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朋友圈”導寫及范文展示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自從微信問世,朋友圈進入我們的生活日常。有人常發朋友圈,常給他人點贊;有人偶爾發朋友圈,有時也給他人點贊;也有人從來不發朋友,也不給他人點贊……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以“朋友圈”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預測理由】 1.“朋友圈”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科技微信時代,我們只要使用手機,都會運用微信這一功能。是否發朋友圈、點贊朋友圈,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事情。縱觀近年高考作文,有著近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文命題,讓每個考生都能做到有話可說,有悟可感。圍繞“朋友圈”進行寫作,可引導學生思考身邊的生活,更好的理解“朋友圈”這一功能,對自己影響。 2.“朋友圈”是一個有著廣度與深度的主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本話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多元的時代,很多人面臨著如何發朋友圈還是不發朋友圈的問題,也有著點贊或不點贊的自由。這本就是一個見仁見智,沒有是非對錯的。在2024年高考中,“朋友圈”這一主題,貼近當今科技時代,也能讓每個考生有話可說,引導關注社會,思考自我,辯證分析問題,看出考生的綜合素養。【寫作指導】 這是一篇三元關系型思辨性材料作文。在所給的材料中,對發朋友圈和點贊他人朋友圈,從三個角度來進行總結概括的:經常性的發朋友圈,給他人朋友圈點贊;偶爾的發朋友圈,偶爾的給他人點贊;從來不發朋友圈,也不給他人點贊。這三個層面,沒有對錯的區別,只有對這一現象的思考。若細看材料的結尾,是省略號,這就說明,除了這三個層面之外,可能還要其他的對待“朋友圈”的方式。材料的第二段中,是要求“以‘朋友圈’為話題”,這就是要求考生,在寫作時,只要圍繞“朋友圈”來進行思考,都是符合要求的。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有以下立意:如從個人習慣出發,有人喜歡大事小事,發朋友圈,或者從來不發朋友圈;也可從職業出發,從事宣傳工作的單位或人員,因著需要,而時常發朋友圈,而在政府某些職能部門人員,則不方便發朋友圈;或從尊重理解他人出發,發不發朋友圈或點贊,是個人的喜歡,不能因此去判斷他人的人品或性格等等;再者,可從社會百態方面思考,因性格各異、知識文化等,對朋友圈這一科技事物,各有各的考量,不能去強求,社會的多樣化,都應該去理解。 偏題立意:①對“朋友圈”說不;②朋友圈即生活圈;③不是“圈”中人,不是好朋友;等等,這些立意雖與話題相關,但明顯帶著個人的偏見或局限性,沒做到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朋友圈”這一現象與人際交往的關系,缺少深入的思考。 切題立意:①尋找“朋友圈”的真正價值;②我的地盤,我做主;③尊重他人,懂得理解;④工作性質,各有千秋;⑤他人喜好,不去打擾。 精彩標題:①《好朋友,不僅僅是點贊》②《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精彩》③《人各有志,寬容為上》④《可“圈”可“點”,人生精彩》⑤《朋友之間,“圈”起情誼》⑥《禮尚往來,“圈”“點”歲月》【佳作一】“圈”是一扇窗,看世間百態 步入新時代,微信是手機里必不可少的,刷朋友圈成了常態。有人把朋友圈當作是分享生活的窗口,而有人幾乎不發朋友圈。但其實,“圈”中看人,或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個性、喜好或其他,世間百態,社會萬象,隱隱可見。朋友圈是了解他人個性的一扇扇窗。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那這樣的人想必是熱情而又外向的?!皶一ㄩ_了,看一宿”“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樣的文案在“圈”里是常見的。熱愛分享生活的人,大多熱愛生活。通過他朋友圈,可清晰地知道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需要再經歷一些事情才認知對方。朋友打開了這扇窗,敞開了心扉,袒露了情懷。加了微信,翻看其朋友圈。不用過多暢聊,就已淺淺地了解一個人。情趣相投,性格各異,都在其中。得閑“審閱”朋友圈,也就逐漸走近一個人。朋友圈是一個友情純潔的過濾器。“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始終如一的堅信,性格和三觀不和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朋友圈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如果說你跟某一個人三觀不和,你會頻繁地點贊轉發他所發的朋友圈嗎?