖乙中,心房舒張、心室收縮,房室瓣關閉,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C.圖丙中,心房和心室均舒張,房室瓣打開,血液經靜脈流回心房
D.心臟每跳動一次,就是心室收縮一次和心房舒張一次
30.(2024 余姚市模擬)自2020年3月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在搶救重癥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療中使用了一種俗稱“人工肺”(ECMO)的儀器。人工肺又名氧合器或氣體交換器,是一種代替人體肺器官排出二氧化碳、攝取氧氣,進行氣體交換的人工器官。如圖所示,若圖1中ECMO設備的b端與圖2中的上腔靜脈相連,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ECMO設備的a端流出的是靜脈血,與肺靜脈相連
B.ECMO設備的a端流出的是靜脈血,與主動脈相連
C.ECMO設備的a端流出的是動脈血,與肺靜脈相連
D.ECMO設備的a端流出的是動脈血,與主動脈相連
31.(2023秋 余杭區期末)如圖所示,圖甲為某人的心房、心室舒張、收縮時間的關系圖,圖乙為某一瞬間心臟內瓣膜的狀態圖。據圖回答,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圖乙中的①為主動脈 B.圖乙中的動脈瓣處于閉合狀態
C.此人當時的心率為80次/分鐘 D.圖乙狀態發生在圖甲中的0.1~0.4秒時段
32.(2024 鹿城區校級一模)如圖甲是心臟示意圖(①②③④為與心臟相連的血管,ABCD為心臟四腔),圖乙是心房與心室收縮和舒張的時間關系示意圖,據圖回答。
(1)糖尿病人通過皮下注射到身體的胰島素經血液循環首先進入心臟的    (填字母)。
(2)比較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血管①   (填“<”、“=”或“>”)血管④。
(3)圖乙中0.1s﹣0.4s,房室瓣處于    狀態(填“打開”或“閉合”)。
33.(2024 寧波模擬)在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相關內容后,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血液循環系統模型”,以模擬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和血液的循環流動,同時針對該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評價表。
“血液循環模型”評價表(節選)
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特改進
指標一 設計合理,有創意,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有1處以上缺失
指標二 能模擬心臟收縮和舒張,血液單向流動效果明顯 能模擬心臟收縮,血液能流動,但效果不明顯 不能模擬心臟收縮,血液不能流動
小龍同學利用橡皮管、注射器、紅墨水、三通接頭等材料制作了如圖所示的模型。
(1)紅墨水主要用于模擬血液,血液之所以是紅色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一種細胞:   。
(2)分別寫出該模型如何模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    。
(3)根據評價表,該模型的指標二被評為“優秀”,則該模型中的a結構的功能類似于心臟中的什么結構:   。
06 血液循環的途徑
34.(2023秋 桐鄉市期末)如圖是人體的血液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②為腎臟,則血液流經②后,血液中的尿素和氧氣明顯減少
B.當血液流經①時,血紅蛋白與氧分離
C.若②為小腸,則血液流經②后,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減少
D.圖中實線為體循環路徑,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35.(2024 寧波模擬)如圖是血液流經人體某器官的示意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M表示心臟,則N血管里流的不一定是靜脈血
B.M表示小腸,則N血管里流的是動脈血
C.M表示大腦,則N血管里流的是動脈血
D.M表示肺,則N血管里流的是靜脈血
36.(2023秋 拱墅區校級期末)甲圖、乙圖分別為人體心臟結構示意圖、某組織處局部血管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③肺動脈、D為右心房、⑤為靜脈
B.血液途徑D→②→⑤→⑥→⑦→①→A的循環屬于體循環
C.若⑥為小腸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的葡萄糖比與⑤內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若⑥為肺部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為靜脈血且首次回到甲圖中的心腔C
37.(2024 越城區校級一模)血管機器人(如圖一)已逐漸成為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它可以在血管中快速穩定地游動和懸浮倒退。可以用于疾病診斷以及對血管進行微創傷手術。請思考并回答:
(1)若從上肢靜脈注入血管機器人,為確保其隨血液循環到達腦部。血管機器人的最大高度不能超過    (填血細胞名稱)的直徑。注入上肢靜脈后,到達腦部前,需經過心臟    次。
(2)血管機器人進入②后,不能直接倒退回①,這與心臟中    的阻攔有關。
(3)血管機器人在前進時,從M到達N,A到達B均發生了氣體交換,兩次氣體交換都是通過
   作用完成的。
38.(2024 浙江模擬)如圖為某同學在校園科技節上的參賽作品——血液循環演示模型。
評價指標 評價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 血液單向流動且 能區分動靜脈 血液單向流動但 不能區分動靜脈 血液不能單向流動且也不能區分動靜脈
其中單向閥模擬瓣膜(箭頭表示液體流動方向),軟管模擬血管,裝置內的紅墨水模擬血液。他們制定的產品評價表部分如下。請根據題意回答:
(1)推動注射器A的活塞,紅墨水沿A→B→C→①→D→E→F流動,該過程模擬肺循環。注射器A表示心臟的    。
(2)若在單向閥②處,血液與組織細胞能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則可判斷該處血管具有管徑細、管壁薄和血流速度    等特點。
(3)對模型進行測試時,該模型除了無法顯示心房和心室的結構特點外,還存在其他問題。結合評價表,判斷該模型的“指標一”評價等級為    。
07 泌尿系統
39.(2023春 椒江區校級月考)為了研究腎的功能,科學家利用微穿刺法將顯微操縱儀插入腎小囊腔中進行微量化學分析(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與②內均流鮮紅色的動脈血
B.正常情況下,微吸管提取的囊內液中含有水、蛋白質和尿素
C.由③剛流入④的液體中,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
D.與①中液體相比,等量的④中液體尿素的含量增加
40.(2023 西湖區模擬)如圖中a、b、c、d表示心臟的四個腔,A、B表示人體身上的兩個器官,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A是腎臟,則血管②中的血液與血管①中相比尿素含量增加
B.若A是小腸,則血管②中的血液與血管①中相比營養物質較豐富
C.器官B是肺,血管③中流靜脈血,血管④中流動脈血
D.器官B是肺,血管③連接右心房,血管④連接左心室
41.(2023 杭州模擬)如圖曲線表示人體的某項生理過程,相關說法合理的是(  )
A.若甲中x表示健康人腎單位中葡萄糖含量,則部位①是腎小球
B.若乙中y表示血液中氧氣含量,則部位②是肺部毛細血管
C.若丙中z表示肺容積,則ab段曲線表示吸氣過程,此時肋間肌和膈肌均收縮
D.若丁表示在消化道內淀粉、蛋白質、脂肪被消化程度,則物質w在部位③中消化成葡萄糖
42.(2024 上城區校級三模)糖尿病藥物治療的臨床手段對病情的控制有限,而鄞州在未來社區健康場景建設中引入了AI技術,一旦發現患者的血糖有異,不僅家庭醫生會開具藥物處方,AI智慧干預系統還將開具運動和飲食處方。如表為該系統給一患者開具的營養早餐處方,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類型 推薦材料 食材質量
蛋 雞蛋 50g
奶 豆漿(無糖) 292g
蔬菜 菠菜 195g
主食 50%綠豆米飯 146g
A.雞蛋中的蛋白質在胃內就開始初步消化
B.糖尿病患者原尿中的葡萄糖能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
C.小腸吸收的葡萄糖到達腦部細胞需要經過左心房1次
D.為了穩定血糖,患者應該平衡膳食并加強體育鍛煉
43.(2024 浙江模擬)如圖表示某健康人的血液流經腎單位形成尿液過程的模型示意圖,其中a、b表示形成尿液的生理作用。下列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a表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B.a作用過程,葡萄糖不會透過毛細血管壁
C.b表示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b作用能將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吸收回血液
44.(2023秋 濱江區期末)血液、尿液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如表為醫生對甲、乙、丙、丁四名男生體檢時的血常規和尿檢的結果統計(其中白細胞正常值為(4﹣10)×109個/升,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20﹣160克/升,“﹣”表示“沒有”,“+”表示“有”),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白細胞 血紅蛋白 血型 尿液
血細胞 蛋白質
甲 4.8×109 140 A ﹣ ﹣
乙 5.2×109 70 B ﹣ ﹣
丙 30×109 150 AB ++ +++
丁 4.6×109 130 B ﹣ ﹣
A.參照表中數據,四人中有炎癥的應該是丙,患貧血癥的是乙
B.若乙需要輸血,甲、丙、丁積極主動,三人中最合適者是丁
C.丙的尿液中出現了血細胞,是由于腎小球發生病變的緣故
D.丙的尿液中出現蛋白質,是由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發生了障礙
45.(2023秋 上城區校級月考)人工腎是一種替代腎臟功能的機器,其主體結構是一個透析器。血液透析時,用插管將病人的血液引入透析器,透析器中有透析膜,可阻止血細胞和大分子物質離開血液,而能利用血液與透析液的濃度差異讓小分子物質離開血液進入透析液中。血液經透析后,含氮廢物濃度大大減小。
(1)血液中的含氮廢物主要是組織細胞中的    分解后產生的(填營養物質名稱)。
(2)透析器的工作原理相當于尿液形成過程中的  作用(填生理過程)。
(3)配制透析液時,需加入與病人血清相近濃度的無機鹽,但無需加入大分子蛋白質,這樣做的原因是    。
46.(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期末)圖甲表示人體部分生理活動,序號①~⑤表示生理過程,字母 a、b、c表示相關物質;圖乙表示血液流經某血管時某物質的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淀粉經過口腔時,部分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最終在小腸內徹底分解成c    。
(2)圖甲中三條排泄途徑都能排出的物質是    。
(3)若圖乙中 AB段表示血液流經肺泡處毛細血管時某物質的變化曲線,則與該物質運輸有關的血細胞是    。
(4)胰島功能異常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持續偏高,導致原尿中c分子不能全部被腎小管重吸收,從而形成糖尿,這類患者通常可采用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該藥物經靜脈注射后,最先到達心臟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浙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
4.1 食物與營養
01 食物與能量
1、七大類營養素
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有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七大類。
2、探究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1)實驗原理: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三種營養素都屬于有機物,貯存著化學能,它們在生物體內通過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所需。將它們放在體外燃燒,可以快速釋放其中的能量,釋放能量的多少與其在體內氧化分解釋放的能量相等。將等質量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充分燃燒,釋放出來的熱量用于加熱相同的液體,比較液體溫度升高的多少就能知道哪種營養素中貯存的能量多。
(2)實驗過程
①用天平分別稱取干燥的花生仁、大米、牛肉干各1克,并用小刀盡量切碎。
②在試管內加人5毫升水,在帶孔的橡皮塞上插入溫度計,再將試管口塞緊。
③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④測量最初水溫并記錄在下表中。
⑤將花生仁放在燃燒匙上,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直至花生仁開始燃燒,馬上放于試管下方。
⑥觀察并記錄試管里水的最高溫度,將結果記錄在表中。
⑦分別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復以上步驟,將結果記錄在表中。
樣品 水溫(℃) 水溫變化(℃) 比較釋放的熱量
燃燒前 燃燒后
花生仁
大米
牛肉干
(3)實驗結果:用大米和牛肉干進行實驗時水的最高溫度相同(或相近),而用花生仁進行實驗時水的最高溫度要高些。
(4)實驗結論:同等質量的糖類與蛋白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相同,而同等質量的脂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要比蛋白質和糖類高,因此富含脂肪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最多。
<名師指點> 本實驗注意事項:
①本實驗運用兩種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通過水溫的變化來比較釋放的熱量)。
②控制變量:花生仁(主要含脂肪)、大米(主要含糖類)和牛肉干(主要含蛋白質)的質量要相等;試管要一樣(用大試管效果更好),試管中水的質量(或體積)、初溫要相同;要使用同樣的溫度計和同樣的燃燒匙等。
③為使這三種物質得到充分燃燒,火焰熄滅后要立即重新點燃,直到全部燃盡。為防止燃燒中斷,可在點燃前將這些物質切成小顆粒。
④燃燒過程中要注意擋風,防止熱量過多散失;注意要用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加熱等。
⑤溫度計不能接觸試管內壁或底部,以免產生誤差。食物燃燒殆盡后還有余熱,一定要耐心觀察,等到試管內液體溫度不再上升時再讀數。
<名師指點> 1克營養物質在體內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能量
糖類:16.8千焦/克、蛋白質:16.8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即:每種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它們所含的能量往往各不相同。
1克糖類可釋放16.8千焦的熱量,同等質量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在體內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脂肪>蛋白質=糖類。
3、人體能量的消耗情況
(1)人體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維持體溫和神經、循環、呼吸等系統的基本生理活動。
(2)影響人體能量消耗的因素
由于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和日常活動的激烈程度存在差異,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有差異。
①年齡:嬰幼兒期和青春期生長迅速,機體需要的能量相對較多。
②日常活動的激烈程度:活動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
02 營養素的作用
1、水
水不能提供能量,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進行,并且體內的養分和廢物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進行運輸。
2、無機鹽
(1)種類:食物中含有多種無機鹽,其中包括鈣、鐵、碘、鈉和磷等元素。
(2)作用:無機鹽不能提供能量,卻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3)各種無機鹽缺乏時的癥狀及其主要食物來源。
無機鹽 的種類 缺乏時的癥狀 主要食物來源
含鈣的 無機鹽 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雞胸、X型腿或 O型腿) 中老年人特別是婦女缺鈣,易患骨質疏松癥 奶類、綠葉蔬菜、豆類、 蝦皮等
含磷的 無機鹽 厭食貧血、肌無力、骨痛等 瘦肉、魚類、奶類、蛋類、豆類等
含鐵的 無機鹽 缺鐵性貧血(乏力、頭暈等) 動物血液、肝臟、瘦肉、 魚類、奶類、蛋類、水果等
含碘的 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智力和體格發育出現障礙 海帶、紫菜、蝦、海鹽等
