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初中名校發展共同體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初中名校發展共同體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初中名校發展共同體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1.(2023七上·浙江期中)位于浙江省長興縣的七里亭遺址,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據此判斷,與七里亭大致處于同一石器時代的遺址是( ?。?br/>A.北京人遺址 B.大汶口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并結合所學可知,七里亭遺址使用打制石器,說明其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也處于舊石器時代,A項正確;
BCD三項均處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解題的關鍵信息是“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結合新舊石器時代的特點和選項中遺址所處的時期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2023七上·浙江期中)距今約7000-5000年前,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造成兩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br/>A.生產工具 B.政治制度 C.國家形態 D.地理環境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題干“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結合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說明地理環境不同,便得兩處文化遺址種植的農作物不同,由此得出造成兩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環境,故選D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生產工具無關,排除A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政治制度無關,排除B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國家形態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早期農耕生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早期農耕生活的相關史實。
3.(2023七上·浙江期中)據學者統計,當今中國常見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的姓氏約占89%。該統計資料適合用于研究(  )
A.原始農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國家的發展歷程
C.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禪讓制度的傳承情況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出自炎帝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的姓氏約占89%”并結合所學可知,遠古時代,炎黃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因此,題干統計資料適合用于研究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C項。
材料反映的是遠古傳說時代的炎迷黃帝,沒有涉及原始農耕生活,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遠古傳說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尚未形成早期國家,排除B項。
禪讓制是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方式,發生在堯舜禹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炎黃聯盟。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傳說的相關史實。
4.(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賢治、善治,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十分注重“選賢與能”。這體現在當時( ?。?br/>A.形成了禪讓部落首領制度 B.邁入了階級社會的門檻
C.出現了金字塔型等級結構 D.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三皇五帝時期就十分注重‘選賢與能’”,結合所學可知,相傳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形成禪讓制傳承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推舉賢能之士,故選A項。
材料反映了禪讓制注重“選賢與能”,沒有體現邁入了階級社會,排除B項。
西周時期地方上實行分封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級結構,排除C項。
夏商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是青銅時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禪讓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禪讓制的相關史實。
5.(2023七上·浙江期中)“從(二里頭遺址)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蔽闹械摹巴醭笔侵福ā 。?br/>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中國第一個王朝”,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故選A項。
商朝建立于夏朝之后,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排除B項。
西周建立在商朝之后,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排除C項。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朝。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中國王朝更替的相關史實。
6.(2023七上·浙江期中)有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商族屢屢遷徙。最后一次遷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這次遷徙的組織者是( ?。?br/>A.商湯 B.武丁 C.盤庚 D.商紂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據題干“商族屢屢遷徙。最后一次遷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結合所學可知,商朝前期社會動蕩,經常遷徙都城,直到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殷,從此才安定下來,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故選C項。
商湯,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武丁, 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形成“武丁盛世”,排除B項。
商紂,末代商王,由于殘暴統治,激化了國內矛盾,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打敗,商朝滅亡,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盤庚遷殷。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盤庚遷殷的相關史實。
7.(2023七上·浙江期中)下圖所示為利簋,簋內有銘文33字,記述了武王伐紂的事跡。這件青銅器見證了( ?。?br/>A.夏朝滅亡 B.盤庚遷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東遷
【答案】C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記述了武王伐紂的事跡”,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推翻商朝統治,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故選C項。
公元前1600年,夏桀暴政,商湯代夏,夏朝滅亡,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標志商朝開始穩定下來,排除B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武王伐紂。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武王伐紂的相關史實。
8.(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朝的附屬國中,多數國君與商王沒有血緣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發展生產,增強實力 B.穩定統治,鞏固疆土
C.籠絡宗親,獎賞功臣 D.控制諸侯,強化皇權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鎮守疆土,維護西周的統治,B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沒有提及發展生產、增強實力的信息,A項錯誤;
籠絡宗親,獎賞功臣不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C項錯誤;
西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強化皇權”的說法錯誤,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分封制,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結合分封制的目的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9.(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在古文獻中稱作“土中”?!都瘋鳌氛f:“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據此判斷,周代的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中國”指的是今天的( ?。?br/>A.北京 B.洛陽 C.西安 D.南京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并結合所學可知,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為加強對商族舊地的控制,營建了東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陽,因此,周代的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中國”指的是今天的洛陽,故選B項。
先秦時期,北京稱為薊,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A項。
西周建立,定都鎬京,即今天陜西西安,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C項。
南京在古代稱為“金陵”“建業”“建康”,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中國”位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相關史實。
10.(2023七上·浙江期中)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F代漢字“王、臣、劓、刖(古代的酷刑)”均能找到相應的甲骨文。據此判斷,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了解( ?。?br/>A.早期國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狀況 D.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主要記載商朝的政治、經濟、祭祀等活動,因此,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故選A項。
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了私有制,而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B項。
商朝時期,我國已經是階級社會,不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排除C項。
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分封制瓦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1.(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時期,齊國開挖淄濟運河,溝通淄水與濟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國興建江漢運河,溝通漢水與長江,用以經略東方。兩國國君開鑿運河旨在(  )
A.拓展水運 B.發展商業 C.促進交流 D.圖謀霸業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齊國開挖淄濟運河,溝通淄水與濟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國興建江漢運河,溝通漢水與長江,用以經略東方”,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齊楚兩國開鑿運河,都是為了擴大勢力,說明兩國國君開鑿運河的根本目的是擴張影響力,圖謀霸業,故選D項。
運河開通,有利于拓展水運事業,但不是本質目的,排除A項。
運河開通,便于物質集散運輸,促進商業發展,排除B項。
