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課型:新授課(共 2 課時\第 課時)核心素養 目 標 1、熟讀課文,梳理文章寫作思路。 2、分析課文通俗、準確,飽含感情的語言,領悟“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內涵。 3、學習本文圍繞文章論點,層層深入闡明論述內容的寫作方法。 4、了解新中國的成立歷程,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學重點 1、分析課文通俗、準確,飽含感情的語言,領悟“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內涵。教學難點 2、深入理解新中國成立以及召開政協會議的里程碑意義。教學方法 講授法、互動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重大節日。75年以來,中國經歷了風風雨雨,幾多坎坷,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最終堅定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下面,我們就走進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走進毛澤東同志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去感受當時人民的自豪感、榮譽感,見證新中國成立的盛況。 情景導入 主題導入教學過程 u環節一:知人論世,初識文體 1.了解作者—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是中國第一任主席。 毛澤東也是詩人、書法家,一生創作了許多詩詞作品,如《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等。他的詩詞作品多描繪中國革命的壯麗圖景,氣勢磅礴、雄渾瑰麗,抒發了一個政治家的革命豪情。 2.了解寫作背景 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 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從此擺脫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 黑暗的舊中國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億萬勞苦大眾成了新中國的主人。 為籌建新中國,組建新的中央政府,毛澤東提議召開一次開國盛會,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這次會議于1949年9月21至30日在北平召開。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開幕詞。在同月30日,他為這次會議起草的宣言中指出:“當著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四萬萬六千萬中國人現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3.了解文體知識—開幕詞 開幕詞 開幕詞是在重要會議或重大活動開始時,會議主持人或主要領導人講話所用的文稿。開幕詞的主要特點是宣告性和引導性。不論召開什么重要會議,或開展什么重要活動,按照慣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領導人致開幕詞,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標志著會議或活動的正式開始。開幕詞通常要闡明會議或活動的性質、宗旨、任務、要求和議程安排等,集中體現了大會或活動的指導思想,起著定調的作用,對引導會議或活動朝著既定的正確方向順利進行保證會議或活動的圓滿成功,有著重要的意義。 開幕詞組成部分 開幕詞通常由首部、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 1.首部包括標題、時間、稱謂三項。 (1)標題通常有三種寫法:一是用會議名稱作標題;二是前邊再加上領導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內容中心或主旨的內容作標題,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標題。 (2)時間位于標題之下,用括號注明會議開幕的年、月、日。 (3)稱謂一般根據會議的性質及與會者的身份確定,稱呼通常用“同志們”“朋友們”“各位代表”等。 2、正文一般包括開頭、主體和結尾。 開頭寫宣布開幕之類的話。主體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會議的籌備和出席會議的人員情況;會議召開的背景和意義;會議的性質、目的及主要任務;會議的主要議程及要求;會議的奮斗目標及深遠影響等。但寫作中一定要把握會議的性質,鄭重闡述會議的特點、意義、要求和希望,對于會議本身的情況,如議程等,要概括說明,點到為止;行文則要明快、流暢,評議要堅定有力,充滿熱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結尾,提出會議任務、要求和希望。 3.結束語。 開幕詞的結束語要簡短、有力,并要有號召性和鼓動性。寫法上常以呼告領起一段,如“預祝大會圓滿成功”之類。 u環節二:朗讀課文,梳理思路 1.明確字音 召開(zhào) 勉強(qiǎng) 妥協(tuǒ xié) 復辟(bì) 警惕(tì) 侮辱(wǔ rǔ) 2.解釋詞語 不屈不撓: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永垂不朽:是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繁榮昌盛:指國家興旺發達,欣欣向榮。 3.思考討論 【思考1】快速瀏覽課文,找到邏輯線索 明確 回顧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思考2】劃分層次 弄清了每一段的內容,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全文,互相討論這篇文章可以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之間的論述邏輯是什么? 明確: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宣布會議開幕。 第二部分(第2—6 自然段):介紹會議性質、背景、職權和意義。 第三部分(第7—12 自然段):指出“站起來了”的中國面臨的新形勢,以及保障勝利果實和加快建設的方法及作用,并表明必然勝利的決心和信心。 第四部分(第13—16 自然段):用充滿感情的四句話表達對人民英雄的敬意和贊揚,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自豪和自強,以及對本次會議必將圓滿成功的喜悅。 4.有感情的朗讀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u環節三:朗讀課文,解讀文本 【思考1】品讀語句含義 ①“任何”“一切”“唯一”“決無”有什么作用? 明確 這些詞語或是涵蓋一切情況與事件,或是涵蓋一切可能性,強調“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的不可信,告誡人民要放棄一切幻想,抱定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 ②賞析“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將我們的建設工作獲得迅速的成功。”