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國現代詩四首》導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課文說明一、《迷娘(之一)》從18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歌德用將近20年的時間創作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這部小說中穿插了不少優美的抒情詩,《迷娘》(之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迷娘”(Mignon,原為法語,意思是“可愛的”“動人的”)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出現的小姑娘。她出生在意大利,有著復雜的身世和悲慘的遭遇,從小被拐賣到異國他鄉,后被威廉解救,成為他漫游途中的同伴。小說第3卷開始時,迷娘伴著齊特琴聲為威廉唱了一支歌,就是這首《迷娘》(之一)。作為小說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首詩抒發的是迷娘對故鄉的思念,還有對威廉的感激、信任和朦朧的愛戀。詩歌前兩小節寫的是迷娘家鄉意大利的風景,明朗、優美而和諧;第3小節寫的則是迷娘想象中的歸鄉之路(也可以看作她當年被拐賣離鄉的路途),云霧籠罩的山巒,有著瀑布和巖洞、暗藏著危險的崎嶇山路,描繪的是橫亙在北方的德國和南方的意大利之間的崇山峻嶺。“愛人”“恩人”“父親”,都是對威廉的稱呼,表現了迷娘對威廉復雜的情感。歌德在18世紀80年代中期,因為無法忍受當時德國社會沉悶而壓抑的環境,以不告而別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將近兩年才返回德國。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義的化身,代表著人、自然、藝術的和諧一體。對意大利這種人文主義化的、田園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之一)這首詩里。這首詩因此也就獲得了一種獨立于小說情節之外的更普遍的意蘊,抒發了歌德對于人類精神發展所可能達到的一種完美境界的向往。歌德曾在《意大利游記》中稱贊拉斐爾的名畫《顯容》讓畫作上下兩個部分形成互補,構成具有內在張力的整體。他寫這首詩,仿佛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這首詩每小節的前四行和后三行相互補充,前四行運用大量意象營造出富于畫面感的整體情境,后三行則轉為直接抒情,讓激蕩的情感噴薄而出。整首詩的情感就這樣不斷起伏跌宕,造成流動和變化。三小節之間在畫面和情緒上又有著襯托和轉換,直至第3小節結尾達到情感的巔峰。全詩在和諧中有豐富的變化,所有的變化又歸于和諧,展現出歌德在抒情詩上的高超技藝。二、《致大海》《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詩之一。在寫作這首詩之前四年,普希金因為在一系列政治諷刺詩中抨擊沙皇統治,被流放到俄國南部,輾轉于基希訥烏和敖德薩等地。他在流放期間繼續創作了大量富于斗爭精神的詩歌,并與當地許多密謀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者密切來往。1824年夏,沙俄政府終于又以“褻瀆神圣”和“行為不端”的罪名下令將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國北部、他父親名下的一個小莊園“閉門思過”。在離開敖德薩時,普希金寫下了《致大海》。這是一首寫于離別之際的詩,也是一首歌頌自由的詩。在詩歌的前7個小節中,普希金從離別之際所見到的夏季海洋(“你的藍色的浪頭翻滾起伏”)寫起,追憶了在敖德薩停留的將近一年時間里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海,有“憂郁的絮語”和“喑啞的聲音”,有“黃昏時分的幽靜”,也有吞沒漁船的“喜怒無常”,在這些直接描寫大海的詩行之間,則反復閃現著詩人自己的形象。他是大海的“友人”,時刻傾聽著大海的“期待,呼喚”,“想要掙脫開”身上的束縛,卻只能停留在“令我厭煩的凝固的石岸”,“苦思著我那珍愛的愿望”。大海與詩人之間如此親密的情感關聯源自何處呢 答案就是全詩首行點出的“自由”。從第8小節開始,《致大海》轉入對社會現實和詩人人生命運的思考。曾經領導革命的法國取得許多場勝利,后來出于自身野心登上皇位的拿破侖,最終在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下被迫退位,在幾年以前死于大西洋中的流放地。普希金用“偉大的回憶”“寒冷的夢”“在苦惱里長眠”概括了他的生平和對他的評價。“像風暴之聲馳過我們面前”的“另一個天才”,指的是英國詩人拜倫,他不見容于英國的統治階層,被迫遠離故土,就在普希金寫作《致大海》之前幾個月,拜倫在志愿參加希臘民族獨立戰爭時病逝。普希金寫這兩個同時代的悲劇英雄,既是因為他們被流放的命運與自己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是通過這兩個形象歌頌一種勇于斗爭的精神,表達對當時彌漫整個歐洲的反動氣氛的反抗。全詩最后兩個小節,再次回到“告別”的主題上來。