含鋅的 無機鹽 味蕾功能下降,食欲減弱,生長發育不良 肉類、魚類、蛋類等
3、糖類
(1)種類: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
(2)主要食物來源:大米、小麥、馬鈴薯和玉米等食物。
(3)生理功能:糖類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有一半以上來自糖類。
4、蛋白質
(1)生理功能
①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及組織修復的主要原料,占人體細胞千重的50%以上。
②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③蛋白質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主要食物來源:肉類、禽蛋、魚、蝦、乳制品和大豆等食物。
5、脂肪
(1)生理功能
脂肪是生物體內貯藏能量的主要物質,是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當人體內的糖類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能量時,才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
(2)主要食物來源:植物油、動物油、核桃和花生等食物。
6、膳食纖維
(1)組成:膳食纖維主要由纖維素組成,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物質。
(2)生理功能
①膳食纖維可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②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的蠕動,有利于及時排便;
③適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
④適量攝取膳食纖維有助于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7、維生素
(1)特點:維生素的種類很多,除維生素D外,其他維生素人體內都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
(2)生理功能:維生素不能提供能量,但它參與人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對保持人的身體健康作用極大。
(3)幾種常見維生素的功能、缺乏時的癥狀和食物來源。
種類 功能 缺乏時的癥狀 食物來源
維生素A 促進人體的正常發育,增強抵抗力, 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皮膚干燥、 夜盲癥(夜晚看不清東西)、干眼癥等 動物肝臟、魚肝油、黃色玉米、胡蘿卜等
維生素B1 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經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腳氣病等 動物腎臟、稻麥等谷類的外皮、胚芽等
維生素C 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等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壞血病(皮下、牙齦的血管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骨骼的發育 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等 魚肝油、蛋黃、肝臟等
03 平衡膳食
1、人體需要營養素和能量
人的身體需要許多種營養素,而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最也不盡相同,營養過剩和不足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和能量,主要通過每天攝取食物得到供應和補充。
2、平衡膳食的概念
健康的飲食要求食物種類盡量多些、數量適當、營養物質之間的比例合理,并且與身體消耗的營養物質保持相對平衡,即所謂平衡膳食。
3、平衡膳食寶塔
2007 年,我國營養學會根據居民存在的營養問題制定了平衡膳食寶塔,這是適合我國人群的食物營養攝入指南。
平衡膳食寶塔直觀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大致比例。
4、平衡膳食寶塔的應用
應用平衡膳食寶塔時,每人每天各類食物攝人量應根據個人情況作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按時進食,三餐食量分配要合理,一般攝人比例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同時建議輕體力活動成年人每天至少飲水1 200克,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做到“平衡膳食”。
4.2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01 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人體的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
(1)消化道:從上到下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主要功能是進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消化腺
①分布于消化道外:唾液腺、肝臟、胰腺;
②分布于消化道壁上:胃腺、腸腺。
2、牙
(1)作用:牙是人體口腔內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可咬切和磨碎食物。
(2)分類:按出牙的時間,牙分為乳牙和恒牙。幼兒時長出的一組牙稱為乳牙,共20顆。約6歲起,乳牙逐漸脫落,換上恒牙,共32顆,一般恒牙脫落后就不會再長出來。
(3)結構
①牙釉質:包裹在牙本質外側,它表面光滑而堅硬,是人體最堅硬的結構。
②牙本質:它是牙的主體結構,內部有一腔隙,內含牙髓。當牙本質暴露后,就能感受外界冷、熱、酸、甜等刺激,從而引起疼痛。
③牙髓:位于由牙本質圍成的牙髓腔中,由小血管和神經組成。
(4)齲齒:俗稱“蛀牙”,是青少年中發生率很高的牙病。
①形成原因: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酸性物質,從而引起齲齒。
②形成過程:食物殘留在牙面上,牙釉質受到破壞,隨后牙本質受到破壞,最后是牙髓受到破壞。
③齲齒直接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消化道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內有牙、舌和唾液腺等附屬器官。牙齒有咬切、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舌具有攪拌食物、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的作用。
(2)咽和食管
咽是食物和氣體進入人體的共同通道;食管是由肌肉構成的管道,能通過蠕動將食物推入胃中。咽和食管基本上無消化和吸收功能。
(3)胃
胃位于上腹部,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暫時貯存食物,能通過蠕動使食物與胃腺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胃壁中有發達的平滑肌層,具有較大的伸縮性。胃的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其中有許多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有殺菌、消化和保護胃壁的作用。
(4)小腸
小腸盤曲在腹腔中,長5~6米,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小腸起始的一段是十二指腸,其長度約有十二個手指寬度那么長,它的內側壁有膽總管和胰管的開口。腸壁有平滑肌,能使小腸蠕動。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它與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如下:
①長:小腸長5~6米,食物在此處滯留的時間長,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
②大: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這就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內表面積,有利于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
③多: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肝臟分泌的膽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腸腺分泌的腸液均流入小腸,其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幫助消化食物。
④薄:小腸絨毛壁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絨毛內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這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
(5)大腸
大腸位于腹腔的下部,能暫時貯存食物殘渣(糞便)。大腸基本無消化作用,可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素。
4、消化腺
人體共有五大消化腺,分別為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和肝臟。消化道外的唾液腺、肝臟、胰腺和消化道壁上的胃腺和腸腺,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食物的消化。
(1)唾液腺: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能濕潤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使一部分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2)胃腺:胃腺是由胃壁內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開口在胃壁的內表面,能分泌胃液,胃液直接流入胃里。胃液呈酸性,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胃酸和黏液,有殺菌、消化和保護胃壁的作用。
(3)肝臟: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具有解毒功能。肝臟能分泌膽汁,膽汁流入膽囊濃縮和貯存。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但能對脂肪起乳化作用,將脂肪乳化成細小的微粒。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膽汁約有一升。
(4)胰腺:胰腺能分泌胰液。進食后,膽汁和胰液經膽總管和胰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胰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質,蛋白質就被分解為多肽和少量的氨基酸;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又可以促使淀粉和麥芽糖分解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膽汁的協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5)腸腺:腸腺是小腸黏膜中的微小腺體,開口于相鄰的兩個小腸絨毛之間。腸腺能分泌腸液,腸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如:淀粉酶、麥芽糖酶、脂肪酶等。通過這些酶的作用,進一步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使其成為可以被吸收的物質。
02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食物的消化
(1)概念:人體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2)類型
①物理消化:食物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只改變食物的形狀、大小,不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如牙齒的切割研磨(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等。
②化學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經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即營養物質,此過程改變了食物的分子結構。
(3)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2、營養物質的吸收
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和些不需消化的營養物質(水,無機鹽,維生素)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
3、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口腔內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內經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并與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團,可進行對淀粉的初步分解。食團經咽、食管的蠕動進入胃。平時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可減輕胃、腸的消化負擔。
(2)胃內的消化吸收
①當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可在胃里進行暫時貯藏。胃壁可進行有節律地收縮,并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②胃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很少,只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和無機鹽。
(3)小腸內的消化吸收【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①食糜進入小腸后進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小腸的長度長,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內表面積大,流入小腸的消化液種類多,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可在小腸內得到充分的消化,最終分別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營養物質。
②人體可吸收的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通過小腸壁被吸收的。
(4)大腸內的吸收
未被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最后進入大腸,人類的大腸沒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吸收少量的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最后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名師指點>
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營養物質 淀粉 蛋白質 脂肪
開始消化部位 口腔 胃 小腸
完全消化部位 小腸 小腸 小腸
參與的消化液 唾液、腸液、胰液 胃液、腸液、胰液 膽汁、腸液、胰液
最終消化產物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強調:膽汁雖然不含有消化酶,但它可以將脂肪乳化為脂肪微粒,這實質上是一個物理消化過程;脂肪微粒在胰脂肪酶和腸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才是真正的化學消化過程。
4、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消化: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
(2)吸收:將小分子物質吸收到循環系統中。
(3)排遺:將消化后產生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03 酶的催化作用
1、酶
(1)概述:酶是由生物的體細胞合成的,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酶在參與化學反應前后,其化學性質不變,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2)命名和分類:消化液中含有的酶叫做消化酶,消化酶的種類很多,一般根據其來源和所催化的物質進行命名。如:唾液中含有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的唾液淀粉酶。
2、探究酶的催化特點【實驗一】
(1)收集唾液:用清水漱口,然后用舌尖抵住上頜或下頜齒根后,微低頭,將試管口緊靠下嘴唇,讓唾液流入試管中,收集2毫升左右,用蒸餾水按1:1的體積比,稀釋唾液。