運河開通,推動水運發展,促進地區交流,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爭霸斗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2.(2023七上·浙江期中)”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這說明春秋爭霸促進了( ?。?br/>A.政治變革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技術進步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的爭霸戰爭使得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說明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與政治變革、經濟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無關,A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的主旨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3.(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產生了金屬貨幣,并出現了逐漸取代貝幣等實物貨幣的趨勢。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br/>A.社會經濟的大發展 B.分裂割據的變局
C.冶煉技術日漸成熟 D.統一進程的加速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諸侯國先后產生了金屬貨幣,并出現了逐漸取代貝幣等實物貨幣的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逐漸取代貝幣,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大發展,交換日益擴大,推動了金屬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大量出現,故選A項。
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社會動蕩,與金屬貨幣的產生沒有因果聯系, 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逐漸取代貝幣,未體現冶煉技術成熟,排除C項。
春秋戰國時期,動蕩分裂中孕育了統一因素,材料強調的卻是金屬貨幣出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4.(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漢學者劉向用“田氏代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概括了中國某一時期的混亂局面,該時期最有可能是( ?。?br/>A.西周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兩漢之際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田氏代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并結合所學可知,田氏代齊,六卿分晉,宣告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頻繁,社會動蕩加劇,宗法分封崩潰,故選C項。
西周時期,宗法分封穩定,奴隸制走向繁榮,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春秋時期,王室日漸衰微,諸侯間爭霸迭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兩漢之際,社會矛盾激化,光武帝重建漢室,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戰國社會特點。要求學生結合“戰國時期”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鞅在談及治國理念時指出: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國家之所以能夠強大,“農戰也”。以下變法措施能反映上述治國理念的是( ?。?br/>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實行什伍連坐 ④推行郡縣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鼓勵公戰,禁止私斗;實行獎勵耕織,發展生產,符合材料中的“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農戰”等信息,①②正確,A項正確;
實行什伍連坐主要是加強對百姓的管理,穩定社會秩序,材料沒有體現,③錯誤;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材料沒有體現,④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農戰”,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2023七上·浙江期中)都江堰是沿用至今的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該水利工程修筑于( ?。?br/>A.春秋時期秦國 B.春秋時期蜀國
C.戰國時期秦國 D.戰國時期蜀國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都江堰”,結合所學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故選C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春秋時期秦國,排除A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春秋時期蜀國,排除B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戰國時期蜀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都江堰的相關史實。
17.(2023七上·浙江期中)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成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是( ?。?br/>A.老子 B.莊子 C.墨子 D.韓非子
【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他”是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將法、術、勢相結合,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D項正確;
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A項錯誤;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齊物論,追求逍遙的人生態度,B項錯誤;
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思想,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韓非子的思想主張,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能力。
18.(2023七上·浙江期中)東周時期“游說之風盛行,論辯之士雄起,講演之學開辟”,形成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群星閃耀的百家爭鳴時代。對其評價正確的是( ?。?br/>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是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
③使儒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思想
④是社會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據題干“游說之風盛行,論辯之士雄起,講演之學開辟”“形成百家爭鳴時代”,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是社會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因此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
據所學可知,漢武帝尊儒,使儒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思想,與東周時期百家爭鳴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
19.(2023七上·浙江期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召犯人、商人等入伍,并派他們攻占“陸梁地”,然后就地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當時生活在“陸梁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是( ?。?br/>A.鮮卑 B.匈奴 C.越族 D.羌族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題干“陸梁地”“設置桂林郡、象郡、南??ぁ?,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發兵征服嶺南越族,設置桂林郡、象郡、南??す茌牎瓣懥旱亍保纱丝芍?,秦朝時期,生活在“陸梁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越族,故選C項。
鮮卑族是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生活了長城沿線的一支少數民族,排除A項。
匈奴族在秦漢時期生活在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排除B項。
羌族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稱為“云朵上的民族” 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始皇南征百越,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0.(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這一制度形成于( ?。?br/>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漢朝
【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陽為中心,建立起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了鞏固統治,秦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C項正確;
夏朝、商朝時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制度,AB兩項錯誤;
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漢朝在秦朝之后,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1.(2023七上·浙江期中)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然而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表明(  )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B.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
C.秦國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 D.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材料“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知,材料表明,一方面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另一方面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此說明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故選A項。
據材料“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可知,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但只是部分材料內容,信息解讀不全面,排除B項。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國力日益增強,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便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
材料信息表明,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沒有體現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征。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22.(2023七上·浙江期中)人們用“伐無道,誅暴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贊揚一場革命的首創精神。這場“革命”發生在(  )
A.夏末 B.商末 C.秦末 D.東漢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伐無道,誅暴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末年,統治殘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號令“伐無道,誅暴秦”,發動武裝起義,由此得出這場“革命”是指發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澤鄉起義,故選C項。
據所學可知,夏末桀暴政,引發成湯革命,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商末紂暴政,引發武王伐紂,排除B項。
據所學可知,東漢末年,爆發黃巾大歧義,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朝暴政的相關史實。
23.(2023七上·浙江期中)“楚河漢界”是中國象棋盤中的分界線,它源于中國歷史上的( ?。?br/>A.劉邦、項羽的反秦戰爭 B.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
C.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 D.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楚河漢界”,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滅亡后,劉邦與項羽為爭奪帝位,爆發了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終項羽敗亡,劉邦建立漢朝,故選B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劉邦、項羽的反秦戰爭不符,排除A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不符合,排除C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不符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楚漢之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楚漢之爭的相關史實。
