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了解作者魯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梳理結構,分析白莽、柔石的形象。賞析重要詞句,理解其內涵。體會其深沉真摯的情感,培養愛國情懷。重難點1、賞析重要詞句,理解其內涵。2、體會其深沉真摯的情感,培養愛國情懷。【教學過程】預習單1、導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魯迅先生銘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動派再次向進步青年舉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聯”的五位青年作家慘遭殺害,魯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國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試想,魯迅先生會怎樣?是沉默還是高聲吶喊?2、作者簡介3、寫作背景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蔣介石叛變革命,從軍事、文化兩方面對共產黨人實行反革命圍剿,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他們利用特務匪徒搗毀進步的文藝團體、書店,查禁進步書刊,通緝、逮捕甚至秘密屠殺進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聯”作家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槍殺。五烈士遇難兩周年之日,魯迅發表此文深刻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調集》。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春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自動解散。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最初的盟員共50余人,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但實際在背后掌權的是兩度留蘇、曾任中共總書記的瞿秋白。左聯在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壓迫下頑強戰斗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斗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后的人民文藝事業準備了一批骨干人才。5、左聯五烈士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華,筆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黨員,1927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積極投身反帝愛國斗爭運動,是左聯發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詩派的代表詩人,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貢獻很大。殷夫有一個極疼愛他的時任國民黨航空署署長的哥哥。犧牲前他曾四度入獄,均被哥哥保釋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堅不屈從。代表作有《別了,哥哥》《血字》《孩兒塔》。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民國時期著名作家、翻譯家、革命家,與馮鏗并稱“紅色戀人”。柔石先生一生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喚醒民眾憂國憂民的革命意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為奴隸的母親》,中篇小說《二月》《三姊妹》等。主辦《朝花》《語絲》等進步期刊雜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時被捕。馮鏗(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廣東潮州,出身于富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家庭,是民國時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是“左聯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詩歌《深意》、短篇小說《月下》《一個可憐的女子》、散文《開學日》《夏夜的玫瑰》等。李偉森(1903年一1931年2月7日),湖北武昌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團中央宣傳部長、團中央南方局書記、中央宣傳部秘書等職,還曾任《日日新聞》總編輯、《上海報》主編、《中國青年》主編。1930年春“左聯”在上海成立時就參加它的領導工作。胡也頻(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別名胡崇軒。中共黨員,祖籍江西新建,生于福建福州,出身于戲劇世家,1925年與丁玲結婚。少年時當過學徒,后求學天津大沽口海軍學校,在山東濟南省立高中教過書,曾與沈從文在上海《中央日報》編輯副刊《紅與黑》,與丁玲、沈從文從事《紅黑》和《人間》兩個雜志的編輯出版工作,擔任過“左聯”執行委員兼工農通訊委員會主席。有中篇小說《犧牲》《到莫斯科去》等。6、解題---“為了忘卻的記念”“忘卻”:將悲哀擺脫、擱置,給自己輕松一下“記念”記住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戰斗二者聯結起來,有三層含義:●烈士往事歷歷在目,鮮血如在眼前,兩年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為了忘卻”正說明難以忘卻。●對烈士最好的記念是化悲痛為力量,輕裝上陣,奮然前行。●記住烈士生前事跡,讓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里,讓后人永遠記念他們。研討單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快速瀏覽課文,抓關鍵詞概括各小節的內容大意。回憶白莽追憶柔石白、柔被捕烈士遇害抒寫悲憤二、研讀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研讀作者與白莽的三次會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見面次數 事件 形象特征第一次 親自送來書稿,曲譯“國民詩人”為“民眾詩人”。 積極追求真理、做事認真負責、直率坦誠、愛憎分明。第二次 親自送譯稿,“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積極樂觀,直率坦誠。第三次 白莽出獄,跑到魯迅處,并且告訴魯迅他是一個革命者。 勇敢無畏,追求真理,敢于反抗。2.閱讀與柔石相關的內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點。①“迂” ②“硬氣”(1)如何理解柔石的“硬氣”?其有哪些表現?