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無為”與“無敗”審題立意分析解讀及佳作展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60分)《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寫道:“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對于“無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釋的: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而在本課的“學習提示”中,編者建議閱讀時可以把課文中如“有”和“無”、“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等類似的關系提取出來,看看《老子》重視的是什么,有沒有道理。“無為”和“無敗”也是一對關系。對于老子談及的“無為”與“無敗”的關系,你有怎樣的理解與判斷。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思考。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審題立意分析解讀本次高二期末考試作文題是一道讀寫結合類型的題目。這類題型在2023年適應性測試、2023高考新課標Ⅱ卷,以及前不久的2024新高考適應性考試中都出現過,通常是根據其他閱讀材料牽引出相關的寫作議題,雖為新題型,本質上依舊是材料作文。本次作文題關聯的并非試卷內其他模塊的材料,而是我們的部編版教材課文。題目選擇的是學生都知道但未必都熟悉的老子思想,著眼于對“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的理解和判斷。為避免閱讀障礙造成審題立意困難,題目材料提供了“無為”的課文解釋“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補充了教材“學習提示”中的編者建議,列舉了“有”和“無”、“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等類似的關系。命題一方面考查了學生對教材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強調重視平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兼顧了考試的包容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又著力避免了審題閱讀的過多制約,通過內涵豐富的命題材料,為考生準確理解題意提供了足夠的闡釋與指引。首先,材料明確提示:“看看《老子》重視的是什么,有沒有道理。”“有沒有道理”,即意味著考生需要辯證看待“是以君子無為,故無敗”這句話,這句話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沒有道理,可能某些限制條件下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放在一定的時代和背景中是沒有道理的,考生要對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所謂“理解”,需要考生挖掘出關鍵詞“無為”“無敗”的深刻內涵,充分把握關鍵詞在當時或者現在等不同限制性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而“判斷”,則需要考生認真審視關鍵詞句之間的內在關系,題目明確表述“‘無為’和‘無敗’也是一對關系”,考生需要調動思維對這種關系進行邏輯推理,找到其中的矛盾之處予以闡釋判斷,或者發(fā)現其內在關聯加以更豐富深刻的詮釋論證。由“是以君子無為,故無敗”可知,“無為”和“無敗”是顯而易見的因果關系。提取出關系之后,我們要進一步去判斷這個因果關系是否成立,或者說這個因果關系在什么條件或前提下能夠成立。“無為”,教材解釋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前半句順應自然,一般來說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展開行動,或是在社會發(fā)展中順應時代的脈動行事,通常沒有太大爭議,但是后半句的“不求有所作為”則需要考生更深的思考和分析。“不求有所作為”是否就完全等同于“無所作為”,或是“碌碌無為”,乃至說“平庸度日”“放任自流”“混吃等死”呢?如果是的話,那么后面的結論“故無敗”恐怕難以成立,因為什么都不做,放棄作為、庸碌一生,會不會恰恰是最大的人生失敗?哪怕是騎青牛出函谷關的老子,也依舊是留下了一部洋洋灑灑的《道德經》教化世人,也曾出任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何況是我們身處時代滾滾洪流、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代人呢?成功的反面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做成什么事情,而恰恰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嘗試做。