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多校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學科課堂作業(一)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多校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學科課堂作業(一)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多校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學科課堂作業(一)試卷
1.(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世紀西歐教會控制一切,控制思想文化,教權高于王權,擁有最多的土地。(  )
2.(2024九上·柯橋月考)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成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字,因此,古埃及人稱為金字塔。(  )
3.(2024九上·柯橋月考)暴力沖突是不同地區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紀前后,通過這種方式,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這一時期,擔當希臘文化傳播“使者”的是阿拉伯帝國。(  )
4.(2024九上·柯橋月考)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地中海沿岸工商業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
5.(2024九上·柯橋月考)通過16、17世紀殖民爭奪,英國先后打敗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
6.(2024九上·柯橋月考)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是莎士比亞,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
7.(2024九上·柯橋月考)從10世紀起,西歐城市重新興起,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他們不斷分化,其中一部分人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
8.(2024九上·柯橋月考)古代希臘實行民主政治,古巴比倫實行種姓制度。(  )
9.(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西歐封君封臣制普遍存在的時間是(  )
A.5世紀 B.9世紀 C.11世紀 D.12世紀
10.(2024九上·柯橋月考)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下列有關雅典民主政治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雅典男子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
B.外邦人不享有與本邦公民同等政治權利
C.津貼制度保證了貧窮公民的參政議政
D.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
11.(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文藝復興時期,humanitas意指一種理想,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并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思想”,據此推斷,humanitas中文翻譯為(  )
A.積極進取 B.以德治國 C.人文主義 D.人定勝天
12.(2024九上·柯橋月考)“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這說明阿拉伯帝國(  )
A.統治者開明 B.文化兼收并蓄
C.經濟繁榮發達 D.文學領先世界
13.(2024九上·柯橋月考)從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491—518年)的金幣,這種金幣在中國出土數量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  )
A.黃金為古代中國的流通貨幣 B.拜占庭商品經濟的繁榮
C.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 D.拜占庭是世界貿易中心
14.(2024九上·柯橋月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得益于(  )
A.文藝復興運動 B.新航路的開辟
C.工業革命興起 D.亞歷山大東征
15.(2024九上·柯橋月考)下列關于西歐封君和封臣關系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封君必須保護封臣 B.封臣對封君要忠誠
C.封君對封臣沒有任何義務 D.封臣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
16.(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
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
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手工作坊和墾殖運動的開展
17.(2024九上·柯橋月考)印第安人指責他把歐洲的強盛帶到了美洲,掠奪他們的財富,破壞他們的文化;歐洲人則認為他把歐洲文明傳播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這一矛盾評價針對的是(  )
A.哥倫布“發現”美洲 B.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C.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
18.(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影響下,出現了(  )
①文藝復興
②“三角貿易”
③殖民掠奪
④鄭和下西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9.(2024九上·柯橋月考)假如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中世紀的歐洲并成為一名大學生,你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
A.大學有免賦稅的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B.大學課程設置受到基督教會的影響
C.學生有言論自由,可以發表與基督教會教義不一致的見解
D.學生先學習基礎課程,后學習專業課程
20.(2024九上·柯橋月考)世界三大宗教誕生的先后順序為(  )
A.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B.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 D.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21.(2024九上·柯橋月考)“這是個獨特的民族,他用戰車把宗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某種數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下列文化成就屬于這個“獨特民族”的是(  )
A.《醫典》 B.《荷馬史詩》
C.《羅馬民法大全》 D.楔形文字
22.(2024九上·柯橋月考)《全球通史》中寫道:“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下列體現“中國模式”的是(  )
A.法蘭克王國確立起封建等級制度
B.日本開始進入幕府統治時期
C.形成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D.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23.(2024九上·柯橋月考)公元前509年,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共和國,掌握羅馬共和國決策權的是(  )
A.執政官 B.保民官 C.公民大會 D.元老院
24.(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不僅表現為經濟上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政治權利的獲得。這里的“政治權利”是指(  )
A.土地使用權 B.投票選舉權 C.城市自治權 D.自由貿易權
25.(2024九上·柯橋月考)歷史事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漢謨拉比在位時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
B.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
C.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
D.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
26.(2024九上·柯橋月考)“三角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悲慘恥辱的一頁。關于“三角貿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造成了非洲長期的落后
③給美洲提供了大批勞動力
④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進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2024九上·柯橋月考)文字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下列文明古國與其創立的文字對應不正確的是(  )
A.古中國——甲骨文 B.古埃及——象形文字
C.古巴比倫——楔形文字 D.古印度——小篆、行書、楷書
28.(2024九上·柯橋月考)如表為歐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下列對其變化推測合理的是(  )
年份 歐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歐美國家鼓勵對外移民 B.黑奴貿易的發展和泛濫
C.西方殖民國家擴張加快 D.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
29.(2024九上·柯橋月考)法治發展見證文明的進步。
材料一 : 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規定: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要處以割耳之刑。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
材料二 : 十五到十六世紀,西歐各國,除英國外,普遍出現了“采用羅馬法”的熱潮。
材料三:查士丁尼認為舊有法典過于龐雜,必須整理完善,才能成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在新法典的編纂過程中,他自始至終十分關注,還親自參加討論,裁斷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部法典,他當之無愧。
(1)材料一是對哪部法律的描述?該法典在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2)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的是哪部法律的頒布?該法律的頒布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的“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查士丁尼命人編寫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上述法典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5)綜合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從上述材料中任選兩例史實對此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30.(2024九上·柯橋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 新航路開辟示意圖 材料二:三角貿易簡圖
(1)材料一示意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被稱為   ,示意圖中表示哥倫布的航海路線是字母   。
(2)材料二是三角貿易簡圖,17世紀,英國殖民者販運黑人奴隸是圖中哪條航線?(填數字代號)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關系?它們為新時代的到來分別發揮了什么作用?
