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思鄉曲》教學內容分析 《思鄉曲》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是馬思聰創作的《綏遠組曲》中的一首,《綏遠組曲》又名《內蒙組曲》。音樂素材選自于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的旋律。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帶再現三部曲式ABA1的同時,前段音樂的每個樂句都呈上下翻動的波浪性線條而進行,旋律顯得柔和、憂傷而帶有懷念情緒。中段運用主題旋律進行了三次變奏,著重體現了主題的內在情調。樂曲的第三部分是再現段,回憶般的主題旋律在獨奏中寄托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整首曲子帶有惆悵,憂傷的情調,是作者思念家鄉情感發自內心的傾訴,表達對祖國大片領土被日寇占領的心境,謳歌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樂觀的情懷。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欣賞音樂課堂有點提不起興趣,對音樂要素、音樂內容的理解還有待加強,因此對于六年級的學生,應繼續延展他們對音樂課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強音樂思維,體驗音樂帶來的美感。教學目標: 1.在學習《思鄉曲》過程中,初步掌握歌曲曲式結構:A-B-A1,復三部曲式結構。 2.通過總體聆聽—分段聆聽,觀看視頻,模唱、對比、分析等反復聆聽,熟悉主題旋律,并能準確模唱,能夠根據不同音樂要素分析樂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通過欣賞《思鄉曲》感受游子憂傷的情緒和濃濃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教學重點: 1.通過聆聽、感受、體驗、模唱主題旋律等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及音樂情感上的變化。 2.熟悉主旋律,體會游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 1.熟悉樂曲結構、并能各個樂段的變化作出反應。 2.做填詞人,給主旋律加上歌詞。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教師活動 師:詩仙李白曾寫了一首《靜夜思》, (1)師: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師:我為歌曲準備了兩段樂曲的配樂,你覺得哪段更合適?為什么?(從速度,力度上去分析) 播放《思鄉曲》與《鄉間的小路》 師配樂詩朗誦《靜夜思》 (3)師:剛才的古詩中表達遠離故鄉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我們選擇的這首音樂又是通過什么旋律來傳達給對故鄉的魂牽夢縈呢? (引出主題旋律)學生活動 1.思考并回答問題 思鄉之情 2.聆聽,對比分析,回答問題: 《思鄉曲》能傾訴出對故鄉的魂牽夢縈!音樂速度慢,有濃濃的哀愁。設計意圖: 通過詩歌的共情,直接引出本節課的音樂情緒基調,讓學生第一時間能引起與音樂的共鳴,體會到音樂的感情。環節二:學唱《城墻上跑馬》教師活動 1.出示4句主題旋律,師哼唱主旋律,你能把這種心情唱出來嗎? 2.我們一起學唱下這條思鄉的旋律吧。 (1)聆聽師彈奏旋律。生演唱曲譜 (2)再次聆聽旋律,輕聲用“U”演唱曲譜,師進行指導。 (3)情感處理:為什么這段旋律帶給我們這樣一種如泣如訴、悲涼的感覺呢?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嗎?旋律的速度怎么樣 上行的還是下行的 (4)出示《城墻上跑馬》歌詞,填詞深情演唱。 (5)簡介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 師:剛剛這段旋律出自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有一句歇后語叫“城墻上跑馬難掉頭”,這是原來的歌詞。城墻那么窄,馬在上面跑既不能和別人并排前行,也不能調轉馬頭,只能一直孤獨地往前走。“城墻上跑馬”這句話,道出了孤獨的人那種無所依靠的孤獨心情。 (6)跟琴再次演唱,唱出那種孤獨感。 (7)講解《城墻上跑馬》和《思鄉曲》的聯系,介紹《思鄉曲》的曲作者及創作背景。 師: 1937年,日寇的鐵蹄蹂躪華北大地,東三省的學生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流亡關內,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從這首充滿了懷念、憂傷的民歌中引發靈感,譜下了一首小提琴曲《思鄉曲》,道出了背井離鄉的人們內心世界,撥動了多少為抗日救亡而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的炎黃子孫的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下面,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首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學生活動 1. 