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名校聯考作文詳解
副標題
審題分析+立意參考+標題范例+五句名言名句+五則經典素材+兩篇范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成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尤為注重個人的自我體驗,越來越頻繁地維護所謂的自我權益,但這樣是否也喪失了一些東西呢?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審題分析
材料呈現出在自我意識覺醒背景下的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高度關注個人自我體驗與權益維護。從積極方面看,這彰顯了個體對自身價值的尊重與重視,是時代進步在個體意識上的體現,反映了社會對人權與個性的尊重,有利于個體的自我實現與發展,使個體在社會中有更強的存在感與話語權。然而,材料也提出了疑問,暗示過度關注可能存在弊端。當個體將自我體驗與權益無限放大時,可能會忽視他人權益、群體利益以及社會責任。例如在公共資源分配中,過度強調個人權益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與社會矛盾加劇;在團隊合作里,過于注重自我體驗易破壞團隊和諧與協作效率,還可能使人陷入自我中心的狹隘境地,失去對他人的同情、理解與包容,最終影響自身的社會關系與精神境界提升。
二、立意參考
1. 《權益與責任齊飛,自我共群體一色》:此立意強調在重視個人權益與自我體驗時,不能脫離社會責任與群體利益。個體是社會的一部分,其權益的實現應建立在對群體有益的基礎上。例如在環保行動中,個人在追求良好生活環境(自我體驗)、維護自身環境權益時,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活動,承擔起對社會群體的環保責任,使個人與群體在權益與責任的平衡中實現和諧發展,避免因過度自我而損害群體利益。
2. 《自我覺醒有界,群體關懷無疆》:著重于自我意識覺醒應有一定限度,不能以犧牲群體關懷為代價。當個人在社會中只關注自身體驗與權益時,會導致人際關系冷漠。如在社區生活中,居民若只想著自己的便利與舒適,不顧及鄰里感受,社區就會缺乏凝聚力。而若能在自我覺醒中保持對群體的關懷,積極參與社區互助、公益活動等,就能營造溫暖和諧的社區氛圍,實現自我與群體的良性互動,拓寬個人的精神境界與社會價值空間。
3. 《適度自利,方得共贏》:主張個人在追求自我利益與體驗時應把握好度。在商業合作中,企業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不顧合作伙伴死活,如惡意壓價、違約等,最終會失去信譽與合作機會。相反,若能適度考慮自身利益,同時兼顧合作方的權益與發展,通過協商、互利共贏的方式開展合作,既能實現企業自身的持續發展,又能促進整個商業生態的繁榮,說明適度的自我關注能在保障個人利益的同時推動群體利益的實現。
4. 《舍自我之偏狹,鑄群體之輝煌》:提倡個體要克服自我中心的狹隘觀念,為群體輝煌貢獻力量。在歷史上的重大工程建設如都江堰工程,李冰父子等建設者們并非只考慮個人得失與體驗,而是著眼于解決當地百姓的水患與灌溉問題,舍小我成就大我。他們的付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群體受益的同時,他們也因偉大功績被后世銘記,表明放棄過度的自我關注,投身群體事業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并實現個人的不朽。
5. 《自我于群體中綻放,權益在擔當中彰顯》:強調個人的自我價值與權益應在群體環境中通過擔當責任來實現。在抗疫期間,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犧牲部分自我體驗與權益),承擔起救治患者的重任,他們在群體抗疫行動中展現出高尚的自我價值,其個人權益也在社會的尊重與贊譽中得到彰顯。這說明個體融入群體,在擔當社會責任中,能使自我與權益得到更有意義的體現,避免自我的孤立與權益的空洞化。
三、標題范例參考
1. 《守權益之度,擔群體之責》
2. 《醒自我而念群倫》
3. 《利欲有節,眾贏可期》
4. 《破自我繭,筑眾志城》
5. 《融己于眾,權義相生》
四、五句名言名句
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此名言強調個體對國家、天下(群體)興衰負有責任。在自我意識覺醒時代,雖重視個人權益與體驗,但不能忘記對群體的擔當。當群體面臨危機或發展需求時,個人應如顧炎武所言,積極貢獻力量,不能因過度關注自我而逃避社會責任,只有群體繁榮,個人權益與自我體驗才有更堅實基礎,引導人們在自我與群體關系中找準定位,平衡二者關系。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
表明在追求自身立身、發展(自我權益與體驗)時,要先幫助他人達成同樣目標。在社會交往與群體生活中,這是一種平衡自我與他人關系的智慧。如果只注重自己的權益與成功,不顧及他人,最終可能因缺乏他人支持與良好人際關系而難以實現自身目標。此句提醒人們在自我意識覺醒過程中,要以互利共贏思維處理與他人關系,促進群體和諧與共同發展。
3. “自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任意行事的權利。” ——孟德斯鳩
對于個人自我體驗與權益維護有重要啟示,即自由(可視為一種自我權益)不是絕對的,要在法律框架內。在社會生活中,個人不能以自我體驗為借口侵犯他人權益或違反法律規定。例如在網絡環境中,不能因追求自我表達自由而進行網絡暴力或傳播不實信息。這名言規范了個人在追求自我時的行為邊界,保障群體社會秩序與他人權益,促使人們理性對待自我權益維護。
4.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 ——愛因斯坦
在自我意識強烈時,此句提醒人們不要只關注自身權益獲取與自我體驗享受。個體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群體、社會的貢獻。科學家們如愛因斯坦,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為人類知識進步貢獻巨大力量,他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體現。這引導人們超越自我中心,從貢獻群體角度去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平衡自我與群體利益關系。