31.(2024九上·柯橋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在意大利新的城市社會中,日益增長的財富,帶來更多享受世間萬物的機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在文藝復興時期,勇敢和好奇心被視為美德,海外探險者因此大受贊美。人們希望可能知道很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
——[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
材料三: 1500年后世界物資流動示意圖(部分)
——據[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繪制
(1)分別填寫材料一中①和②的內容。
(2)材料二中的“觀念”反映了哪一思潮 根據材料二概括“觀念”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32.(2024九上·柯橋月考)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因此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
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一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材料二:進入古典文明時代后,世界上有兩個文明地區特別值得關注,一個是東亞文明,一個是地中海文明。公元前后,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都發展出光輝的古典文明,其發展程度旗鼓相當……這個時候的世界格局,呈現出東、西雙方平衡的態勢。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亞洲文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理環境角度比較古代東亞文明與地中海文明的不同之處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世界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方式,以及其對文明發展的共同影響。
(4)不同文明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意識和心態?請根據題意,自擬題目,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確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西歐,教會控制一切,政治上教權高于王權,思想上控制西歐的思想文化,經濟上擁有最多的土地。本題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會,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教會的地位和權力,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答案】錯誤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埃及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成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字,因此,中國人稱為“金字塔”。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埃及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代埃及金字塔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答案】錯誤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暴力沖突是不同地區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紀前后,通過這種方式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這一時期,擔當希臘文化傳播“使者”的是亞歷山大帝國,而非阿拉伯帝國。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軍東征,他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帝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建立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4.【答案】錯誤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不是地中海沿岸。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5.【答案】錯誤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為了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和結果,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6.【答案】錯誤
【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是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而非莎士比亞。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但丁的地位和作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7.【答案】正確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本題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城市,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8.【答案】錯誤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實行民主政治,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希臘的民主制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1世紀,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在西歐普遍存在,C項正確;
ABD三項時間均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封君封臣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封君封臣制在西歐普遍存在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0.【答案】A
【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外邦人、婦女、奴隸沒有政治權利。雅典公民是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因此不是所有雅典男子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A項錯誤,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均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題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圍,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可知,humanitas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現世生活,這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C項正確;
積極進取是人文主義的內容之一,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以德治國和人定勝天的信息,B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聯系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的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可知,說明阿拉伯帝國融匯東西方文化,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B項正確;
材料突出的是阿拉伯帝國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而非統治者的開明,A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發達的信息,C項錯誤;
材料沒有提及阿拉伯帝國的文學,也沒有將其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文學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文學領先世界的結論,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的主旨即可,注意把握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拜占庭帝國的金幣,這說明當時中國和拜占庭之間存在經濟往來,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C項正確;
古代中國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A項錯誤;
僅從材料中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拜占庭帝國的金幣無法說明拜占庭商品經濟的繁榮,是世界貿易中心,B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拜占庭帝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從中分析得出當時中國和拜占庭之間存在經濟往來,進而分析得出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的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4.【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因此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B項正確;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歐洲興起的一場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與美洲物種外傳無關,A項錯誤;
工業革命興起是在18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
亞歷山大東征開始于公元前4世紀晚期,當時美洲尚未被發現,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的外傳,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5.【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時,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與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契約關系。因此C項錯誤,符合題意;AB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封君封臣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封君封臣制度的內容,進而理解封君和封臣的關系,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 13世紀,歐洲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后來,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生產工具統一配備,因而工人需要在同一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14世紀中葉以后,領主出租直領地達到一個高潮,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行市場。因此中世紀晚期,歐洲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主要表現在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B項正確;
