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綠城育華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檢測試卷1.(2023七上·杭州月考)整理歷史信息卡是學習歷史的有效途徑。下面信息卡上整理的信息屬于( )信息摘要 ①距今約70萬-20萬年 ②使用打制石器 ③會使用火且會長時間保存火種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距今約70萬-2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會使用火且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會制作打制石器,會使用火并保存火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所以C項正確;A項所述人類距今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粗糙的打制石器,會使用火,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不符合題意,應排除;B項所述人類的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被考古學家分類為“早期直立人”,而北京人被分類為“晚期直立人”,不符合題意,應排除;D項所述人類距今約3萬年,懂得人工取火,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北京人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的史實識記能力和選項比較能力。2.(2023七上·杭州月考)2023年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中,良渚文化中的玉鳥穿越五千年掠過場館上空,送來美好祝福。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與陪葬品較少的平民墓葬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說明,當時( )A.原始農業形成 B.社會分化出現C.禪讓制度 D.原始手工業發展【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可知,在此時期權貴的陪葬規格更加高,社會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B項正確;原始農業產生時間大約是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如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屬于原始的農耕時期,排除A項;禪讓制是在堯舜禹時期,排除C項;河姆渡時期產生了原始的手工業,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原始農業的發展,才能做出正確選擇。3.(2023七上·杭州月考)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 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C.神話傳說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炎帝教人農耕,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黃帝教民養蠶繅絲,所以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農耕文明,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社會秩序,而且本項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本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的主要勞作方式,而不是中國古代的核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農業在中國古代的地位,答題的關鍵是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歸納以及所學知識的識記和知識的遷移,難度系數易。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勢力膨脹 B.推行世襲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統治腐敗不得民心 D.沒有處理好與犬戎部族的關系【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實行暴政,他建造許多豪華宮室,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導致桀成了亡國之君。商朝的最后一個國王紂是個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戰中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取悅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戲諸侯。后來,戎族進攻西周,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來救援,結果,幽王被殺,西周滅亡。故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C項正確;夏、商、西周是奴隸制時代,表述錯誤,排除A項歷代王朝都實行世襲制,不能把其做為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排除B項;西周沒有處理好與犬戎族的關系,夏朝和商朝不涉及,不是其共同原因,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屬識記層面的要求,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5.(2023七上·杭州月考)婦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這個故事最早可能記載在( )A.龜甲或獸骨上 B.竹簡或木牘上C.絲帛或麻布上 D.宣紙上【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故事中關鍵信息是“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讓婦好起兵,結果大勝”可知,這些信息最早應該是甲骨文記載,甲骨文是商朝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這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A項正確;竹簡或木牘上與時代不符,排除B項;絲帛或麻布上與時代不符,排除C項;宣紙上與時代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古代文字方面的成就。6.(2023七上·杭州月考)學習“百家爭鳴”后,同學們在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④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說法正確。因材施教,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主張;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知己知彼是兵家的思想主張;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說法錯誤。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張;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法家主張法治,故①④正確,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張和百家爭鳴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主張。7.(2023七上·杭州月考)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稱作《編年紀》,從下圖可以看出《編年紀》反映的戰爭是( )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攻韓,十八年,攻趙, 二十二年,攻魏梁, 二十三年,興,攻荊(指楚國)。A.春秋爭霸戰爭 B.秦與匈奴之戰C.秦末農民戰爭 D.秦的統一戰爭第7題【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故D符合題意,D項正確;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排除A項;秦與匈奴之戰發生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項;秦末農民戰爭發生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3七上·杭州月考)《史記》記載:秦朝的主要道路有兩種,直道主要用于軍事,從咸陽出發通往九原郡,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由此可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 )A.維護國家統一 B.促進民族交融C.擴大城市規模 D.解決諸侯國問題【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直道主要用于軍事,從咸陽出發通往九原郡,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直道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所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A項正確;材料與民族交融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直道是為了防御匈奴,不是為了擴大城市規模,排除C項;秦朝廢除了分封制,沒有諸侯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熟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相關知識。9.(2023七上·杭州月考)曉敏同學在百度上搜素主題學習資料,找到以下內容,據此判斷她學習的主題是(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開創期】:西漢 【終點】:大秦(歐洲古羅馬) 【引進物種】: 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A.海上絲綢之路興盛A.絲綢之路上的交往B.中原物種豐富C.有效管控西域第9題【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終點】:大秦(歐洲古羅馬)”和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古羅馬,通過這條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傳入中原,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陸上絲綢之路,而不是海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種,排除C項;西域都護的設立,對西域實行了有效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2023七上·杭州月考)漢陵考古隊對漢文帝霸陵進行了考古挖掘,并取得重大發現。某位考古學家說:“這次的發現,陪葬品和皇帝身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我們只發現大量的陶器、銅器和鐵器。”考古印證了漢文帝( )A.崇尚道家 B.孝敬母親 C.提倡節儉 D.重視農業【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這次的發現,陪葬品和皇帝身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我們只發現大量的陶器、銅器和鐵器。”可知,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漢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崇尚道家,排除A項;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孝敬母親,排除B項;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重視農業,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2023七上·杭州月考)洛陽這座城市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里有始建于東漢的中國最早的寺院( )A.