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遵守網絡禮儀》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遵守網絡禮儀教材解析 《遵守網絡禮儀》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我的數字身份” 中的第 2 課。教材通過介紹在線社會的禮儀規范,引導學生學會在不同的在線交流情境中如何做到有禮貌,認識到網絡禮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文明上網的意識,為學生在數字時代健康、積極地參與網絡交流奠定基礎。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接觸網絡,在日常的網絡使用中有一定的交流體驗,但對于網絡禮儀的規范和重要性缺乏系統的認識。他們可能在網絡交流中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行為而不自知,需要教師引導他們理解并遵守網絡禮儀,提高網絡素養,同時學會在遇到網絡不文明行為時如何正確應對。設計思想 1、以情境教學為主,創設各種在線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網絡禮儀的具體要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通過討論、做一做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3、結合生活實際,將網絡禮儀與學生的日常網絡行為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遵守網絡禮儀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網絡生活中自覺遵守網絡禮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學生能夠明確在各種在線交流情境中的禮儀規范,包括初次見面、交流過程、討論問題、下線等情境。 2. 準確理解常見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的含義,并能在交流中恰當使用。 3. 識別網絡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了解相關法律法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情境模擬、小組討論、做一做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 2. 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和應對網絡不文明行為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培養學生文明上網的意識,尊重他人,禮貌交流,增強網絡責任感。 2. 讓學生認識到遵守網絡禮儀對營造良好網絡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積極踐行網絡文明的熱情。教學重點 掌握不同在線交流情境中的禮儀規范,如見面打招呼、表達觀點、提問、道別等;學會恰當使用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來增進交流情感;理解網絡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的區別,樹立正確的網絡行為意識。教學難點 在實際網絡交流中能夠自覺遵守網絡禮儀,養成良好的網絡交流習慣;當遇到網絡不文明行為時,能夠正確、有效地應對。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包含相關圖片、情境案例、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示例等);網絡設備,確保課堂上學生能夠正常訪問網絡進行相關操作(如查找資料、模擬在線交流等)。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問題引入:下列在線交流情境中,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顯得有禮貌呢 總結: 剛上網見面時——可以友好地打招呼,如 “你好!很高興見到你。” 或者 “早上好 / 下午好 / 晚上好!” 當同意別人觀點時——明確表達自己的認同,如 “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或者 “你說得很有道理?!?當不同意別人觀點時——先表達對對方觀點的理解,例如 “我能理解你的觀點,不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用客觀、理性的語言闡述自己的理由,避免攻擊性的言辭。 在線課堂上,打算向正在發言的人提問時先舉手示意(如果有相應的功能)或者用文字表示 “我有一個問題”。 等發言者允許提問后再提出問題,例如 “請問……”提問時語言要簡潔明了,表達清晰。 從網上下線時——禮貌地告知對方自己要下線了,如 “我現在有點事,要下線了,下次再聊?!笨梢约由弦恍┳85脑?,如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導入】 觀察圖片,結合自身經驗自主獨立思考,舉手發表見解。 預設1:在網上剛見面時,可以說: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預設2:在網上下線時,可以說:再見,下次再聊。 預設3:上課回答問題時要舉手,不隨便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 預設4:同意別人觀點的時候要表示贊同,鼓掌或者點頭,用夸贊的語言表示認可。 預設5:不同意別人觀點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打斷人家,等別人說完后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他人。 …… 【導入】 通過對比現實生活與在線社會,引發學生的興趣,為后續學習網絡禮儀做好鋪墊。 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在線社會同樣需要規則和禮儀。【在線交流中的禮儀規范】 展示課件中不同在線交流情境的圖片,提問:“在這些情境下的禮貌做法是什么?” 總結: 初次見面時的禮貌方式——真誠交流、禮貌用語、客氣詢問。 平時交流時的禮貌方式——尊重他人、禮貌提問、感謝他人。 討論問題時的禮貌方式——真誠相待、表達立場、交流收獲。 【在線交流中的禮儀規范】 認真聽講,觀察圖片,思考、理解并記錄不同情境下的禮儀規范。 預設1:初次見面時的禮貌方式——交流時:“您好,小明,我想問您,這道題怎么解 ” 小明:這道題…… 預設2:平時交流時的禮貌方式——“關于數字身份,我還不太理解,您能再為我解釋一下嗎?” 預設3:討論問題時的禮貌方式——“今天您的發言給了我很多啟發,非常感謝?!?【在線交流中的禮儀規范】 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在線交流中的各種禮儀規范,提高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應對能力。 通過具體的示例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交流方式。【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 引入:恰當使用網絡表情符號和網絡表情包,可以增進人們在線交流的情感。 做一做: 連連看——當在線聊天中使用符號、表情時,只有溝通雙方都了解其中含義,才能準確表達語意。請將下面的網絡符號、表情與對應的含義連線。 【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 觀察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理解并記憶其含義。 做一做:完成電腦上的連連看題目,相互交流結果。 預設答案: 【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 讓學生認識到網絡表情符號和表情包在在線交流中的作用,豐富學生的交流手段。 通過連線活動,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加深記憶。【網絡中的文明與不文明】 提問1:小慧在網上與他人發生意見分歧后,對方總是會用語言攻擊她,導致她整天悶悶不樂。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 提問2:小明把同學發在個人空間里的照片處理后發在同學群中。你覺得小明的做法對嗎?為什么? 做一做:網絡文明我踐行 【網絡中的文明與不文明】 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對網絡行為進行分類判斷。 預設1:在網絡上遠離這樣的人;向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向值得信賴的朋友傾訴。 預設2:做法不對,這樣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小明應該立馬刪除照片并且向同學道歉。 做一做: 預設1:文明上網行為——使用網絡文明用語、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瀏覽健康信息、訪問權威網站、遵守網絡相關法律法規。 預設2:散步網絡謠言、謾罵侮辱他人、惡意刷屏、傳播他人隱私、轉發垃圾信息。 【網絡中的文明與不文明】 幫助學生明確網絡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的界限,增強學生的網絡文明意識。 讓學生認識到遵守法律法規是網絡行為的基本準則。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網絡交流情境中的禮儀規范和網絡表情符號等內容表現出較高的興趣,通過情境模擬和實際操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但在應對網絡不文明行為的討論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應對方法還不夠成熟,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和培養。同時,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應更加注重每個學生的參與度,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提高教學效果。此外,網絡禮儀的教學應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日常網絡使用中不斷實踐和強化,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