的作用。 明確 承上啟下,既對上文“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的舉措進行肯定,又引出對當前經濟建設工作的闡述,對經濟建設困難的預判,以及對解決困難抱有的信心和希望。 ③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 明確 “不允許”和“任何”通過堅定的語氣,寫出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豪氣與底氣,以及捍衛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定決心。 ④賞析文章最后一部分的特點。 明確 文章結尾以氣壯山河的排比句式,向人民召喚,向世界宣告。這些滿懷革命自信心的豪言壯語,是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的最強動力。 【思考2】品讀情感--分析句子中蘊含的情感。 ①那次會議的結果是被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破壞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明確 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滅”則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②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明確 寫出了改變歷史的驕傲、自豪之情。 ③在全國平定以后,他們也還會以各種方式從事破壞和搗亂,他們將每日每時企圖在中國復辟。這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我們務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明確 “務必”道出了對時局的高度清醒、警惕。 ④讓那些內外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確 “必將”道出了不予爭辯的蔑視與堅定的自信。 ⑤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明確 “永垂不朽”寫出了緬懷、敬仰之情。 【思考3】分析題目“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具體含義 明確 “站起來了”的意思是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百余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從此當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國人民從此可以揚眉吐氣地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表達了歷經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生的無比自豪自信、自強。 【思考4】試著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碑文。 三年來,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明確 “三年以來”,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三十年以來”,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解放戰爭以國民黨軍隊1946年6月進攻中原解放區為開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 1919 年五四運動為開端。一千八百四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u環節四:分析本文的語言和情感 本文是一篇開幕詞,有很多句子感情充沛,讀來令人振奮人心。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反復朗讀,并分析句子中所蘊含的情感。 1、那次會議的結果是被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破壞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憤怒,惋惜) 2、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驕傲,自豪) 3、在全國平定以后,他們也還會以各種方式從事破壞和搗亂,他們將每日每時企圖在中國復辟。這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我們務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清醒,警惕) 4、讓那些內外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蔑視,自信) 5、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緬懷,敬仰) u環節五:重點探討 本文標題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全文卻并沒有出現這句完整的話,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在小組內商討并展示內容。 1:它的意思是說中國人民從此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屹立在世界東方。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為這次會議起草的宣言中指出:“當著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四萬萬六千萬中國人現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人們表達歷經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生的無比自豪自信、自強的話語。 2: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美帝國主義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戰勝了美國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所有的數百萬軍隊的進攻,并使自己轉入反攻和進攻,讓大多數中國人民獲得了解放;全國人民自己也團結起來,援助解放軍,反對自己的敵人,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了國內外反動派,讓中國大多數人民獲得了解放;也正是因為,中國人民自己團結起來,反對自己的敵人,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才讓大多數中國人民掙脫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束縛他們的枷鎖,擺脫了被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奴役、壓迫、剝削的悲慘處境,從而獲得了人身的解放和自由。“獲得了人身的解放和自由”這正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一層含義。 