白馬寺 B.崇圣寺 C.少林寺 D.普陀寺【答案】A【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使者在西域找到僧人,又用白馬馱回佛經、佛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位于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A項正確;崇圣寺建于唐朝,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B項;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時期,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C項;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傳入,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白馬寺。12.(2023七上·杭州月考)日常生活中,我們應采取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預防措施,防范于未病前。下列發展了這種“治未病”的思想的是( )A.華佗 B.扁鵲 C.張仲景 D.黃帝【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被尊為“醫圣”,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在書中,收錄了300多個藥方,到現在仍被人們所借鑒,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他還提出“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C項正確;華佗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主要貢獻是發明了麻沸散,編創了五禽戲,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總結出來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仲景以及醫學成就等知識。13.(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圖是《三國鼎立形勢圖》,根據三國地理位置,判斷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分別是( )A.蜀、吳、魏 B.魏、吳、蜀 C.魏、蜀、吳 D.吳、魏、蜀【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地區,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穩固,因此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吳在東南,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A.人口遷徙 B.八王之亂C.靈渠的開通 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是中原人口南遷,推動民族關系交往交流交融的是邊疆少數民族內遷,因此①是人口遷徙,A項正確;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滅亡,排除B項;秦始皇為統一嶺南開鑿了靈渠,且開鑿靈渠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無關,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中期以后,到南宋時完成,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2023七上·杭州月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經統一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A.曹魏、北魏 B.西晉、北魏 C.前秦、北魏 D.前秦、東晉【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376年,前秦滅前涼統一北方。到苻堅淝水之戰失敗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以及姚萇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苻秦為氐族建立的政權; 436年,北魏滅北燕再次統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鎮起義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長安依宇文泰,高歡入洛陽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從此北方分裂為東西魏。北魏為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國家,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為背景,考查學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統一北方的政權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16.(2023七上·杭州月考)《晉書 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區的開發。東晉后期,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南下移民與江南民眾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D項正確;東晉時期,國家并未實現統一,排除A項;南方條件優越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內經濟發展,與對外交往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東晉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3七上·杭州月考)《資治通鑒》有載:“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擊之。……秦兵遂潰……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這場戰役( )A.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 B.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戰 D.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擊之。…秦兵遂潰……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并結合所學,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混戰的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C符合題意,C項正確;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說法錯誤,排除A項;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說法錯誤,排除B項;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淝水之戰,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答案。18.(2023七上·杭州月考)歷史圖片被稱為“凝固的歷史”,對下列圖片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①《史記》 ②《齊民要術》 ③張仲景像 ④蘭亭集序(摹本·局部)A.圖①由司馬遷編寫,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B.圖②由祖沖之撰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C.圖③人物發明了“麻沸散”,寫成了《傷寒雜病論》,被后世稱為“醫圣”D.圖④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D項正確;《史記》由司馬遷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排除A項;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排除B項;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排除C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及其地位。19.(2023七上·杭州月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下列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淝水之戰②赤壁之戰③巨鹿之戰④官渡之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進行大戰,曹操偷襲烏巢,曹操用計火燒袁軍糧草,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題干中的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④②①,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以及時間,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0.(2023七上·杭州月考)“亞洲第一飛人”蘇炳添回顧追夢歷程,分享了三點心得:“每天訓練都比以前快0.01秒;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有機會可能做到;時刻保持感恩,始終胸懷祖國。”這啟示我們( )①少年的夢想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人生目標②夢想激勵我們前行,有夢想就一定能成功③個人夢想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④只要樹立自信,一切夢想就都能實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每天訓練都比以前快0.01秒;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有機會可能做到,這告訴我們,少年的夢想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人生目標。時刻保持感恩,始終胸懷祖國,這告訴我們,個人夢想的實現要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所以①③正確。②④錯誤,選項中的觀點太絕對,與實際不符,應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少年夢想的認識,少年有夢,不應止于心動,更在于行動。不懈地追夢、圓夢才能改變生活,改變我們自己。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21.(2023七上·杭州月考)“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告訴我們在學習時要( )A.培養興趣 B.確立目標 C.注重方法 D.善于求助【答案】C【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告訴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啟示我們學習要注重方法,所以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學會學習的認識,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意味著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22.(2023七上·杭州月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做更好的自己,應該( )①善于模仿他人②主動改正缺點,不斷激發潛能③善于揚長避短④努力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做更好的自己要主動改正缺點,不斷激發潛能 ,善于揚長避短, 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所以②③④正確。