詩人展望未來,表示自己將把大海的“光和影”“浪花的喋喋”裝在心里,帶去未來的流放地(“寂靜的荒原”),這就明確地宣告了他對自由永不磨滅的渴望,宣告了他對沙皇迫害的蔑視。作為俄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品,《致大海》中既有詩人個人的生平經歷,又有同時代宏大的歷史事件。閱讀時,要品味詩人通過細致生動的描寫賦予大海的象征含義,感受詩人奔涌的情感,理解他對自身和時代的思考,尤其是要仔細體會在這首詩中各種不同的詩歌成分是如何通過詩人強有力的詩歌技藝融為一體的。三、《自己之歌(節選)》《自己之歌》是《草葉集》中最長的一首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全詩共52節,象征一年的52個星期。教材節選的是詩歌的第31節。這首長詩原先曾題作《美國人瓦爾特·惠特曼之歌》,后來改為《自己之歌》。這是一個富于意味的修改。《自己之歌》所歌詠的“自己”,既是惠特曼自我的寫照,同時又是惠特曼透過自身所體會到的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我”。正如長詩第1節開篇所說的:“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講的一切,將對你們也一樣適合,/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有批評家指出,詩歌首句中的“贊美”(celebrate),從詞源來說本義是“匯集眾多”。《自己之歌》中的“我”,正是一個與世間眾多事物相融的“我”,而這一“融合”也是《自己之歌》這首詩根本的母題。課文節選的第31節,鮮明地表現了這種將與萬物相融合、帶有普遍意義的“我”。在這一節的前半,他以詩的形式表述了19世紀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發現——進化論的觀念,承認“我”作為一個人,與世間的各種生命形態都有著親緣關系,而“我”的身體上也不可分離地擁有著許許多多在億萬年演變歷程中獲得的、與其他各種生命形態相同的特征——“我”“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當時西方有一些同樣接受進化理論的人錯誤地理解生物的演變,將人看作站在進化頂點的、“生存競爭”的“勝利者”,甚至由此推衍出歧視、貶低某些人類族群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這種立場與惠特曼是無緣的。他尊重世間千姿百態的生命形態,充滿熱情地歌頌一片草葉、一只螞蟻、一枚卵或者“一個小鼠的神奇”中展現出的生命之美,這充分展現出惠特曼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立場。“雖然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了過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時候我又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這兩行詩句,總結了前半節的泛生命觀,在結構上處于這一節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構成本節詩歌情緒的頂點。詩歌的后半節則轉入反面的對照。隨后列舉的眾多事物,或象征著可能破壞生命的巨大自然力如“火成巖”“海洋”“大的怪物”,或是暫時還與“我”相異的生命存在如躲藏在樹林深處的麋鹿、向遠方遷徙的海燕,無論是威脅“我”還是疏遠“我”,都根本損害不了“我”的存在——“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因為生命自身不停向前的進程、“我”與世界之間本質上的同一性,都是必然的事實,任何力量想要抹殺這些事實都是“徒然”的。許多批評家都指出,《自己之歌》中有一個反復重現的結構,從惠特曼本人的自我出發,不停擴張自我的邊界,直至包羅整個宇宙,然后又返回自身。詩歌中內在的這種往復運動,反映了惠特曼心目中的世界。在他看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轉化和相互交換之中,要把握這個“永恒的旅程”,就要不停地“繼續向更遠的地方前進”(第46節),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切又都會同化為自我的一部分:“我們必然地仍會回到我們現在所站立的地方。/也必然地能再走得同樣遠,而且更遠更遠。”(第45節)這種“擴張—返回”的結構,使得《自己之歌》既包羅萬有,奔放恣肆,同時又具有一種磅礴的節奏和內在的張力。惠特曼通過摒棄“精致”獲得了“博大”,賦予抒情詩以史詩的體量和氣魄。《自己之歌》無視西方詩歌傳統的格律、體式,將此前從未有人在抒情詩中表現過的形象盡情容納在無拘無束的詩行中。他以詩歌史上罕有其匹的獨創性為自己的主題創造了最適合的詩歌形式,對現代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樹和天空》特朗斯特羅姆曾經說:“我的詩是聚點。它試圖在被常規語言分隔的現實的不同領域間建立一種突然的聯系——風景中的大小細節匯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業交錯等等,就像對立物揭示彼此的聯系一樣。”