24.(2023七上·浙江期中)《史記》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再建宮殿、園林;他還撤銷了警衛部隊,削減了官廷所用的馬匹。材料反映出漢文帝( ?。?br/>A.鼓勵開荒 B.減輕刑罰 C.減免稅賦 D.提倡節儉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再建宮殿、園林;他還撤銷了警衛部隊,削減了官廷所用的馬匹”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華,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故選D項。
材料內容體現了漢文帝勤儉治國,沒有涉及鼓勵開荒,排除A項。
材料內容體現了漢文帝勤儉治國,沒有涉及減輕刑罰,排除B項。
漢高祖劉邦采取輕徭薄賦、減免稅賦政策,不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歷史知識。
25.(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漢初期,經濟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光武中興 B.文景之治 C.漢武盛世 D.百家爭鳴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西漢初期,經濟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可知,材料表明漢武帝時期,國庫積累豐富、錢糧充盈、馬匹增多,主要原因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經過休養生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文景之治,故選B項。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統治后期,出現了“光武中興”局面,排除A項。
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漢武盛世”,排除C項。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學術文化繁榮局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26.(2023七上·浙江期中)漢武帝視察新秦中(關中以北新開發地區)時,發現“千里無亭徽(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監御史的奏報。類似情況多次出現。為此,漢武帝( ?。?br/>A.設置刺史 B.獎勵軍功 C.建立縣制 D.推行察舉
【答案】A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武帝視察新秦中時,發現‘千里無亭徽’”“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監御史的奏報”并結合所學可知,監御史負責監察職能,但材料反映監御史明顯沒有起以監察作用,為此,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負責監察地方,以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
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建立縣制,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C項。
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度,以選拔人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刺史制度,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7.(2023七上·浙江期中)政治上結束戰國紛爭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要了解”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應查閱( ?。?br/>A.《史記·李斯列傳》 B.《荀子·強國篇》
C.《漢書·董仲舒傳》 D.《漢書·景帝紀》
【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采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在文化上了結束百家爭鳴。因此要了解”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史實應該查閱《漢書·董仲舒傳》,C項正確;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均與材料中的“漢代”不符,AB兩項錯誤;
漢景帝在漢武帝之前,當時儒家思想尚未確立正統地位,百家爭鳴局面尚未結束,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獨尊儒術,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結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8.(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學在學習某一歷史課時,制作了這樣的知識線索: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據此判斷,該同學學習的內容是(  )
A.秦朝的統一 B.西漢的建立 C.西漢的強盛 D.東漢的興衰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會安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統治為“光武中興”。東漢中期以后,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東漢末年政治的腐敗引發了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即黃巾起義爆發,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由此可知,該知識線索反映了東漢的興衰,D項正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國家統一,建立了秦朝,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A項錯誤;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B項錯誤;
經過60余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達到強盛時期,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東漢的興衰,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結合東漢興衰的過程和概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9.(2023七上·浙江期中)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該書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這一體例最早見于( ?。?br/>A.《九章算術》 B.《史記》
C.《黃帝內經》 D.《周髀算經》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世家”“列傳”“志”“年表”屬于紀傳體體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B項正確;
《九章算術》是東漢的數學成就,不是史書,A項錯誤;
《黃帝內經》是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醫學文獻,不是史書,C項錯誤;
《周髀算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不是史書,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司馬遷與《史記》,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史記》的內容和地位,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0.(2023七上·浙江期中)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漢代,新疆地區就納入中國版圖。該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始于(  )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張騫出使西域
C.西域都護的設置 D.班超經營西域
【答案】C
【知識點】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自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正確;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始于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而非絲綢之路開通無關,A項錯誤;
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通,不是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的標志,B項錯誤;
班超經營西域是在東漢,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是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的民族關系,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西漢管理西域地區的措施,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1.(2023七上·浙江期中)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擁有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是我國早期人類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約一萬年前,中國進入原始農耕文化階段。
文字資料 圖片資料
“定居不是靠狩獵和捕魚的運氣,或靠野果的零星收獲來滿足日常生活之需。”“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畜圈里,因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 山頂洞人的燒骨遺存 河姆渡人的水稻存 半坡人的粟遺存 北京人燒過的樸樹子
材料三:中華五千年文明曾長期遭到西方史學界的質疑與否認。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觀點。
文明標準 考古發現
國家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而判斷國家形成的標準:一是階級的分化,二是強制性權力系統的設立,以保證公共工程等的舉行。 城北有一個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貴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
(1)在材料一中,能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的早期人類遺址是什么?并簡述理由。
(2)材料二認為定居生活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哪些原始先民過上了定居生活?
(3)根據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發現的價值。
【答案】(1)元謀人遺址
理由: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河姆渡人,半坡人。
(3)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是我國早期人類的典型代表”,結合所學可知,云南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故元謀人遺址能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
(2)根本原因:據材料二“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畜圈里,因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先民:據材料二“河姆渡人的水稻遺存”“半坡人的粟遺存”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河姆渡人,半坡人已經會種植糧食作物,從事了農業生產,過上了定居生活。
(3)據材料三“在貴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并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貴族墓地與普通墓葬的陪葬品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據材料三“城北有一個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并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能建造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說明有強大的公權力系統出現。綜上可知,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故答案為:(1)元謀人遺址。理由: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謀人遺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元謀人遺址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原始農耕生活,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良渚古城文明。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良渚古城文明的相關史實。
32.(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教育智慧】西周時期,教育由官府壟斷,即“學在官府”,受教育者一般為貴族。到春秋晚期,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地主政權需要大量知識分子為其服務,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少數平民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科技之光】
圖1是古代造紙工藝流程 圖2 是《傷寒雜病論》
【傳承之任】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種……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比較西周和春秋時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面對變化,孔子提出怎樣的教育主張?