①錯誤,我們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是模仿他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做更好的自己的認識,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23.(2023七上·杭州月考)孔子說:友直、諒友、友多聞,益矣。這句話告訴我們( )①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②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③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④友誼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困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友直、諒友、友多聞,益矣。 意思是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這告訴我們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所以①②③正確。④錯誤,選項觀點夸大了友誼的作用,應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友誼的力量的認識,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真誠友善的朋友。因為朋友,我們少了幾分孤獨,多了些許溫暖,活得更加自在;因為朋友,我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多了一份對自己的欣賞;因為朋友,我們學會了更好地與人相處,享受交往的快樂。2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圖漫畫《網友見面》警示我們( )①網絡交往要有自我保護意識②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③網上交友時要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④為保護隱私,上網時應提供個人虛假信息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漫畫中的網友見面后發現也現實中的網友天差地別,這說明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警示我們 網絡交往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網上交友時要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所以①②③正確。④錯誤,網絡交往也要講誠信。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網絡交友的認識,虛擬世界的交往,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對陌生人的邀請,予以回絕;對個人的家庭住址、經濟狀況、聯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問題時,要學會求助。25.(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美說:“新來的英語老師發音好難聽,講課也很死板,好懷念以前的英語老師,一點都不想上英語課了。”面對這種情況,小美應該( )①承認老師的差別,多了解老師,發現老師的優點②不聽這位新老師的課,自主學習③主動和老師親近,拉近與老師的距離④尊重老師,學會接受風格不同的老師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題干材料中的小美不能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為此小美應 承認老師的差別,多了解老師,發現老師的優點,主動和老師親近,拉近與老師的距離,尊重老師,學會接受風格不同的老師,所以①③④正確。②錯誤,選項中的做法是不能接納風格不同老師的表現,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接納和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的認識,由于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等差異,每位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要承認老師之間的差異,接納每位老師的不同。26.(2023七上·杭州月考)漫畫中的孩子應該( )①理性地與媽媽溝通②接受媽媽的全部建議③試著去接納媽媽的做法④理解媽媽行為中蘊含的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漫畫反映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了愛的沖突,為此,孩子應理性地與媽媽溝通,理解媽媽行為中蘊含的愛,試著去接納媽媽的做法,所以①③④正確。②錯誤,媽媽的建議不但是正確的,接受全部建議太絕對。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親子沖突的認識,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沖突有時難以避免。如果與父母發生沖突,我們要選擇不傷害父母感情和不影響親子關系的做法。27.(2023七上·杭州月考)對表中行為點評正確的是( )序號 行為 點評① 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勤洗手 愛護身體② 經常利用周末到博物館觀展 養護精神③ 課余時間在校園里觀察植物、動物 增強生命的韌性④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上祭英烈”活動 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珍愛和尊重生命【解析】【分析】①正確,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勤洗手,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愛護身體的表現。②正確,經常利用周末到博物館觀展,這有利于養護我們的精神。③錯誤,余時間在校園里觀察植物、動物 , 這有利于愛護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是增強生命的韌性。④正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上祭英烈”活動,這體現對生命的敬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敬畏生命,愛護身體,養護精神的認識,守護生命首先要關注自己的身體, 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28.(2023七上·杭州月考)愛迪生研制電燈時,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都失敗了,他的助手勸說他放棄,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愛迪生和助手對于挫折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面對挫折,我們應該( )①識時務者為俊杰,要學會及時放棄②及時調整,從挫折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經驗③發掘自身生命力量,自強不息④借助外力,把受挫的情緒感受轉移給他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識點】生命的獨特性;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愛迪生面對失敗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放棄,這告訴我們,面對挫折我們要發掘自身生命力量,自強不息,及時調整,從挫折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經驗,所以②③正確。①錯誤,面對挫折,我們增強生命的韌性,不能放棄。④錯誤,我們要學會調節情緒,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轉移給他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戰勝挫折的認識,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看待挫折。29.(2023七上·杭州月考)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志愿者大部分來自于在校學生。這些青少年學生將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亞運盛會貢獻力量。青少年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 )①有利于擴展生活閱歷,使生命得到充盈②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不利于自身的成長③奉獻他人和社會,能夠體現出生命的價值④會威脅自身安全,是對生命不負責的表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參加志愿者服務是服務和奉獻社會的親社會行為,有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擴展生活閱歷,充盈生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①③正確。②錯誤,參加志愿者服務有利于促進自身全面發展。④錯誤,這有利于實現生命的價值,而不是對生命不負責任。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服務社會的行為的認識,服務社會體現人生價值。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積極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實現我們自身的價值。30.(2023七上·杭州月考)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代表和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明起源】材料一……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sì),教民農作。——班固《白虎通義》……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春秋內事》【文物見證】材料二人面魚紋彩陶盆 司母戊鼎 甲骨文圖一 圖二 圖三【地方政治】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從早期國家結構的基本形式看秦漢大一統政治的社會基礎》【經濟發展】材料四我國的鐵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鐵器應用于農業,出現了鐵犁牛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諸侯、貴族和周天子爭奪“公田”。……從貴族奴隸主中分化出來的一批地主。——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一中兩位部落聯盟首領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2)結合所學,圖一所示器具曾為哪一原始農耕居民使用?圖二和圖三共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朝代的文明成就?(3)運用所學回答材料三中的“封建”是指什么制度?據材料概括其作用。(4)據材料四指出當時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及出現的新的社會階級。【答案】(1)人文初祖。(2)半坡居民。商朝(3)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4)鐵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人物:根據材料一“制耒耜,教民農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等,因此材料一描述是炎帝的貢獻。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炎帝和黃帝為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2)居民:根據材料二圖一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如人面魚紋彩陶盆。因此圖一文物屬于半坡居民。名稱:根據材料二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終的青銅器。