柔石的“硬氣”:堅定、正直、耿介不阿。他是一位認定真理就一往無前,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進步青年。這表現在:第一,為介紹東歐和北歐文學和外國版畫,扶植一點剛健質樸的文藝而設立朝華社;第二,為了這個宗旨,柔石不辭辛勞,奔走、奮斗;沒有錢,他就借錢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動承擔大部分的出版和雜務;朝華社倒了,他還借錢還紙賬;為了還債,他就拼命譯書;為了這個宗旨,他還決心轉變自已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在獄中,他仍和殷夫學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種戰斗的武器。(2)如何理解柔石的“迂”?其有哪些表現?柔石“迂”,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會變通。這表現在:第一,他相信人們是好的;第二:朝華社倒閉,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第三:柔石與女性同鄉走路,距離至少有三四尺,而和魯迅走在一起卻不同。小結:總之,柔石是一位富有耿直剛毅、寧折不屈的硬骨頭精神,同時又為人隨和、單純、善良、淳樸、正直,政治上欠成熟、斗爭經驗不夠豐富、思想尚不夠深刻的愛國青年形象。三、品析語言,體會情感1.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原來如此!......遇難者的人數——表明這是集體屠殺,確切的死難日及地點——表明這是未經“審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彈彈數——表明這是虐殺。……言有盡而意無窮2.我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棧里,他們卻是走向刑場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聲中逃在英租界,他們則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舊寓里......①三組句子,和本文開頭“兩年以來,悲憤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相呼應。②把“我”的處境和烈士的遭遇進行對比,深刻表達了“我”對烈士的懷念和無法抑制的悲憤。3.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 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①血的教訓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統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還長,斗爭還很艱巨。“不如忘卻”與文章開頭呼應,再次扣題。②作者意識到“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會白流,革命終將勝利,這是歷史的必然。③這就表達了對勝利的信心,與敵斗爭到底的精神。④省略號表示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4.賞析詩歌《無題》,分析作者的情感?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首聯寫實。魯迅日記:下午偕廣平攜海嬰移居花園莊。頷聯:前后對比又構成因果關系。連年軍閥混戰使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革命者慘遭迫害。故此聯亦寫實。頸聯充分表現了魯迅面對戰友被害時的憤怒,也反映出要與敵人勇敢斗爭的大無畏精神。魯迅:那時我確無寫處的,身上穿著一件黑袍子,故有緇衣之稱。尾聯同是寫實。本詩首句寫長夜,末句寫月光,前后呼應,結構謹嚴。5.分析文中三處典故,思考作者的深意?明成祖朱棣夷方孝孺十族---皇帝屠殺忠正耿直大臣,兇殘暴虐,濫殺無辜,慘絕人寰。《說岳》金山寺高僧坐化---巨奸秦檜殘害忠良,趕盡殺絕的兇殘陰毒狠厲。向秀《思舊賦》開頭即煞尾---晉司馬氏殺害天下文士的殘暴無情和高壓統治。三個典故都是古代歷史上的大冤案、大慘案、大悲劇,這正影射了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進步青年的罪行。 ①用朱棣屠殺方孝孺十族:朱棣即映襯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方孝孺暗示的是柔石,既表現了柔石的“硬氣”:威武不屈,舍生取義;也反映了他的“迂”:天真、單純、愚忠,以致連累親友。 ②秦檜以“莫須有”構害岳飛并趕盡殺絕的行徑:暗示了柔石等烈士遇難的案情也是“誰也不明白”的;秦檜捉拿道悅,與國民黨反動派恐嚇、通緝魯迅的事類似,暗示了這個社會正如巨奸秦檜當權而致社會黑暗壓抑的局面等同。魯迅“逃走”正是其不愿坐以待斃,而要保持“韌的戰斗”的明智選擇。 ③司馬政權殺害嵇康等文士:表明向秀對黑暗政治現實的極大不滿和對嵇康等友人的深厚情誼。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以簡短筆墨曲折隱晦地表達哀傷憤激之情。魯迅用此典,正揭露了蔣介石統治是極端黑暗的,毫無言論自由的,既類比了自己艱險處境,也表達了悲憤心情,更揭露了政治黑暗和專制壓抑。6.作者提到《犧牲》木刻有何用意?《犧牲》木刻刻畫了一位母親忍著悲痛萬分悲哀地獻出自己孩子去犧牲的畫面。當時正值歐洲大戰,現實之中這位母親的兩個幼子都死于戰爭中。而選擇這幅版畫作為“算是只有我一個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記念”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木刻的用意:柔石母親的遭遇和版畫內容非常相似。作者無法明確對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追懷、悲痛。從側面控訴了當時社會失毫無言論自由“萬馬齊暗”的狀態。寫作特色①記敘與抒情、議論緊密結合。②詳略得當,重點突出。③旁征博引,借古諷今。總結主旨這是一篇著名的紀念文章。文章通過記敘作者與柔石、白莽等“左聯”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們遇害的經過,揭露和控訴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擊了當時“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黑暗統治,表達了對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時,表達了與敵人斗爭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練習單比較《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的異同點。相同點: 都是敘事性、記念性的文章。 記念的都是被反動政府殺害的革命青年。都表達了作者對革命青年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不同點: 《記》:寫于1926年,作者還未能將青年愛國與無產階級革命聯系起來,深感其力量單薄。 《為》:寫于1933年,作者已經能把革命青年的斗爭與整個革命事業聯系起來,對勝利的信心加強了。2、完成課時作業完成基礎闖關練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