中世紀晚期,莊園經濟逐漸沒落,現代工廠制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A項錯誤;
種植園經濟不符合中世紀歐洲的史實,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擴展,C項錯誤;
手工作坊和墾殖運動的開展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西歐手工業和農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但不是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的表現,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產生的過程、實質,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7.【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始了歐洲對美洲進行殖民掠奪的歷史,客觀上也將歐洲文明傳播到美洲,A項正確;
麥哲倫及船隊的環球航行雖然抵達美洲,但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B項錯誤;
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哥倫布發現美洲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8.【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發生在16至19世紀,是歐洲殖民者以非洲黑人為中心進行的奴隸貿易,其興起與地理大發現有關,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與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為“三角貿易”提供了條件,②正確;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殖民者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是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影響之一,③正確,B項正確;
文藝復興發生在14至16世紀,其興起的原因有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尋金熱;商業危機;傳播天主教等。這與地理大發現并無直接聯系,地理大發現主要是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航海家們發起的探索新航路的活動,而且文藝復興提倡的人文主義為地理大發現提供思想條件,①錯誤;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時期中國的一項重要的海上活動,時間大約在15世紀初,比地理大發現還要早,與地理大發現沒有直接的聯系,④錯誤,A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同時注意把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9.【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受教會影響,學生不能隨意發表與基督教會教義不一致的見解,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ABD三項說法都是關于中世紀歐洲大學的正確表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歐洲大學的特點以及基督教會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0.【答案】D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由耶穌基督創立 ; 伊斯蘭教產生于7世紀,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 ,因此先后順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D項正確;
ABC三項排序均不正確,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1.【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因此這個“獨特民族”的是阿拉伯民族。《醫典》是阿拉伯的伊本.西那所著,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A項正確;
B項是古希臘的文學成就,錯誤;
C項是古羅馬的法律,錯誤;
D項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解題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個“獨特民族”是阿拉伯民族,然后結合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2.【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可知,體現了實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結合所學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因其年號是“大化”,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體現了“中國模式”,D項正確;
法蘭克王國確立起封建等級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A項錯誤;
日本幕府統治下,中央政府勢力較弱,將軍掌握實權,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實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權制度,C項說法明顯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日本,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結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3.【答案】D
【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中,D項正確;
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不掌握決策權,A項錯誤;
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決議,并不掌握決策權,B項錯誤;
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共和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羅馬共和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4.【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古西歐城市興起后,市民階層反對封建主干預城市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要求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務,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因此材料中的“政治權利”是指城市自治權,C項正確;
AD兩項涉及的是經濟權利,錯誤;
中古時期西歐城市中市民沒有投票選舉權,B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自治,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5.【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分析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是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是對亞歷山大東征的看法和態度,屬于歷史觀點,C項正確;
依據材料“歷史事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可知,ABD三項表述屬于歷史事實,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歷史觀點和歷史事實的含義,然后結合選項中的描述分析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6.【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是指歐洲殖民者帶著廉價的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到非洲購買、換取甚至直接獵取黑人,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充當奴隸,然后帶著滿船的黃金、白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由此可知,三角貿易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非洲喪失了大量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的貧困與落后;也給美洲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加強了歐洲、非洲、美洲的聯系,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進程,①②③④正確,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三角貿易的過程和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
27.【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古印度是印章文字、梵文等,小篆、行書、楷書是古代中國的書法藝術,D項錯誤,符合題意;
ABC三項均對應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古巴比倫以及古代印度的文字,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8.【答案】C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650—1750年,歐洲人口占比增加,美洲和非洲人口占比下降。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大量屠殺印第安人,進行黑奴貿易,從而導致表格中的變化,C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無法看出歐美國家鼓勵對外移民,A項錯誤;
黑奴貿易使美洲人口增加,而非減少,B項錯誤;
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無法解釋美洲和非洲人口減少,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表格信息,結合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9.【答案】(1)《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2)《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3)《查士丁尼法典》。目的: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4)都是維護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或: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5)觀點:(法制的發展、法制的演進)法制化是歷史發展趨勢(進步);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保障等。
