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國論【素養目標】1.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知識,疏通文意。2.把握文章結構,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3.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體會本文議論嚴謹、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4.積累文化常識,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教材學情分析】學生經過高一近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卻普遍存在著一種片面認識,錯誤以為文言文教學就是僅限于高考《考試說明》中(能力層級B)的培養。從而忽視了(能力層級C)、(能力層級E)的提高。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下降,不能真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優秀文化的營養”。【重點難點】重點: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知識,疏通文意;積累文化常識,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難點: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有這樣一首短詩:“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 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這首詩也高度概述了蘇洵大器晚成、“不負勞半生”的生平經歷。其中,“言兵六國出奇聲”指的是蘇洵史論文的典范之作《六國論》。那么,蘇洵在這篇文章中究竟發出了怎樣的“奇聲”呢?今天,我們走近蘇洵,走進《六國論》,去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二、出示目標,明確重難重點:積累文化常識,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句式。難點: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結構。三、預習檢測,以學定教活動:學生完成《課堂學案》“課前預學任務”,教師點撥糾錯。(略)四、精講探究,研讀課文(一)知人論世,了解背景1、作者簡介(見練習冊P79)2、寫作背景(見練習冊P79)(二)解題、文體知識。1、(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秦孝公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因為各自的私心,各有自己的打算,這種聯合并不穩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韓、趙、魏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之后,楚、燕、齊三國也相繼滅亡。(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如:柳宗元《封建論》、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韓愈《論佛骨表》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如:賈誼《過秦論》、蘇洵《六國論》“六國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即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整體把握,理清結構學生通讀全文,小組合作,梳理預習中的疑難字詞句,教師答疑。學生自讀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總領全文,提挈下文議論。第二層:第二段,論證第一分論點——賂秦力虧,分析六國破滅的直接原因。第三層:第三段,論證第二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論證不賂者因孤立無援而破滅,深入論證不賂者滅亡也是賂的結果。第四部分:第四五段,總結六國滅亡原因,并借古諷今,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覆轍。五、達標檢測,知能遷移活動:學生完成《課堂學案》“課后固學任務”,教師點撥糾錯。(略)六、作業設計分析本文論證方法,背誦全文。第二課時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作者、寫作背景,梳理了全文文意。本節課我們一起深入研讀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總論點是如何展開論證的,又想告訴我們什么呢?二、出示目標,明確重難重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體會本文議論嚴謹、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難點:聯系當下,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三、預習檢測,以學定教活動:學生完成《課堂學案》“課前預學任務”,教師點撥糾錯。(略)四、精講探究,研讀課文(一)細讀文本,深度探究1、【第一段】本段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原因: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兩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二)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總領全文。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邏輯嚴密。在結構上具有提領下文、統攝全篇的主導作用【第二段】第2段論證了哪個分論點?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運用了對比、舉例、比喻、引用等論證方法,從數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加以論證。【第三段】1.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始有遠慮,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處秦革滅殆盡之際。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以荊卿為計,牧以讒誅,用武而不終。2.齊、燕、趙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論證了什么道理?不賂者:齊與嬴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牧以讒誅 用武而不終運用(舉例論證)、向使(假設論證)齊人勿附、燕客不行、趙將猶在,勝負或未易量,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第四段】第四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評價六國的滅亡,意在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論證方法:假設論證結構上:承上啟下——由“談古”到“論今”(論今: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政治主張:①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重用謀士)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賢下士)③并力西向。(團結一致)【第五段】作者運用什么手法得出了什么結論?結論: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諷諫北宋王朝要以古為鑒,不要對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2、思路總結賂秦力虧 過渡(第二段)弊在賂秦(總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三段) 引古3、比較閱讀:《六國論-蘇洵》《六國論-李楨》蘇洵和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蘇洵的觀點: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致滅亡。李楨的觀點: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五、達標檢測,知能遷移活動:學生完成《課堂學案》“課后固學任務”,教師點撥糾錯。(略)六、作業設計課外閱讀蘇洵《心術》,結合六國論背景,簡要分析本文的現實針對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