3: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撕毀了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發動反人民的戰爭。讓中國人民徹底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賣國求榮、謀取個人、黨派私利的丑惡嘴臉,以及殘酷地壓迫、殘害人民,與人民為敵的本質;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絕不能妥協,必須堅決推翻他們的反動統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很快覺悟起來,并把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了全國規模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其集中代表者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一戰線,援助人民解放戰爭,基本上打到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恢復了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的“覺悟”表明中國人民在思想站起來了。 教 師 講 授 教 師 講 授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學生獨立閱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 分析句子結合朗讀,品味句子 分析標題內涵 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文體知識,有助于更好解讀文章。 明確開幕詞結構,學寫開幕詞。 梳理文章內容,劃分層次。 把握文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詞匯,體會作者自豪之情。 鍛煉從文中篩選信息,解讀標題的能力。課后小結 這篇開幕詞,介紹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背景,回顧了中國人民的斗爭歷程,道出了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指明了全國人民當前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對國家的發展做出規劃,處處洋溢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喜悅和豪邁的革命情懷。作業布置 必做題:練習冊、預習《長征勝利萬歲》 選做題:2024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日子,為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學校將舉行一次重要的演講比賽。請同學寫一篇演講稿,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板書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課題:《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聯讀課型:新授課(共2課時\第 課時)核心素養 目 標 1.語言構建與運用:了解回憶錄的有關知識,品味表達情感的關鍵句。 2.思維發展與提升:梳理敘述思路,把握文章內容,鑒賞回憶錄在文章中的表現手法。 3.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革命者的戰斗激情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鑒賞文本運用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4.文化傳承與理解:探討長征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傳承人道主義精神,培養博愛的情懷。教學重點 了解回憶錄的有關知識,把握文章內容,鑒賞回憶錄在文章中的表現手法,感受革命者的戰斗激情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教學難點 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探究在殘酷戰爭中救助日本小女孩的重要意義。教學方法 互動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正式開播。 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歷史瞬間是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的最好見證。 翻開厚重的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復興,每一段歷史都飽含著革命志士的崇高信念。本期節目將邀請同學們爭當紅色印記的講述人,為我們講述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情景導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走進回憶錄 尋找紅色足跡 自主閱讀,依據文本內容,按照示例填出學習任務單1的空缺部分。 學習任務單1 《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 紅軍勝利到達陜北總起:憶起抗戰中一件很有意義的“插曲”在吳起鎮殲滅敵人救助在戰爭中受傷的日本小女孩甘泉會師送女孩回去,寫信給日本兵參加全軍干部會議40年后美穗子來中國探望路遇小平同志小結“插曲”的意義毛主席講話鼓舞士氣根據回憶錄相關知識,小組合作探討《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是如何體現回憶錄特點的,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說明理由,完成學習任務單2。 學習任務單2 《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真實性時間真實 事件真實 情感真實事件真實 運用第一人稱廣泛性串聯人物多 展現紅軍的生活日常及戰斗場面 反映紅軍的精神面貌及斗爭精神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 通過美惠子表現部分日本人的道歉和反思突出性人物形象突出 典型場景突出 情感突出人物形象突出 情感突出小組代表展示說明“學習任務單2”的內容,各組圍繞其他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補充修改。 要求:(1)單數組展示《長征勝利萬歲》部分,下一個雙數組進行點評; 雙數組展示《大戰中的插曲》部分,上一個單數組進行點評; 全部點評完成后,教師點評并對不準確或有缺失的部分進行修正補充,各小組完善“學習任務單2”。 說明:本任務指在引導學生借助表格能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把握,并能將文章內容簡略概括出來,為學生進一步更深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習任務三: 感悟革命精神 傳承人道主義精神 講述人在講解紅軍長征時,需要讓大家明白長征勝利的意義。請從文中選出最能體現紅軍長征意義的句子,并進行解讀。