(2)圖1反映的科技成就對人類文明有何貢獻?圖2著作的作者是誰?他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根據材料,概述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答案】(1)從學在官府到興辦私學;從貴族壟斷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
有教無類。
(2)貢獻: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或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張仲景
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
(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1)不同:據材料【教育智慧】“西周時期,教育由官府壟斷,即‘學在官府’”可知,西周時期,教育是學在官府;據材料【教育智慧】“到春秋晚期……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可知,春秋晚期私學興起。
主張:據材料【教育智慧】“少數平民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晚期,私學興起,打破了官學壟斷地位,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2)貢獻:據材料【科技之光】“圖1古代造紙工藝流程”,結合所學可知,圖1反映的是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作者:據材料【科技之光】“圖2《傷寒雜病論》”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編著了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故答案為:(1)從學在官府到興辦私學;從貴族壟斷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有教無類。(2)貢獻: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或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張仲景。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先秦教育的變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造紙術與《傷寒雜病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東漢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33.(2023七上·浙江期中)青銅、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名片之青銅】
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 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銅詔版
壺身紋飾分四層,其中,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戰爭。 (銘文大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寧,……于是下詔書給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
【中國名片之絲綢】
材料三:漢代絲綢之路和新疆營盤墓地遺址出土的絲織品
營盤墓地遺址(圖中A地)的時代為漢晉之際。絲織品為墓主人的錦袍。錦袍中的樹為石榴樹,是生長在中亞一帶的植物;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錦袍上的整體紋樣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的藝術特征。
(1)運用所學知識,從兩個角度簡述材料一中的青銅器所反映的社會狀況。
(2)材料二中的圖文資料為秦朝的哪兩項統治措施提供了佐證?
(3)根據材料三,寫出營盤墓地出土的絲織品中凝聚了哪些區域的文化元素?并分析絲織品凝聚多種文化元素的原因。
【答案】(1)見證戰國手工業的繁榮(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見證戰國兼并戰爭的頻繁。
(2)皇帝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
(3)文化元素:中國、波斯、中亞、希臘、羅馬等。
原因:營盤墓地位于西域地區,是絲綢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社會狀況:據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結合所學可知,壺身紋飾分四層,體現了戰國時期,我國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反映了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繁榮。據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戰爭”,壺身戰爭場景,反映了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頻繁。
(2)據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銅詔版”“于是下詔書給丞相隗狀、王綰”,結合所學可知,秦王政統一六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創立皇帝制度,建立專制集權統治,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據材料二“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社會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統一文字,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發展。
(3)文化元素:據材料“營盤墓地遺址的時代為漢晉之際”體現了中國文化元素;據材料“生長在中亞一帶的植物”體現了中亞文化元素;據材料“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體現了希臘羅馬元素;據材料“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體現了希臘、波斯文化元素。原因:據材料材料三“漢代絲綢之路”可知,營盤墓地位于西域地區,是絲綢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是多種文明交匯的大舞臺。
【點評】(1)本題以為切入點青銅器,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的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
34.(2023七上·浙江期中)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的盛世局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高祖)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為同姓王?!T侯王在自己王國內擁有較大權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員并征收賦稅,大者地跨數郡,其總地盤超出漢朝廷直轄郡縣,中央集權受到嚴重挑戰。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許諸侯王將王國土地再行分封給子弟為列侯。
材料二: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擁有鑄幣權是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于是悉令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中央機構名)鑄?!?br/>(1)根據兩則材料,概括漢武帝采取的重大舉措,并指出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2)若進一步探究”漢武帝與西漢強盛”這一歷史主題,你認為還需要補充什么材料?從不同角度舉兩例。
【答案】(1)頒布“推恩令”。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它們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或加強了中央集權等)
(2)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的材料(設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獨尊儒術的材料;張騫出使西域的材料等。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舉措:依據材料“允許諸侯王將王國土地再行分封給子弟為列侯”可以得出頒布“推恩令”;依據材料“‘漢武帝’于是悉令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中央機構名)鑄”并結合所學可知,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結合第一問的舉措和所學可知,這些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2)補充:抓住主題“漢武帝與西漢強盛”,依據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依據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在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此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其他措施補充即可,如補充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的材料(設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獨尊儒術的材料;張騫出使西域的材料等。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一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漢武帝在政治和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解答;第二問,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其他措施補充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 / 1浙江省初中名校發展共同體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1.(2023七上·浙江期中)位于浙江省長興縣的七里亭遺址,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據此判斷,與七里亭大致處于同一石器時代的遺址是( ?。?br/>A.北京人遺址 B.大汶口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2.(2023七上·浙江期中)距今約7000-5000年前,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造成兩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br/>A.生產工具 B.政治制度 C.國家形態 D.地理環境
3.(2023七上·浙江期中)據學者統計,當今中國常見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的姓氏約占89%。該統計資料適合用于研究( ?。?br/>A.原始農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國家的發展歷程
C.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禪讓制度的傳承情況