聆聽教師演唱,體會音樂情緒 2.學唱主旋律 (1)跟隨老師,完成曲譜、主旋律的模唱、有感情的唱。 (2)細聽音樂,邊畫旋律線邊唱,回答問題: 緩慢的速度,下行的旋律, 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特別是結束處要唱得更輕柔,更深情,唱出那種孤獨和無奈,唱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 (3)填詞演唱《城墻上跑馬》 (4)了解《城墻上跑馬》的詞意 (5)再次演唱。 (6)了解《思鄉曲》的創作背景。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模唱《城墻上跑馬》,為欣賞《思鄉曲》,熟悉主題旋律做準備。 環節三:初步整體感知《思鄉曲》教師活動 完整聆聽全曲,我們一起數一數《城墻上跑馬》的旋律出現了幾次?速度、情緒怎樣?樂曲開頭和結尾部分有什么共同點?學生活動 整體感受,用手勢表現兩遍《城墻上跑馬》旋律,感受情緒、速度變化,感受前后旋律相同。設計意圖:明確《思鄉曲》是由《城墻上跑馬》改編的旋律,并加深主題旋律印象。環節四:分段欣賞《思鄉曲》教師活動 一、欣賞主題 1.引導學生用模擬動作拉小提琴,體會緩慢的速度與憂傷的情緒。 2.聆聽音樂,啟發想象。 3.用不同方式營造思念故鄉的意境。 4.引導學生有感情的哼唱主題。 二、欣賞第二部分的變奏一 1.聆聽音樂,感受情緒變化。根據提示選擇哪個詞語(高亢激昂、低回纏綿)能描述這段旋律。 2.用一個最適當的表情或者動作描述這段音樂。 三、欣賞變奏二 1.聆聽音樂,感受音區、情緒變化。 2.從變奏一到變奏二,這兩段音樂中,作曲者只是默默地坐著,靜靜地思念嗎?他的情緒有怎樣的變化? (情緒越來越激動。第一段音樂有著憂郁的眼神,那么在這里眼中已經噙滿淚水,最后終于奪眶而出;假如前面的音樂只是默默思念,那么這里在向祖國竊竊私語,最后終于揮臂吶喊。) 3.這種激動是什么情緒在增加?這些所有的變化,音樂怎么體現的?它用了哪些變化的手段? 四、欣賞變奏三 1.師:除了思鄉,無奈這些情緒外,作曲者心中還有什么樣的情緒呢?聆聽音樂,感受音樂速度、節奏及旋律線的變化,說說此刻作曲者的心情如何? 2.引導學生體驗拍手,從有聲到無聲逐漸消失,感受美好回憶或者幻想即將消失。 五、欣賞第三部分A1 1.聆聽A1樂段旋律,提問: 與哪一樂段最相似?是否完全重復? 2.彈琴帶領學生哼唱旋律,感受如此處理情感有什么變化? 3.簡單介紹作品結構——帶再現三部曲式學生活動 1.模擬拉小提琴,體會緩慢的速度與憂傷的情緒。 2.聆聽音樂,閉眼想象,談感受。 3.用貼切的聲音與姿態增強思念故鄉的意境。 4.有感情的哼唱主題。 5.聆聽音樂,感受判斷情緒的變化。 6.選擇適當的表情符號或者動作描述音樂。 7.聆聽音樂,感受音區、情緒的變化 8.選擇適當的表情或者動作、語言表現音樂。 9. 對比欣賞,回答問題: (思念在增加,想回不能回的無奈; 音樂速度快了;音區逐漸移高;旋律線波浪加大,下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10.聆聽音樂,回答問題 旋律線由下行轉為上行,速度較快、節奏密集。情緒變得活潑、明朗。似陷入對家鄉的美好回憶中。 11.隨音樂自由律動。隨老師拍手感受美好回憶或 者幻想即將消失。 12.聆聽音樂片段,并回答問題 (與第一部分樂段最相似,不完全重復,音區高八度) 13.隨音樂用“eng”哼唱旋律,感受音區變化和情感變化。 (第三部分是樂曲的再現樂段,在此樂段中,因變化再現,音區高八度。與主題樂段對比,更深情、濃厚。) 14.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帶再現的三部曲 式。設計意圖: 抓住音樂要素,反復聆聽,發揮想象以及體驗生活中用低到高的語調說話的情緒,層層深入感受思思鄉之情已升華到揮之不去、久久回蕩的境界,將情感表達更細膩、濃厚。環節五:再次整體感知,情感升華 教師活動 師生共同朗誦余光中《鄉愁》,配樂《思鄉曲》。 學生活動 朗誦詩歌《鄉愁》,通過情景設置,抒發內心情感。設計意圖:學習《思鄉曲》后,學生獲得的內心情感還沒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宣泄。這一環節中,以朗誦《鄉愁》、配樂《思鄉曲》的形式幫助學生宣泄內心情感。作業設計: 課后互相討論,學習完《思鄉曲》后,最觸發你心靈的感受是什么 板書設計 思鄉曲 小提琴獨奏 A+B+A1帶再現的三部曲式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欣賞課《思鄉曲》中,我先讓學生學會演唱并記住主題旋律,解決主題旋律的演唱。其次,分段賞析,分析比較三段變奏跟主題旋律之間的關系,在旋律、速度及節奏上的特點,在此環節中,增加活動體驗。再借以朗誦《鄉愁》,配樂《思鄉曲》進行總結、完整聆聽,讓學生通過朗誦表達心中的情感。 總體感覺是一節好的音樂欣賞課,離不開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分析與理解。另外就是在欣賞時情景創設在課堂中尤其重要。通過情景的創設,潛移默化中獲得樂曲認識與理解。學習評價設計:以配樂朗誦《鄉愁》,表達對《思鄉曲》這首樂曲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