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言隊,長征是播種機” 參考舊照片,說一說聶榮臻為何要寫下百團大戰中救助日本小女孩這件“小事”。 明確: 當時,我的想法是,孩子是無罪的,應當很好地安署她們…… 當然,這兩個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裝的俘虜。小孩子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八路軍決不搞日本侵略軍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殺害了我們多少無辜的群眾,孩子、嬰兒也不能幸免,慘無人道到了極點。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對被俘士兵我們決不傷害,對日本人民我們不僅不傷害還要盡最大力量給予愛護和照顧。 通過對比,表達了對日本侵華戰爭罪行的控訴。 百團大戰中這個小小的“插曲”為什么會成為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佳話? 明確:①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不僅中國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難,一些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和很多小孩子也是受害者。 ②聶榮臻細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軍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愛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幾十年后,美穗子回訪中國當面感謝聶榮臻,并積極從事中日友好活動,這和聶帥救助前后呼應,反映了兩國愛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說明:本任務指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探討長征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傳承人道主義精神,培養博愛的情懷。 課堂總結 再次瀏覽兩篇回憶錄,結合課堂內容,尋找共性,嘗試給回憶錄下定義。 格式:回憶錄是 的一種文體,它的特點是 。 示例:回憶錄是一種用敘述或描寫的方法追憶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經歷或社會活動的散文文體。它的特點是:真實、廣泛、突出。 拓展延伸 探究:對比兩篇文章運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將人物和故事刻畫得更加生動?比較兩篇文章手法的異同。 《長征勝利萬歲》人物描寫手法不同點側面描寫:景物烘托 正面描寫:語言描寫相同點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敘事手法不同點順序相同點第一人稱,插敘PPT放映表格,學生閱讀課文,獨立完成 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 小組合作,點名提問 學生獨立分析文本完成表格 借助表格,梳理文章大意 通過文章中的語言,進一步體會回憶錄語言特色 幫助學生理解長征精神內涵,學習長征精神 分析學習提示中的問題 學習回憶錄中的寫作手法課后小結 無論是革命家們洋溢著的鋼鐵般的戰斗豪情,亦或流露出的鐵漢柔情,這剛柔并濟的革命情懷始終都融在共產黨人的骨子里,激勵者革命家們以為民族謀獨立,為百姓謀幸福作為不懈追求,懷柔與民,最終取得勝利天下歸心。從兩個方面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及革命勝利的原因。作業布置 必做題:1.優化 2.文體知識背誦 選做題:分析《長征勝利萬歲》和《大戰中的插曲》這兩篇文章都屬于回憶錄,它們在材料的處理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板書 大戰中的插曲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課題:《別了,“不列顛尼亞”》課型:新授課(共 1 課時\第 課時)核心素養 目 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訊兩種新聞體裁的不同特點 2.通過物象感受新聞作品傳遞出來的意義價值和人物精神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時事,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珍惜領土的思想品質。教學重點 通過物象去解讀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焦裕祿的偉大精神。教學難點 分析兩篇文章寫作特點教學方法 情境設置法、合作探究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繼續進行以英雄為主題紀錄片的拍攝準備工作,在《長征勝利萬歲》和《大戰中的插曲》我們感受到了戰爭時期先輩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中華大地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又是怎樣的形象?中華民族又如何從獨立走向富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別了,“不列顛尼亞”》 這篇新聞去感受中國如何于轉折中孕生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問題導入教學過程 一、梳理文脈、賞鑒寫法 1.廣義的“新聞”泛指整個新聞事業;狹義的“新聞”則是指一種文體,包括消息、通訊、評論、特寫、訪談等。新聞必須具備五個“W”一個“H”,即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結果、意義)等六個要素。 新聞的特點: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 學生找到導語,齊聲朗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嗎?為什么?(復習導語相關知識) 2.情概括導語、主體、結語三部分內容。 導語(第1段),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港,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管治的終結。 主體(第2-10段),敘述了中央關于香港政權交接的一系列儀式。 結語(第11段),敘述英國對香港管治的開始與結束。 3.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本文有哪些事實?本文有背景嗎?請劃出,并且體味其特殊特殊效果。 學習現實場景與歷史回顧有機融合的寫法。 現實場景:“不列顛尼亞”號在夜然中離開香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舉行象征管制結束的告別儀式;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歷史背景: (1)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 (2)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 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 (4)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效果:背景材料對事件做了必要的補充,今昔對照,使得現實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以背景語言加以暗示,表達某種不便明言的觀點,對殖民統治的諷刺;借背景為新聞注入知識性、趣味性內涵,使其更具有可讀性。 