4.(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賢治、善治,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十分注重“選賢與能”。這體現在當時( ?。?br/>A.形成了禪讓部落首領制度 B.邁入了階級社會的門檻
C.出現了金字塔型等級結構 D.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5.(2023七上·浙江期中)“從(二里頭遺址)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文中的“王朝”是指(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6.(2023七上·浙江期中)有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商族屢屢遷徙。最后一次遷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這次遷徙的組織者是( ?。?br/>A.商湯 B.武丁 C.盤庚 D.商紂
7.(2023七上·浙江期中)下圖所示為利簋,簋內有銘文33字,記述了武王伐紂的事跡。這件青銅器見證了( ?。?br/>A.夏朝滅亡 B.盤庚遷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東遷
8.(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朝的附屬國中,多數國君與商王沒有血緣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br/>A.發展生產,增強實力 B.穩定統治,鞏固疆土
C.籠絡宗親,獎賞功臣 D.控制諸侯,強化皇權
9.(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在古文獻中稱作“土中”?!都瘋鳌氛f:“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據此判斷,周代的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中國”指的是今天的( ?。?br/>A.北京 B.洛陽 C.西安 D.南京
10.(2023七上·浙江期中)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F代漢字“王、臣、劓、刖(古代的酷刑)”均能找到相應的甲骨文。據此判斷,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了解( ?。?br/>A.早期國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狀況 D.分封制的瓦解
11.(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時期,齊國開挖淄濟運河,溝通淄水與濟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國興建江漢運河,溝通漢水與長江,用以經略東方。兩國國君開鑿運河旨在( ?。?br/>A.拓展水運 B.發展商業 C.促進交流 D.圖謀霸業
12.(2023七上·浙江期中)”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這說明春秋爭霸促進了( ?。?br/>A.政治變革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技術進步
13.(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產生了金屬貨幣,并出現了逐漸取代貝幣等實物貨幣的趨勢。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br/>A.社會經濟的大發展 B.分裂割據的變局
C.冶煉技術日漸成熟 D.統一進程的加速
14.(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漢學者劉向用“田氏代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概括了中國某一時期的混亂局面,該時期最有可能是( ?。?br/>A.西周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兩漢之際
15.(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鞅在談及治國理念時指出: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國家之所以能夠強大,“農戰也”。以下變法措施能反映上述治國理念的是( ?。?br/>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實行什伍連坐 ④推行郡縣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2023七上·浙江期中)都江堰是沿用至今的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該水利工程修筑于( ?。?br/>A.春秋時期秦國 B.春秋時期蜀國
C.戰國時期秦國 D.戰國時期蜀國
17.(2023七上·浙江期中)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成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是( ?。?br/>A.老子 B.莊子 C.墨子 D.韓非子
18.(2023七上·浙江期中)東周時期“游說之風盛行,論辯之士雄起,講演之學開辟”,形成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群星閃耀的百家爭鳴時代。對其評價正確的是( ?。?br/>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是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
③使儒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思想
④是社會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2023七上·浙江期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召犯人、商人等入伍,并派他們攻占“陸梁地”,然后就地設置桂林郡、象郡、南???。當時生活在“陸梁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是(  )
A.鮮卑 B.匈奴 C.越族 D.羌族
20.(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這一制度形成于( ?。?br/>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漢朝
21.(2023七上·浙江期中)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然而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表明(  )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B.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
C.秦國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 D.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
22.(2023七上·浙江期中)人們用“伐無道,誅暴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贊揚一場革命的首創精神。這場“革命”發生在( ?。?br/>A.夏末 B.商末 C.秦末 D.東漢
23.(2023七上·浙江期中)“楚河漢界”是中國象棋盤中的分界線,它源于中國歷史上的(  )
A.劉邦、項羽的反秦戰爭 B.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
C.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 D.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
24.(2023七上·浙江期中)《史記》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再建宮殿、園林;他還撤銷了警衛部隊,削減了官廷所用的馬匹。材料反映出漢文帝( ?。?br/>A.鼓勵開荒 B.減輕刑罰 C.減免稅賦 D.提倡節儉
25.(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漢初期,經濟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光武中興 B.文景之治 C.漢武盛世 D.百家爭鳴
26.(2023七上·浙江期中)漢武帝視察新秦中(關中以北新開發地區)時,發現“千里無亭徽(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監御史的奏報。類似情況多次出現。為此,漢武帝( ?。?br/>A.設置刺史 B.獎勵軍功 C.建立縣制 D.推行察舉
27.(2023七上·浙江期中)政治上結束戰國紛爭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要了解”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應查閱(  )
A.《史記·李斯列傳》 B.《荀子·強國篇》
C.《漢書·董仲舒傳》 D.《漢書·景帝紀》
28.(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學在學習某一歷史課時,制作了這樣的知識線索: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據此判斷,該同學學習的內容是( ?。?br/>A.秦朝的統一 B.西漢的建立 C.西漢的強盛 D.東漢的興衰
29.(2023七上·浙江期中)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該書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這一體例最早見于(  )
A.《九章算術》 B.《史記》
C.《黃帝內經》 D.《周髀算經》
30.(2023七上·浙江期中)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漢代,新疆地區就納入中國版圖。該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始于( ?。?br/>A.絲綢之路的開通 B.張騫出使西域
C.西域都護的設置 D.班超經營西域
31.(2023七上·浙江期中)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擁有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是我國早期人類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約一萬年前,中國進入原始農耕文化階段。
文字資料 圖片資料
“定居不是靠狩獵和捕魚的運氣,或靠野果的零星收獲來滿足日常生活之需。”“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畜圈里,因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山頂洞人的燒骨遺存 河姆渡人的水稻存 半坡人的粟遺存 北京人燒過的樸樹子
材料三:中華五千年文明曾長期遭到西方史學界的質疑與否認。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觀點。
文明標準 考古發現
國家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而判斷國家形成的標準:一是階級的分化,二是強制性權力系統的設立,以保證公共工程等的舉行。 城北有一個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貴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
(1)在材料一中,能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的早期人類遺址是什么?并簡述理由。
(2)材料二認為定居生活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哪些原始先民過上了定居生活?