這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樹和天空》這首詩。對常規語言的顛覆和日常經驗的轉換,是這首詩的一個鮮明特點。不是“我們”行走或停步,而是樹“匆匆走過我們身邊”“停下腳步”;樹的“急事”則是“汲取雨中的生命”,它的姿態是“挺拔地靜閃”。詩人這樣寫,不是為了故作驚人之語,而是為了通過這種“顛覆”,引導我們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原本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從而獲得對世界的新鮮的感受。在《樹和天空》中,樹仿佛擁有了人格,成為人們的同伴,“我們”與它之間從而也就建立起了一種“突然的聯系”。詩歌的結尾兩行充分展示了這種在原本“分隔的現實的不同領域之間”創造出的關聯——樹“和我們一樣”,在同一片天空下等待著雪花開始落下的瞬間。這就帶給我們一種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新穎的體驗。這首詩并沒有給出某種思考的結論,但它構成我們思考的起點。特朗斯特羅姆說:“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作為20世紀中后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繼承了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詩歌手法,同時又注入了新鮮的個人風格。他的詩歌語言極為凝練,意象清澈,富于畫意,卻又總是帶著某種神秘的意味。有人稱他為“瑞典的王維”。通過《樹和天空》這首詩,我們可以窺斑見豹,初步認識這位詩人獨特的詩藝,也由此增進對現代詩歌的了解。課內外練習一、課內鞏固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普希金的《致大海》是查良錚譯( )那喑啞的聲音(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裝飾天堂里的華屋( )大的怪物偃臥在低處是徒然的( )我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2.根據拼音和語境,寫出正確的漢字母牛低頭 niè 草的樣子超越了任何石像( )它 jí 取雨中的生命( )你的驕傲的美閃 shuò 壯觀( )巖洞里有古老龍種的xíng cáng( )鷹雕背負著青天áo xiáng是徒然的(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仿佛友人的憂郁的絮語絮語:連續不斷地低聲說話B. 我相信一片草葉所需費的工程不會少于星星工程:將諸多事物組織起來的流程C.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種精工的制作造物者:可理解為創造萬物的神,也可理解為大自然D.他是由你的精氣塑成的精氣:構成生命精神的物質4.文學常識填空。(1)歌德是 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成名作是書信體小說《 》,代表作還有詩體哲理悲劇《 》、長篇自傳體小說《 》等。“迷娘”是《威廉·邁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人物。迷娘年幼時被人從意大利拐走,流落到德國,這首“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是《 》中的一首歌,抒發了迷娘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致大海》是一首 風格的政治抒情詩,表達了詩人反抗沙皇暴政、反對封建專制、謳歌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普希金,俄國詩人和作家,被稱為“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既是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也是 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的代表作有短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長篇詩體小說《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3)《自己之歌》選自 (國別) 詩人惠特曼的詩集《 》。惠特曼開了一種散文化的自由體詩。反復、對偶和排比修辭的大量使用,使惠特曼的詩歌具強勁雄渾的節奏感。《自己之歌》 中的“我”,并不實指詩人自己,可以進行多元解讀。(4) (國別) 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樹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深邃、遼闊靜美。特朗斯特羅姆將歐洲古典象征主義和 主義熔于一爐,為人們打開了一個超現實的神奇世界。特朗斯特羅姆榮獲 2011 年諾貝爾文學獎。5.