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品味作者深情綿密的語言。2.體味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課時安排:一課時預習要求:1.結合文前“自讀提示”和課后題,閱讀課文,初步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情感。2.閱讀《秋天的懷念》及《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教學設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重學生自己品味,教師點撥到位,積極引導學生感悟、評價、討論。教學過程:一、導入穿過人生的蒼茫風雨,有一些堅毅的背影,我們永遠也無法忘卻:貝多芬兩耳失聰,卻在無聲的世界里尋找聲音的旋律;張海迪下肢癱瘓,卻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常人走得更遠;朱彥夫失掉了雙手,卻寫出震撼靈魂的《極限人生》;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卻在事業的道路上叩響了光明之門。他們面對生活的不幸,卻扼住了“命運的咽喉”,譜寫了人生的光彩華章。今天我們學習的《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也是一位生活的強者。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史鐵生的有關情況。二、作者簡介史鐵生,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中。1969年去陜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站起來。他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這樣詮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地去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的心魂,看這些心魂的可能與去向。”這也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釋。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但最終還是面對苦難頑強地活了下來,并拿起筆走上了文壇。從苦悶彷徨到精神的再生,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讓我們一起走進記錄他心路歷程的散文《我與地壇》,解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三、整體感知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后,明確: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寫了我與母親。四、研習課文1.導讀第一部分。(1)請快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史鐵生為什么喜歡地壇 學生閱讀后明確:①有宿命的味道,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年;②地壇是一個寧靜的去處,可排遣因殘疾帶來的苦悶。(2)安謐、寧靜的地壇給了史鐵生什么啟示 明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反復誦讀,并讓學生闡釋對這段話的理解)(3)地壇的哪些方面給了史鐵生以生命的啟示 明確:①鮮活的自然。(三段景物描寫)a.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b.“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這些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c.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熾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讓學生反復誦讀以上三段景物描寫)體會以上三段中畫橫線句子的意味。明確:a.歲月的滄桑更顯生命力的旺盛。b.精神因肢體殘疾而苦悶,但沒有徹底崩潰。c.身體雖然殘疾但精神不變。②古老的民族文化。(出示地壇的有關資料)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臺。皇祗室中設地神牌位,拜臺為二層方臺,四周開溝貯水。此外還有神庫、神廚、齋宮、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可以說,地壇是中華民族寄托理想和精神的所在,在這里能觸摸到我們民族的精神脈搏。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史鐵生在地壇里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給了他生命的啟迪之外,地壇這個特定的所在所蘊涵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中滋養的民族精神也給了他無盡的啟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遇困難不低頭,遇挫折不彎腰,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靈光輝映著史鐵生受傷的心,促使他從自虐走向自強,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蛻變,最終他以自強不息的音符融進了民族精神的大合唱。可以說,史鐵生的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血液,在他身上有著這個古老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閃光。(板書:地壇—民族的根)過渡: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得到滋養的一個重要驛站,在他精神跋涉的艱難歷程上,還有一個人給了他許多關愛、許多扶助、許多鼓勵,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2.導讀第二部分。(1)請閱讀第二部分,畫出最令你感動的描寫母愛的句、段,配樂朗誦這些句段。(學生自我閱讀、勾畫,教師巡視。)精彩句、段匯總:①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②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③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④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癱瘓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替代;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⑤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園中找我了。⑥曾有好幾回,我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地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⑦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一但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⑧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2)請學生談一談這些句子令自己感動的理由。(學生依次發言,有感情地朗誦,教師范讀“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這一段。)(3)在母親那里孕育生命,在母親的呵護下蹣跚挪步,在母親關愛的目光里長大成人,我想每一位同學對母愛的感受是真切的,對母愛的認識是深刻的,請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對母愛的感受和認識。(學生相繼發言)(板書:母親——生命的根)(4)放MTV《懂你》烘托氣氛,出示汪國真的《心靈的廣場》將氣氛推向高潮。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痛苦是母親眼里深深的憂傷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