(3)根據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發現的價值。
32.(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教育智慧】西周時期,教育由官府壟斷,即“學在官府”,受教育者一般為貴族。到春秋晚期,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地主政權需要大量知識分子為其服務,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少數平民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科技之光】
圖1是古代造紙工藝流程 圖2 是《傷寒雜病論》
【傳承之任】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種……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比較西周和春秋時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面對變化,孔子提出怎樣的教育主張?
(2)圖1反映的科技成就對人類文明有何貢獻?圖2著作的作者是誰?他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根據材料,概述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3.(2023七上·浙江期中)青銅、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名片之青銅】
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 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銅詔版
壺身紋飾分四層,其中,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戰爭。 (銘文大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寧,……于是下詔書給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
【中國名片之絲綢】
材料三:漢代絲綢之路和新疆營盤墓地遺址出土的絲織品
營盤墓地遺址(圖中A地)的時代為漢晉之際。絲織品為墓主人的錦袍。錦袍中的樹為石榴樹,是生長在中亞一帶的植物;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錦袍上的整體紋樣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的藝術特征。
(1)運用所學知識,從兩個角度簡述材料一中的青銅器所反映的社會狀況。
(2)材料二中的圖文資料為秦朝的哪兩項統治措施提供了佐證?
(3)根據材料三,寫出營盤墓地出土的絲織品中凝聚了哪些區域的文化元素?并分析絲織品凝聚多種文化元素的原因。
34.(2023七上·浙江期中)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的盛世局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高祖)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為同姓王。……諸侯王在自己王國內擁有較大權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員并征收賦稅,大者地跨數郡,其總地盤超出漢朝廷直轄郡縣,中央集權受到嚴重挑戰。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許諸侯王將王國土地再行分封給子弟為列侯。
材料二: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擁有鑄幣權是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于是悉令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中央機構名)鑄?!?br/>(1)根據兩則材料,概括漢武帝采取的重大舉措,并指出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2)若進一步探究”漢武帝與西漢強盛”這一歷史主題,你認為還需要補充什么材料?從不同角度舉兩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并結合所學可知,七里亭遺址使用打制石器,說明其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也處于舊石器時代,A項正確;
BCD三項均處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解題的關鍵信息是“發掘出各類打制石器600余件”,結合新舊石器時代的特點和選項中遺址所處的時期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題干“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結合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說明地理環境不同,便得兩處文化遺址種植的農作物不同,由此得出造成兩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環境,故選D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生產工具無關,排除A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政治制度無關,排除B項。
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不同,與國家形態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早期農耕生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早期農耕生活的相關史實。
3.【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出自炎帝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的姓氏約占89%”并結合所學可知,遠古時代,炎黃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因此,題干統計資料適合用于研究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C項。
材料反映的是遠古傳說時代的炎迷黃帝,沒有涉及原始農耕生活,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遠古傳說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尚未形成早期國家,排除B項。
禪讓制是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方式,發生在堯舜禹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炎黃聯盟。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傳說的相關史實。
4.【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三皇五帝時期就十分注重‘選賢與能’”,結合所學可知,相傳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形成禪讓制傳承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推舉賢能之士,故選A項。
材料反映了禪讓制注重“選賢與能”,沒有體現邁入了階級社會,排除B項。
西周時期地方上實行分封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級結構,排除C項。
夏商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是青銅時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禪讓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禪讓制的相關史實。
5.【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中國第一個王朝”,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故選A項。
商朝建立于夏朝之后,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排除B項。
西周建立在商朝之后,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排除C項。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朝。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中國王朝更替的相關史實。
6.【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據題干“商族屢屢遷徙。最后一次遷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結合所學可知,商朝前期社會動蕩,經常遷徙都城,直到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殷,從此才安定下來,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故選C項。
商湯,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武丁, 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形成“武丁盛世”,排除B項。
商紂,末代商王,由于殘暴統治,激化了國內矛盾,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打敗,商朝滅亡,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盤庚遷殷。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盤庚遷殷的相關史實。
7.【答案】C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記述了武王伐紂的事跡”,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推翻商朝統治,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故選C項。
公元前1600年,夏桀暴政,商湯代夏,夏朝滅亡,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標志商朝開始穩定下來,排除B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武王伐紂。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武王伐紂的相關史實。
8.【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鎮守疆土,維護西周的統治,B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沒有提及發展生產、增強實力的信息,A項錯誤;
籠絡宗親,獎賞功臣不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C項錯誤;
西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強化皇權”的說法錯誤,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分封制,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西周利用血緣關系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威,以藩屏周’”,結合分封制的目的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并結合所學可知,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為加強對商族舊地的控制,營建了東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陽,因此,周代的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中國”指的是今天的洛陽,故選B項。
先秦時期,北京稱為薊,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A項。
西周建立,定都鎬京,即今天陜西西安,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C項。
南京在古代稱為“金陵”“建業”“建康”,與“宅茲中國”的“中國”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中國”位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相關史實。
10.【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主要記載商朝的政治、經濟、祭祀等活動,因此,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故選A項。
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了私有制,而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B項。
商朝時期,我國已經是階級社會,不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排除C項。
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分封制瓦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1.【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齊國開挖淄濟運河,溝通淄水與濟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國興建江漢運河,溝通漢水與長江,用以經略東方”,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齊楚兩國開鑿運河,都是為了擴大勢力,說明兩國國君開鑿運河的根本目的是擴張影響力,圖謀霸業,故選D項。
運河開通,有利于拓展水運事業,但不是本質目的,排除A項。
運河開通,便于物質集散運輸,促進商業發展,排除B項。