下列各句中,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靜立,深情守望著林子中瑯瑯讀書的少年。B.雪花在天空中快樂地跳著舞蹈來到這個世界,給孩子們帶來一個關于童話的故事。C.緊隨著他,另一個天才,像風暴一樣弛過我們面前。D.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6.某同學在學習外國小說和詩歌時,對其內容和寫作特點進行總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衛·科波菲爾(節選)》在敘述中既有成年的“我”的回望視角,也有一個10歲孩子經歷苦難的視角。B.《復活(節選)》中瑪絲洛娃自始至終對聶赫留朵夫尊稱“您”,這是對聶赫留朵夫的獻媚與討好,為的是拿到更多的錢。C.大海既是《老人與海(節選)》中圣地亞哥生存與搏斗的場所,也是《致大海》中詩人極力謳歌的自由的象征。D.《迷娘》(之一)具有回環往復的聲韻之美,運用眾多意象,構建起了一個迷離而又優美、令人神往的境界。7.下列各項對課文相關內容及藝術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玩偶之家》人物語言精妙。海爾茂稱呼娜拉為“小鳥兒”“寶貝兒”“小孩子”,與看到告密信時稱她為“偽君子”“下賤的女人”形成強烈對比,可見他的虛偽無情。B.《玩偶之家》善于運用“突轉”手法。海爾茂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后,對娜拉由之前的斥責怒罵轉為甜言蜜語,娜拉卻已決定出走,這體現了娜拉獨立自主意識的覺醒。C.《迷娘(之一)》善于精心組合意象構建富有畫面感的境界。詩歌中“檸檬花”“月桂樹”“桃金娘”“橙子”這些意象讓人仿佛看到了意大利明朗、優美、神秘而宏偉的風景。D.《致大海》中的大海正是詩人反抗意志的象征。詩人表示自己將把大海“帶到森林”,“帶到寂靜的荒原”,宣告了他對自由的渴望,也表達了詩人對沙皇專制統治的蔑視。8.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之意,而且要品嘗言外之意。下列詩句蘊含的“言外之意”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憂愁凄苦)B.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恨悲涼)C.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圣潔堅貞)D.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思親念友) 閱讀歌德《迷娘》(之一),完成第9題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茂密的綠葉中,橙子金黃,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昂,【注】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圓柱成行,廳堂輝煌,居室寬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著我:人們把你怎么了,可憐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恩人啊,隨你前往!你知道嗎,那云徑和山崗 驢兒在霧中覓路前進,巖洞里有古老龍種的行藏,危崖欲墜,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崗 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父親啊,隨你前往![注]桃金娘,這里指地中海地區常見的香桃木,花芳香,傳說香桃木是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術的圣樹。月桂,地中海地區常見植物,花和葉都有香氣,傳說月桂是光明之神阿波羅的圣樹。9.這首詩中的三組意象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寄托了迷娘怎樣的情感 閱讀普希金《致大海》(節選),完成第10題再見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藍色的浪頭翻滾起伏/你的驕傲的美閃爍壯觀。仿佛友人的憂郁的絮語,/仿佛他別離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聽著你的/宣聲呼喚,你的沉郁的吐訴。我全心渴望的國度啊,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靜靜地,迷惘地徘徊,/苦思著我那珍愛的愿望。啊,我多么愛聽你的回聲,/那喑啞的聲音,那深淵之歌,/我愛聽你黃昏時分的幽靜,/和你任性的脾氣的發作!漁人的渺小的帆憑著/你的喜怒無常的保護,/在兩齒之間大膽地滑過,/但你若洶涌起來,無法克服,/成群的漁船就會覆沒。直到現在,我還不能離開/這令我厭煩的凝固的石岸,/我還沒有熱烈地擁抱你,大海!/也沒有讓我的詩情的波瀾/隨著你的山春跑開!你在期待,呼喚……我卻被縛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掙脫開,/是更強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于是我在岸邊留下來……10.