(2)制備淀粉溶液:稱取可溶性淀粉1克,放入燒杯中,加入99毫升蒸餾水,攪拌,緩慢加熱,溶解,制成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
(3)將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在3支試管中分別加入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2毫升。
(4)向A試管內加入2毫升唾液溶液,輕輕振蕩;向B試管內加入2毫升蒸餾水,輕輕振蕩;向C試管內先加入1毫升質量分數為5%的鹽酸溶液,再加入2毫升唾液,輕輕振蕩。
(5)同時將3支試管放入盛有37度水的燒杯里,進行水浴(用酒精燈加熱以保持溫度在37度左右)。
(6)經5~10分鐘,取出試管,分別往3支試管內滴加1滴體積分數為0.4%的碘酒溶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A試管內藍色消失(淀粉已經被分解);
B試管內無變化(仍然為藍色,因為蒸餾水對淀粉不起作用,淀粉仍然存在);
C試管內無變化(鹽酸使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實驗結論:①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
②酸堿度對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也有影響。
<名師指點>:關于探究酶的催化特點實驗注意事項
①設置B試管的目的是:設置對照組;
②為什么需將試管放入盛有37℃溫水的燒杯中?理由是:模擬體溫,37℃時酶的活性(催化能力)最強;
③C試管中為什么要先加鹽酸后滴唾液?理由是:先加唾液將淀粉分解了,無法證明酸對唾液淀粉酶的影響。
3、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1)高效性:酶能使人體細胞內的化學反應迅速進行,保證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學反應。
(3)多樣性:人體內有很多種酶,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
4、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溫度、酸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適外界條件往往有所不同。
(1)溫度:酶有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人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是37度。不同生物的體溫不同,其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一般不同。
(2)酸堿度:不同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pH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是1.8,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接近7。
5、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實驗二】
(1)提出問題:溫度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嗎?
(2)建立假設:每種酶都有其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催化作用。
(3)設計實驗方案
本實驗的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和碘液能使淀粉變藍。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實驗方案中應至少設計3個組的溫度變化值;各組要保證唾液淀粉酶和淀粉先達到相應設計溫度值后再滴加碘液;各組的實驗結果要通過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得出。
(4)進行實驗
①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1~3號,分別加入2毫升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另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4~6號,分別加入1毫升新解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將6支試管的1號和4號:2號和5號,3號和6號編為3組,分別放人0℃、37℃和7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③將各組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人同組的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中,充分搖勻后,再分別放回原溫度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④往3組試管中分別滴人1滴碘液,然后搖勻。
⑤觀察并記錄3組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5)記錄結果,得出結論
①結果記錄:1號和4號組(0℃)的溶液變藍,2號和5號組(37℃)的溶液不變藍,3號和6號組(60℃)的溶液變藍。
②結論: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適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催化作用。
(6)表達與交流
酶的催化作用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7)實驗反思
①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的科學方法;
②探究“溫度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實驗中,第(2)(3)步能否對調?
不能對調;如果對調,唾液淀粉酶已將淀粉催化分解了,無法驗證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名師指點> :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pH也能影響酶的活性
步驟 項目 試管
1 2 3
1 注入等濃度新鮮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餾水 1mL -- --
3 注入氫氧化鈉溶液 -- 1mL --
4 注入鹽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注入碘液 1滴 1滴 1滴
7 觀察現象 不變藍色 變藍色 變藍色
實驗結論:pH會影響酶的活性,在最適宜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酶活性受pH值影響示意圖
4.3 體內物質的運輸
01 血液
1、血液的功能
經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是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流向全身。
2、血液的成分
血液屬于結締組織,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向新鮮的血液中加入抗凝血劑,靜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明顯的分層現象。上層透明淡黃色的液體是血漿,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91%~92%),其次是蛋白質(7%左右)、無機鹽(0.9%)、葡萄糖(0.1%)等;下層暗紅色的物質就是血細胞。
3、血量
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為體重的7%~8%。血漿約占人體血液的55%,血細胞的量約占人體血液的45%。
4、血漿的功能
血漿是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主要具有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等作用。
5、觀察血細胞
血涂片制作步驟
(1)實驗室準備少量新鮮的豬血,存放在試管或小燒杯中。
(2)用吸管吸1滴豬血滴在清潔的載玻片略偏右一側。
(3)用左手拿著滴有血液的載玻片的兩端,用右手拿住另一載玻片的一端,在左手拿著的載玻片上由左向右移動接觸血滴,使兩個載玻片約呈45°夾角,輕輕移動,使血滴呈一直線,然后由右向左推成一層均勻的薄膜。這樣操作既不會形成大的氣泡,也不會損傷血細胞。
(4)觀察: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三種血細胞,其中呈兩面凹的圓餅狀的血細胞數量最多,體積最大的血細胞數量最少。
6、血細胞
(1)各種血細胞的類型和特點
血細胞 數量 形狀 大小 有無細胞核 功能 異常情況
紅細胞 最多 呈兩面凹 的圓餅狀 較大 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 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過少時:貧血 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白細胞 最少 多呈球形 形態多樣 最大 有 吞噬病菌、抗傳染,防御和保護 過多時:炎癥 注射或服用消炎藥
血小板 較少 不規則 最小 無 加速凝血 促進止血 過少時:血流不止 過多時:形成血栓
(2)血紅蛋白
①概述: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稱為血紅蛋白,它使血液呈現紅色。
②特點:在氧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
③功能:紅細胞運輸功能與血紅蛋白有關。血紅蛋白既能幫助紅細胞運輸氧,也能運輸一部分二氧化碳。
(3)血細胞的產生
人體內的血細胞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衰老死亡和再生的過程,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擔負著血細胞的再生任務。
(4)血液常規檢查
報告單的說明,正常成年人在健康狀況下,血液中的血細胞含量基本穩定。當人的年齡、生活條件等發生改變或患病時,各種血細胞的含量會發生變化。
7、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輸送氧氣、二氧化碳、各種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功能,還能起到防御保護和調節體溫等作用。
02 心臟和血管
1、心臟
(1)位置和形態:心臟位于胸腔內(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外形像桃子,大小與本人的拳頭相似。
(2)功能: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工作起來就像一臺水泵,通過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沿著一定的方向不間斷地流動;心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泵”。
(3)結構
(4)心臟中的瓣膜
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它們的功能都是控制血液向同一個方向流動,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動脈瓣控制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血流總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動脈。
<名師指點> 規律總結 口訣記憶
①四腔四管兩瓣膜:心臟有四個腔,每個腔連有一種血管,有房室瓣、動脈瓣兩種瓣膜;
②室連動,房連靜:心室和動脈相連,心房和靜脈相連;
③房房不通,室室不通:心房和心房不通,心室和心室不通;
④室房同側通:只有同側的心室和心房相通;
⑤靜脈進,動脈出:血液從靜脈流進心臟,從動脈流出心臟。
(5)心臟的工作過程
①當左、右心房收縮,左、右心室舒張時,會將心房的血液壓入心室,而心房和心室間的瓣膜(房室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如圖 4-23所示)
②當左、右心室收縮,左、右心房舒張時,左心室便會把血液壓入主動脈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右心室將血液壓入肺動脈送往肺部,動脈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如圖 4-24所示)
③心房和心室都處于舒張狀態,此時,房室瓣打開,而動脈瓣關閉。這時,血液從靜脈回流到心房,其中,肺部的血液經肺靜脈回流人左心房;全身各處的血液經上、下腔靜脈回流人右心房。這樣心臟就完成了一次工作過程,心臟通過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
心臟收縮和舒張一次的時間是不同的,若表示一個心跳為75次/分鐘的成年人,則此人每次心跳的時間為0.8秒(每一格代表0.1秒),他的心房收縮一次約需0.1秒(1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7秒(7個空格)。在心房開始舒張的同時,心室開始收縮。心室收縮一次約需0.3秒(3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5秒(5個空格)。從圖中可以看出心臟收縮和舒張的規律: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時收縮,但能同時舒張,也能交替收縮。
2、血管
(1)血管的分類:人體內的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動脈分流,靜脈合流。血液流動方向:動脈血管→毛細血管→靜脈血管。
①動脈血管【從心臟運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管腔較小,管壁較厚、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一般分布較深處,也有較淺處,如頸部與腕部的動脈。
②靜脈血管【從全身各器官運送血液回到心臟的血管】
管腔較大,管壁較薄,彈性小;血流速度慢;分布有較深處、也有較淺處,大靜脈管腔內有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③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數量大,分布廣;管壁薄,只有一層細胞圍成;管腔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名師指點>: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
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排成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2)毛細血管處的物質交換
毛細血管管壁很薄,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能經過細胞間隙進人組織細胞中,供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所需;而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也能經過細胞間隙進人血液中,從而完成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
03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
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
2、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包括血管、血液和心臟。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
3、血液循環的途徑
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兩次,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口訣:左出右回】
血液變化:動脈血→靜脈血。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口訣:右出左回】
血液變化:靜脈血→動脈血。
4、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比較
動 脈 血 靜 脈 血
組 成 血紅蛋白與氧結合 血紅蛋白與氧分離
特 點 含氧豐富,顏色鮮紅,含二氧化碳較少 含氧較少,顏色暗紅,含二氧化碳較多
分 布 肺循環中的肺靜脈,體循環中的動脈 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體循環中的靜脈
<名師指點> 辨析
動脈里流的是動脈血,靜脈里流的是靜脈血。(×) 理由:肺動脈流靜脈血,肺靜脈流動脈血。
5、血液循環的功能
不斷地將氧氣、營養物質和激素運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將各個組織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廢物運送到腎臟等排泄器官排出體外,以保證機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6、注射藥物問題進入血液循環問題【補充】
(1)藥物靜脈注射到肺:經過心臟1次,肺1次;
(2)藥物靜脈注射到全身(器官):經過心臟2次,肺1次。
<名師指點> 例:某人腳背發炎,醫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藥物,此藥運至足部的途徑是什么?