運河開通,推動水運發展,促進地區交流,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爭霸斗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2.【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可知,春秋時期諸侯的爭霸戰爭使得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說明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與政治變革、經濟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無關,A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使周邊民族融入華夏族”的主旨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諸侯國先后產生了金屬貨幣,并出現了逐漸取代貝幣等實物貨幣的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逐漸取代貝幣,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大發展,交換日益擴大,推動了金屬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大量出現,故選A項。
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社會動蕩,與金屬貨幣的產生沒有因果聯系, 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逐漸取代貝幣,未體現冶煉技術成熟,排除C項。
春秋戰國時期,動蕩分裂中孕育了統一因素,材料強調的卻是金屬貨幣出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4.【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田氏代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并結合所學可知,田氏代齊,六卿分晉,宣告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頻繁,社會動蕩加劇,宗法分封崩潰,故選C項。
西周時期,宗法分封穩定,奴隸制走向繁榮,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春秋時期,王室日漸衰微,諸侯間爭霸迭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兩漢之際,社會矛盾激化,光武帝重建漢室,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戰國社會特點。要求學生結合“戰國時期”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鼓勵公戰,禁止私斗;實行獎勵耕織,發展生產,符合材料中的“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農戰”等信息,①②正確,A項正確;
實行什伍連坐主要是加強對百姓的管理,穩定社會秩序,材料沒有體現,③錯誤;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材料沒有體現,④錯誤,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國君能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農戰”,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都江堰”,結合所學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故選C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春秋時期秦國,排除A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春秋時期蜀國,排除B項。
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戰國時期蜀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都江堰的相關史實。
17.【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他”是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將法、術、勢相結合,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D項正確;
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A項錯誤;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齊物論,追求逍遙的人生態度,B項錯誤;
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思想,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韓非子的思想主張,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能力。
18.【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據題干“游說之風盛行,論辯之士雄起,講演之學開辟”“形成百家爭鳴時代”,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是社會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因此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
據所學可知,漢武帝尊儒,使儒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主流思想,與東周時期百家爭鳴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
19.【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題干“陸梁地”“設置桂林郡、象郡、南??ぁ?,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發兵征服嶺南越族,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管轄“陸梁地”,由此可知,秦朝時期,生活在“陸梁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越族,故選C項。
鮮卑族是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生活了長城沿線的一支少數民族,排除A項。
匈奴族在秦漢時期生活在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排除B項。
羌族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稱為“云朵上的民族” 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始皇南征百越,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0.【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陽為中心,建立起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了鞏固統治,秦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C項正確;
夏朝、商朝時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制度,AB兩項錯誤;
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漢朝在秦朝之后,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1.【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材料“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分裂割據的形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知,材料表明,一方面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另一方面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又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此說明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故選A項。
據材料“農業生產率有較大提升,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可知,農業是商業發展的前提,但只是部分材料內容,信息解讀不全面,排除B項。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國力日益增強,具備了武力統一的條件,便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
材料信息表明,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沒有體現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征。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22.【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伐無道,誅暴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末年,統治殘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號令“伐無道,誅暴秦”,發動武裝起義,由此得出這場“革命”是指發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澤鄉起義,故選C項。
據所學可知,夏末桀暴政,引發成湯革命,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商末紂暴政,引發武王伐紂,排除B項。
據所學可知,東漢末年,爆發黃巾大歧義,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朝暴政的相關史實。
23.【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楚河漢界”,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滅亡后,劉邦與項羽為爭奪帝位,爆發了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終項羽敗亡,劉邦建立漢朝,故選B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劉邦、項羽的反秦戰爭不符,排除A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不符合,排除C項。
“楚河漢界”源于“楚漢之爭”,與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不符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楚漢之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楚漢之爭的相關史實。
24.【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再建宮殿、園林;他還撤銷了警衛部隊,削減了官廷所用的馬匹”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華,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故選D項。
材料內容體現了漢文帝勤儉治國,沒有涉及鼓勵開荒,排除A項。
材料內容體現了漢文帝勤儉治國,沒有涉及減輕刑罰,排除B項。
漢高祖劉邦采取輕徭薄賦、減免稅賦政策,不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歷史知識。
25.【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據題干“西漢初期,經濟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可知,材料表明漢武帝時期,國庫積累豐富、錢糧充盈、馬匹增多,主要原因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經過休養生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文景之治,故選B項。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統治后期,出現了“光武中興”局面,排除A項。
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漢武盛世”,排除C項。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學術文化繁榮局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26.【答案】A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武帝視察新秦中時,發現‘千里無亭徽’”“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監御史的奏報”并結合所學可知,監御史負責監察職能,但材料反映監御史明顯沒有起以監察作用,為此,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負責監察地方,以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
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建立縣制,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C項。
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度,以選拔人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刺史制度,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7.【答案】C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采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在文化上了結束百家爭鳴。因此要了解”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史實應該查閱《漢書·董仲舒傳》,C項正確;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均與材料中的“漢代”不符,AB兩項錯誤;