論述: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時期,法學家對法律進行廣泛論證,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制定《查士丁尼法典》,后來,又陸續編訂了三部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綜上所述,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1)法律: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該法律是《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規定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要處以割耳之刑。該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地位:結合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2)法律: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3)法典:依據材料“查士丁尼”“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部法典,他當之無愧”可知,該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目的:依據材料“查士丁尼認為舊有法典過于龐雜,必須整理完善,才能成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并結合所學可知,目的是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4)共同之處: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5)本小問屬于開放性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觀點:材料涉及了《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結合所學從法制的發展、法制的演進角度得出觀點是法制化是歷史發展趨勢(進步);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保障等。論述: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影響、《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影響進行論述。具體示例如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時期,法學家對法律進行廣泛論證,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制定《查士丁尼法典》,后來,又陸續編訂了三部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是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
【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地位和實質解答;第二問,結合《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作用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及其目的解答;第四問,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的實質解答;第五問,綜合三部法典,從法制的發展和演進角度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影響、《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30.【答案】(1)“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A
(2)航線:②
(3)關系:新航路開辟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開辟了道路,“三角貿易”就是歐洲國家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現象。(或與之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作用: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三角貿易”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1) 稱為: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它開辟了歐洲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實現了環球航行,使歐洲人發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如美洲。航海路線:結合所學可知,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橫穿大西洋,到達美洲。航線A是哥倫布的航線。
(2)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的過程是歐洲殖民者帶著廉價的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到非洲購買、換取甚至直接獵取黑人,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充當奴隸,然后帶著滿船的黃金、白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依據圖示可知,②是從非洲到美洲,是英國販運黑人奴隸的路線。
(3)關系:材料一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材料二反映的是三角貿易。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開辟了道路,“三角貿易”就是歐洲國家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現象。作用: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三角貿易”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含義和過程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三角貿易的路線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31.【答案】(1)①租地農場;②新航路的開辟。
(2)思潮:人文主義;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歐洲思想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等。
(3)政治或階級條件:新的經營方式帶來新階層資產階級出現;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帶來資產階級思想解放;經濟基礎: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1)內容: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直領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轉租、購買其他佃戶二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行市場。因此①應填租地農場。哥倫布和麥哲倫是新航路開辟時期的航海家,因此②應填新航路的開辟。
(2)思潮:依據材料“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并結合所學可知,觀念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影響:依據材料“帶來更多享受世間萬物的機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歐洲思想文化的繁榮;依據材料“勇敢和好奇心被視為美德,海外探險者因此大受贊美。人們希望可能知道很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可知,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等。
(3)條件:依據材料一分析可知,新的經營方式帶來新階層資產階級出現,這是政治或階級條件;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帶來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這是思想基礎;依據材料一、三,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經濟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租地農場及其特點、新航路開辟時期的航海家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文藝復興的內容及其影響分析;第三問,依據三則材料,結合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影響、文藝復興的影響以及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32.【答案】(1)亞洲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任選兩個)
(2)地理環境:東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地中海文明發源于海洋地區。
(3)交流方式:暴力沖突、和平交往。影響: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可自擬題目: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論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其實就一句話,互相尊重,兼容并包。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1)文明:依據材料“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一長江等流域”可知, 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是古代兩河流域;印度河一恒河是古印度文明;黃河一長江是中國文明。
(2)不同之處:注意限定信息“地理環境角度”,結合所學可知,東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地中海文明發源于海洋地區。
(3)交流方式:依據材料“亞歷山大東征”可以得出暴力沖突;依據材料“絲綢之路”可以得出和平交往。影響:結合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可知,共同影響是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4)本小問世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可自擬題目是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論述:結合所學從全球化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局面和對世界文化的正確態度角度進行論述,如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其實就一句話,互相尊重,兼容并包。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亞歷山大東征、絲綢之路等知識。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的地理自然環境解答;第二問,抓住限定信息,結合東亞文明和地中海的發源地解答;第三問,方式:依據材料三,從暴力和和平角度分析;影響:結合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分析;第四問,屬于開放性題,可從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角度得出題目,然后結合所學從全球化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局面和對世界文化的正確態度角度進行論述,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1 / 1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多校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學科課堂作業(一)試卷
1.(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世紀西歐教會控制一切,控制思想文化,教權高于王權,擁有最多的土地。(  )
【答案】正確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西歐,教會控制一切,政治上教權高于王權,思想上控制西歐的思想文化,經濟上擁有最多的土地。本題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會,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教會的地位和權力,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2024九上·柯橋月考)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成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字,因此,古埃及人稱為金字塔。(  )