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不做任何嘗試,不為任何事情努力,他并不是永遠都不會失敗,而是沒有資格去遭遇失敗,那又談何“無敗”呢?而當我們在“有所作為”的過程中,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和社會的發(fā)展潮流,盡了一切的努力和承擔起所有的責任后,即使沒有做成什么事情,也可以說是一種成功,是一種“無敗”。考生若能發(fā)現這一點,能夠察覺出“是以君子無為,故無敗”這句話并非完全成立,能夠分析出其中矛盾之處的,就可以認為是有著較好的思維品質和一定的思維能力。當然,“是以君子無為,故無敗”是不是完全不成立呢?自然不是。“不求有所作為”,也可以理解為“不妄為”,或者說“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子目睹周王室的衰微,當時社會戰(zhàn)亂頻仍,民生凋敝,他的思想無從傳播,所以選擇出關避世,這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不為”。這個層面上的理解首先體現出一個人處世的原則和底線,其次與前面所說的“什么都不做”的理解相比,“不妄為”多了一份主觀的思考和抉擇,多了一份對形勢的科學把握和判斷,多了一份謀定而后動的冷靜和從容。這種“不妄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解恰與前半句的“順應自然”相互呼應,當我們順應自然規(guī)律采取行動,順應社會發(fā)展而行事,堅守原則和底線,面對復雜的形勢保持清醒頭腦,順時而動,應勢而為,自然能夠“故無敗”。若考生能涉及到類似的論述,能夠找出“是以君子無為,故無敗”這句話因果關系成立的前提或限制條件,也可以視為對關鍵詞句做到精準理解,對內在關系做到深入把握。以上僅僅是提供一些審題的思考方向,考生可以對材料關鍵詞句有更多樣的理解和判斷。但無論如何立意,都應立足于關鍵詞“無為”“無敗”的涵義理解之上,立足于“是以......故......”的內在關系把握之上,并做到自圓其說、邏輯嚴密。本次命題依據課標,尊重教材。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在發(fā)展邏輯思維方面,要重視辨識、分析、比較,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在提升思維品質方面,要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同時,高二本學期所學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也與本次作文命題遙相呼應,“發(fā)現潛藏的邏輯謬誤”、“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都可在這次具體的寫作中得以呈現。學生能否在行文中呈現對邏輯錯誤的精準辨析,有否運用恰當的邏輯方法來推理論證,能否構建并完善自己的論證,是其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重要體現,應在具體的評分中予以區(qū)分。綜上所述,這則作文材料從教材出發(fā),但沒有局限于教材之中。學生若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認真學習課文,充分理解老子的思想,在考場上自是助益良多,但如果只限于作文材料本身,考生也依舊能夠通過挖掘關鍵詞內涵,思考關鍵句的內在關聯,形成邏輯嚴密的觀點,以充分的論述做到自圓其說、言之有理、思路清晰。我們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學習,既是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增進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二、閱卷高分文1.悟無為之真理,開無敗之未來無為,即“順應自然”,老子認為“無為者無敗”,只有按照自然、本源規(guī)律行事,方無敗績。而生在百年之變、時代潮頭的我們,我認為應更深刻地理解“無為”與“無敗”間的因果與條件關系,悟無為之真理,開無敗之未來。無為,并不意味著“擺爛”、“躺平”。“無為”是在認清時局,把握機遇前的觀察時機,也是敬畏自然,遵守規(guī)律和底線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當達到了這一狀態(tài),做事便能不失時遇,正中靶心,“無敗”也便手到擒來。老子的“無為”并非完全無所作為,而是“欲不欲”,“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把握好做與不做間最精妙的平衡。無為,是無敗之儲備。是苦心孤詣,深思熟慮后的一棋落子無悔。路遙在動筆《平凡的世界》前,曾耐心坐了十年的陜北窯洞,翻遍近十年的報紙,對陜北土地有了清晰而精當的理解;申怡飛在開創(chuàng)5G時代,研發(fā)出極碼化技術前,也只是一個本分爬代碼,編軟件的程序員;23歲劉明偵,人們只見她研發(fā)出鈣鈦電池新方向時的春風得意,不知其每天十幾個小時苦苦研究尚“無作為”。