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虞美人》【課標要求】精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要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內涵,體會藝術表現力;探索其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教材學情分析】本文是屬于教育部統編版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模塊的第三首,屬于宋詞。此篇是伶工之詞轉變為士大夫之詞的開篇,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李煜的《相見歡》《一剪梅》,對作者生平有大概了解。本詞內容理解上相對簡單,但學生對作品中抒發的感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對鑒賞方法沒有理性認識。【教學目標】1.理解詞作內容,通過反復吟詠感受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真摯的情感美和動人的音樂美,增強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2.學習通過對比來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理解文學作品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手法,增強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3.了解作者、背景,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引導學生居安思危,用奮斗創造美好未來,增強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重點難點】重點:理解內容,感受意境美、情感美、音樂美;了解作者、背景,理解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引導學生居安思危,用奮斗創造美好未來。難點:學習通過對比來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理解文學作品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手法。【教法學法】教法:點撥、歸納、遷移學法:小組合作、預習回顧、吟誦【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看到《虞美人》這三個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在四面楚歌時,虞姬在垓下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后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時,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以訴衷腸,寓意著生離死別的悲歌憂愁之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煜的這首“春花秋月何時了”了。二、出示目標1.理解詞作內容,通過反復吟詠感受感受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真摯的情感美和動人的音樂美。2.學習通過對比來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理解文學作品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手法。3.了解作者、背景,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引導學生居安思危,用奮斗創造美好未來。三、預習檢測活動:學生就預習中難以理解的字詞提問,處理字詞問題,教師點撥糾錯。(略)精講探究(一)整體感知——讀愁1、請學生自讀詩歌,找出本詩的詩眼。詩眼:愁看來這首詩和標題含義一致,都是抒發愁情的。請大家帶著自己理解的愁,有感情的誦讀本詩。教師指導、范讀。誦讀指導:①把握節奏 ②找出韻腳: 了、少、風、中、在、改、愁、流。(兩句一換韻,兩平兩仄)③讀出感情。感情基調 :低沉、凄涼。重音: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注意:聲調要有起伏變化,高低強弱,節奏快慢,讀準能體現詞人內心痛苦的關鍵詞語。(二)研讀課文——解愁1、詩人之愁從何而來?或者說他在愁什么?試結合詩歌、作者生平言之。(自主思考)資料一:前期,作為南唐的國君,他生活豪華奢侈,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后期,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大悲哀,多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風格衰婉凄楚,語言自然精練,境界深邃,感人至深。資料二: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當作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是時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聞知而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資料三:明月在古詩詞中多有思鄉、團圓之意,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明確: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鄉之苦。評價: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 ——清·陳廷焯《云韶集》2、理解寫“愁”手法(小組合作)思考:“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何希望它早點結束?明確: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他名雖王侯(違命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在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無盡無休的“春花秋月”反而是對他的一種諷刺,只是意味著屈辱生活的延續罷了。以樂景寫哀情。(2)思考:找出文中的實寫與虛寫,思考之間是如何進行對比的?宇宙永恒不變 人生短暫無常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footnoteRef:1]知多少 [1: 往事:【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水云間:即水和云相接之處,謂極遠。按,彈奏。臨春,南唐宮中閣名。切:懇切,真摯而迫切的心情。 物質上:錦衣玉食、后宮佳麗、一國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 精神上:歡樂、自由、尊嚴、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春花秋月 往事小樓 故國東風 雕欄玉砌明月 朱顏不變的“外物” 巨變的“人事”巧妙地時空對比(3)思考:亡國之音哀以思,“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何能千古傳唱?明確: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其二“水流無限似儂愁”,稍顯直率,而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化無形的愁思為有形的江水,顯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盡,語句形象而生動。化抽象為具體,直抒胸臆。運用設問用遠離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長江喻愁,有突出強調之意,懷念故國之情更為深沉。上述都是技法層面的理解。我想更深層的在于他寫的不僅是個體的真實生命體驗,更是全人類的共同悲哀——外在永恒,人生無常。一樣的梨棗,曾經“健如黃犢走復來……一日上樹能千回”,現在卻“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樣熱鬧的元宵節,曾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現在卻“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一樣的小軒窗,曾經耳鬢廝磨,人間比翼,現在卻“十年生死兩茫茫……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或許正是人類共有的情感才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鳴吧。化抽象為形象的比喻評價: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王國維《人間詞話》李煜詞后期詞風疏朗,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與晚唐以來的香艷詞風頗見異趣。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的藝術手段,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思考:古代以水、以絲、以雨、以柳、以山、以風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鑄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愁”情飛揚。你還能想到那些把愁寫的具體可感的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 愁有長度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 愁有重量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愁云淡淡雨瀟瀟,暮暮復朝朝。——石孝友 愁有形狀可見“愁”是可知可感,可觸可摸,千姿百態的。達標檢測(三)遷移練習——析愁法國作家繆塞爾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李煜在被囚之后寫過許多抒發亡國之痛的詩篇。請同學們閱讀下面這首詞,試分析其情感與表現手法。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五代十國 ·李煜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注:此詞作于975年11月。宋太祖開寶元年(975)十一月,金陵被宋軍攻破,李煜率領親屬、隨員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煙蘿:形容樹枝葉繁茂,如同籠罩著霧氣。沈腰潘鬢: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潘鬢指代中年白發。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后極悲,對比之中,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得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連著這兩個典故,從外貌變化寫出了內心的極度痛苦。亡國之痛,臣虜之辱,使得這個本來工愁善感的國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淚洗面,過著含悲飲恨的生活。這兩個典故即是他被虜到汴京后的辛酸寫照。本詞載負了李煜的真情實感,他將亡國之痛吶喊而出。整首詞氣象渾厚、凄涼、沉重。沒有用過多的修飾,卻營造出豐富的內心世界,氣象萬千。(四)課堂小結這首詞,圍繞一個“愁”字,在時間上與空間上,將故國的衰亡與天地的變化,將人事的無常與天地的運行聯系在一起,運用對比反襯的方法,以宇宙時空的永恒與無情,襯托出家國人生的短暫與可悲,最終將一個亡國之君的自我悲情醞釀成人類悲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苦學實干,用奮斗創造美好未來,避免李煜式的悲劇在我們這一代重演。六、作業設計假設你要以李煜的身份為《破陣子》發一則朋友圈,請模仿下圖的形式,小組合作一人為朋友圈編輯文案,一人配圖,小組其他組員寫上評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