【答案】錯誤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埃及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成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字,因此,中國人稱為“金字塔”。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埃及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代埃及金字塔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3.(2024九上·柯橋月考)暴力沖突是不同地區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紀前后,通過這種方式,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這一時期,擔當希臘文化傳播“使者”的是阿拉伯帝國。(  )
【答案】錯誤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暴力沖突是不同地區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紀前后,通過這種方式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這一時期,擔當希臘文化傳播“使者”的是亞歷山大帝國,而非阿拉伯帝國。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軍東征,他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帝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建立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4.(2024九上·柯橋月考)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地中海沿岸工商業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
【答案】錯誤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不是地中海沿岸。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5.(2024九上·柯橋月考)通過16、17世紀殖民爭奪,英國先后打敗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
【答案】錯誤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為了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和結果,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6.(2024九上·柯橋月考)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是莎士比亞,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
【答案】錯誤
【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是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而非莎士比亞。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但丁的地位和作品,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7.(2024九上·柯橋月考)從10世紀起,西歐城市重新興起,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他們不斷分化,其中一部分人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
【答案】正確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本題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城市,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8.(2024九上·柯橋月考)古代希臘實行民主政治,古巴比倫實行種姓制度。(  )
【答案】錯誤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實行民主政治,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希臘的民主制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9.(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西歐封君封臣制普遍存在的時間是(  )
A.5世紀 B.9世紀 C.11世紀 D.12世紀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1世紀,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在西歐普遍存在,C項正確;
ABD三項時間均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封君封臣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封君封臣制在西歐普遍存在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0.(2024九上·柯橋月考)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下列有關雅典民主政治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雅典男子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
B.外邦人不享有與本邦公民同等政治權利
C.津貼制度保證了貧窮公民的參政議政
D.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
【答案】A
【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外邦人、婦女、奴隸沒有政治權利。雅典公民是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因此不是所有雅典男子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A項錯誤,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均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題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圍,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1.(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文藝復興時期,humanitas意指一種理想,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并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思想”,據此推斷,humanitas中文翻譯為(  )
A.積極進取 B.以德治國 C.人文主義 D.人定勝天
【答案】C
【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可知,humanitas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現世生活,這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C項正確;
積極進取是人文主義的內容之一,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以德治國和人定勝天的信息,B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審慎、毅力等個人應具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聯系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的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2.(2024九上·柯橋月考)“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這說明阿拉伯帝國(  )
A.統治者開明 B.文化兼收并蓄
C.經濟繁榮發達 D.文學領先世界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可知,說明阿拉伯帝國融匯東西方文化,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B項正確;
材料突出的是阿拉伯帝國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而非統治者的開明,A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發達的信息,C項錯誤;
材料沒有提及阿拉伯帝國的文學,也沒有將其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文學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文學領先世界的結論,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的主旨即可,注意把握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13.(2024九上·柯橋月考)從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491—518年)的金幣,這種金幣在中國出土數量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  )
A.黃金為古代中國的流通貨幣 B.拜占庭商品經濟的繁榮
C.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 D.拜占庭是世界貿易中心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拜占庭帝國的金幣,這說明當時中國和拜占庭之間存在經濟往來,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C項正確;
古代中國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A項錯誤;
僅從材料中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拜占庭帝國的金幣無法說明拜占庭商品經濟的繁榮,是世界貿易中心,B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拜占庭帝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從中分析得出當時中國和拜占庭之間存在經濟往來,進而分析得出古代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往來的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4.(2024九上·柯橋月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得益于(  )
A.文藝復興運動 B.新航路的開辟
C.工業革命興起 D.亞歷山大東征
【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因此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B項正確;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歐洲興起的一場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與美洲物種外傳無關,A項錯誤;
工業革命興起是在18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
亞歷山大東征開始于公元前4世紀晚期,當時美洲尚未被發現,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的外傳,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5.(2024九上·柯橋月考)下列關于西歐封君和封臣關系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封君必須保護封臣 B.封臣對封君要忠誠