臀部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腳背動脈→腳背毛細血管。
7、急救問題【補充】
(1)動脈出血,近心端止血;
(2)靜脈出血,遠心端出血;
(3)被蛇咬:扎在近心端,防止毒素隨血液流入心臟。
04 心率、脈搏和血壓
1、心率
(1)概念: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稱為心率。
(2)正常范圍: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約為75次/分鐘,正常范圍是60~100次/分鐘。
2、脈搏
(1)概念:心臟每次收縮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這個壓力會沿動脈向前推動血液,隨著心臟節律性地收縮和舒張,動脈管壁出現相應的擴張和回縮,形成脈搏。同一個人的脈搏次數與其心率是相同的。
(2)測脈搏的方法:把手指按放在腕部的橈動脈處觸摸脈搏。
(3)應用: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常通過“切脈”,根據“脈相”來診斷疾病。
3、血壓
(1)概念: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強叫血壓。
(2)測量及單位:血壓可用血壓計在上臂肱動脈處測定,單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3)收縮壓和舒張壓
①收縮壓:當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達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健康成年人的收縮壓變動范圍為12~ 18.7 千帕。若個人的收縮壓經常低于12千帕,則認為是低血壓。
②舒張壓:當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張壓。健康成年人的舒張壓變動范圍為8~ 12千帕。若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超過18.7千帕或舒張壓經常超過12千帕,則可能是高血壓。若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低于12千帕,則認為是低血壓。
(4)血壓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分式表示,如16/10.7千帕,表示收縮壓是16千帕,舒張壓是10.7千帕。
(5)影響血壓的因素:人的血壓值與年齡和性別有關。一般男性血壓高于女性;年齡越大,血壓越高。高血壓和低血壓對人體都是有害的。
05 血型與輸血
1、血型
(1)凝集原和凝集素
在人的紅細胞膜上存在著叫凝集原的蛋白質類物質,而血清中含有與之相應的特異性蛋白質類物質,稱為凝集素。
人類的紅細胞含有兩種凝集原,分別稱為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類血清中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稱為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當含有某種凝集原的紅細胞和抗該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就會發生凝集反應,從而引起紅細胞大量凝集,如:A凝集原與抗A凝集素、B凝集原與抗B凝集素。
(2)血型的決定和分類
血型是由凝集原的種類決定的,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可以把人類血液分為四種類型。紅細胞上只含有A凝集原的叫做A型血;只含有B凝集原的叫做B型血;A、B兩種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血;A、B兩種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血,這就是ABO血型系統。
(3)ABO血型系統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自身紅細胞上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因此,血型為A型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血型為B型的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血型為AB型的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都沒有,血型為O型的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都含有,具體如下表所示。
2、輸血
當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時,最有效的搶救方法是輸血。
(1)原則: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2)異型血輸血:在沒有同型血而不得已進行異型血輸血時,必須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主要考慮供血者的紅細胞上凝集原是否會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發生凝集作用。異型血輸血時要少而慢。
(3)舉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人少量的O型血; AB型血的人,除可輸入AB型血外,也可輸人少量的O型血、A型血或B型血(如上表)。但在大量輸血時,仍需遵循輸同型血的原則【O型血萬能供血者;AB型血萬能受血者】。
3、無償獻血
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 ~ 4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作為一個健康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獻愛心。
4.4 能量的獲得
01 獲得能量的途徑
1、呼吸作用:指在細胞內氧化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物,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指在氧氣的參與下,有機物的分解較為徹底,并釋放出較多能量的呼吸作用方式。有氧呼吸是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葡萄糖 + 氧氣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大量)。
(2)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每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多來源于糖類,也有一部分來源于脂肪,極少數來源于蛋白質。
3、無氧呼吸
(1)概念:細胞在缺氧的條件下,將糖類等有機物分解成未徹底氧化的產物,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稱為無氧呼吸。
(2)動物(包括人)的無氧呼吸
動物組織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糖類會在相關酶的作用下分解為乳酸,并釋放出少量的能量。當大量的乳酸在肌肉組織里堆積時 ,就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
動物無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葡萄糖乳酸 + 能量(少量)。
(3)高等植物的無氧呼吸
高等植物在缺氧(如水淹)的情況下,也能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糖類被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釋放出少量的能量。
植物無氧呼吸的文字表達式:葡萄糖酒精 + 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名師指點> 水稻等植物長期淹水后,容易出現“爛根”現象,該如何這一現象?
解釋:浸水的本部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而進行無氧呼吸,無氣呼吸的產物是酒精,酒精具有毒性而造成根部的糜爛。
(4)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有些微生物能長期進行無氧呼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人們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來生產食品。如:酵母菌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無氧的情況下則進行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
項 目 內 容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區 別 反應條件 O2、酶 酶(缺O2)
物質變化 有機物徹底分解 產生CO2和H2O 有機物分解不徹底 生成酒精和CO2或生成乳酸
能量變化 釋放大量能量 釋放少量能量
聯 系 實質上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02 多樣的呼吸器官
1、低等無脊椎動物
大多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它們只靠體表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如:草履蟲、變形蟲等。
2、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
已經開始出現專門的呼吸器官,如:蝗蟲用氣管呼吸、對蝦用鰓呼吸等。
3、水生脊椎動物
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魚的鰓位于咽的兩側,鰓蓋關閉時,水從張開的口流人咽,接著口關閉,口腔收縮,壓迫水流通過鰓并從立即張開的鰓蓋后緣流出。雖然水中的氧氣含量很低,但由于水流不斷通過布滿血管的鰓,魚類還是能獲得足夠的氧氣的。
4、陸生脊椎動物
已經有專門的呼吸器官——肺。不過不同的陸生脊椎動物的肺的結構和復雜程度不同。
(1)兩棲動物:肺比較簡單,如青蛙的肺僅是一層薄壁的囊,呼吸功能較差,還需要通過皮膚的輔助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
(2)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已經真正地適應了陸地生活,肺的結構復雜化,肺中出現了肺泡,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氣體交換的面積。由于鳥類的肺結構十分致密,并與特殊的氣囊相通,使鳥類能夠進行雙重呼吸,為其飛行提供了充足的氧氣。
<名師指點> 典型生物的呼吸器官
類別 動物名稱 呼吸器官
無脊椎動物 (原生動物)草履蟲、變形蟲 體表(表膜即細胞膜)
(環節動物)蚯蚓 濕潤的體壁
(節肢動物)蝗蟲 氣管
脊椎動物 (魚綱)對蝦、魚類 腮
(兩棲類)青蛙 肺兼濕潤的皮膚
(爬行綱)蜥蜴 肺
(鳥綱)鳥類 肺,有氣囊輔助
(哺乳類)牛 肺
4.5 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
01 營養物質的利用
1、糖類的吸收和利用【糖類代謝】
(1)吸收
攝入人體的糖類(主要是淀粉)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葡萄糖后,被小腸吸收進入循環系統。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血糖。
(2)利用
①血糖一部分被組織細胞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供組織細胞進行生命活動;
②一部分在肝臟與肌肉等組織細胞中以糖元的形式貯存起來;
③還有部分多余的血糖轉變為脂肪貯存起來。
2、脂肪的吸收和利用【脂肪代謝】
(1)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甘油和脂肪酸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
(2)利用
①部分可直接被組織細胞利用,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
②另一部分脂肪貯存起來備用,當人體中的糖類供能不足時,貯存的脂肪可以被分解釋放能量,供細胞利用。
3、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蛋白質代謝】
(1)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小腸內被消化成為氨基酸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
(2)利用
①在各種組織細胞中,可重新合成人體所特有的蛋白質;
②可以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供能,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廢物,如尿素等;
③可以合成糖類和脂肪。
4、體內的能量代謝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人體組織細胞中不斷地進行著合成與分解,新舊物質的不斷更替,伴隨著能量的貯存和釋放。因為能量貯存在有機物內,所以人體內物質的增減與能量的變化密切相關,可用下列式子表示:獲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貯存的能量。
(1)能量的獲得 > 能量的消耗→有機物積累增加(人的體重增加→生長發育)
(2)能量的獲得 < 能量的消耗→有機物貯存減少(人的體重減少→變瘦、衰老)
02 泌尿系統
1、排泄
(1)概念:人體的代謝廢物通過一定途徑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排泄。
(2)代謝廢物
是指人體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氧化分解有機物時產生的對人體有害或多余的物質,包括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無機鹽等。
(3)排泄的途徑
排泄途徑 排出的廢物 廢物排出的形式 占比
呼吸系統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水蒸氣) 氣體 10%
皮 膚 一小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 汗液 10%
泌尿系統 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 尿液 80%