5. “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雖針對個人與國家關系,但可推及個人與群體關系。在自我意識覺醒下,不能只期待群體滿足個人需求(權益與體驗),而應思考自己對群體的付出。在社區建設、企業發展等群體情境中,主動承擔責任、貢獻力量,群體才會更好發展,進而回饋個人,促進個人與群體的良性互動與共同成長。
五、五個經典事例
1.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在建國初期,塞罕壩地區風沙肆虐,生態環境惡劣。一群建設者們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這片荒原。他們沒有因個人的艱苦生活條件(自我體驗不佳)而退縮,也沒有只考慮個人利益得失。他們的目標是恢復塞罕壩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群體利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克服了嚴寒、風沙、物資匱乏等重重困難,在荒原上植樹造林。如今塞罕壩已成為一片綠色海洋,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范例。這些建設者們舍自我之小利,成群體之大利,在奉獻群體中實現了個人的偉大價值,體現了舍自我之偏狹,鑄群體之輝煌的理念。
2. 共享單車的發展與亂象:共享單車企業最初推出共享單車服務時,旨在解決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群體出行便利需求),這是一種兼顧群體利益與企業自我發展(盈利等權益)的創新商業模式。在初期,用戶們也能規范使用,在享受個人出行便利(自我體驗)的同時維護車輛完好與公共秩序。然而,隨著發展,部分用戶過度追求個人便利,隨意停放、破壞車輛,甚至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快速擴張與盈利(過度自我權益追求),忽視車輛管理與維護。這導致城市中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影響城市交通與市容環境,群體利益受損。這一案例說明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追求自我權益與體驗時如果失去邊界,就會破壞群體利益與社會和諧,警示人們要把握好自我與群體關系的平衡。
3. 特蕾莎修女的慈善事業: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為印度的窮人和病人服務。她放棄了自己舒適的生活環境(犧牲自我體驗),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慈善救助中。她在印度的大街小巷中尋找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人,為他們提供食物、住所和醫療救助。她不圖個人回報,只專注于減輕他人的苦難(群體利益)。她的行為感動了全世界,她也因對弱勢群體的無私奉獻而被尊為圣人。特蕾莎修女的事跡表明,當個人超越自我中心,全身心投入群體關懷與救助時,能在奉獻中實現極高的自我價值,她用一生詮釋了自我覺醒有界,群體關懷無疆的真諦,為人們在處理自我與群體關系上樹立了光輝榜樣。
4. 華為公司的國際合作與發展:華為在全球通信技術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適度自利,方得共贏的理念。在與其他國家通信運營商、科技企業合作時,華為既注重自身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自我權益與發展體驗),努力提升產品競爭力與企業利潤。但同時,華為也積極與合作伙伴分享技術成果,共同制定通信標準,幫助當地培養通信技術人才等。例如在非洲一些國家,華為助力當地構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改善當地通信狀況,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群體利益)。通過這種適度自利且兼顧群體利益的合作方式,華為贏得了眾多合作伙伴的信任與支持,在全球通信市場不斷發展壯大,體現了適度關注自我權益與體驗對企業在國際合作中實現長期發展與群體共贏的重要性。
5. 中國航天團隊的逐夢之旅: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努力。航天團隊成員們在面對航天工程的巨大挑戰時,沒有因個人的艱難困苦(如長時間高強度工作、遠離家人等自我體驗挑戰)而放棄。他們以實現國家航天強國夢想(群體國家利益)為目標,默默奉獻。從“兩彈一星”元勛到新一代航天人,他們在火箭研發、衛星發射、載人航天等各個環節協同作戰。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智慧與力量融入群體事業,個人的價值在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成功發射、每一項技術突破中得以體現。他們的自我權益與體驗與國家航天事業緊密相連,在群體事業中綻放自我,彰顯了自我于群體中綻放,權益在擔當中彰顯的理念,推動中國航天事業不斷邁向更高水平,為國家民族贏得榮譽與地位。
六、范文
范文一
權益與責任齊飛,自我共群體一色
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人們對個人自我體驗與權益維護的關注日益增加。但我們是否在這一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某些更為重要的東西呢?在我看來,權益與責任應相輔相成,自我與群體需和諧共生。
權益與責任相統一,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在一個社區中,居民們享有社區提供的公共設施與服務帶來的良好生活體驗(自我權益),如整潔的道路、綠化環境等。但同時,居民也有責任維護社區環境,遵守社區規章制度。例如,按時繳納物業費,積極參與社區垃圾分類活動等。如果居民只追求個人權益,隨意丟棄垃圾、破壞公共設施,那么社區環境將惡化,最終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只有當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權益與責任對等,在享受權益的同時履行責任,社區才能和諧穩定發展,這也是整個社會和諧運行的一個縮影。