漢景帝在漢武帝之前,當時儒家思想尚未確立正統地位,百家爭鳴局面尚未結束,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獨尊儒術,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文化上結束百家爭鳴卻是在漢代”,結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8.【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會安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統治為“光武中興”。東漢中期以后,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東漢末年政治的腐敗引發了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即黃巾起義爆發,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由此可知,該知識線索反映了東漢的興衰,D項正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國家統一,建立了秦朝,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A項錯誤;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B項錯誤;
經過60余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達到強盛時期,與材料信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不符,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東漢的興衰,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結合東漢興衰的過程和概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9.【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世家”“列傳”“志”“年表”屬于紀傳體體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B項正確;
《九章算術》是東漢的數學成就,不是史書,A項錯誤;
《黃帝內經》是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醫學文獻,不是史書,C項錯誤;
《周髀算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不是史書,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司馬遷與《史記》,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史記》的內容和地位,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0.【答案】C
【知識點】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自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正確;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始于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而非絲綢之路開通無關,A項錯誤;
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通,不是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的標志,B項錯誤;
班超經營西域是在東漢,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是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的民族關系,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西漢管理西域地區的措施,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1.【答案】(1)元謀人遺址
理由: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河姆渡人,半坡人。
(3)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是我國早期人類的典型代表”,結合所學可知,云南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故元謀人遺址能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
(2)根本原因:據材料二“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畜圈里,因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先民:據材料二“河姆渡人的水稻遺存”“半坡人的粟遺存”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河姆渡人,半坡人已經會種植糧食作物,從事了農業生產,過上了定居生活。
(3)據材料三“在貴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并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貴族墓地與普通墓葬的陪葬品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據材料三“城北有一個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并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能建造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說明有強大的公權力系統出現。綜上可知,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故答案為:(1)元謀人遺址。理由: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過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謀人遺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元謀人遺址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原始農耕生活,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良渚古城文明。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良渚古城文明的相關史實。
32.【答案】(1)從學在官府到興辦私學;從貴族壟斷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
有教無類。
(2)貢獻: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或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張仲景
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
(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1)不同:據材料【教育智慧】“西周時期,教育由官府壟斷,即‘學在官府’”可知,西周時期,教育是學在官府;據材料【教育智慧】“到春秋晚期……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可知,春秋晚期私學興起。
主張:據材料【教育智慧】“少數平民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晚期,私學興起,打破了官學壟斷地位,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2)貢獻:據材料【科技之光】“圖1古代造紙工藝流程”,結合所學可知,圖1反映的是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作者:據材料【科技之光】“圖2《傷寒雜病論》”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編著了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故答案為:(1)從學在官府到興辦私學;從貴族壟斷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有教無類。(2)貢獻: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或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張仲景。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為“醫圣”。(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先秦教育的變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造紙術與《傷寒雜病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東漢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33.【答案】(1)見證戰國手工業的繁榮(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見證戰國兼并戰爭的頻繁。
(2)皇帝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
(3)文化元素:中國、波斯、中亞、希臘、羅馬等。
原因:營盤墓地位于西域地區,是絲綢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社會狀況:據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結合所學可知,壺身紋飾分四層,體現了戰國時期,我國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反映了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繁榮。據材料一“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戰爭”,壺身戰爭場景,反映了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頻繁。
(2)據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銅詔版”“于是下詔書給丞相隗狀、王綰”,結合所學可知,秦王政統一六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創立皇帝制度,建立專制集權統治,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據材料二“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社會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統一文字,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發展。
(3)文化元素:據材料“營盤墓地遺址的時代為漢晉之際”體現了中國文化元素;據材料“生長在中亞一帶的植物”體現了中亞文化元素;據材料“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體現了希臘羅馬元素;據材料“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體現了希臘、波斯文化元素。原因:據材料材料三“漢代絲綢之路”可知,營盤墓地位于西域地區,是絲綢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是多種文明交匯的大舞臺。
【點評】(1)本題以為切入點青銅器,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的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
34.【答案】(1)頒布“推恩令”。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它們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或加強了中央集權等)
(2)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的材料(設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獨尊儒術的材料;張騫出使西域的材料等。
【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舉措:依據材料“允許諸侯王將王國土地再行分封給子弟為列侯”可以得出頒布“推恩令”;依據材料“‘漢武帝’于是悉令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中央機構名)鑄”并結合所學可知,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結合第一問的舉措和所學可知,這些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2)補充:抓住主題“漢武帝與西漢強盛”,依據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依據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在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此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其他措施補充即可,如補充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的材料(設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獨尊儒術的材料;張騫出使西域的材料等。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一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漢武帝在政治和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解答;第二問,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其他措施補充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金山区| 南岸区| 江陵县| 高淳县| 九龙县| 金坛市| 尚义县| 高阳县| 渭源县| 台江县| 红原县| 永顺县| 南康市| 普兰店市| 南安市| 宣恩县| 博客| 平远县| 靖州| 商河县| 南漳县| 沙湾县| 承德市| 吕梁市| 关岭| 临洮县| 六盘水市| 宜宾市| 庆云县| 玉溪市| 芦溪县| 应用必备| 延川县| 宜兴市| 汝城县| 尼木县| 滦南县| 卫辉市| 文登市|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