2、泌尿系統的組成: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
①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場所,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②輸尿管是運送尿液到膀胱的通道;
③膀胱具有暫時貯存尿液的作用;
④尿道是將尿液排出體外的通道。
(1)腎臟的結構
包括三個部分,自外向內依次是腎皮質(顏色較深)、腎髓質(顏色較淺)以及腎髓質里呈漏斗狀的部分腎盂(與輸尿管連通)。腎臟的外面連著三根管道:腎動脈、腎靜脈和輸尿管。
(2)腎單位
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含有100多萬個腎單位。腎單位主要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其中腎小體是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的。
①腎小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的,這些毛細血管最后匯成出球小動脈。
②腎小囊是一種雙層壁的囊,腎小囊腔與腎小管相連。
③腎小管細長曲折,分布在腎皮質和腎髓質中,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里流動的都是動脈血,出球小動脈比入球小動脈細,一方面由于入球小動脈中的血液部分轉化成原尿,血液量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增大腎小球內的壓力,有利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3、尿液的形成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
腎小球是由毛細血管網組成的血管球,通透性較強,當血液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其他物質(如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都能通過濾過作用進入腎小囊,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腎小囊中的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進入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而原尿中的其余成分如水、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最終形成尿液。
注意:血液流經腎小球時,沒有發生物質交換,只是血漿中的一些物質轉移了位置;因此,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和出球小動脈里流動的都是動脈血;血液流經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時發生物質交換,血液也就由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
4、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區別
成分 血 漿 原 尿 尿 液
大分子蛋白質 有 沒有 沒有
葡萄糖 有 有 沒有
氨基酸 有 有 沒有
無機鹽 有 有 有
尿 素 有 有 有
5、尿液的排出
尿液先進入腎盂匯集,再經輸尿管運送到膀胱暫時貯存,最后通過尿道排出體外。
6、排尿的意義
(1)排出代謝廢物;
(2)調節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7、常見的尿液疾病分析【補充】
(1)尿液中有血細胞(血尿)——腎小球;
(2)尿液中有大分子蛋白質(蛋白尿)——腎小球;
(3)尿液中有葡萄糖(糖尿)——腎小管;
(4)尿毒癥:慢性腎衰竭,腎功能不可逆的退化;
(5)尿液發黃除與食物有關外,主要與尿色素濃度有關。
8、人工腎、腎透析
(1)類似腎單位,只有濾過作用(無重吸收)。
(2)透析液的成分:水、無機鹽(略小于0.9%)、葡萄糖(與體內血糖濃度相等)。
03 水鹽平衡
1、水的平衡
(1)途徑:人體通過飲水進食、細胞的呼吸作用等方式獲得水分,通過呼吸、流汗、排尿、排糞等途徑排出水分,從而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平衡。調節水分平衡的主要器官是腎臟。
(2)水分平衡的調節
當體內水分過剩時,腎臟就會產生大量的尿液將體內多余的水分排出;當體內水分不足時,腎臟只產生少量的尿液。腎臟就是這樣來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
2、鹽的平衡
(1)必要性
人體細胞周圍的液體細胞外液,含有一定量的無機鹽,而且它們的含量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正常生活。
(2)過程
如果我們喝很多水,又不增加鹽分,腎臟會產生鹽含量較低的尿液。如果我們攝人的鹽較多,又不多喝水,腎臟就會產生鹽含量較高的尿液,把體內多余的鹽分排出。腎臟就是這樣來調節體內的水鹽平衡,保持水和鹽的相對穩定的。
(3)途徑:除了腎臟對水鹽平衡起到的重要作用外,皮膚和呼吸系統也承擔了部分功能。
3、腎臟對水鹽平衡的調節能力
腎臟雖然對體內的水和鹽的濃度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出了腎臟的調節能力,人體內水鹽平衡就會失調,甚至導致人體死亡。
4、代謝的多樣性
活的生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代謝,一旦代謝停止,生命便告終結,因此代謝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特征。在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才能表現出生長發育、繁殖、遺傳和變異等其他生命特征,因此代謝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04 代謝
1、概念:代謝是生物體生命活動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代謝類型
(1)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會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合成新的自身組成物質,并貯存能量的過程。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打下了物質基礎。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將生物的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
①自養:各種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直接制造成有機物并貯存能量,這種營養方式叫自養。(注意:光合細菌等也可以進行自養生活)
②異養:人和動物等通過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獲得營養,不能直接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種營養方式叫異養。
③不同生物獲得營養的方式不同
a. 人和多數動物以捕食方式攝取營養。
b. 多數真菌和細菌等都可以從已死亡的、腐爛的生物體中獲得營養,這類生物為腐生生物,這種生活方式叫腐生。
c. 蛔蟲、病毒和結核桿菌等生活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從其體內或體表獲得營養,這類生物為寄生生物,這種生活方式叫寄生。
(2)異化作用
異化作用是指生物體不斷地氧化分解自身組成物質,釋放能量,并不斷排出代謝廢物的過程。如呼吸作用是生物異化作用的主要過程。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也為其他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
(3)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項 目 同化作用 異化作用
區別 與環境的關系 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 向外界排出廢物
物 質 代 謝 合成自身新物質 分解自身物質
能 量 代 謝 貯存能量 釋放能量
聯 系 兩者在活細胞內同時進行,物質代謝過程中伴隨著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了物質基礎,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
(4)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的相對強度變化
①如果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身體就會生長或長胖;
②如果異化作用>同化作用,身體就會逐漸消瘦。
正常情況下,青少年的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身體迅速生長;老年人的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身體逐漸消瘦。但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強度的大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因此,青少年要想健康成長,必須攝入一定量的營養物質。
01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1.(2024 溫州模擬)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肝臟,它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
B.②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島素里面含有多種消化酶
D.④是大腸,吸收少量水分和無機鹽
【答案】A
【分析】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圖示為消化系統示意圖,其中是①是肝臟、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腸。
【解答】解:A、圖中的①是肝臟,能夠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對脂肪有乳化作用,A正確。
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夠分泌胃液,胃液能夠初步消化蛋白質,小腸是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B錯誤。
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含消化蛋白質、淀粉、脂肪的酶,C錯誤。
D、④是小腸,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D錯誤。
故選:A。
2.(2023秋 上城區期末)山楂是一種常見的水果,它不僅美味,還含有糖類、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元素及膳食纖維。結合圖片,分析正確的是(  )
A.②是消化吸收山楂的主要場所
B.④不能吸收山楂中的膳食纖維
C.①分泌的膽汁能初步消化山楂中的糖類
D.③分泌的胰液不能促進山楂中蛋白質的分解
【答案】B
【分析】圖中①肝臟、②胃、③胰腺,④小腸。
【解答】解:A、④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A錯誤。
B、膳食纖維不能吸收,B正確。
C、①肝臟分泌的膽汁能乳化脂肪,C錯誤。
D、③胰腺分泌的胰液含多種消化酶,能促進山楂中蛋白質的分解,D錯誤。
故選:B。
3.(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期末)如圖是人體部分消化系統的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分解脂肪的酶
B.②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C.③分泌的胰島素進入小腸幫助分解淀粉
D.④內的消化液有膽汁、腸液和胰液
【答案】D
【分析】圖中的①肝臟、②胃、③胰腺、④小腸。
【解答】解:A、①肝臟分泌的膽汁中不含任何消化酶,對脂肪的乳化作用屬于物理性消化。A錯誤。
B、④小腸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B錯誤。
C、③胰腺分泌的胰液內含有多種消化酶,進入小腸能夠幫助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物質。C錯誤。
D、④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小腸內的消化液有膽汁、腸液和胰液膽汁消化液。D正確。
故選:D。
4.(2023 臺州模擬)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用于診斷胃腸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設備(如圖),患者將智能膠囊吞下后,它即隨著胃腸肌肉的運動節奏依次通過消化道的各個結構,同時對經過的胃腸道進行連續攝像。結合圖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顯微膠囊依次經過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
B.顯微膠囊進入結構④時,結構④的蠕動屬于物理消化
C.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顯微膠囊進入到結構⑥處時,⑥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答案】C
【分析】圖中:①食管、②肝臟、③大腸、④胃、⑤胰腺、⑥小腸。
【解答】解:A、人體的消化道從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所以顯微膠囊可依次經過口腔→咽→食道→胃→小腸,檢測胃腸疾病,A正確;
B、顯微膠囊進入結構④胃內,結構④胃的蠕動促進食物與胃液混合屬于物理消化,B正確;
C、②肝臟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顯微膠囊不可進入結構②,②肝臟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有消化酶,C錯誤;
D、顯微膠囊可依次經過口腔→咽→食道→胃→小腸,⑥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D正確。
故選:C。