朝代:根據材料二圖二青銅器和圖三甲骨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是商朝時期的文明成就。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圖二青銅器和圖三的甲骨文都是商朝時期的文明成就。(3)制度:根據材料三“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更加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孔子,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作用:根據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可知,西周實施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大統治范圍。(4)原因:根據材料四“鐵器應用于農業,出現了鐵犁牛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是出現鐵制工具和牛耕。鐵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大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階級結構變化:根據材料四“從貴族奴隸主中分化出來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實物地租的辦法剝削農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舊貴族勢力開始分化,有的沒落,有的向新興地主轉變,社會上出現了自耕農等新的階層。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分封制、鐵器牛耕等相關史實。31.(2023七上·杭州月考)國家政權的穩固離不開統治者的治國理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千古一帝定格局】材料一: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年》材料二:罷侯(廢除分封制)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陳壽《三國志》材料三:【雄才大略固一統】破地方之弊,布政治之新 破思想不一,布文化之新 破財政之難,布經濟之新 破邊疆之困,布軍事之新王老師在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課時設計了上面的板書。據此回答下面的問題:(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由哪位統治者確立的?(2)材料二中“置守”是指秦朝在地方實行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說說為了鞏固統一,秦朝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為了“破地方之弊”和“破思想不一”,漢武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漢武帝的上述措施有何共同作用?【答案】(1)秦始皇(嬴政)(2)郡縣制;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貨幣)(3)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制度:根據材料信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2)制度:根據材料信息“罷侯(廢除分封制)置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3)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或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4)政策:根據材料信息“(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過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漢高祖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局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5)人物及建議:根據材料信息“破地方之弊,布政治之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6)措施:根據材料信息“破邊疆之困,布軍事之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末漢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領冒頓單于的率領下,統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斷南下襲擾。漢武帝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匈奴。其中,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7)作用: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漢武帝時期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學生對這塊的內容要非常的熟悉,能夠運用已學的知識,靈活作答相關題目。32.(2023七上·杭州月考)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繪制示意圖】材料一【制作年代尺】材料二【查閱資料】材料三北方的鮮卑北魏政權為確立其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也強調對漢文化的認同,北魏實行漢化改制時,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禮外,還參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鐘曉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城與建筑》(1)根據材料一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圖中A、B兩處的朝代。(2)根據材料二年代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元前770年﹣581年”兩次著名變法改革,并概括這兩場改革的共同作用。(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答案】(1)A:秦朝;B:西晉(2)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增強了國力。(3)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國家興旺發達。【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 (1)根據材料-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戰亂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因此A處是秦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最終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因此B處是西晉。秦統一中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深遠。(2)根據材料二年代尺并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770年一581年”先后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此分析,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改革有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變法改革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因此兩場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增強國力,順應了時代潮流。(3)根據材料三“北魏實行漢化改制時,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禮外,還參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可知,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國家興旺發達。【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建立與統一、西晉的統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郡縣制、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整理史實的方法等知識。33.(2023七上·杭州月考)思考生命,綻放精彩。根據材料,回答問題。(1)【探問生命】我校七年級(1)班在學習“生命的思考”后,老師帶領學生組織了一次以“生命”為主題的活動,同學們收集到以下問題和信息,請你一起參與活動完成任務。①指紋人人皆有,卻各不相同,重復率約為640億分之一,故被稱為“人體身份證”②人生不售來回票, 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③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④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 每個人的 生命是在無數的偶然性中產生的A.生命是來之不易的。B.生命是短暫的。C.生命是獨特的。D.生命是不可逆的。以上事例與話語體現了對生命怎樣的認識,請填入正確選項。① ② ③ ④ 。(2)【綻放精彩】習近平主席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獎儀式上說:“偉大出于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根據材料,請從“平凡和偉大”的角度談談我們應該怎么做。【答案】(1)C;D;B;A(2)①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②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③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生命便會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知識點】珍愛和尊重生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1)指紋人人皆有,卻各不相同,重復率約為640億分之一,故被稱為“人體身份證”,這說明生命是獨特的。 人生不售來回票, 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這說明生命是不可逆的。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說明生命是短暫的。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 每個人的 生命是在無數的偶然性中產生的,這說明生命來之不易。故答案為:C;D;B;A(2)根據所學,綻放生命的精彩,我們的做法可以從 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 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生命有時盡和生命的平凡與偉大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探索生命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現和創造。1 / 1浙江省杭州市綠城育華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檢測試卷1.(2023七上·杭州月考)整理歷史信息卡是學習歷史的有效途徑。下面信息卡上整理的信息屬于( )信息摘要 ①距今約70萬-20萬年 ②使用打制石器 ③會使用火且會長時間保存火種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2.(2023七上·杭州月考)2023年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中,良渚文化中的玉鳥穿越五千年掠過場館上空,送來美好祝福。