或許,早就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或“僅聊天”。人們經常與那些發圈點贊的人交流。通過朋友圈,可以確定找到志趣相投的同道和朋友。朋友圈這扇窗不僅是自己看別人的窗,也是別人了解自己的窗。我們朋友圈里發自己的生活,那就會有人了解我們。朋友圈,更是給親人的一種慰藉。人在他鄉,讀書或是謀生,朋友圈里傾吐生活日常。如果幾天不發“圈”,的父母可能會著急。在別人看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朋友圈,在他們眼里,那也是一種靠近我們生活的方式。 “今天吃了……”看似普通,在手機那邊的父母卻是會非常重視的。時代的發展,許多青年都會離開家鄉去另一城市打拼,偶爾發發“圈”,風景名勝,他鄉美食。牽掛的人看到了,也就多少了解。只是,為避免父母擔憂,或長大了應有的堅強,可以有選擇的發。此時朋友圈,把《鄉愁》又給表現出來。朋友一生一起走,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圈逐漸成了一扇窗,小到你只能看得到愛的窗,也可大到你可以看到萬千世界的窗。朋友圈是可以清楚認知世間人情的圈,是了解眾多專業知識的窗。我們,也應當打開這扇“窗”,既看人間百態,更要讓更多的愛來溫暖小小的心房。【點評】 觀點清晰,層次分明,是本文的顯著特色。作者把朋友圈比作“一扇窗”,來看紛繁的塵世。文章首段,緊扣材料主題,圍繞“朋友圈”,言簡意賅的提出通過“圈”來看社會,呼應觀點。在敘述過程中,通過“朋友圈是一扇窗”“朋友圈的過濾器”,結合社會現狀,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細致的分析,強調朋友圈的社會功用。緊密聯系生活,朋友圈進入尋常生活,偶爾發“圈”可慰藉親朋,可展現自己,可了解他人。文末點題,升華主旨。【佳作二】 朋友圈一定要點贊嗎? 科技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信朋友圈發表各種動態。有分享自己的日常精彩生活的瞬間,也有表達自己對時事新聞的態度與看法,亦有對某項活動轉發和宣傳的。發圈的動機和原因各異,但都是各自心情。那么,這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在瀏覽時,有必要、有義務為他點贊呢?每個人的樣貌各有千秋,個人喜好也大相徑庭。有人會為每個好友的每一條朋友圈都“點贊+評論”,就像網上說的“活躍得像個假號”。有些人卻是典型的“已閱,不回”。那么在我們心中更傾向的是哪一種?其實,從問題一開始我們的方向或許就錯了,發表朋友圈的目的不是為獲“贊”而“發”表。發朋友圈個人的主觀行為,點贊卻是他人的被動態度。在當今,除了朋友圈,還有很多分享日常的方式。抖音,快手等系列娛樂應用,也受歡迎。不經意間的一個視頻,覺著有趣便發到網上了,這樣的不經意卻“大火”了一把。如果,喪失本心的我們開始逐漸追求視頻的流量、點贊數和評論數,逐步朝著利益的方向走去。這就有點妄自尊大,得不償失了。互聯網是一個發表個人見解,與和他人分享快樂的一個場所。從今年的哈爾濱實現三天十幾個億的旅游收益之后,各大省份統統開始“整活”。搬出各大帥哥美女的河南,請出《盜墓筆記》小說中人物宣傳長白山的吉林;還有連本地居民都從未知曉的各類士特產的安徽。轉發者甚眾,一分鐘十幾條短視頻,宣傳自己的家鄉,精神可嘉。微信朋友上千,轉發內容太多,朋友圈點贊人數卻寥寥無幾;也有好友少屈指可數,卻滿屏的贊。點贊數與好友的多少不一定有直接的聯系。有的人好友眾多,但大多都是“水軍”。你可能會責怪或奇怪為什么不給自己點贊呢,孰不知擁有數千好友的你之中的他,是否也和你一樣坐擁數以千計的好友呢?而你只是他茫茫好友中的一個,可能不是別人、不給你點贊,而是好友太多朋友圈應接不暇,實在是看不過來。然而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朋友圈你發表動態太過頻繁、讓人心煩,也可能千篇一律、索然無味。沒有什么吸引他人的精彩內容、新穎創意,都是萬人一腔的東西,自然就不用點贊了。朋友圈點贊與否,其實是主要看個人的喜好與閑暇時間。坐擁一方的上級領導,會掐點看你朋友圈?在烈日與雨天還在為生活忙碌奔走的親人,有空停下來給你點贊?我們應有客觀、包容的態度,看待發朋友圈業與是否點贊這一問題。既理解了他人,又輕松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點評】 朋友圈點贊,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作者以設問的方式擬題,開門見山,闡明觀點首段采用排比句式來描寫發朋友圈的基本原因,緊扣標題,激發閱讀者的興致與思考。然后從點贊的不同角度出發,是熱心點贊且評論,還是隨意瀏覽。結合當下的自媒體傳播途徑,引用各省份文旅產業的內容,增加了文章的內涵。再從微信朋友的數量和他人各自的忙碌,分析他人點贊或不點贊的原因,旗幟鮮明的提出看法。首尾照應,升華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