5.(2023秋 紹興期末)2021年5月20日是第32個中國學生營養日,主題為“珍惜盤中餐,粒粒助健康“,旨在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宣傳合理膳食、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如圖一為人體消化系統形態結構示意圖,圖二是中國居民的“平衡膳食寶塔”,請據圖回答:
(1)腸腺和  ⑥ (填圖一中的序號)分泌的消化液對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
(2)某學生因偏食出現牙齦出血等癥狀,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建議該學生多攝入圖二中的第  二 層食物。
(3)小紅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其患有貧血,建議她多吃含  鐵 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答案】(1)⑥。
(2)二。
(3)鐵。
【分析】圖一為人體消化系統形態結構示意圖,圖中①是唾液腺,②口腔,③是咽,④是食道,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大腸,⑧是小腸,⑨是肝臟,10是闌尾;
圖二是中國居民的“平衡膳食寶塔”,第一級是含糖類豐富的谷類食物,第二級是含維生素和無機鹽豐富的蔬菜、水果類,第三級和第四級的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第五級是脂肪多的食物。
【解答】解:(1)⑥胰腺能分泌胰液、腸腺能分泌腸液,腸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在這些酶的作用下,淀粉等糖類物質被徹底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被徹底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在腸液、胰液和膽汁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2)體內缺乏維生素C會得壞血病,會出現牙齦出血的癥狀。某學生出現牙齦出血的癥狀,應是體內缺乏維生素C,所以,他應多食圖二中第二層的蔬菜和水果。
(3)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一種成分,人體缺鐵會使血紅蛋白的合成發生障礙,從而使人體內血紅蛋白的含量過低,導致貧血。因此貧血患者要多吃含鐵豐富和蛋白質的食物。
故答案為:
(1)⑥。
(2)二。
(3)鐵。
6.(2023秋 杭州期中)消化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系統之一,請結合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圖1中的  3 (填序號)表示的是胰腺,它除了分泌胰液外,還能分泌胰島素,使人體內的血糖濃度維持穩定。
(2)人體小腸長度有5~6米,但表面積卻達200平方米,這是因為小腸在結構上具有皺襞和  絨毛 ,增加了小腸內的表面積。
(3)圖2中A、B、C、D依次表示消化道相鄰的幾個器官,曲線X、Y、Z表示三大類營養物質在上述器官中被消化的程度。小明的早餐是三個饅頭,圖2中  X 曲線表示其在消化系統中被消化的程度。
【答案】(1)3。
(2)絨毛。
(3)X。
【分析】1.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體。
2.圖中,1肝臟、2膽囊、3胰腺,4十二指腸。
3.營養物質進入消化道的先后順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腸。淀粉在口腔內就開始消化,蛋白質在胃內開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腸內消化。X在A中開始消化,則A代表口腔;Y在C中開始被消化,則C代表胃,圖中X、Y、Z都能在D消化道內被消化,可以判斷D代表小腸。
【解答】(1)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圖中的3表示的是胰腺,它除了分泌胰液外,還能分泌胰島素,使人體內的血糖濃度維持穩定。
(2)小腸約長約5~6m,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有利于營養物質被吸收進入小腸內壁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中,這些特點都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3)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質X最先被消化,然后是物質Y被消化,最后是Z被消化,可以判斷X是淀粉,Y代表蛋白質,最終被消化為氨基酸,Z代表脂肪。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圖2中X曲線表示其在消化系統中被消化的程度。
故答案為:
(1)3。
(2)絨毛。
(3)X。
02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7.(2023秋 柯橋區期末)下列是蛋白質在人體內代謝的思維導圖:
其中a、b、c、d各字母表示的生理過程依次是(  )
A.攝食、吸收、運輸、分解
B.消化、吸收、合成、分解
C.攝食、吸收、合成、分解
D.消化、吸收、合成、排泄
【答案】B
【分析】圖中的a消化、b吸收、c小分子物質合成大分子物質、d氧化分解。
【解答】解:由蛋白質在人體內代謝的思維導圖可知:蛋白質經過a消化被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通過b吸收進入血液,氨基酸被需要運輸到身體各部分,c合成蛋白質成為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組織細胞內的d蛋白質被氧化分解產生代謝廢物并釋放出能量。所以其中a、b、c、d各字母表示的生理過程依次是消化、吸收、合成、分解。
故選:B。
8.(2024 寧波自主招生)如圖表示人體消化吸收過程,①~⑤分別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縱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④和⑤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
B.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
C.②與③中分別含有消化蛋白質和脂肪的酶
D.X表示大腸,是吸收a、b、c的主要場所
【答案】A
【分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對淀粉進行初步消化,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對蛋白質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腸液中含有能夠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膽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分析題干中的圖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質,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膽汁,④、⑤對三大營養物質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腸液,已知⑤是腸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終產物,分別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A、④胰液和⑤腸液都通過導管進入十二指腸后,對三大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因此它們發揮作用的場所是小腸,A符合題意。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B不符合題意。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對蛋白質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膽汁,不含消化酶,但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進脂肪的消化;C不符合題意。
D、X表示小腸,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9.(2023秋 義烏市期末)特色美食胡辣湯,是用骨頭湯作底料熬制而成。胡辣湯進入人體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才能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和大量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膽汁中的消化酶參與胡辣湯中脂肪的乳化
B.胡辣湯中的蛋白質可被消化系統直接吸收
C.胡辣湯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
D.喝胡辣湯出汗與劇烈運動出汗的原因相同
【答案】C
【分析】(1)食物中的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等小分子的營養物質人體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質、糖類、脂肪這些大分子的營養物質是不溶于水的,必須在消化道內變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質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2)營養物質消化過程如圖:
【解答】解:A、膽汁中的沒有消化酶,膽汁參與胡辣湯中脂肪的乳化,A錯誤。
B、胡辣湯中的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必須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消化系統吸收,B錯誤。
C、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胡辣湯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C正確。
D、喝胡辣湯時出汗原因是位于舌頭的熱覺感受器將刺激傳給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下,汗腺分泌增加;而在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的作用加強,細胞代謝增強,產熱量增加,從而導致出汗增多,所以兩者原理不同,D錯誤。
故選:C。
10.(2023秋 東陽市期末)如圖曲線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E表示)中被消化的過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
A.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腸
B.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最終消化產物是葡萄糖
C.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胃蛋白酶可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
D.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參與的消化液有膽汁、胰液和腸液
【答案】C
【分析】圖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腸、E大腸。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
【解答】解: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橫坐標表示消化道的組成,因此,A表示口腔,C表示胃,D表示小腸,正確;
B.淀粉在口腔內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麥芽糖,在小腸中被腸液、胰液分解為葡萄糖。X在口腔內開始消化,因此,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最終消化產物是葡萄糖,正確;
C.蛋白質在胃中開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進入小腸,在小腸中腸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變成氨基酸。Y在胃內初步消化,因此,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胃蛋白酶可將蛋白質分解為多肽,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錯誤;
D.脂肪的消化過程在小腸內進行,脂肪先在膽汁的乳化下變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腸液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Z在小腸內消化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參與的消化液有膽汁、胰液和腸液,正確。
故選:C。
11.(2023秋 上城區校級期中)圖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內逐步分解的示意圖,圖乙曲線(X、Y、Z)分別表示三大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1)圖甲中,淀粉經過①和②過程,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參與此消化過程的消化液是  唾液、腸液和胰液 。
(2)圖乙中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的曲線是  Y (選填“X”“Y”或“Z”)。
【答案】(1)唾液、腸液和胰液.
(2)Y。
【分析】圖乙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腸、E大腸;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解答即可。
【解答】解:(1)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即參與淀粉消化過程的消化液是唾液、腸液和胰液。
(2)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脂肪的消化從小腸開始,所以圖乙中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
故答案為:
(1)唾液、腸液和胰液.