無為不僅是人們常所忽略的“量變”過程,更是“有為者”對時代所需,國家所盼的堅守與忠誠,更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見與抱負。故曰“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無為故無敗”之真諦。無敗,是無為的淡泊與堅守。君可見前人諸葛孔明不鳴則已,鳴則一鳴驚人,出則妙手。他是公認的“無為”,但也因此養(yǎng)成了平心靜氣的心態(tài),堅守淡泊與寧靜,“知人”且“自知”。順應自然,巧接遇合而借東風燒赤壁,借箭勝敵。他的“無為”卻正正發(fā)揮“有為”之大為——輔佐劉備稱霸三國,成就最大的無敗。自然,若過分看重“無敗”,而在無為中“有為”,挑戰(zhàn)自然規(guī)律,必將適得其反。酌古前朝,天朝上國因不愿斂起自傲,接受短期上尊嚴之“敗”去學習西方,帶來無比慘痛的教訓;“大躍進”期間,我們也因不遵守客觀規(guī)律“大放衛(wèi)星”而一錯再錯。由此觀之,不能過分追求“無敗”,而在無為中“有為”,那就喪失了“為”之本心,謬之大矣。觀六十四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自知”后才能更好“知人”;“勝人”莫過于“自勝”,《老子》之義,蘊含的其實就是辯證的思想。在充分明其義理后,吾輩才能辯證看待“無為”與“無敗”的關系。我們新青年站在新時代的坐標軸上,更應曉以大義,把握好“為”與“不為”的時機,不怕敗,不畏敗,擔起“圣人”之為,開篇新世界之明義!得分:58分簡評:文章緊緊圍繞“無為”與“無敗”的關系進行論證,對兩者的關系既有道家的精準判斷與理解,同時,有不乏自己獨到的見解,如“無敗”的背后,是“無為”的淡泊與堅守;如“無為”,是破繭驚蟄前無敗之儲備……古今事例順手拈來,內容充實;論證過程邏輯性強,論證方法豐富,寫作技巧嫻熟。2. 無為而無敗,“有為”而不懼“敗”老子曾言:“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即認為無為是無敗的條件,反映了他對“無為”“無敗”的思考,對清靜無為之道的追求。我認為,無為而無敗,更要有為而不懼敗。圣人以順應自然之無為,終成無敗之功。為什么老子說無為故能無敗?我們首先要理解“無為”“無敗”究竟為何意。“無為”是順應自然、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表現;“無敗”則應解為不會壞事,不會使事失敗。“無為”與“無敗”又為何為因果關系呢?處諸侯混戰(zhàn)亂世的老子,目睹了太多人不順應自然、不遵循客觀規(guī)律,表面追求“有為”,實則亂上作亂,最終家破人亡。他在“亂為”之世總結出處世之道——無為,故無敗。于是他一生奉行無為之準則去思考、修行,提出道家學說,不被混亂的洪流裹挾,挺立于無為之境,終于無敗。行“無為”之道,方能在生活中“無敗”。老子的無為思想也能給我們啟發(fā),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指引我們向前。君可見,國家提倡綠色發(fā)展、順應自然而無為,解決環(huán)境問題立足長遠發(fā)展而無敗;君可見,國家順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科學合理的發(fā)展計劃,穩(wěn)扎穩(wěn)打而無敗;君可見,谷愛凌不求非要奪冠,享受比賽,最終取得勝利,無為而無敗……我們不難發(fā)現,順應自然、遵循規(guī)律是無敗的前提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無為、無功利心做事,更加專注,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子無為而無敗的智慧光芒,仍照耀著我們前行的路。“有為”而不懼“敗”,心懷信念踏浪前行。有人便會覺得:我們對任何事都不求有所作為,那便萬事大吉了。而我卻想,無為就一定能無敗甚至成功嗎?“有為”之人心懷理想、大膽嘗試,“敗”了又何妨?試想,若人人都“不求有所作為”,只停滯在“無為無敗”的限制里,又怎么會有仁人志士在國家危難之時站起革命?怎會有一個個的“白莽、柔石”以筆為戈參加革命不懼犧牲?怎會有鄧小平大膽堅定地提出改革開放?怎會有法拉第經歷上百次失敗后終于發(fā)現電磁感應之奧妙,推動科學進步?正是有了這樣“有為”而不懼“敗”的人,世界才會進步。我們理解老子的無為故無敗,不亂為瞎為,更要順應規(guī)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勇敢有為而不懼失敗!得分:57分簡評:本文對材料把握透徹,題意理解精準,貴在深入論證,又能生發(fā)新論。首先立足“無為”和“無敗”的概念內涵、關系,聯系老子所處時代解其成因;接著討論觀點的現實意義,從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談到個人事業(yè)進步,深入論述二者的關系;最精彩的在第三個論證段,聯系當今時代,辯證看待老子觀點,勇敢質疑,大膽舉例,提出新論:“有為”而不懼“敗”!總而言之,本文既能從歷史與當下兩方面深入闡釋對老子觀點的理解,思路清晰,層層深入,論據豐富得當,語言準確簡練;又能破而立新,體現其思辨能力,難能可貴,實屬佳作!3.以無為之氣魄,樹無敗之精神老子有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人世因“為者敗之”的現象數不勝數,故“為”與“敗”緊密相連,而“無為”和“無敗”又是另一境界的辯證統一關系。