二、精讀課文,藝術賞析 1.賞析標題 1949年他寫下了《別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對華政策的失敗。今天我們來學習《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新聞,同樣很別致,有內涵,請賞析題目的表達效果。 (1)主謂倒裝的句式,突出了“別了”這一內容,能更好地表達與之永遠告別,不再相見的強烈情感。 (2)借代,用“不列顛尼亞”輪船指代乘坐的英國人,進而指代英國,妥帖生動。 (3)雙關,表面含義是指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深層含義是象征著英國管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被洗刷。 (4)“別了”,語氣委婉,詼諧幽默中,對英國人黯然離場的嘲諷,帶有中國人的喜悅。 一位著名歌唱藝術大師去世,標題是《別了,我的太陽》(《我的太陽》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羅蒂唱得最好。)請你賞析題目。 (1)主謂倒裝的句式,突出了“別了”這一內容,能更好地表達與之永遠告別,陰陽相隔的悲痛情緒。 (2)借代,用“我的太陽”著名曲段指代藝術大師,形象生動。 (3)雙關,表面含義是和一首著名曲段告別,深層含義是和著名大師的告別,對大師藝術的高度稱贊。 (4)“別了”,將悲痛情感在人們心中委婉表達。 2.細讀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義? (1)照應前文的“蒙蒙細雨”;(2)殖民統治倒行逆施,現在天將行大道;(3)襯托殖民者心情;(4)雨過必將天晴,暗示香港燦爛的明天。 3.善于運用象征意義的場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這些場景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①末任港督離府:長達150年的英國統治的終結;②添馬艦軍營告別儀式:英國管治結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政權正式交接;④“不列顛尼亞”號離港:英國殖民統治結束。 4.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有何作用? (1)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 (2)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 文體介紹,教師講述 朗讀賞析句子,品味歷史與現實材料的結合 精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學習積累新聞文體知識課后小結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作業布置 必做題:優化、筆記復習 選做題:給短文擬寫小標題(不超過12字):事實上,“一帶一路”推動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礎建設,是連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帶”與“路”。它以文明對話為引領,強調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對話與交流融合,其路徑很清晰:基礎設施建設先行,貿易發展緊隨,伴著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漸實現沿線國家民眾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最終達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答:“一帶一路”推動文明互通。板書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課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型:新授課 (共 2課時\第 課時)核心素養 目 標 1.反復誦讀,學會抓住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精神。 2.學會分析新聞的報道角度,理解新聞事實和歷史材料融為一體的寫法,提升媒介素養。 3.深入理解焦裕祿精神內涵,形成實事求是、無私奉獻的觀念。 4.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傳承中華民族無私奉獻的美德。教學重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點,掌握新聞各個部分的基本特點。 了解通訊這一體裁以及人物的先進事跡,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主要品質教學難點 用心感受焦裕祿的偉大人格,學習焦裕祿的高尚的精神品質。教學方法 閱讀法、問答法、表格梳理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在河南省蘭考縣,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泡桐樹。58歲的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焦桐”。 這是焦裕祿親手植下的泡桐樹。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小樹苗如今已是滿目蒼翠,春風拂過,桐花滿城飄香。 斯人已逝,風骨猶存。焦桐蓬勃生長在蘭考大地上,正如焦裕祿始終扎根于百姓心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觀看關于焦裕祿的視頻。 視頻導入 借助視頻初步了解焦裕祿人物形象教學過程 板塊一:了解焦裕祿事跡 這篇人物通訊寫了焦裕祿的哪些事跡?請同學們根據小標題梳理出文中所寫焦裕祿的具體事跡。 明確: 導語:焦裕祿來到蘭考的背景,初到蘭考的作為。 第一節:焦裕祿身先士卒,帶領縣委班子深入一線進行細致地調查研究。 第二節:蘭考縣遭遇洪災,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全力救災。 第三節:焦裕祿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顧自身。 第四節:焦裕祿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舊沒有忘記關心蘭考縣的人民。 第五節:焦裕祿的精神永遠流傳,帶給人民無窮的精神力量。 探究導語:文章為什么從蘭考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寫起? ①人物刻畫,文章開篇描繪出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嚴重的災荒景象,具體展現了擺在焦裕祿面前的重重困難,有助于突出焦裕祿臨危受命,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 ②文章結構,為下文寫焦裕祿,深入一線調研、帶領人民群眾與自然災害進行斗爭、在工作崗位上逝世等情節埋下伏筆。 ③文章主題,開篇蘭考縣遭受傷害的情形與文章最后一節蘭考縣糧食“初步自給”“沒有發生風沙打死莊家的災害”等面貌改變形成對比,突出了在黨的好干部的領導下“人定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巨大勝利。 板塊二:感悟焦裕祿精神 活動一: 對照課文小標題,劃出焦裕祿的典型事例,分析這些典型事例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和品質。 活動二: 本文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刻畫焦裕祿這一典型形象?請舉例說明。 焦裕祿精神總結: 1.實事求是,務實創新 2.艱苦樸素,嚴于律己 3.關愛群眾,無私奉獻 4.勇敢樂觀,廉潔奉公 5.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學生閱讀,梳理每一小節大致內容 逐一小節解讀分析 分析句子,師生問答互動 理清文本大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習焦裕祿的精神品質 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課后小結 “焦裕祿精神”是一種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精神,被習近平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對焦裕祿同志,總書記一直十分崇敬,視為人生榜樣。 習近平這樣評價焦裕祿同志的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作業布置 必做題:1.優化 2.焦裕祿精神積累 3.焦裕祿素材積累 選做題:撰寫學習焦裕祿精神為主題的發言稿板書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課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課型:新授課(共 2 課時\第 課時)核心素養 目 標 1.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明確文章主旨。 2.學習多角度分層次、點面結合、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感悟文章宏闊、深刻的語言美,體驗文章蕩氣回腸的情感美。 4.培養責任擔當意識和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明確文章主旨。教學難點 培養責任擔當意識和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在過去8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回顧歷史 由歷史經歷引入課文教學過程 一、相關內容介紹 1、寫作背景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神州大地上蔓延。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部署,果斷決策,領導全國人民打響了一場英勇抗疫的戰爭。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廣大的黨員群眾響應黨的號召,團結一心,逆勢而行,與“疫魔”展開殊死搏斗,最終取得了抗疫斗爭偉大勝利。 這篇文章是為了展現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一事件,揭示了中國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而創作的。 2、作者 “鐘華論”是由新華社領導直接指揮、集中全社評論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論欄目,于2019年創辦。“鐘華論”聚焦于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重磅評論,實現文字、視頻、圖片、金句海報的全媒體呈現,彰顯新華社評論的權威性、傳播力和影響力。 主要作品:《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等。 3、文體知識 ①定義: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報社或雜志社代表編輯部意見所發表的評論當前重大問題的文章。因此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才會把社論喻為“報紙的心臟”。 ②特點: 社論是代表黨委指導性的聲音,不同于學術論文,是不準進行無休止的討論和辯論; 社論不同于一般評論,它是集體智慧結晶,是權威性的堅守黨性原則的評論文章,不準任意發揮個人意見; 社論從思想上闡明,把社會生活和時政問題提升到理論高度并分析闡述,也把受眾的認識水平提升到政策高度,具有高度指導性。 社論作為新聞評論一種形式,但也有新聞評論的一般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體乃至政黨、政治團體等直接發言的喉舌與輿論功能。 二、走進文本,體會標題 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 明確: “在民族歷史的豐碑上”為主標題;“2020中國抗疫記”為副標題 本文的標題由主副標題構成。主標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是一個介詞短語,副標題“2020中國抗疫記”則交代了文章所寫的具體內容。 這兩個標題結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國成功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必將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留在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梳理結構脈絡,概括層次內容 1、快速瀏覽全文,利用圈點勾畫法標注重點詞句,概括各部分內容,依據《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擬小標題的寫作特色,給每部分擬一則小標題。要求:字數控制在10個字以內并盡量保持字數的均衡 明確: 2、閱讀文章各部分小結,劃分層次,概括每一層次主要意思 明確: 3、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本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什么? 明確: 采用縱橫結合的形式。 作者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橫式結構或者縱式結構展開議論全文,而是將回顧與總結、記事與思考、議論與抒情融為一體,站在全局高度,以事實為基礎,采用縱橫結合式結構(也叫復式結構)帶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理解這場偉大的抗疫斗爭。 四、品味詩意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1、這篇社論性的文章,富有詩意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文中哪些詩意的語句打動了你?