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與陪葬品較少的平民墓葬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說明,當時( )A.原始農業形成 B.社會分化出現C.禪讓制度 D.原始手工業發展3.(2023七上·杭州月考)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 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C.神話傳說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勢力膨脹 B.推行世襲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統治腐敗不得民心 D.沒有處理好與犬戎部族的關系5.(2023七上·杭州月考)婦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這個故事最早可能記載在( )A.龜甲或獸骨上 B.竹簡或木牘上C.絲帛或麻布上 D.宣紙上6.(2023七上·杭州月考)學習“百家爭鳴”后,同學們在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④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2023七上·杭州月考)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稱作《編年紀》,從下圖可以看出《編年紀》反映的戰爭是( )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攻韓,十八年,攻趙, 二十二年,攻魏梁, 二十三年,興,攻荊(指楚國)。A.春秋爭霸戰爭 B.秦與匈奴之戰C.秦末農民戰爭 D.秦的統一戰爭第7題8.(2023七上·杭州月考)《史記》記載:秦朝的主要道路有兩種,直道主要用于軍事,從咸陽出發通往九原郡,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由此可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 )A.維護國家統一 B.促進民族交融C.擴大城市規模 D.解決諸侯國問題9.(2023七上·杭州月考)曉敏同學在百度上搜素主題學習資料,找到以下內容,據此判斷她學習的主題是(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開創期】:西漢 【終點】:大秦(歐洲古羅馬) 【引進物種】: 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A.海上絲綢之路興盛A.絲綢之路上的交往B.中原物種豐富C.有效管控西域第9題10.(2023七上·杭州月考)漢陵考古隊對漢文帝霸陵進行了考古挖掘,并取得重大發現。某位考古學家說:“這次的發現,陪葬品和皇帝身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我們只發現大量的陶器、銅器和鐵器。”考古印證了漢文帝( )A.崇尚道家 B.孝敬母親 C.提倡節儉 D.重視農業11.(2023七上·杭州月考)洛陽這座城市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里有始建于東漢的中國最早的寺院( )A.白馬寺 B.崇圣寺 C.少林寺 D.普陀寺12.(2023七上·杭州月考)日常生活中,我們應采取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預防措施,防范于未病前。下列發展了這種“治未病”的思想的是( )A.華佗 B.扁鵲 C.張仲景 D.黃帝13.(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圖是《三國鼎立形勢圖》,根據三國地理位置,判斷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分別是( )A.蜀、吳、魏 B.魏、吳、蜀 C.魏、蜀、吳 D.吳、魏、蜀14.(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A.人口遷徙 B.八王之亂C.靈渠的開通 D.經濟重心的南移15.(2023七上·杭州月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經統一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A.曹魏、北魏 B.西晉、北魏 C.前秦、北魏 D.前秦、東晉16.(2023七上·杭州月考)《晉書 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17.(2023七上·杭州月考)《資治通鑒》有載:“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擊之。……秦兵遂潰……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這場戰役( )A.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 B.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戰 D.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18.(2023七上·杭州月考)歷史圖片被稱為“凝固的歷史”,對下列圖片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①《史記》 ②《齊民要術》 ③張仲景像 ④蘭亭集序(摹本·局部)A.圖①由司馬遷編寫,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B.圖②由祖沖之撰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C.圖③人物發明了“麻沸散”,寫成了《傷寒雜病論》,被后世稱為“醫圣”D.圖④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19.(2023七上·杭州月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下列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淝水之戰②赤壁之戰③巨鹿之戰④官渡之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20.(2023七上·杭州月考)“亞洲第一飛人”蘇炳添回顧追夢歷程,分享了三點心得:“每天訓練都比以前快0.01秒;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有機會可能做到;時刻保持感恩,始終胸懷祖國。”這啟示我們( )①少年的夢想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人生目標②夢想激勵我們前行,有夢想就一定能成功③個人夢想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④只要樹立自信,一切夢想就都能實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2023七上·杭州月考)“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告訴我們在學習時要( )A.培養興趣 B.確立目標 C.注重方法 D.善于求助22.(2023七上·杭州月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做更好的自己,應該( )①善于模仿他人②主動改正缺點,不斷激發潛能③善于揚長避短④努力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2023七上·杭州月考)孔子說:友直、諒友、友多聞,益矣。這句話告訴我們( )①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②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③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④友誼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困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圖漫畫《網友見面》警示我們( )①網絡交往要有自我保護意識②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③網上交友時要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④為保護隱私,上網時應提供個人虛假信息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5.(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美說:“新來的英語老師發音好難聽,講課也很死板,好懷念以前的英語老師,一點都不想上英語課了。”面對這種情況,小美應該( )①承認老師的差別,多了解老師,發現老師的優點②不聽這位新老師的課,自主學習③主動和老師親近,拉近與老師的距離④尊重老師,學會接受風格不同的老師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6.(2023七上·杭州月考)漫畫中的孩子應該( )①理性地與媽媽溝通②接受媽媽的全部建議③試著去接納媽媽的做法④理解媽媽行為中蘊含的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7.(2023七上·杭州月考)對表中行為點評正確的是( )序號 行為 點評① 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勤洗手 愛護身體② 經常利用周末到博物館觀展 養護精神③ 課余時間在校園里觀察植物、動物 增強生命的韌性④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上祭英烈”活動 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2023七上·杭州月考)愛迪生研制電燈時,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都失敗了,他的助手勸說他放棄,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愛迪生和助手對于挫折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面對挫折,我們應該( )①識時務者為俊杰,要學會及時放棄②及時調整,從挫折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經驗③發掘自身生命力量,自強不息④借助外力,把受挫的情緒感受轉移給他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9.(2023七上·杭州月考)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志愿者大部分來自于在校學生。這些青少年學生將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亞運盛會貢獻力量。青少年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 )①有利于擴展生活閱歷,使生命得到充盈②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不利于自身的成長③奉獻他人和社會,能夠體現出生命的價值④會威脅自身安全,是對生命不負責的表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0.(2023七上·杭州月考)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代表和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明起源】材料一……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sì),教民農作。——班固《白虎通義》……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春秋內事》【文物見證】材料二人面魚紋彩陶盆 司母戊鼎 甲骨文圖一 圖二 圖三【地方政治】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從早期國家結構的基本形式看秦漢大一統政治的社會基礎》【經濟發展】材料四我國的鐵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鐵器應用于農業,出現了鐵犁牛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諸侯、貴族和周天子爭奪“公田”。……從貴族奴隸主中分化出來的一批地主。——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一中兩位部落聯盟首領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2)結合所學,圖一所示器具曾為哪一原始農耕居民使用?圖二和圖三共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朝代的文明成就?