C.封君對封臣沒有任何義務 D.封臣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時,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與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契約關系。因此C項錯誤,符合題意;AB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封君封臣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封君封臣制度的內容,進而理解封君和封臣的關系,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
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
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手工作坊和墾殖運動的開展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 13世紀,歐洲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后來,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生產工具統一配備,因而工人需要在同一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14世紀中葉以后,領主出租直領地達到一個高潮,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行市場。因此中世紀晚期,歐洲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主要表現在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B項正確;
中世紀晚期,莊園經濟逐漸沒落,現代工廠制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A項錯誤;
種植園經濟不符合中世紀歐洲的史實,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擴展,C項錯誤;
手工作坊和墾殖運動的開展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西歐手工業和農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但不是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的表現,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產生的過程、實質,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7.(2024九上·柯橋月考)印第安人指責他把歐洲的強盛帶到了美洲,掠奪他們的財富,破壞他們的文化;歐洲人則認為他把歐洲文明傳播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這一矛盾評價針對的是(  )
A.哥倫布“發現”美洲 B.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C.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
【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始了歐洲對美洲進行殖民掠奪的歷史,客觀上也將歐洲文明傳播到美洲,A項正確;
麥哲倫及船隊的環球航行雖然抵達美洲,但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B項錯誤;
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哥倫布發現美洲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8.(2024九上·柯橋月考)在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影響下,出現了(  )
①文藝復興
②“三角貿易”
③殖民掠奪
④鄭和下西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發生在16至19世紀,是歐洲殖民者以非洲黑人為中心進行的奴隸貿易,其興起與地理大發現有關,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與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為“三角貿易”提供了條件,②正確;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殖民者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是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影響之一,③正確,B項正確;
文藝復興發生在14至16世紀,其興起的原因有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尋金熱;商業危機;傳播天主教等。這與地理大發現并無直接聯系,地理大發現主要是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航海家們發起的探索新航路的活動,而且文藝復興提倡的人文主義為地理大發現提供思想條件,①錯誤;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時期中國的一項重要的海上活動,時間大約在15世紀初,比地理大發現還要早,與地理大發現沒有直接的聯系,④錯誤,A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同時注意把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9.(2024九上·柯橋月考)假如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中世紀的歐洲并成為一名大學生,你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
A.大學有免賦稅的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B.大學課程設置受到基督教會的影響
C.學生有言論自由,可以發表與基督教會教義不一致的見解
D.學生先學習基礎課程,后學習專業課程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受教會影響,學生不能隨意發表與基督教會教義不一致的見解,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ABD三項說法都是關于中世紀歐洲大學的正確表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歐洲大學的特點以及基督教會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0.(2024九上·柯橋月考)世界三大宗教誕生的先后順序為(  )
A.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B.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 D.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答案】D
【知識點】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由耶穌基督創立 ; 伊斯蘭教產生于7世紀,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 ,因此先后順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D項正確;
ABC三項排序均不正確,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1.(2024九上·柯橋月考)“這是個獨特的民族,他用戰車把宗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某種數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下列文化成就屬于這個“獨特民族”的是(  )
A.《醫典》 B.《荷馬史詩》
C.《羅馬民法大全》 D.楔形文字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因此這個“獨特民族”的是阿拉伯民族。《醫典》是阿拉伯的伊本.西那所著,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A項正確;
B項是古希臘的文學成就,錯誤;
C項是古羅馬的法律,錯誤;
D項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解題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個“獨特民族”是阿拉伯民族,然后結合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2.(2024九上·柯橋月考)《全球通史》中寫道:“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下列體現“中國模式”的是(  )
A.法蘭克王國確立起封建等級制度
B.日本開始進入幕府統治時期
C.形成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D.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可知,體現了實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結合所學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因其年號是“大化”,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體現了“中國模式”,D項正確;
法蘭克王國確立起封建等級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A項錯誤;
日本幕府統治下,中央政府勢力較弱,將軍掌握實權,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實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權制度,C項說法明顯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日本,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按照中國模式,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新的自耕農有義務向中央政府納田賦和為國家服徭役”,結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3.(2024九上·柯橋月考)公元前509年,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共和國,掌握羅馬共和國決策權的是(  )
A.執政官 B.保民官 C.公民大會 D.元老院
【答案】D
【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中,D項正確;
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不掌握決策權,A項錯誤;
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決議,并不掌握決策權,B項錯誤;
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共和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羅馬共和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4.(2024九上·柯橋月考)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不僅表現為經濟上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政治權利的獲得。這里的“政治權利”是指(  )
A.土地使用權 B.投票選舉權 C.城市自治權 D.自由貿易權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古西歐城市興起后,市民階層反對封建主干預城市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要求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務,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因此材料中的“政治權利”是指城市自治權,C項正確;