觀古人智慧,無為是無敗的必然前提,而無敗則是無為的結果導向。所謂“無為”,是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但不求有作為不是不行動,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規(guī)律,方可達到“無敗”之境界。就像“合抱之木”自有它的生長規(guī)律,江河翻涌自有它的運動準則,山川高矮自有它的來歷。萬物皆以始起,順無為,尊規(guī)律,終能匯集成江海山川,自成錦銹山河,達到“無敗”之地步。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觀其根本,無為與無敗共同構成了一個事物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若說“無為”是一種為人做事之前所蘊含的態(tài)度,那么“無敗”則是我們在為人處事過程中的內心精神狀態(tài)。以無為的態(tài)度作為事物發(fā)展的開始,以無敗的精神在事物過程中不斷激勵并引導其發(fā)展,最終到達彼岸。遠觀中國百年發(fā)展,從一窮二白一躍到如今的繁榮昌盛,離不開起始階段對馬克思主文理論選擇和遵循,也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自信向前,一往無前的精神性狀態(tài);近觀社會時代先鋒李曉春等“中國好人”二十年如一日以“無為”的態(tài)度守護著迎客松多年來的郁郁蔥蔥,而如今“無敗”的境界也逐步顯現。從國家,到社會,甚至于個人,“無為”和“無敗”的重要性皆是如此。“無為”的無所作為,不是行動上的無所作為,而是思想精神上的順應自然。“無敗”也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結果導向,更是一種充盈的內心精神狀態(tài)。“無為”與“無敗”千年來為中國所傳承,一代又一代人如此思考,而又躬身實踐,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榮昌盛。但近年來,隨著消費主義和功名利益大行其道,社會很多年輕人喪失了一顆“無為”的心,追功逐利,急于求成,內心浮躁不定,最終成了“為者敗之”中的渺小的一員。“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缺乏“無為”之定力,肆意妄為,敗之不遠。有人道:“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應以“無為”的態(tài)度和氣魄行動起來,順應規(guī)律,這是我們行動的最佳指南,而“無敗”的精神狀態(tài),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更是我們行動的最大底氣和動力。對于我們高二學生的現實當下,更應是如此,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以“無為”之氣魄樹“無敗”之精神,終有一日,手可摘星辰,覽萬里長空。得分:56分簡評:本文從“為”“敗”相聯的原因出發(fā),重點探求“無為”和“無敗”的關系,認識獨特,內涵闡釋有理有據。文章對“無為”和“無敗”都有內涵界定,特別對“無敗”的認識,超越了行動結果,上升到精神狀態(tài)方面的認識,非常有見地。全文邏輯思路清晰,論述合理而不空洞。4.無為實乃智為,智為方可無敗泱泱華夏,大河奔涌著五千年的智慧與思考。生于渭水之畔,隱于青城之巔,老子的大道于今亦值得誠心領悟。什么是“無為”?怎樣的“無為”方能“無敗”?我的理解與思考是:“無為”實乃智為,智為方可“無敗”。將“無為”等同于“不為”,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讀。實際上,“無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老子并非反對實踐的犬儒主義者,而是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順勢而為”的智者。春秋戰(zhàn)國,大爭之世,土崩瓦解的禮樂分封早已無法代表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儒家的復古傾向正是一種妄圖以純粹的主觀意愿逆時代而行的主張,為老子所不欣賞。相反,法家順時而動,積極圖強的“智為”是老子贊許的。由是觀之,“無為”并非不為,而是實事求是,順應規(guī)律的“智為”。既然“無為”仍是一種實踐,那么為何老子可以篤定“無為”就可“無敗”呢?單憑臆斷地斷章取義,不如聯系文本,于上下文中尋“無敗”之鑰。老子提到,“其未兆易謀”,強調抓住時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強調循序漸進;“慎終如始”,強調從一而終;“欲不欲”“學不學”,強調獨立思考……這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上的智慧與踏實。只要分析得宜,適時行動,順應規(guī)律,自然可立于“無敗”之境。