(3)運用所學回答材料三中的“封建”是指什么制度?據材料概括其作用。(4)據材料四指出當時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及出現的新的社會階級。31.(2023七上·杭州月考)國家政權的穩固離不開統治者的治國理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千古一帝定格局】材料一: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年》材料二:罷侯(廢除分封制)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陳壽《三國志》材料三:【雄才大略固一統】破地方之弊,布政治之新 破思想不一,布文化之新 破財政之難,布經濟之新 破邊疆之困,布軍事之新王老師在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課時設計了上面的板書。據此回答下面的問題:(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由哪位統治者確立的?(2)材料二中“置守”是指秦朝在地方實行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說說為了鞏固統一,秦朝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為了“破地方之弊”和“破思想不一”,漢武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漢武帝的上述措施有何共同作用?32.(2023七上·杭州月考)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繪制示意圖】材料一【制作年代尺】材料二【查閱資料】材料三北方的鮮卑北魏政權為確立其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也強調對漢文化的認同,北魏實行漢化改制時,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禮外,還參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鐘曉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城與建筑》(1)根據材料一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圖中A、B兩處的朝代。(2)根據材料二年代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元前770年﹣581年”兩次著名變法改革,并概括這兩場改革的共同作用。(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33.(2023七上·杭州月考)思考生命,綻放精彩。根據材料,回答問題。(1)【探問生命】我校七年級(1)班在學習“生命的思考”后,老師帶領學生組織了一次以“生命”為主題的活動,同學們收集到以下問題和信息,請你一起參與活動完成任務。①指紋人人皆有,卻各不相同,重復率約為640億分之一,故被稱為“人體身份證”②人生不售來回票, 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③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④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 每個人的 生命是在無數的偶然性中產生的A.生命是來之不易的。B.生命是短暫的。C.生命是獨特的。D.生命是不可逆的。以上事例與話語體現了對生命怎樣的認識,請填入正確選項。① ② ③ ④ 。(2)【綻放精彩】習近平主席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獎儀式上說:“偉大出于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根據材料,請從“平凡和偉大”的角度談談我們應該怎么做。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距今約70萬-2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會使用火且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會制作打制石器,會使用火并保存火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所以C項正確;A項所述人類距今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粗糙的打制石器,會使用火,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不符合題意,應排除;B項所述人類的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被考古學家分類為“早期直立人”,而北京人被分類為“晚期直立人”,不符合題意,應排除;D項所述人類距今約3萬年,懂得人工取火,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北京人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的史實識記能力和選項比較能力。2.【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可知,在此時期權貴的陪葬規格更加高,社會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B項正確;原始農業產生時間大約是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如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屬于原始的農耕時期,排除A項;禪讓制是在堯舜禹時期,排除C項;河姆渡時期產生了原始的手工業,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原始農業的發展,才能做出正確選擇。3.【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炎帝教人農耕,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黃帝教民養蠶繅絲,所以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農耕文明,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社會秩序,而且本項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本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的主要勞作方式,而不是中國古代的核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農業在中國古代的地位,答題的關鍵是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歸納以及所學知識的識記和知識的遷移,難度系數易。4.【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實行暴政,他建造許多豪華宮室,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導致桀成了亡國之君。商朝的最后一個國王紂是個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戰中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取悅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戲諸侯。后來,戎族進攻西周,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來救援,結果,幽王被殺,西周滅亡。故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C項正確;夏、商、西周是奴隸制時代,表述錯誤,排除A項歷代王朝都實行世襲制,不能把其做為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排除B項;西周沒有處理好與犬戎族的關系,夏朝和商朝不涉及,不是其共同原因,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屬識記層面的要求,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故事中關鍵信息是“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讓婦好起兵,結果大勝”可知,這些信息最早應該是甲骨文記載,甲骨文是商朝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這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A項正確;竹簡或木牘上與時代不符,排除B項;絲帛或麻布上與時代不符,排除C項;宣紙上與時代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古代文字方面的成就。6.【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說法正確。因材施教,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主張;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知己知彼是兵家的思想主張;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說法錯誤。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張;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法家主張法治,故①④正確,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張和百家爭鳴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主張。7.【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故D符合題意,D項正確;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排除A項;秦與匈奴之戰發生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項;秦末農民戰爭發生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直道主要用于軍事,從咸陽出發通往九原郡,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直道是為了防御匈奴。馳道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所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A項正確;材料與民族交融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直道是為了防御匈奴,不是為了擴大城市規模,排除C項;秦朝廢除了分封制,沒有諸侯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熟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相關知識。9.【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終點】:大秦(歐洲古羅馬)”和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古羅馬,通過這條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傳入中原,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陸上絲綢之路,而不是海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種,排除C項;西域都護的設立,對西域實行了有效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這次的發現,陪葬品和皇帝身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我們只發現大量的陶器、銅器和鐵器。”