請你有感情的誦讀這些語句,并談談打動你的原因(要求:分析手法和情感) 明確: “武漢,從來不是一座‘孤島’;湖北,從來不是孤軍作戰。” p27 對稱句式,“從來不是”加強語氣,突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這句話,生動形象的解讀了抗議期間大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場面。九省通衢武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居然面臨封城。但是武漢不是孤島,無數熱血兒女奔赴那里和武漢人民一起戰斗。中華民族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每個老百姓。 “寒冬再漫長,也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 ” P29 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冬天固然寒冷,但寒冬過后就是溫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春天。 這句話化用了雪萊的詩,兼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寒冬象征著困境,而春天象征著生機與希望。“阻擋不了”說明困難總會過去,希望必將到來,表現了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和面對困境的樂觀精神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P30 此話出自韓愈的《進學解》,原意指防堵泛濫的百川川,使它們向東流淌,挽回已經傾倒的狂瀾。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獸,在最嚴峻的時刻,黨中央沉著冷靜,統籌規劃,運籌帷幄,使中國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社會的和諧安定。這其中包含中華五千年的智慧,以及黨中央心系民眾的赤誠之心。 “為了進行斗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 p32 引用恩格斯的話強調團結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贊揚中國人民集中量辦大事的作風,肯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觀點有說服力。 “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 P32 ①運用比喻,形象地表明雖然疫情嚴重,但我們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到萬眾,沉著應對 ②采用對稱句式,指出抗疫成功的原因在于黨領導人民上下一心,奮起戰斗,寫出對黨的高度信任和贊揚語言富有詩意,又飽含真情。 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人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無數普通人堅守崗位的執著中,人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人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 P32 ①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強語勢,給人種蕩氣回腸,打動人心的力量。 ②又引用了林則徐、顧炎武、《詩經·秦風》、蘇軾的詩詞名句,體現了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中國人民英勇無畏,堅守責任的精神品質,歌頌了華夏兒女自古以來風雨壓不跨,苦難中開花的大無畏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試總結抗疫精神 明確: 對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對科學抗疫的理想思索, 對人民精神的歌頌贊揚,對命運與共的真誠愿望, 對文化精神的熱情禮贊,對體系變革的深入思索 五、總結 1、你從文中學到哪些寫作技巧?請結合具體文段進行分析 明確: 多角度、分層次地敘述,呈現出全面性和立體感 文章沒有按照常見的順序展開敘述,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實為基礎,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認識和理解這場偉大的抗疫斗爭。 將回顧與總結、記事與思考融為一體,呈現出厚重感和深刻性 本文沒有多著墨記敘具體的時間或講述人物事跡,而主要運用綜合敘述的方式,沿著文章的內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發掘其中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特點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緊密關聯的。作為一篇在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背景下的總結性綜合報道,文章的側重點不是對抗疫斗爭中的人物、事件進行具體報道宣傳,而是更多地從總體上概括各方情況,并提煉規律性因素,從而深刻地認識抗疫斗爭。 善用名言、詩句、格言式句子,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作者在敘述中,善于運用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語句表達觀點和情感,尤其是名言、詩句和格言的句子穿插其間,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教師講授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學生閱讀,教師提問,小組合作探究,填寫表中空格 學生朗讀+分析句子 知人論世,學習文體知識 把握社論特點 學習新聞標題內涵 梳理文章每一小節內容 學習文章寫作特色 品味語言特色,分析文章語言特色課后小結 本文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了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一事件,思路清晰,內容全面,高屋建領,氣魄宏大。 既表現出對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又彰顯了科學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熱情禮贊,又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愿望和博大胸懷;既有對新時代中國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頌又有對推進社會治理體系變革的深入思考。作業布置 必做題:1.優化 2.這篇通訊運用綜合敘述的方式和文學性表達來呈現宏大的事件,請小組合作探究:文章運用了哪些有特色的寫作手法,并根據具體的文段進行分析。 選做題:下面這幅圖畫引起了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寫一段文字。要求:至少采用兩種修辭手法,不少于80字。板書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