恰如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那一個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共三大推進國共合作北伐;八七會議將工作重心轉向農村;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在萬難絕境,理性分析與科學決策后仍能有“無敗”乃至“大勝之法”。可以見得,千年前老子對規(guī)律的重視仍為致“無敗”之境的不二法門。正如毛主席后來所言:“學老莊,不是原地打轉,是找準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革命的方向,這才能成功嘛!”“無為”實乃智為,智為方能“無敗”,是今日“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金玉良言。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人放眼世界,竟與那春秋戰(zhàn)國不無相似:傳統秩序的深刻變革、力量對比的變幻更新、時代風向的新陳代謝……先賢的慧言給我們以冷靜審慎,重視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也給我們以真抓實干,立于“無敗”的高度自信。新時代是思考者與奮斗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承的實干時代,唯有拋卻對老子“無為”的狹隘解讀,不做“佛系擺爛人”,而做“熱血新青年”,順應規(guī)律,大膽進取,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方能無敗于時代,無負于人民。堅持雜交正確方向的袁隆平,埋首千年典籍的屠呦呦……“智為”的接力棒,要用清醒的頭腦和踏實的雙手去接。習近平總書記曾言:“今日之中國,希望寄予青年。”讓我們把握“無為之智為”的中國智慧,堅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創(chuàng)造“智為之無敗”的東方奇跡!得分:55分簡評:本文以層層遞進的思路,深入分析了“無為”的內涵與價值,非常明確地指出“無為”實乃“智為”,而“智為”方能“無敗”,從而解釋清楚了“無為”與“無敗”之間的關系,滿足了題目所預設的理解與判斷的思維要求,同時能夠結合《老子》其他內容以及當代時代形勢展開思考,觀點明確,材料豐富,論證嚴密,表達流暢,可謂佳作。不足之處:第二自然段提及的老子對法家的態(tài)度有一定爭議。但瑕不掩瑜,仍為上乘之作。5.以無為之心,成無敗境界一盞茶,一縷香,一捧古卷細思量。“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老子的教誨超越時空,仍然響徹周身。如今,我們仍然能從“無為”與“無敗”之辯中,體悟先賢的人生智慧。何謂無為?老子口中,無為是圣人境界,是順應自然而不求有所作為的心境。“無為”可用《道德經》來解,為“和光同塵”四字。圣人境界的明德,是拋棄了“自是、自見、自伐、自矜”的余食贅行,歸于有道者輔佐萬物自然發(fā)展的質樸本心。“無為”并非安于現狀,無所作為。處在“無為”境界,并不意味著無所事事,逃避責任。“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如過。”由圣人的作為可見,“無為”的反面不是“有為”,而是對“有為”本身深厚的執(zhí)念。“為者為敗之,執(zhí)者失之”一句真正點明了這一至理:過深的執(zhí)念不是助你上青云的東風,也許,可能是遮蔽你視線的陰云。刻意追求有所作為必然讓人失去冷靜、理性的心志,落入唯意志主義的陷阱和哀怨的泥沼當中。“為者敗之”的結局,在歷史的治亂興衰演變中并不少見,秦王馳騁縱橫完成的統一大業(yè),不也是在后世君主追求個人功績,大興土木的聲浪中灰飛煙滅,徒留二世而亡、短命王朝的悲劇嗎?鑒之當世。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違背農作規(guī)律,置客觀國情于不顧的所謂改革,不也是如此冒進無序,最后反倒加深了蘇聯的經濟頑疾嗎?凡此種種,都在說明執(zhí)意作為的本質:它違背了自然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的所謂“作為”,終將面臨規(guī)律的懲誡。個人置身于時代猶如滄海一粟般渺小,作為富有主觀能動性的新青年,我們更易被各種各樣的聲浪所裹挾,在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的侵蝕下,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功利論觀點,事業(yè)有成、名利雙收似乎成了所有人的共同追求。靜心沉思,這不過是旁人于你強加的執(zhí)念。重要的是,不要丟棄了那顆質樸、自然的無為之心,它會如陰云中的燈塔,引你渡到塵世的岸。以無為之心方能成無敗境界,讓人生開出美好的芳華。得分:55分簡評:文章緊緊圍繞“無為”與“無敗”的關系進行論證,對兩者的關系既有道家的精準判斷與理解,同時,有不乏自己獨到的見解,如“無為”的反面不是“有為”,而是對有為“本身深厚的執(zhí)念。又如,刻意追求有所作為必然讓人失去給冷靜,理性的心志。既有對歷史的反思,同時,又有對現實的思考,語言形象,也不乏邏輯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