(2)Y。
03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2.(2024 新昌縣模擬)其他條件適宜,探究pH對小麥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由實驗結果分析,可知該淀粉酶的最適pH為13
B.由圖可推斷,該淀粉酶在pH=3時比pH=5時活性低
C.強酸不會使淀粉酶變性失活
D.在一個反應體系內,將pH連續從13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變化會逐漸增快
【答案】B
【分析】酶的活性受環境PH值的影響,因為不同的酶在不同的PH值下表現出的活性不同。過低或過高的PH值都會導致酶蛋白變性而失活。因此,可以說PH對酶活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解答】解:A、分析柱形圖可知,1h后,這幾組實驗中pH為7的條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最少,淀粉酶的最適pH在7左右,最適pH不是13,A錯誤。
B、分析柱形圖可知,pH為3條件下比pH為5條件下淀粉剩余量多,由于淀粉在酸性條件下能被水解,因此pH為3條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為5條件,B正確。
C、在強酸環境下會使酶空間結構發生改變,而使淀粉酶變性而失活,C錯誤。
D、淀粉酶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pH=13組的淀粉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淀粉酶變性失活,pH連續從13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不變,D錯誤。
故選:B。
13.(2022 麗水模擬)如圖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設計,圖中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與②對照,可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變藍色、②③不變藍色
C.本探究實驗的變量不唯一,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D.②與③對照,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饅頭消化的作用
【答案】A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淀粉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來驗證淀粉的存在。
(3)實驗中饅頭碎屑是模擬了口腔中牙齒的咀嚼、攪拌是模擬了口腔中舌的攪拌。
【解答】解:A、①與②對照,唯一的變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A正確;
B、①試管中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麥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②試管中清水對淀粉沒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變藍;③號試管中唾液淀粉酶未與饅頭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沒有將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變藍。所以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不變藍色、②③變藍色,B錯誤;
C、①與②對照,唯一的變量是唾液;①與③對照,唯一的變量是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C錯誤;
D、②與③有兩個變量唾液、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對照,D錯誤。
故選:A。
14.(2023秋 舟山月考)如圖中甲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加快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該酶加快反應速率隨pH或溫度變化趨勢。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在A點適當提高溫度或在B點適當增加酶的濃度,反應速率都將增大
B.圖中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
C.研究淀粉酶或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均可得到上圖曲線
D.短期保存該酶,適宜條件對應于圖中的D點
【答案】D
【分析】此題考查酶的反應速度和溫度、pH值、反應物濃度的關系。
【解答】解:A.A點所在曲線是最適溫度下,無論提高還是降低溫度都只會使酶反應速率下降;B點是最適溫度下酶的反應速率達到飽和的點,增加酶濃度不能使反應速率增大。A錯誤;
B.圖中丙線最后反應速率為零,由此可判斷其代表的是pH值的變化,所以乙線代表溫度變化,圖中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B錯誤;
C.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溫度升高也可使得過氧化氫分解。C錯誤;
D.短期保存酶,應該選擇酶活性較低的點,D點合適。D正確。
故選:D。
15.(2023秋 椒江區期末)小金為探究pH對人體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取5支試管分別裝入2mL濃度相同但pH不同的淀粉糊,再分別加入1mL濃度相同的唾液,充分振蕩后置于25℃的水浴中。10分鐘后,分別滴加等量碘液,5支試管的顯色結果如下表:(“+”表示藍色的程度)
試管號 1 2 3 4 5
pH 5.6 6.2 6.8 7.4 8.0
顯色結果 ++ + 不變藍 + ++
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利用淀粉遇碘變藍色的性質來檢測淀粉的存在
B.此實驗可說明酶對淀粉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C.在5個pH中,pH為6.8時,該酶的活性最強
D.為縮短實驗時間,可將試管充分振蕩后置于37℃的水浴中
【答案】B
【分析】(1)唾液腺的開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初步消化為麥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會變藍,麥芽糖遇到碘液不會變藍。
(3)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高溫可能會使酶失去活性,低溫會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強。
【解答】解:A、淀粉遇到碘液會變藍,麥芽糖遇到碘液不會變藍。可見,本實驗是利用淀粉遇碘變藍色的性質來檢測淀粉的存在,A正確;
B、為確認淀粉糊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則唯一變量是酶,其它條件和3號試管相同,因此還應再設計6號試管與3號試管進行對照。在6號試管中,加入1毫升蒸餾水,充分振蕩后置于同一恒溫水浴中,10分鐘后,滴加一滴碘液觀察實驗現象,B錯誤;
C、結合題干表格信息可知,此實驗中只有pH為6.8時,試管顯色結果是“不變藍”,這說明:在5個pH中,pH為6.8時,該酶的活性最強,C正確;
D、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強。該實驗中,充分振蕩后置于25℃的水浴中。可見,為縮短實驗時間,可將試管充分振蕩后置于37℃的水浴中,D正確。
故選:B。
16.(2022 西湖區模擬)如圖表示的是pH值對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題圖表示的是3種脫氫酶(A、B、C)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從題圖中可以知道pH=6左右時植物淀粉酶的活性達到最大
B.從題圖中知道酶C活性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不斷增強
C.從題圖中可知若細胞由酸性變成堿性時,淀粉酶活性逐漸升高
D.從題圖中可知活性溫度的范圍最廣的酶是B
【答案】B
【分析】分析圖1:圖1表示pH對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植物淀粉的最適pH為5左右,人的淀粉酶的最適pH為7。
分析圖2:圖2表示3種脫氫酶(A、B、C)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情況,A酶的最適溫度約為35℃;B酶的最適溫度約為30℃;C酶的最適溫度大于40℃,根據此圖無法得知酶C的最適溫度。酶活性溫度的范圍最廣的是C酶。
【解答】解:A、從左圖中可以知道pH=5時,植物淀粉酶活性最高,A錯誤。
B、從右圖中可以看出酶C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還在繼續上升,B正確。
C、由左圖可知,若酶未失活的情況下,pH由酸性變成堿性時淀粉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錯誤。
D、根據右圖曲線變化趨勢,酶活性溫度范圍最廣的酶是C,D錯誤。
故選:B。
17.(2023秋 柯橋區期末)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在保證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可能會發生移動。請據圖回答:
(1)當淀粉的量減少時,e點將  下移 (選填“上移”、“下移”或“不變”)。
(2)當pH=a時,d點將  右移 (選填“左移”、“右移”或“不變”)。
【答案】(1)下移
(2)右移
【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溫度、pH等。在最適溫度(pH)前,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溫度(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溫度(pH)后,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溫不會使酶變性失活,但高溫、pH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解答】解:(1)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能分解產生的麥芽糖,e點是產生麥芽糖最大量。當淀粉的量減少時,分解產生的麥芽糖的量也減少,故e點將下移。
(2)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而pH=b時,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時間最短,而當pH=a時,酶的催化效率降低,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時間將延長,d點將右移。
故答案為:
(1)下移
(2)右移
18.(2024秋 拱墅區校級月考)山山為探究唾液淀粉酶經pH影響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復,他先查閱資料獲得pH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如圖。再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如表。
步驟一:取5支試管編號,各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將pH調節為特定值。
步驟二:靜置5分鐘后,再將5支試管內液體的pH調至X,使實驗現象最明顯。
步驟三:往每支試管中滴加質量相同被稀釋過的淀粉溶液并各滴加一滴碘液,使試管中液體呈藍色。
步驟四:再次調節試管內液體pH至X。
步驟五:37℃水浴后,記錄 藍色褪去所需要的時間 。
試管編號 ① ② ③ ④ ⑤
pH值 4.0 5.0 5.8 6.8 7.4
時間 無法褪去 358s 241s 248s 354s
(1)步驟2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 6.2 。
(2)請補充步驟五。
(3)根據上表數據山山認為該實驗無法確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會恢復,你認為他的理由是 缺少與各試管中pH相同的對照組或缺少始終以較適宜的pH進行實驗的對照組 。
【答案】(1)6.2;
(2)藍色褪去所需要的時間
(3)缺少與各試管中pH相同的對照組或缺少始終以較適宜的pH進行實驗的對照組。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2)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在最適溫度下催化效率最高。強酸和強堿下,酶會失去活性。
【解答】解:(1)根據坐標曲線圖分析可知,唾液淀粉酶活性最強時的pH是6.2,所以步驟二中X最合理的值應該是6.2。
(2)步驟三的具體操作應該是:向五支試管中分別加入適量淀粉溶液,并滴加幾滴碘液,使試管中液體呈藍色。所以步驟五是37℃水浴后,記錄每支試管藍色褪去所需要的時間。
(3)贊同山山的觀點,因為缺少與各試管中pH相同的對照組或缺少始終以較適宜的pH進行實驗的對照組。
故答案為:
(1)6.2;
(2)藍色褪去所需要的時間
(3)缺少與各試管中pH相同的對照組或缺少始終以較適宜的pH進行實驗的對照組。
19.(2024 吳興區校級模擬)湖州盛產淡水鮮魚,有“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研究性學習小組嘗試對草魚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進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1是18℃時在不同pH條件下草魚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圖可知,在各自最適pH下,三種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腸蛋白酶 。
(2)資料表明草魚人工養殖溫度常年在15~18℃之間,學習小組假設:草魚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他們設置15℃、16℃、17℃、18℃的實驗溫度,探究三種酶的最適溫度。
①胃蛋白酶實驗組和幽門盲囊蛋白酶實驗組的pH應分別控制在  2、8 。
②實驗結果如圖2,據此能否確認該假設成立,并說明理由: 不能,由圖可知隨著溫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現 。
(3)研究還發現,草魚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養殖投放的飼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淀粉 的比例,以減少對河流的污染。
【答案】(1)腸蛋白酶;
(2)①2、8;
②不能,由圖可知隨著溫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現。
(3)淀粉
【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溫度、pH等。在最適溫度(pH)前,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溫度(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溫度(pH)后,隨著溫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溫不會使酶變性失活,但高溫、pH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解答】解:(1)從圖1可知,三種蛋白酶在各自最適pH值下,腸蛋白酶對應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2)①由圖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適pH在2左右,幽門盲囊蛋白酶最適pH在8左右,故胃蛋白酶實驗組和幽門盲囊蛋白酶實驗組的pH應分別控制在2、8。
②由圖2可以看出,當溫度從15﹣18℃梯度變化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強,酶活性峰值未出現,沒有出現下降的拐點,因此,不能得出草魚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
(3)草魚消化道內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對淀粉的消化存在障礙,所以在人工投放飼料時要減少淀粉的比例。
故答案為:
(1)腸蛋白酶;
(2)①2、8;
②不能,由圖可知隨著溫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現。
(3)淀粉
20.(2024 浙江模擬)專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時,比較常見的癥狀是發燒。發燒時,身體中的酶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為驗證該說法,小舟配制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內含胃蛋白酶)備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質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變澄清)。具體實驗方案如下。
①利用37℃水浴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②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38℃、39℃、40℃、41℃、42℃,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
(1)結合實驗方案分析,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發高燒會降低人身體中的酶的活性嗎 ?
(2)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  模擬人體胃中酸性環境 。
(3)實驗中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為了控制單一變量,避免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在沒有達到設置的溫度已經發生了反應,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 。
(4)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  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
【答案】(1)發高燒會降低人身體中的酶的活性嗎;
(2)模擬人體胃中酸性環境;
(3)為了控制單一變量,避免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在沒有達到設置的溫度已經發生了反應,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
(4)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1)根據題目信息以及變量為溫度,可知實驗探究的是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而不同溫度與人體發燒溫度類似,所以探究的問題是發高燒會降低人身體中的酶的活性嗎?