可知,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漢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崇尚道家,排除A項;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孝敬母親,排除B項;材料中給定的信息不能證明漢文帝重視農業,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A【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使者在西域找到僧人,又用白馬馱回佛經、佛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位于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A項正確;崇圣寺建于唐朝,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B項;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時期,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C項;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出現的時間均比白馬寺晚,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傳入,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白馬寺。12.【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被尊為“醫圣”,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在書中,收錄了300多個藥方,到現在仍被人們所借鑒,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他還提出“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C項正確;華佗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主要貢獻是發明了麻沸散,編創了五禽戲,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總結出來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仲景以及醫學成就等知識。13.【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地區,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穩固,因此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吳在東南,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是中原人口南遷,推動民族關系交往交流交融的是邊疆少數民族內遷,因此①是人口遷徙,A項正確;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滅亡,排除B項;秦始皇為統一嶺南開鑿了靈渠,且開鑿靈渠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無關,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中期以后,到南宋時完成,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376年,前秦滅前涼統一北方。到苻堅淝水之戰失敗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以及姚萇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苻秦為氐族建立的政權; 436年,北魏滅北燕再次統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鎮起義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長安依宇文泰,高歡入洛陽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從此北方分裂為東西魏。北魏為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國家,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為背景,考查學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統一北方的政權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16.【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區的開發。東晉后期,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南下移民與江南民眾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D項正確;東晉時期,國家并未實現統一,排除A項;南方條件優越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內經濟發展,與對外交往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東晉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擊之。…秦兵遂潰……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并結合所學,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混戰的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C符合題意,C項正確;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說法錯誤,排除A項;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說法錯誤,排除B項;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淝水之戰,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答案。18.【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D項正確;《史記》由司馬遷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排除A項;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排除B項;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排除C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及其地位。19.【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進行大戰,曹操偷襲烏巢,曹操用計火燒袁軍糧草,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題干中的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④②①,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以及時間,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0.【答案】B【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每天訓練都比以前快0.01秒;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有機會可能做到,這告訴我們,少年的夢想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人生目標。時刻保持感恩,始終胸懷祖國,這告訴我們,個人夢想的實現要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所以①③正確。②④錯誤,選項中的觀點太絕對,與實際不符,應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少年夢想的認識,少年有夢,不應止于心動,更在于行動。不懈地追夢、圓夢才能改變生活,改變我們自己。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21.【答案】C【知識點】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告訴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啟示我們學習要注重方法,所以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學會學習的認識,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意味著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22.【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做更好的自己要主動改正缺點,不斷激發潛能 ,善于揚長避短, 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所以②③④正確。①錯誤,我們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是模仿他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做更好的自己的認識,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23.【答案】A【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友直、諒友、友多聞,益矣。 意思是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這告訴我們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所以①②③正確。④錯誤,選項觀點夸大了友誼的作用,應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友誼的力量的認識,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真誠友善的朋友。因為朋友,我們少了幾分孤獨,多了些許溫暖,活得更加自在;因為朋友,我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多了一份對自己的欣賞;因為朋友,我們學會了更好地與人相處,享受交往的快樂。24.【答案】A【知識點】網絡交往【解析】【分析】漫畫中的網友見面后發現也現實中的網友天差地別,這說明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警示我們 網絡交往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網上交友時要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所以①②③正確。④錯誤,網絡交往也要講誠信。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網絡交友的認識,虛擬世界的交往,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對陌生人的邀請,予以回絕;對個人的家庭住址、經濟狀況、聯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問題時,要學會求助。25.【答案】D【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題干材料中的小美不能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為此小美應 承認老師的差別,多了解老師,發現老師的優點,主動和老師親近,拉近與老師的距離,尊重老師,學會接受風格不同的老師,所以①③④正確。②錯誤,選項中的做法是不能接納風格不同老師的表現,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接納和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的認識,由于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等差異,每位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要承認老師之間的差異,接納每位老師的不同。26.【答案】B【知識點】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漫畫反映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了愛的沖突,為此,孩子應理性地與媽媽溝通,理解媽媽行為中蘊含的愛,試著去接納媽媽的做法,所以①③④正確。②錯誤,媽媽的建議不但是正確的,接受全部建議太絕對。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親子沖突的認識,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沖突有時難以避免。