將從黑海之濱被流放到偏僻農村的詩人,懷著怎樣的心情向大海告別 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閱讀普希金《致大海》(節選),完成第11題有什么可顧惜的 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蕩的途徑 /在你的荒涼中,只有一件東西/也許還激動我的心靈。一面峭壁,一座光榮的墳墓……/那里,種種偉大的回憶/已在寒冷的夢里沉沒,/啊,是拿破侖熄滅在那里。他已經在苦惱里長眠。/緊隨著他,另一個天才【注】/像風暴之聲馳過我們面前,/啊,我們心靈的另一個主宰。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給世上。/喧騰吧,為險惡的天時而洶涌,/噢,大海!他曾經為你歌唱。他是由你的精氣塑成的,/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陰郁,/他也倔強得和你一樣。世界空虛了……哦,海洋,/現在你還能把我帶到哪里 /到處,人們的命運都是一樣:/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嚴密。再見吧,大海!你壯觀的美色/將永遠不會被我遺忘;我將久久地,久久地聽著/你在黃昏時分的轟響。心里充滿了你,我將要把/你的山巖,你的海灣,/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帶到森林,帶到寂靜的荒原。【注】另一個天才,指 19 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1.詩人在緬懷拿破侖和拜倫的同時,還寄托了怎樣的情感 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閱讀惠特曼《自己之歌》(節選),完成12-13題。我相信一片草葉所需費的工程不會少于星星,一只媽蟻、一粒沙和一個鴿鶴的卵都是同樣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種精工的制作,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裝飾天堂里的華屋,我手掌上一個極小的關節可以使所有的機器都顯得渺小可憐!母牛低頭嚙草的樣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一個小鼠的神奇足夠使千千萬萬的異教徒吃驚。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雖然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了過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時候我又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火成巖噴出了千年的烈火來反對我接近是徒然的爬蟲退縮到它的灰質的硬殼下面去是徒然的,事物遠離開我并顯出各種不同的形狀是徒然的,海洋停留在巖洞中,大的怪物偃臥在低處是徒然的,鷹雕背負著青天翱翔是徒然的,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間溜過是徒然的麋鹿居住在樹林的深處是徒然的尖嘴的海燕向北飄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我快速地跟隨著,我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12.從第一節看,你覺得詩人是以怎樣的觀念和心態看待世界的 請簡要分析。13.從第二、三節看,如何理解詩中的“我” 請結合詩句簡要說明。閱讀特朗斯特羅姆《樹和天空》,完成14-15題。一棵樹在雨中走動,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園里的黑鸝雨停歇。樹停下腳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靜閃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當雪花在空中綻開14.詩人描繪的“一棵樹”與生活中的“樹”有什么不同 詩人的想象力體現在哪里 15.通過詩人描繪的“樹”,請你想象“天空”的變化,說說你從詩中讀出哪些生命動態和自然變化。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1.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蘊含哲理的生活抒情詩,它展示了未來美好生活的圖景,鼓勵人們克服眼前的困難,增強生活的信心。B.詩開頭是一個假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假設會深深傷害人們,足以使人們喪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人們面臨“災難”。C.這首詩的前四行側重于安慰困苦悲傷中的人,而后四行則側重告誡人們要理性辯證地對待生活的憂郁。D.