AD兩項涉及的是經濟權利,錯誤;
中古時期西歐城市中市民沒有投票選舉權,B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自治,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5.(2024九上·柯橋月考)歷史事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漢謨拉比在位時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
B.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
C.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
D.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分析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是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是對亞歷山大東征的看法和態度,屬于歷史觀點,C項正確;
依據材料“歷史事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可知,ABD三項表述屬于歷史事實,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歷史觀點和歷史事實的含義,然后結合選項中的描述分析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6.(2024九上·柯橋月考)“三角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悲慘恥辱的一頁。關于“三角貿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造成了非洲長期的落后
③給美洲提供了大批勞動力
④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進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是指歐洲殖民者帶著廉價的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到非洲購買、換取甚至直接獵取黑人,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充當奴隸,然后帶著滿船的黃金、白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由此可知,三角貿易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非洲喪失了大量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的貧困與落后;也給美洲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加強了歐洲、非洲、美洲的聯系,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進程,①②③④正確,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三角貿易的過程和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
27.(2024九上·柯橋月考)文字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下列文明古國與其創立的文字對應不正確的是(  )
A.古中國——甲骨文 B.古埃及——象形文字
C.古巴比倫——楔形文字 D.古印度——小篆、行書、楷書
【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古印度是印章文字、梵文等,小篆、行書、楷書是古代中國的書法藝術,D項錯誤,符合題意;
ABC三項均對應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古巴比倫以及古代印度的文字,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28.(2024九上·柯橋月考)如表為歐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下列對其變化推測合理的是(  )
年份 歐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歐美國家鼓勵對外移民 B.黑奴貿易的發展和泛濫
C.西方殖民國家擴張加快 D.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
【答案】C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650—1750年,歐洲人口占比增加,美洲和非洲人口占比下降。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大量屠殺印第安人,進行黑奴貿易,從而導致表格中的變化,C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無法看出歐美國家鼓勵對外移民,A項錯誤;
黑奴貿易使美洲人口增加,而非減少,B項錯誤;
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無法解釋美洲和非洲人口減少,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表格信息,結合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9.(2024九上·柯橋月考)法治發展見證文明的進步。
材料一 : 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規定: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要處以割耳之刑。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
材料二 : 十五到十六世紀,西歐各國,除英國外,普遍出現了“采用羅馬法”的熱潮。
材料三:查士丁尼認為舊有法典過于龐雜,必須整理完善,才能成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在新法典的編纂過程中,他自始至終十分關注,還親自參加討論,裁斷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部法典,他當之無愧。
(1)材料一是對哪部法律的描述?該法典在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2)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的是哪部法律的頒布?該法律的頒布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的“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查士丁尼命人編寫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上述法典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5)綜合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從上述材料中任選兩例史實對此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答案】(1)《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2)《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3)《查士丁尼法典》。目的: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4)都是維護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或: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5)觀點:(法制的發展、法制的演進)法制化是歷史發展趨勢(進步);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保障等。
論述: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時期,法學家對法律進行廣泛論證,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制定《查士丁尼法典》,后來,又陸續編訂了三部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綜上所述,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
【解析】【分析】(1)法律: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該法律是《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規定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要處以割耳之刑。該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地位:結合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2)法律: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3)法典:依據材料“查士丁尼”“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部法典,他當之無愧”可知,該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目的:依據材料“查士丁尼認為舊有法典過于龐雜,必須整理完善,才能成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并結合所學可知,目的是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4)共同之處: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5)本小問屬于開放性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觀點:材料涉及了《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結合所學從法制的發展、法制的演進角度得出觀點是法制化是歷史發展趨勢(進步);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保障等。論述: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影響、《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影響進行論述。具體示例如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時期,法學家對法律進行廣泛論證,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529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制定《查士丁尼法典》,后來,又陸續編訂了三部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是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
【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地位和實質解答;第二問,結合《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作用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三,結合《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及其目的解答;第四問,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的實質解答;第五問,綜合三部法典,從法制的發展和演進角度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的地位和影響、《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30.(2024九上·柯橋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 新航路開辟示意圖 材料二:三角貿易簡圖
(1)材料一示意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被稱為   ,示意圖中表示哥倫布的航海路線是字母   。
(2)材料二是三角貿易簡圖,17世紀,英國殖民者販運黑人奴隸是圖中哪條航線?(填數字代號)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關系?它們為新時代的到來分別發揮了什么作用?