(2)實驗變量為溫度,而人體胃部主要鹽酸呈酸性,所以需要滴加鹽酸,模擬人體胃部的酸性環境,
(3)為了控制單一變量,避免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在沒有達到設置的溫度已經發生了反應,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因此,實驗中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
(4)溫度不是變量,因此可以改變加入乳白色蛋白液的量,從而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相應的結論。
故答案為:(1)發高燒會降低人身體中的酶的活性嗎;
(2)為了控制單一變量,避免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在沒有達到設置的溫度已經發生了反應,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
(3)為了控制單一變量;
(4)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21.(2024 溫州模擬)酶片屬于助消化類藥物,是胃蛋白酶和胰酶的復方制劑。其中胰酶含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小科在吞服多酶片時,產生疑問:pH會影響胰酶的活性嗎?為此小科用胰淀粉酶開展以下實驗:
編號 4 5 6
試管內所添加的物質 1mL胰淀粉酶+1mL5%的鹽酸  1mL蒸餾水+1mL胰淀粉酶  1mL胰淀粉酶+1mL5%的氫氧化鈉溶液
①將6支試管在37℃水浴5分鐘后如圖甲將試管兩兩混合后,再將試管1、2、3繼續37℃水浴5分鐘。
②將三組試管取出,分別滴入1滴碘液,搖勻,觀察記錄各試管顏色變化情況。
(1)請將試管5內所添加的物質補充完成  1mL蒸餾水+1mL胰淀粉酶 。
(2)若水浴前就將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試管中混合并保溫,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若水浴前就將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試管中混合并保溫,在預設溫度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反應,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
(3)進一步的實驗證明pH會影響胰酶的活性。為了讓多酶片正常發揮作用,在制作過程中,先用腸衣包裹胰酶,然后包上胃蛋白酶,最后再包上糖衣,如圖乙。為使胃蛋白酶能在胃中起作用,而讓胰酶在小腸中起作用,“糖衣”和“腸衣”的材料應符合什么要求? 糖衣在胃液中分解,腸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腸液中才分解 。
【答案】(1)1mL蒸餾水+1mL胰淀粉酶
(2)若水浴前就將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試管中混合并保溫,在預設溫度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反應,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3)糖衣在胃液中分解,腸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腸液中才分解
【分析】1、淀粉酶若起作用,則淀粉被分解,碘液不再變色。
2、胃液中具有胃蛋白酶,腸液中具有胰酶。
【解答】解:(1)要驗證是否是5%的鹽酸溶液影響胰酶的活性,需增加不加淀粉酶的實驗,因此5號試管內所添加的物質是:1mL蒸餾水+1mL胰淀粉酶。
(2)消化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活性最強,故實驗要排除溫度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因此應讓酶溶液達到實驗要求的pH后再讓反應物與底物接觸,不宜在未達到預設pH前就讓反應物與酶接觸。
(3)由圖可知,“糖衣”能讓胃蛋白酶在能在胃中起作用,“腸衣”能讓胰酶只在小腸中起作用,因此“糖衣”和“腸衣”的材料應符合:糖衣在胃液中分解,腸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腸液中才分解。
故答案為:(1)1mL蒸餾水+1mL胰淀粉酶
(2)若水浴前就將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試管中混合并保溫,在預設溫度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反應,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3)糖衣在胃液中分解,腸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腸液中才分解
04 血管的結構、功能
22.(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期末)下列為毛細血管、小靜脈、小動脈,其敘述錯誤的是(  )
A.流速最快的是②
B.管壁最薄的是③
C.②內一定流動脈血
D.人體器官內血液流動方向②→③→①
【答案】C
【分析】(1)人體三種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如表:
(2)①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是小靜脈;②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小動脈;③紅細胞單行通過,因此是毛細血管。
【解答】解:A、②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小動脈,管壁較厚,血液流速最快,A正確。
B、③紅細胞單行通過,是毛細血管,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管壁最薄,B正確。
C、②血管為動脈血管,動脈血管內不一定流動脈血,如肺動脈內流靜脈血,C錯誤。
D、血液流動的方向是②(動脈)→③(毛細血管)→①(靜脈),D正確。
故選:C。
23.(2023春 濱江區校級月考)小高在“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實驗中,觀察到如圖所示的血液流動情況。對于該實驗,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最好選擇顏色深的部位觀察
B.必須用高倍鏡才能看到血液流動情況
C.圖中的三種血管中,③為靜脈
D.為了方便觀察,選擇死魚觀察更好
【答案】C
【分析】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判斷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動脈,血液流動的速度最快;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故①是動脈血管,②是毛細血管,③是靜脈血管。
【解答】解:A、小魚尾鰭內含色素,顏色深,視野較暗,因此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應該選擇小魚尾鰭含色素少,A錯誤。
B、正常情況下,使用低倍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情況,低倍鏡比高倍鏡的視野亮,B錯誤。
C、圖示②的血管是毛細血管,判斷的依據是紅細胞單行通過,①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動脈,③是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靜脈;C正確。
D、“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中,應當選擇尾鰭色素淺的活的小魚,死魚血液不流動,D錯誤。
故選:C。
24.(2024 浙江模擬)在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中,將小魚用濕紗布包裹住魚頭和魚身,如圖1將魚頭朝左放置在載物臺上,在視野中觀察到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方向如圖2所示。
(1)動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  > (填“<”“>”或“=”)靜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
(2)如圖2,動脈血管為  ① (填“①”或“②”)
【答案】(1)>
(2)①
【分析】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判斷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血液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動脈;血液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
【解答】解:(1)①動脈內血液流動速度最快,毛細血管內血液流動速度最慢,②靜脈內血液流動速度較慢,因此動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靜脈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
(2)①中的血液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是動脈血管。
故答案為:(1)>
(2)①
25.(2023秋 鎮海區期末)血液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態的“晴雨表”,通過對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身體的許多生理狀況,所以體檢時常需抽血化驗。
(1)抽血前,在受試者的手臂穿刺部位以上的6厘米處系上止血帶,然后要求受試者緊握和放松拳頭幾次,使血管變粗、隆起。由此可知抽取血液的血管是  靜脈 。
(2)抽血后,用脫脂棉球按住穿刺點,傷口很快就可止血,在此過程中,血液中的  血小板 起著重要作用。
(3)血管丙內血液流動特點是:血流緩慢,只允許  紅細胞單行通過 。
【答案】(1)靜脈
(2)血小板
(3)紅細胞單行通過
【分析】(1)血管包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種,動脈血管管壁厚,彈性最大,管腔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為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去;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為將血液從全身各處輸送到心臟去;毛細血管管壁最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腔最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極慢,數量最多,其功能為物質交換的場所。
(2)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其中血小板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圖示中甲是動脈,乙是靜脈,丙是毛細血管。
【解答】解:(1)抽血前,在受試者的手臂穿刺部位以上的6厘米處系上止血帶,然后要求受試者緊握和放松拳頭幾次,使血管變粗、隆起。因為靜脈的血液是從遠心端流回心臟,所以用止血帶扎住上臂,前臂隆起的血管是靜脈。
(2)抽血后,用脫脂棉球按住穿刺點,傷口很快就可止血,原因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圖中血管甲是動脈;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靜脈,圖中血管乙是靜脈;血管丙是連接甲和乙之間的毛細血管,血流緩慢,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故答案為:動脈;紅細胞單行通過
故答案為:(1)靜脈
(2)血小板
(3)紅細胞單行通過
26.(2021秋 溫州期末)運動姿勢不當容易導致扭傷,圖甲是小明腳踝扭傷的照片,圖乙是受傷部位三類血管分布和特點示意圖。
資料一:溫度會影響血管的舒縮,溫度升高時血管擴張,血液流速變快,反之則變慢。
資料二:扭傷往往會使血管破裂而緩緩出血,導致局部緩慢腫起并淤血,血液流速越快,淤血越多,一般24﹣48小時血液會凝結并修復血管。之后,腫脹部位淤血會通過代謝而逐漸消失。
(1)人體代謝的廢物從血液到尿液,經歷的生理過程有  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血液循環;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寫出1個)
(2)根據上述資料和所學知識,判斷小明腳踝扭傷時破裂的血管是  毛細血管 。
(3)小明扭傷后,為了盡量降低損傷,快速恢復,同伙們給出了四條建議:
①每天用冰塊冷敷:
②每天用毛巾熱敷;
③48小時內冷敷,然后再熱敷:
④冷敷和熱敷每隔2小時交替進行。
你認為哪條建議最合理?說明理由: ③;因為48小時內,血管未修復,冷敷可以減少出血量;48小時后用熱敷,可以加快血液流動速度,加速淤血代謝 。
【答案】(1)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毛細血管。
(3)③;因為48小時內,血管未修復,冷敷可以減少出血量;48小時后用熱敷,可以加快血液流動速度,加速淤血代謝。
【分析】由題干資料可獲取以下知識:
(1)溫度高血管舒張,血流速度快;溫度低血管收縮,血流速度變慢。
(2)動脈出血的特點,顏色鮮紅,血流較快,常呈噴射狀;靜脈出血的特點是靜脈血色暗紅,血流較快;毛細血管壁最薄,血管出血,血液緩慢滲出。
【解答】解:(1)人體代謝的廢物從血液到尿液,經歷的生理過程有血液循環、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小明腳踝扭傷時腳會慢慢腫起,扭傷往往會使血管破裂而緩緩出血,導致局部緩慢腫起并淤血,因此破裂的血管應該是毛細血管,因為毛細血管出血慢。
(3)小明扭傷后,為了盡量降低損傷,快速恢復,建議在48小時內冷敷,48小時后進行熱敷。因為③;因為48小時內,血管未修復,冷敷可以減少出血量;48小時后用熱敷,可以加快血液流動速度,加速淤血代謝。故四條建議中③建議最合理。
故答案為:(1)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毛細血管。
(3)③;因為48小時內,血管未修復,冷敷可以減少出血量;48小時后用熱敷,可以加快血液流動速度,加速淤血代謝。
05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
27.(2024 西湖區校級二模)人體血液日夜奔流在血管中,把各器官、系統聯系在一起。如圖為心臟及相連血管結構
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為肺靜脈,里面流的是動脈血
B.②與③之間的瓣膜是房室瓣
C.③處周圍的肌肉最為發達
D.①②③④結構中血液含氧量最高的是④
【答案】D
【分析】觀圖可知:①肺靜脈,②左心房,③左心室,④右心室。
【解答】解:A、①是肺靜脈,內流動脈血,A正確。
B、②心房左與③左心室之間有房室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B正確。
C、③左心室是體循環的起點,輸送血液路線最長,壓力最大,所以左心室壁最厚,肌肉最為發達,C正確。
D、肺循環的路線為: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在肺循環中,從右心室攝入肺動脈的靜脈血,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因此①肺靜脈的血液含氧量最高,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宁强县| 保山市| 友谊县| 永德县| 商洛市| 界首市| 东海县| 武安市| 永靖县| 靖远县| 治多县| 平昌县| 乌拉特前旗| 来凤县| 游戏| 宜黄县| 都安| 肥东县| 冕宁县| 平凉市| 衡水市| 利津县| 博罗县| 织金县| 肥乡县| 高邮市| 康保县| 乌鲁木齐县| 赫章县| 筠连县| 巩义市| 大丰市| 新疆| 香港 | 安远县| 民权县| 新和县| 临洮县| 池州市|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