這首詩直抒胸臆,用一種勸告的口吻和親和的語調與人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2.詩的題目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聯系整首詩的內容,應如何理解“欺騙”一詞的含義?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參考答案一、課內鞏固1.查良錚(zhā) 喑啞(yīn) 藤蔓(wàn) 偃臥(yǎn) 罅隙(xià)2.嚙 汲 爍 行藏 翱翔3.B(工程:形成自身現狀的漫長而復雜的過程)4.(1)德國 《少年維特之煩惱》 《浮士德》 《威廉·麥斯特》 迷娘曲(2)浪漫主義 批判現實 《葉甫蓋尼·奧涅金》(3)美國 《草葉集》(4)瑞典 超現實5.C6.B7.C(“神秘、宏偉”意境不當,它們可以形容第二節的意境)8.B(離別不舍)9.示例: 第一組意象描繪自然風光,有“檸檬花開”“橙子金黃”,還有藍天、和風、香桃木、月桂樹,構成了典型的意大利風光,寄托了迷娘對故鄉的思念。第二組意象描述“那所房子”,有“圓柱成行”“廳堂輝煌”“居室寬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具有典型的意大利建筑風格,“人們把你怎么了,可憐的姑娘 ”表達了迷娘的傷感和對親人的思念。第三組意象描述了阿爾卑斯山險峻、崎嶇的風光,有云徑、山崗、驢兒覓路、巖洞、危崖、瀑布,表達了迷娘對翻山越嶺重返故土的強烈渴望。10.示例:大海在詩人眼里是“自由的元素”,詩人將大海當作“友人”,愛它平靜時“憂郁的絮語”,愛它洶涌時的“任性”,愛它的自由奔放。詩人渴望“熱烈地擁抱”大海,卻又在大海的召喚與此岸“強烈的感情”之間徘徊,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即將失去自由的憂郁和憤懣。11.示例:“一座光榮的墳”暗含對拿破侖曾為自由而戰的贊美,而“種種偉大的回憶”“已在寒冷的夢里沉沒”“熄滅”,則委婉批評拿破侖因野心膨脹加冕稱帝、不斷對外侵略擴張而光榮不再。詩人以拿破侖的“熄滅”“長眠”村托“我們心靈的另一個主宰”——拜倫,贊美他像大海一樣“深沉有力,陰郁”“倔強”,為自由而吶喊、為正義而戰,緬懷“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給世上”。詩人在緬懷拿破侖和拜倫的同時,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對專制暴政的批判。12.示例:“我”眼中,草葉與星星、螞蟻、沙粒、鷦鷯的卵、雨蛙一樣都是造物主的杰作,黑莓、極小的關節、母牛、小鼠,與天堂的華屋、所有的機器、石像以及千千萬萬的異教徒相比并不卑微。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眾生平等、宇宙萬物平等的觀念,也可以感受到詩人自信、樂觀、豪邁、自由奔放的心態。13.示例:“我”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也可能是整個人類,也可能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還可能是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甚至可能是時間、是宇宙萬物乃至宇宙本身……因為“我”容納萬物——“我是和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我”還具有神奇的力量——“雖然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了過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時候我又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一切地殼運動、生命運動都無法阻止“我”、約束“我”、限定“我”。14.示例:生活中的“樹”是靜態的,人們常常以樹為相對靜止的參照物,觀察人來人往、世事變遷。但詩人以神奇的想象力,將“雨”和來來往往的人作為相對靜止的參照物來觀察“一棵樹”,于是,這棵樹便“走動”起來了,“走過我們身邊”,仿佛“有急事”的不是我們,而是這棵樹。而作為參照物的“雨”停歇了,自然“樹停下了腳步”。15.示例:天空濃云密布灰暗沉,一場雨不期而至,人們在雨中奔跑,一棵樹快活地“汲取雨中的生命”,果園的植物正在悄然醞釀果實。不久“雨停歌”了,天空變得干凈清透,陽光穿透云層照耀大地,云朵也鑲上了一道金邊,“樹停下腳步”,大地重回寧靜。入夜,晴朗的夜空星光閃爍,大地上的生命潛滋暗長。詩人通過描寫一棵從雨季走來的樹,等待著冬天的第一場雪,含蓄地寫出了大自然的晦明變化和四季輪回。二、課外閱讀1.B2.“欺騙”可以理解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距離,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3.表達了作者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委屈,不氣餒,向前看的意識和信念,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