【答案】(1)“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A
(2)航線:②
(3)關系:新航路開辟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開辟了道路,“三角貿易”就是歐洲國家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現象。(或與之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作用: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三角貿易”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1) 稱為: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它開辟了歐洲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實現了環球航行,使歐洲人發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如美洲。航海路線:結合所學可知,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橫穿大西洋,到達美洲。航線A是哥倫布的航線。
(2)結合所學可知,三角貿易的過程是歐洲殖民者帶著廉價的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到非洲購買、換取甚至直接獵取黑人,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充當奴隸,然后帶著滿船的黃金、白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依據圖示可知,②是從非洲到美洲,是英國販運黑人奴隸的路線。
(3)關系:材料一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材料二反映的是三角貿易。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為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開辟了道路,“三角貿易”就是歐洲國家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現象。作用: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三角貿易”有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含義和過程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三角貿易的路線解答;第三問,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31.(2024九上·柯橋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在意大利新的城市社會中,日益增長的財富,帶來更多享受世間萬物的機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在文藝復興時期,勇敢和好奇心被視為美德,海外探險者因此大受贊美。人們希望可能知道很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
——[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
材料三: 1500年后世界物資流動示意圖(部分)
——據[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繪制
(1)分別填寫材料一中①和②的內容。
(2)材料二中的“觀念”反映了哪一思潮 根據材料二概括“觀念”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答案】(1)①租地農場;②新航路的開辟。
(2)思潮:人文主義;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歐洲思想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等。
(3)政治或階級條件:新的經營方式帶來新階層資產階級出現;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帶來資產階級思想解放;經濟基礎: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解析】【分析】(1)內容: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直領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轉租、購買其他佃戶二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行市場。因此①應填租地農場。哥倫布和麥哲倫是新航路開辟時期的航海家,因此②應填新航路的開辟。
(2)思潮:依據材料“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并結合所學可知,觀念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影響:依據材料“帶來更多享受世間萬物的機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世俗觀念以及重新看待‘人’的觀念”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歐洲思想文化的繁榮;依據材料“勇敢和好奇心被視為美德,海外探險者因此大受贊美。人們希望可能知道很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可知,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等。
(3)條件:依據材料一分析可知,新的經營方式帶來新階層資產階級出現,這是政治或階級條件;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帶來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這是思想基礎;依據材料一、三,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經濟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租地農場及其特點、新航路開辟時期的航海家解答;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文藝復興的內容及其影響分析;第三問,依據三則材料,結合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影響、文藝復興的影響以及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32.(2024九上·柯橋月考)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因此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
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一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材料二:進入古典文明時代后,世界上有兩個文明地區特別值得關注,一個是東亞文明,一個是地中海文明。公元前后,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都發展出光輝的古典文明,其發展程度旗鼓相當……這個時候的世界格局,呈現出東、西雙方平衡的態勢。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亞洲文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理環境角度比較古代東亞文明與地中海文明的不同之處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世界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方式,以及其對文明發展的共同影響。
(4)不同文明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意識和心態?請根據題意,自擬題目,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晣。
【答案】(1)亞洲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任選兩個)
(2)地理環境:東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地中海文明發源于海洋地區。
(3)交流方式:暴力沖突、和平交往。影響: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可自擬題目: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論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其實就一句話,互相尊重,兼容并包。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1)文明:依據材料“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一長江等流域”可知, 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是古代兩河流域;印度河一恒河是古印度文明;黃河一長江是中國文明。
(2)不同之處:注意限定信息“地理環境角度”,結合所學可知,東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地中海文明發源于海洋地區。
(3)交流方式:依據材料“亞歷山大東征”可以得出暴力沖突;依據材料“絲綢之路”可以得出和平交往。影響:結合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可知,共同影響是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4)本小問世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可自擬題目是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論述:結合所學從全球化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局面和對世界文化的正確態度角度進行論述,如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其實就一句話,互相尊重,兼容并包。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亞歷山大東征、絲綢之路等知識。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的地理自然環境解答;第二問,抓住限定信息,結合東亞文明和地中海的發源地解答;第三問,方式:依據材料三,從暴力和和平角度分析;影響:結合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分析;第四問,屬于開放性題,可從正確對待世界不同文化角度得出題目,然后結合所學從全球化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局面和對世界文化的正確態度角度進行論述,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郯城县| 永川市| 石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乌鲁木齐县| 巴东县| 临汾市| 宁远县| 绥芬河市| 江华| 古田县| 松江区| 武功县| 五原县| 道真| 柳河县| 景德镇市| 安宁市| 洛扎县| 二连浩特市| 濮阳县| 浏阳市| 曲阜市| 淅川县| 平江县| 郁南县| 怀远县| 建昌县| 晋州市| 阆中市| 安新县| 合山市| 云霄县| 六枝特区| 唐山市| 乌鲁木齐市| 宁城县| 枣阳市| 河池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