自我與群體相融合,能促進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在體育賽事中,一支籃球隊的隊員們都有自己的個人風格與特長(自我體驗與價值體現),有的擅長得分,有的擅長防守,有的擅長組織進攻。但他們明白,球隊的勝利才是最終目標(群體利益)。在比賽中,隊員們需要根據球隊戰術安排,犧牲部分個人球權(個人權益),為隊友創造機會,通過團隊協作來贏得比賽。當球隊奪冠時,每個隊員都因在團隊中的貢獻而獲得榮譽,個人價值得到升華。這表明個人融入群體,在群體目標的指引下發揮自我優勢,能使個人價值在群體成就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彰顯,遠非個人單打獨斗所能比擬。
權益與責任、自我與群體的平衡,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在醫學領域,醫生們在追求自身職業發展(自我權益與體驗,如提升醫術、獲得職業聲譽等)的過程中,始終牢記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群體責任)。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在疫情期間逆行而上,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通過研發新的治療方法、精心照料患者等行動,既為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群體利益),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水平(個人權益與價值提升)。正是無數這樣的醫生在權益與責任、自我與群體之間找到平衡,才使得醫學不斷發展,人類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整個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自我意識不斷成長的今天,我們應深刻認識到權益與責任、自我與群體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追求個人自我體驗與權益維護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融入群體事業,讓權益與責任齊飛,自我共群體一色,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范文二
自我覺醒有界,群體關懷無疆
當今社會,自我意識的覺醒成為一種顯著現象,人們對自我體驗與權益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然而,我們必須警覺,自我覺醒應當有其界限,而群體關懷應是一片無垠的廣闊天地。
自我覺醒過度,易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離。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有些人過度強調個人空間與自我感受。例如在鄰里關系中,有的鄰居為了追求絕對安靜的居住環境(過度自我體驗),不容許他人在正常時間內有任何輕微的聲響,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與鄰居發生激烈爭吵。他們將自我權益置于首位,忽視了鄰里之間應有的包容與互助。長此以往,原本和諧的鄰里關系變得緊張冷漠,人們生活在自我構筑的孤島之上,缺乏情感交流與社會支持,這顯然不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和諧穩定,說明過度自我覺醒會破壞群體關系的和諧構建。
群體關懷能拓展個人的精神境界與社會視野。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都以群體關懷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不以個人的得失榮辱為念,而是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群體關懷)。他在為官期間,積極興修水利、改善民生,他的精神境界超越了個人的小利私欲,關注到整個社會群體的福祉。這種群體關懷使他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也為后世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桿。當個人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將目光投向群體時,就能在為群體奉獻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拓寬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與感悟,使自己的生命更具意義與價值。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群體關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在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們最初只關注自身的勞動報酬與工作條件(自我權益),但隨著階級意識的覺醒,他們開始團結起來,形成工人階級群體力量。他們為了爭取全體工人的權益,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改善勞動環境等群體利益,進行大規模的罷工運動與社會抗爭。這些行動促使資本家和政府重視工人階級的訴求,推動了勞動法規的制定與社會制度的改革,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著更加公平、人道的方向發展。這表明群體關懷能凝聚個體力量,形成改變社會的強大合力,遠非個體自我覺醒所能單獨達成的效果。
我們正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但絕不能讓自我覺醒走向極端。應秉持自我覺醒有界,群體關懷無疆的理念,在關注自我的同時,將更多的愛與關懷給予群體。讓我們在群體關懷的溫暖懷抱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成長,構建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人類家園,使個人的生命之花在群體的沃土里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