如果與父母發生沖突,我們要選擇不傷害父母感情和不影響親子關系的做法。27.【答案】B【知識點】珍愛和尊重生命【解析】【分析】①正確,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勤洗手,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愛護身體的表現。②正確,經常利用周末到博物館觀展,這有利于養護我們的精神。③錯誤,余時間在校園里觀察植物、動物 , 這有利于愛護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是增強生命的韌性。④正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上祭英烈”活動,這體現對生命的敬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敬畏生命,愛護身體,養護精神的認識,守護生命首先要關注自己的身體, 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28.【答案】C【知識點】生命的獨特性;塑造良好道德【解析】【分析】愛迪生面對失敗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放棄,這告訴我們,面對挫折我們要發掘自身生命力量,自強不息,及時調整,從挫折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經驗,所以②③正確。①錯誤,面對挫折,我們增強生命的韌性,不能放棄。④錯誤,我們要學會調節情緒,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轉移給他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戰勝挫折的認識,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看待挫折。29.【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理想與責任【解析】【分析】參加志愿者服務是服務和奉獻社會的親社會行為,有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擴展生活閱歷,充盈生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①③正確。②錯誤,參加志愿者服務有利于促進自身全面發展。④錯誤,這有利于實現生命的價值,而不是對生命不負責任。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服務社會的行為的認識,服務社會體現人生價值。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積極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實現我們自身的價值。30.【答案】(1)人文初祖。(2)半坡居民。商朝(3)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4)鐵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人物:根據材料一“制耒耜,教民農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等,因此材料一描述是炎帝的貢獻。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炎帝和黃帝為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2)居民:根據材料二圖一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如人面魚紋彩陶盆。因此圖一文物屬于半坡居民。名稱:根據材料二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終的青銅器。朝代:根據材料二圖二青銅器和圖三甲骨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是商朝時期的文明成就。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圖二青銅器和圖三的甲骨文都是商朝時期的文明成就。(3)制度:根據材料三“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更加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孔子,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作用:根據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可知,西周實施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大統治范圍。(4)原因:根據材料四“鐵器應用于農業,出現了鐵犁牛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是出現鐵制工具和牛耕。鐵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大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階級結構變化:根據材料四“從貴族奴隸主中分化出來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實物地租的辦法剝削農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舊貴族勢力開始分化,有的沒落,有的向新興地主轉變,社會上出現了自耕農等新的階層。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分封制、鐵器牛耕等相關史實。31.【答案】(1)秦始皇(嬴政)(2)郡縣制;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貨幣)(3)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制度:根據材料信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2)制度:根據材料信息“罷侯(廢除分封制)置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3)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或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4)政策:根據材料信息“(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過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漢高祖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局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5)人物及建議:根據材料信息“破地方之弊,布政治之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6)措施:根據材料信息“破邊疆之困,布軍事之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末漢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領冒頓單于的率領下,統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斷南下襲擾。漢武帝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匈奴。其中,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7)作用: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漢武帝時期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學生對這塊的內容要非常的熟悉,能夠運用已學的知識,靈活作答相關題目。32.【答案】(1)A:秦朝;B:西晉(2)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增強了國力。(3)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國家興旺發達。【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 (1)根據材料-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戰亂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因此A處是秦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最終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因此B處是西晉。秦統一中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深遠。(2)根據材料二年代尺并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770年一581年”先后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此分析,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改革有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變法改革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因此兩場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增強國力,順應了時代潮流。(3)根據材料三“北魏實行漢化改制時,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禮外,還參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可知,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國家興旺發達。【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建立與統一、西晉的統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郡縣制、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北魏都城建制體現的時代特征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整理史實的方法等知識。33.【答案】(1)C;D;B;A(2)①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②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③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生命便會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知識點】珍愛和尊重生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1)指紋人人皆有,卻各不相同,重復率約為640億分之一,故被稱為“人體身份證”,這說明生命是獨特的。 人生不售來回票, 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這說明生命是不可逆的。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說明生命是短暫的。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 每個人的 生命是在無數的偶然性中產生的,這說明生命來之不易。故答案為:C;D;B;A(2)根據所學,綻放生命的精彩,我們的做法可以從 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不平凡的社會價值, 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生命有時盡和生命的平凡與偉大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探索生命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現和創造。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綠城育華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綠城育華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